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2008年第4期)管鲍之谊与君子之行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2/8/28 10:02:31



 

管鲍之谊与君子之行

张军桥

摘要:

怀君子之行,遵友谊之道。古代“交”分两种:一种是君子之交,为友谊;一种是小人之交,为结党营私即“朋党”。自古“朋党”为世人所弃,惟有友谊流芳于千古。而友谊却又是高风亮节之行的君子才能产生,世人尊崇友谊,效仿君子之行,才成德化之风。管仲与鲍叔牙乃淡淡君子之义,但仍千古传颂。只有具有君子品德或行为的人,才能与人产生友谊,鲍叔牙举才让贤、宽容大度,而管仲励精图治,辅助齐桓公恩惠于天下。如果君子之行是“因”的话,那么友谊便是“果”,种因才能得果,无因怎能有果。没有君子之行的友谊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友谊将荡然无存,我们倡导友谊,首先就应该倡导君子之行。君子之行如若盛行,友谊之花如若常在,社会定将稳定和谐。

关键词:管鲍之谊;君子之行;友谊之道;社会和谐

一个社会要和谐美好,就需要这个社会的人民崇尚君子之行,伴之而来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也将带来社会的稳定繁荣。管鲍之谊是交往的典范。孔子倡导以“仁”治天下,就是希望人们从自身做起,从爱人做起,习君子之德,行君子之道,以达到国富民强;我们也应当学习中华之瑰宝,学君子,倡友谊,从身边做起,以达“友爱”,构建和谐社会。

一、友谊乃君子之行

——“友谊”的历史渊源

(一)西周、春秋时期

《左传》中关于朋友的记载,是“士的宗族成员”,是“指士阶层的弟子而言”。“朋友”一词的原始意义,在古代是指同族内的弟兄。[1] “士有朋友”[2](襄传《春秋左传词典》)西周、春秋时朋友,“当为宗族兄弟。在宗法与政治密切结合的当时,贵族同姓为兄弟,异性为亲戚,不可能想象当时国君或大夫宴享时的‘朋友’,会是一种没有亲属关系而有友谊关系的人”。

(二)先秦时期

到了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朋友”已经渐渐开始从宗族兄弟,转变为没有亲属关系的的同门关系,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3](《论语•为政》)开始转变的如《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中,“‘朋’即同学之意”,“同门称‘朋友’。(钱宗范:《“朋友”考》(上、下)《中华文史论丛》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这时的理解可为同志为“友”、同门为“朋”。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4]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5]孔子说:应该把忠信放在主要位置,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也长》)[6]

(三)到荀子时已有“朋友”义之雏形

“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荀子•大略》)(注:有同友,交往。)荀子说:志向相同,才能交往成为朋友;走的道路不同,怎么能够成为朋友。

(四)到汉朝时“朋友”基本义已经形成

“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汉•杨雄《法言•学行》)不用心交“朋”就是表面上的“朋”;不用心交“友”就是表面上的“友”。

“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汉•无名氏《古诗》)结交朋友不要嫌弃别人贫穷,如果嫌弃别人贫穷是结交不到朋友的

(五)三国时期

“交不为利,士不谋禄”(三国魏•嵇康《十疑》)结交朋友不是为了谋取利益。

“君子交有义,不必常相从”(三国魏•郭遐叔《赠嵇康五首》)君子交往其情谊在于心,而不必每时每刻都相随相从。

(六)宋朝时期

“朋友,以义合着”(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乡党》)

(七)清朝时期

“朋友合以义,当展切偲之诚”(清•程允升《幼学琼林•朋友,宾主》)(注:切偲:谓恳切、劝勉。)

[说文]同志为友。

[礼•儒行]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丛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又善于兄弟为友。

[君•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又凡气类合同者皆曰友。

[司马光•潜虛]丑,友也。天地相友,万物以生。日月相友,君伦以明。风雨相友,林木以荣。君子相友,道德以成。(《康熙字典》)

二、友谊之基,君子之行

在史书中对君子的论述多而泛,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都对美好品德和性情的推崇膜拜。如果我们学习君子之行,不得不从它们当中去细细品味。对君子之行论述最多的当属孔子,它在论语当中对君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孔子自己也说道,君子的行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7]

(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8]鲍叔牙成就了管仲的辅国之才,栋梁之名,可谓成人之美之贤范。

(二)“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9]孔子说:君子之担忧自己没有能力,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管仲曰:“……吾常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士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叁战叁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10]从管仲之言我们可见,管仲是有过怀疑自己能力的,但在鲍叔牙的鼓励下,终成大业之功。鲍叔牙曰:“君将治齐,则高傒与叔牙足矣。君且欲霸主,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唐•张守节正义《史记•管晏列传》)[11]

(三)“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12]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从小事上去考察他而可以让他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能够让他接受重大任务而可以用小事去考验他。”鲍叔牙能看到管仲乃君子,所以他从来不从小事上去看他如何困窘,而是举荐他接受重大的任务,辅助齐桓公恩威于天下。

(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13]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14]君子讲究团结举才荐贤,而不是结党营私。桓公自莒返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以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仪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国语•齐语》)(注:“和”是指不同性质的各种因素的和谐统一。)尽管鲍叔牙与管仲才能各不相同,但都能发挥各自的优点辅助齐桓公,正所谓各尽其材,各尽其用。

(五)“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论语•问宪》)[15]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人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问宪》)[16]

“君子学道则爱人”(《论语•阳货》)[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问宪》)[18]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19]

管仲尊周辅齐,也是君子之行,“管仲相齐桓公成就霸主的同时,也维护了华夏的团结和文化习俗,孔子认为管仲的这一功绩的道德价值当高于忠君和对礼仪的遵守,它体现了对整个华夏民族的爱,体现了维护氏族整体利益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20]

(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史记•管晏列传》)

(《论语•述而》)孔子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鲍叔牙与管仲少时交友,则可见其心胸多么宽广,而不是说管仲就“小人”了,不但不是反而更是至孝之人。少时贫困非己所能改变,能有如此至孝之心,可见其“仁”之心。

(七)“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21]

孔子说:君子时常想着道德,小人时常想念乡土;君子关心法令制度,小人贪图私利。

(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22]

孔子说:“君子想的是大义,小人懂得只是私利。”

鲍叔牙曰:“君将治齐,则高傒与叔牙足矣。君且欲霸主,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鲍叔牙这种以国家大局为重的大义观,为齐桓公的九合于诸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九)“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曰:“……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孔子说:“我听说过,君子救济急切需要帮助的穷人,而不应该救济那些富人。”(《论语•雍也》)[23]

(十)君子“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孔子说:“我只赞许他的进步,而不赞许他的退步,这样做有哪点过分呢!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

(十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君子的品行乃尚贤之德,得其一二,终身受用,我们尽管不能完全达到孔子所说的要求,但是我们只要崇尚君子之行,抱着学习的态度并去实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25]我们的社会就会君子之风盛行,社会就会自然和谐美好。

三、如何践君子之行

(一)己以恩代友,友以惠馈己。

“张仪者,魏人也,与苏秦具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如也。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苏秦故召而辱之,仪恐(史记作怒)念诸侯独秦能苦赵,遂如秦,苏秦阴遣其舍人齐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秦王说之,以为客卿。舍人辞去曰:苏秦恐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不悟,吾不及苏君矣,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显王•周纪二》)[26]

(二)如遇过,君子改之或助改过,而不是纵容宽恕。

齐国在攻占了燕国,孟子劝齐王在燕国实行仁政,否则燕人必反,齐王不听,结果燕人反。“齐王说:“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乃见孟子,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陈贾曰:然则圣人亦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赧王•周纪三》)[27]

(三)君子当以仁义安民,只有仁义盛行的国家才能富强

“初,孟子师子思,当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义而已亦,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显王•周纪二》)[28]

(四)“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非乐上》)

失朋友之义者必毁于自利,以诚之心待友者,功成于谊。“初,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任魏为将军,自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鲸之,欲使终身废弃,齐使至唯,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藏载与之齐。田忌善而客待之,进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于是威王谋救赵,以孙膑为将;辞以刑馀之人不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位计谋……田忌从之,十月邯郸降魏,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魏师大败”,庞涓死。”(《显王•周纪二》)[29]庞涓亏友而谋求于私利,而终误己,人无信而不立,友无信而不成。

(五)君子以信为行人之本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兄。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乐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越于诈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显王•周纪二》)[30]

(六)君子以诚为之始

“子思言于卫候曰:君之国事将曰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亦,而君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为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显王•周纪二》)[31]

(七)君子“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32]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赎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宾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皆不出君下,而位居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显王•周纪二》)[33]

(八)君子察是非、明事理,而非一味取悦于人,谄媚于人、苟同于人

“子思曰:……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闻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闻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己,国无类矣!”

(九)君子扬人之善

“记人之长,忘人之短。”(唐朝•张九龄《赖渤海王大武艺书》)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三国志•蜀书•秦宓传》)

“君子扬人之善,小人讦人之恶”——(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魏征上书)。(注:讦,揭人隐私或攻击他人短处。)

(十)“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史记•管晏列传》)

(十一)“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34]

注:裘,皮衣;敝,用破。君子交友从不嫌贫爱富,同志而成友,相知而成谊。“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

(十二)“君子不以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不能者愧人”(《意林》引《子思子》)

(十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35]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地(要求)要怎样做,也没有固定不变地(认为)不应该怎样做,而是怎样适合情理,就怎样去做”。对于后世,孔子并没有给出框框,而是讲君子者应当顺时顺地的,合情合理的去做,这又体现了实事求是的辩证思想。

(十四)苟志与君子之行,无恶也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36]p32孔子说,只要诚心立志于实行仁德,就不会有使人厌恶的事情发生。同样只要我们这个社会都倡导君子之行,那么我们这个社会怎么会不和谐呢?

(十五)“君子之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获,勇者不惧。”——

《论语•问宪》[37]孔子认为,君子所追求的是,仁德的人不忧虑,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倘若我们的社会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的社会何愁不不繁荣不昌盛。

(十六)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老子言:“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不自以为是,才声名显扬;不自我显露,所以才能自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建功;不自以为贤能,所以才能领导”(《老子•道经》)[38]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努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故,老子言:“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老子•道经》)[39]

四、尊友谊,做君子,达社会和谐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目前我们正在经受着思想文化的激荡,西方文化的侵入带来的不光是奶油蛋糕,还有功利主义思潮的泛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漠,重物轻义的事情屡见不鲜,如何使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稳定,我们就要从我们经典文化中汲取营养,学习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攒的人生智慧,重塑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怀君子之行,提高个人修养,培养个人德行;遵友谊之道,搭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贡献人文力量。

上古时代已对友谊做了阐释,世人所留给后世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决不能被西方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所冲淡所淹没。没有知己的社会是孤独的社会,没有友情的社会是可怕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为了生存而生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了谋生的手段,没有真挚感情的交流,与动物有何区别?在这样一个没有精神充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变的空虚、缥缈,使人感受不到美的享受。一个没有精神的寄托的社会是多么可怕的社会

人与人不仅仅有亲情血源关系,在亲情之外还应当有友谊存在,孔子希望这种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应该从宗族兄弟中扩展到没有亲属关系的人民之中。仁爱不仅要爱亲,也应当爱友,泛爱众。爱亲能使一个家庭美满,爱友则能使一个社会和谐。友情是亲情以外的人与人之间搭设的桥梁,如果每个人一味的只顾追求名与利,人与人之间就只存在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功利主义所主张的个人利益的满足是为了保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有很大的局限,如果人人都只追求自己的个人快乐,怎么追求一般人的快乐或公众的利益,如果鲍叔牙只顾自己的利益,那么管仲就会在鲁国被处死,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更不会有“管鲍之谊”的千古佳话。如果连人与人交往都是抱着对方是否对我有利有用的态度,那么我们这个民族就势必会走向衰落。我们应当向古人学习,摒弃相互利用的交友思想,结交真正的高尚之士。怀君子之行,遵友谊之道,构建一个有民族特色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

(作者: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哲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钱宗范《“朋友”考》(上、下)《中华文史论丛》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10

[2] 杨伯峻徐提编襄传《春秋左传词典》中华书局,1985年版,p1017

[3] [4] [5][6] [7][8] [9][12] [13] [14] [15] [16] [17] [18][19] [21] [22][23] [25] [32] [35] [36] [37][38] [39]

程昌明译注《论语》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1  第16页、第176页、第4页、第49页、第34页、第127页、第166页、第170页、第141页、第14页、第153页、第149页、第183页、第150页、第62页、第34页、第36页、第52页、第70页、第35页、第34页、第32页、第154页、第42页、第42页。

[10] [11] [24]司马迁著唐张守節正义《史记•管晏列传》(第七册)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131~2132页、第2131页、第2131页

[20] 朱貽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39页

[26] [27] [28] [29] [30] [31] [33] [34]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元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8页、第89~90页、第64页、第651页、第48~49页、第34~35页、第29页、第49页。

Trip of the bosom gentleman, obeys road of the friendship, reaches the

society to be harmonious

Zhang Junqiao 

(School of Arts,Law and Economics,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65  China)

Abstract:

Trip of the bosom gentleman, obeys road of the friendship•Ancient times “the junction”divided two kinds: One kind is junction of the gentleman, is the friendship; One kind is junction of the villain, for forms cliques for selfish ends namely “the clique”•The clique abandoned since old times for the common people, will only have the friendship to leave a good name to posterity to the eternity•But the friendship actually also was still high character and integrity line gentleman can produce, the common people venerated the friendship, imitated trip of the gentleman, only then becomes the morals wind•Guan Zhong and Bao Shuya the tooth is righteousness of the light gentleman, but still eternity praise•Only has the gentleman personal character or the behavior person, canand the person has the friendship, Bao Shuya the tooth lifts only then gives up one's post to a more qualified person, tolerantly is magnanimous, but Guan Zhong makes determined efforts, assists Qi the Huan male kindness to the world•If trip of the gentleman is “because”,then the friendship then is “the fruit”, plants because of can 0btains the result,how doesn't have because can have the fruit•Does not have trip of the gentleman friendship just like the water without a source, will not have this wood, the friendship certainly does not exist, we will initiate the friendship, first will be supposed to initiate trip of the gentleman,trip of the gentleman if is in vogue, flower of the friendship if often in, the society will decide stabilizes the harmony•Leads trip of the gentleman, ties flower of the friendship•

Key words: Trip of the bosom gentleman, Obeys road of the friendship,Reaches thesociety to be harmonious

作者:

张军桥

通信地址:   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文法与经济学院研究生

 

 

全站搜索

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