学术研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讨

论《管子》的治国之道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1/2/19 16:26:13


论《管子》的治国之道

郭世东

 

    管仲是一个务实全面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管子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管子》的哲学思想以道家思想为核心,把天地人看作是一个以“道”为根据和调节机制的和谐平衡的有机整体,把“道”看成治国的源头和根据,认为治国的法律政令、道德教化等举措需要依“道”而行,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要求。本文阐述《管子》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四时五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希对当今治国理政有所启示。

   一、“天人合一”的“行天道出公理”观念

    “天人合一”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中华思想大辞典》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道家提出“道”的范畴以统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论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管子》中含有丰富的天人合一思想,并且与治国结合起来,主张统治者要修身律己,体用天道,治国要奉行天道、效法天道。

  1)治国要重视天地之道

   《管子》继承并发展道家思想。《君臣上》说:“道也者,万物之要也。”道,是万物的枢要。《心术上》说:“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不远而难极也’。”《管子》强调“道生天地,德出贤人。道生德,德生正,正生事。”认为道产生天地,道产生德,德生出贤人,德产生政令,政令产生事绩。

    一是治国要合乎其“道”。“道”是可以认识、掌握、运用的。君主治理国家要掌握“道”,并奉行“道”,才能拥有天下,即所谓“四方所归,心行者也”。《君臣上》说:“非兹是无以理人,非兹是无以生财。”没有道就无法治理百姓,没有道就无法生产财富。进一步指出:“君一国者,其道君之也;王天下者,其道王之也。大王天下,小君一国,其道临之也。”就是强调君主统治一国,其实是他的为君之道在统治;帝王统治天下,是他的帝王之道在统治。大到统治天下,小到统治一国,都是他们的道在发挥作用。如何才能以“道”治国呢?《形势解》说:“行天道,出公理,则远者自亲;废天道,行私为,则子母相怨。”强调“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即阴阳是天地间的根本道理,认为君主治国理政必须懂得天地之道、阴阳之理。

    二是要认识天地阴阳交替的变化发展。《侈靡》指出“化变者也,天地之极也。”天地如同神一般变动,流动化变是天地的极致。事物包括天地是在矛盾运动中变化发展的,“其满为感,其虚为亡,满虚之合,有时而为实,时而为动。地阳时贷,其冬厚则夏热,其阳厚则阴寒。”这告诉人们,满是减损的开始,虚是萌生的基础,满和虚相会,因此而成为实有,因此而成为进化。阴阳时常相互交错,冬天大寒则夏天热,阳气极盛则阴气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天地四季变化的不同表现,认为君主只有了解并认识其意义,并与时偕同发布不同的政令,才能治国理政。

    三是要懂得天地阴阳五行之气的运行规律。《侈靡》中记载,管仲回答齐桓公说,“阴阳之分定,则甘苦之草生也。从其宜,则酸咸和焉,而形色定焉,以为声乐。夫阴阳进退,满虚亡时,其散合可以视岁。唯圣人不为岁能,知满虚,夺余满,补不足,以通政事,以赡民常。……且夫天地精气有五,不必为沮其亟而反其重。陔动毁之进退,即此数之难得者也,此形之时变也。”就是说,要知道阴阳二气消长变化,或满或虚没有用定时,从它分散或聚合的迹象中可以看出年成的丰歉。圣人是不被年成的丰歉所困扰的,因为他能预知阴阳的或满或虚,裁夺余满,补充不足,用来通达政事、满足民用的。进一步指出,天地间运行的五行之气,不必人为地阻碍它的运动,改变其动向。要审核五气运动、毁损的消长迹象,认识其运动规律。

   2)治国要效法天地之道。其一,天地是广大的。“天之裁大,故能兼覆万物;地之裁大,故能兼载万物;人主之裁大,故容物多而众人得比焉。”意思是,天的资质深广,因而能覆盖万物;地的资质深广,因而能承载万物;君主的资质深广,因而能包容万民,使众人得到庇护。所以说,君主资质深广,众人得以依赖。其二,天地是无私的。《形势解》中说:“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老天公平无私,因而不论美恶,无不覆盖;地公平无私,因而不论大小,无不负载。因此,谈论大道的人,一定融合了天地的精神。其三,天地是无取的。“天生四时,地生万财,以养万物而无取焉。明主,配天地者也,教民以时,劝之以耕织,以厚民养,而不伐其功,不私其利。”从天地生万物而不取之理,希望君主要像天地一样,“能予而无取者,天地之配也。”

    3)治国要奉行天地之道。一是知道天道的意义。《形势解》中说,奉行天道,出于公理,疏远的人也会亲近,反之,背弃天道,一心为私,母子间也会生怨。所以说:“天道之极,远者自亲;人事之起,近亲造怨。”二是为何要行天道。“主有天道,以御其民,则民一心而奉其上,故能贵富而久王天下。失天之道,则民离叛而不听从,故主危而不得久王天下。”意思是说,君主奉行天道,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一心一意侍奉君主,就能长久保持富贵,而称王天下。相反,君主失道,百姓叛逃,君主地位动摇,就不能长久称王天下。所以说:“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三是如何实行天道。“圣人之与人约结也,上观其事君也,内观其事亲也,必有可知之理,然后约结。约结而不袭于理,后必相倍。”是说,圣贤与人结交的时候,对上要看他侍奉君主的态度,对内要看他侍奉双亲的态度,一定要有值得相知的地方,才与他交结,也就是说缺乏忠孝之人,不宜交友。因为“不重之结,虽固必解”,所以说“道之用也,贵其重也。”

    二、“四时五行”的“务时而寄政”理念

    四时就是四季,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管子》实现了阴阳五行的合流。《管子》发展了《易经》“天地人和”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将阴阳和五行结合起来,将五行配于四时,并将时令、方物以至治国之道都与四时、五行相联系。尤其在论述与农业有关的问题时,一般把“天地人”和谐协调作为基本的理论出发点和价值取向。《四时》指出“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强调阴阳、四时、刑德的一致性,强调君主施政行令一定要顺应四季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1)要懂得因时治国的重要性。《管子》说:“令有时。无时则必视顺天之所以来。五漫漫,六惛惛,孰知之哉?唯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不知五谷之故,国家乃路。故天曰信明,地曰信圣,四时曰正。”意思是说,政令有季节性。如果政令没有季节性,百姓必须去观察和适应天时发展的情况。只有圣人才知道四季。不知道四季,就会失掉国家的根基;不知道五谷生长规律,国家就会败坏。所以圣人对天道是真正明察的,对地道是真正圣智的,对四季的规律也认识正确的君主真正明察圣智,臣下也就正确了。并强调指出:“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阴阳是天地间的根本道理,四季是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则,刑罚和德政是配合四季的运动的。

  2)要因时之变发布政令。根据春夏秋冬四季不同,君主要按照季节来施政才会获得成效。一是春季。“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其德喜嬴,而发出节时。”因此,适合春天做的事务有:“号令修除神位,谨祷弊梗,宗正阳,治堤防,耕芸树艺,正津梁,修沟渎,甃屋行水,解怨赦罪,通四方。”意思是说,修整神位,向神祈祷,以正阳为宗主,修筑堤防,耕耘土地,修剪果园,修整桥梁,修通沟渠,修好瓦沟,排解仇怨和赦免犯罪,交通四方。东方为星德,所以,春季的三个月要在属木的甲、乙之日来发布五项政令:“一政曰:论幼孤,舍有罪。二政曰:赋爵列,授禄位。三政曰:冻解修沟渎,复亡人。四政曰:端险阻,修封疆,正千伯。五政曰:无杀麑夭,毋蹇华绝芋。”春季的五项政令为:照顾幼孤,赦免犯人;颁布官级,授予禄位;修筑沟渠,深埋死人;修通道路,修整小路;不准捕杀幼鹿,不准摘下花萼。二是夏季。“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其德施舍修乐。适合夏天做的事务有:“号令赏赐赋爵,受禄顺乡,谨修神祀,量功赏贤,以动阳气,九暑乃至,时雨乃降,五谷百果乃登,此谓日德。”所以,夏季的三个月要在属火的丙、丁之日来发布五政:“一政曰:求有功发劳力者而举之。二政曰:开久坟,发故屋,辟故窌以假贷。三政曰:令禁扇去笠,毋扱免,除急漏田庐。四政曰:求有德赐布施于民者而赏之。五政曰:令禁罝设禽兽,毋杀飞鸟。”夏季的五项政令是:寻求有功之人,把他们推举出来;启用贮藏很久的物资,动用旧房,挖开老窖,拿出粮食借给百姓;禁止门户不闭,不准挽袖免冠失掉仪态,清理井沟田舍;寻求曾布施百姓的人,给与其奖赏;禁止网捕野兽,不准杀害飞鸟。三是秋季。“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其德忧哀、静正、严顺,居不敢淫佚。”适合秋天的事务有:“号令毋使民淫暴,顺旅聚收,量民资以畜聚。赏彼群干,聚彼群材,百物乃收,使民毋怠。所恶其察,所欲必得,我信则克,此谓辰德。”因此,秋季的三个月要在属于金的庚、辛之日发布五项政令:一是禁止赌博,防止小事小非的争辩,排解民间的争斗;二是不要出现战争;三是谨慎地保护住宿在田野的农民,督促他们赶快收获;四是修补残缺的仓库,填塞裂缝;五是修理墙垣,小心门户。如果五项政令能按时颁行,五谷能入库。四是冬季。“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与血。其德淳越、温怒、周密。”适宜冬天做的事有:“号令修禁徙民,令静止,地乃不泄。断刑致罚,无赦有罪,以符阴气。”冬为月德。所以冬季的三月在壬、癸之日来发布五项政令:“一政曰:论孤独,恤长老。二政曰:善顺阴,修神祀;赋爵禄,授备位。三政曰:效会计,毋发山川之藏。四政曰:捕奸遁,得盗贼者有赏。五政曰:禁迁徙,止流民,圉分异。五政苟时,冬事不过,所求必得,所恶必伏。”冬季的五项政令是:照顾孤儿老人,抚恤年老长辈;善顺阴气,祭祀好神;颁布爵位,配授官位;考核会计工作,禁止开发山水资源;追捕逃犯,奖赏有功的人;禁止迁移,安置流民,不准分居。总之,君主“月有三政,王事必理,以为久长。”作为君主每月坚持三政,王事一定得到治理,国家方可长治久安。

  3)要按照五行的属性施政。我国古代思想家曾用五行这五种常见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统一。“圣人因而理之,道遍矣。”首先,论述人事与天地阴阳的关系,认为天子要通天地而总一统、通阴阳而用于人事,就需要立五行。《五行》中说:“天道以九制,地理以八制,人道以六制。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开乎万物,以总一统。通乎九制、六府、三充,而为明天子。”并指出治国理政要采取适时而治的具体办法。所以说,“通乎阳气,所以事天也,经纬日月,用之于民;通乎阴气,所以事地也,经纬星历,以视其离。通若道然后有行,然则神筮不灵,神龟不卜,黄帝泽参,治之至也。”指出“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黄帝能立五行以正天时,立五官以正人位,使“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其次,论述五行天时与天子的施政。把一年三百六十日分为五个阶段,每个时段为七十二天,然后与五行相配,要求天子的施政必须与五行的属性相配合,依照时节做事。春季要按木行的要求行事,掌管山林的官吏要走出国都,巡视山林,禁止百姓砍伐树木;要早除害虫使菱萌芽,春耕不能等待,禾苗要培土,不杀害雏鸟等。夏、秋、冬季也要分别按火、土、金、水行的要求行事。如果天子施政不与五行的属性相配合,那么五个时段内就会灾祸横生。《轻重己》进一步说:天子之春令是“生而勿杀,赏而勿罚,罪狱勿断,以待期年。”天子之夏禁是“毋聚大众,毋行大火,毋断大木,诛大臣,毋斩大山,毋戮大衍。灭三大而国有害也。”天子之秋计是“罚而勿赏,夺而勿予,罪狱诛而勿生。终岁之罪,毋有所赦。作衍牛马之实在野者王。”天子之冬禁是“毋行大火,毋斩大山,毋塞大水,毋犯天之隆。”

    三、“以人为本”的“民惟邦本”思想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权修》强调:“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提出治国与慎重对待百姓的关系。强调治国理政要“以人为本”。《霸形》记载,管仲在回答齐桓公“何谓其本?”时说:“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并在《霸言》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思想,“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指出“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因此,君主治国理政关键在人,要爱民重才,要发展生产,安民顺民。

   1)爱护百姓,量力而行。《形势解》中说:“人主者,温良宽厚则民爱之,整齐严庄则民畏之。故民爱之则亲,畏之则用。夫民亲而为用,王之所急也。”“且怀且威,则君道备矣。”要求君主温和善良、宽厚待人,这样百姓就喜爱君主亲近他,这样百姓既亲近又乐于被用,这才是君主治国的方法。“令之所以行者,必民乐其政,而令乃行。”作为明君要“毋强不能”,要“度量人力之所能为,而后使焉。故令于人之所能为,则令行;使于人之所能为,则事成。”千万不要下令百姓做力不所及之事,因为“令于人之所不能为,故其令废;使于人之所不能为,故其事败。”可见,颁布政令一定要符合民情,顺应民意,量力而行,才具有可执行性。

    2)安民利民,教之以政。《枢言》说:“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君主要爱惜百姓,有利百姓,使百姓得益,使百姓安全。《形势解》指出:“人主能安其民,则事其主如事其父母。故主有忧则忧之,有难则死之。主视民如土,则民不为用,主有忧则不忧,有难则不死。”所以说,君主能使百姓安居乐业,那么百姓事奉君主就像侍奉父母,反之,百姓就不会为之解忧卖命。在以农为本的时代,首要的是重视“仓廪实”,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要不失农时搞好农业生产,要根据不同季节做不同事,还要利用自然规律,来富庶百姓。《侈靡》说:“必辨于天地之道,然后功名可以殖。辩于地利,而民可富”。统治者需要懂得天地自然规律按时施政才能成功,懂得地道,开发地利,百姓才能致富。因此,农业生产者要成群居住在一个地区,按照四季和天气的变化适时耕作,从事农业生产。因为“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劳,则牛马育。”如何才能得人心呢?“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争取人心的方法,最好是让百姓得利,让百姓得利的方法,最好是教导他们。顺应百姓要求,开垦田野充实粮仓,推行公法空虚监狱;官吏崇尚公平真正,士兵看重武艺勇气。

   3)依道立法,令顺民心。《形势解》说:“主牧万民、治天下、莅百官,主之常也,治之以法,终而复始。”君主发布政令、制定法律,必须考虑是否合乎“理义”、顺应“民心”。凡是“明主之动静得理义,号令顺民心”。“人主出言不逆于民心,不悖于理义,其所言足以安天下者也”。《法法》说:“宪律制度必法道,……此正民之经也。”《管子》认为法是“君生之,臣守之,民法之”,治国要任法而治。《心术上》说:“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君主通过效法“道”而制定“宪律制度”,即根据“道”而权衡之后创制法律。法律是由“道”间接而产生的。《七法》指出治国治军的七项基本原则,强调立法要符合规律,“不明于则,而欲错仪画制,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摇竿而欲定其末。”治国要统一法令,立法要符合实际,要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必须与时俱进。立法尤其要注重人心向背,以顺应民心为准则。主张“令顺民心”、“与民分货”。《牧民》说:“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政令能行得通,关键在于是否顺应百姓的心愿。《形势解》明确指出“人主出言,顺于理,合于民情,则民受其辞。”这样才能“法立而民乐之,令出而民衔之。”可见,《管子》强调立法制令一定要顺人心、合民意,否则,政令法律难以实施,甚至引起老百姓的忿怒。此外,还重视人才建设和廉政建设,《大匡》说:“与其厚于兵,不如厚于人”,并且对开发人才和利用人才都提出独到见解,强调要加强吏治建设,建立以德养廉、以法促廉、以法治吏等制度。

   

                     结语

 

    《易经·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钱穆先生在《天人合一论----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中指出,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通过上文的论述,不难发现,《管子》继承并弘扬了《易经》的精神,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念,认为君主治国理政应该懂得天道、地道和人道,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根据四时变化“务时而寄政”,发展农业生产,进行社会管理,尤其要注重“以人为本”,强调政令法律要符合人心,顺应民意,用人要以德为先,并重视吏治廉政建设,只有这样治国理政,才能国泰民安、长治久安,方可成就王业,直至“一匡天下”。可见,《管子》中蕴含丰富治国理政之道,对当代治国理政,仍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基因,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注释:

①刘建生 主编《管子精解》,海潮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

②谢浩范、朱迎平《管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③白奚《中国古代阴阳与五行说的合流─<管子>阴阳五行思想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④程必定、龚武 主编《管学论丛》第二卷,论《管子》廉政思想及其实践,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第1版

 作者简介:郭世东,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二级巡视员

    


上一条:《管子》之道      下一条:抛弃天命 改造君权 兴政顺民 论管子顺应时代的三大政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