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2010年第3期)管子思想对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的影响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2/8/29 8:54:18



 

管子思想对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的影响
 
张殿兵
 
[摘要]春秋时代产生了伟大管仲的淮河流域中游,即今天安徽阜阳颍上地域,是灿烂的淮河文化的腹地。由于淮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至迟从管子时代,这里就始终处于列国政治争夺、文化交融的前沿阵地,由此推动促进了这一地域古代人才辈出、文化和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因此,管仲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以水为万物本原的思想,绝非偶然,而是凝聚和反映了管仲对淮河文化底蕴的深刻认识。这对我们今天进一步研究和理解管子思想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管仲;淮河;安徽阜阳颍上;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
 
一、淮河流域成为中国南北分水岭
  《管子·水地》篇写道:“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首先提出了水为万物本原的思想。管子认为水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和谐存在及正常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管子说水是地的血气,就像人身的筋脉一样,在大地里流通着。主张人与自然之水和谐并存。
  在我国古代疆域上,具有明显而又特殊的南北界线特征的河流是淮河。因为淮河比黄河、长江更有资格成为南北分水岭,而这是建立在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础上,并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形成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知道淮河南北气候的差异。在淮河两岸,自古就存在农作类型的不同。“橘逾淮而北为枳”这句话就说明了气候影响作物的差异,淮河以北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以南则是水作农业为主。
  研究中国历史及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的影响,如果离开淮河流域,则不可能有完整的中华文明史,更没有人类成熟的文明史。我们可以从对整个文明史影响力的角度来研究河流文化。以国家的形成为例,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我国第一个王朝夏,现在已被史学界确认为我国早期国家成型的标志。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来讲,还有更早的标志。尧舜禹三代与水进行了长期斗争,禹的父亲因为治水不力被杀,禹治水成功,而这一切都围绕着淮河流域而发展进行的,他的儿子启创造了家天下,开创了夏王朝。这说明淮河与我国早期政权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淮河对人类文明形成、发展的影响力。
  淮河作为中国古代疆域的南北分界岭,对中国古代大一统疆域的形成和行政区划有重要意义。淮北平原,系黄河与淮河长期堆积泥沙形成的冲积平原,绝大部分位于淮河以北,淮河以南仅有一条狭长地带。阜阳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泉河和颍河汇流处,4000年前夏代属豫州之域。
  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物阜民丰,人杰地灵的阜阳,始终处于历史的巅峰。早在商代以前,人类有文明史的记录中,阜阳就有人类存在的遗存。从考古发掘出来的出土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原始部落群在颍河沿岸定居,属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
  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周康王封舜帝后代陈公满之裔于此建立胡国,子爵,妫姓,胡姓一支以国为姓便发源于此。随后又设沈(今临泉县)、颍上、慎邑(今颍上江口镇)、鹿上(今阜南县)等诸侯国。目前,起源于阜阳的姓氏有胡姓、沈姓、慎姓、养姓、尚姓、高姓、柴姓、章姓、生姓、阴姓等100多个姓氏。
  《史记》、《读史方舆纪要》、《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考古·楚国墓》、《太和县志》、《辞海》等历史书籍记载,楚国迁都于钜阳,今阜阳太和。公元前253年(周赧王54年、楚考烈王10年),楚考烈王由陈(今河南淮阳)迁都钜阳,故址在安徽阜阳北。
  楚国缘何迁都钜阳,并居住了长达12年。原因必是古阜阳水系发达、交通便捷,有淮水支流沙颍河作为天堑防护。因为从淮水顺沙颍河既可以运输粮食兵员辎重,也可以兼顾着国都的天然屏障。
  “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票而贼……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间易而好正。”(《管子·水地》)我把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楚国的水柔弱而清白,因此楚国人就轻捷果断而敢为。宋国的水轻劲而清澈,因而宋国人就纯朴平易而喜欢公正。
  颍上约在公元前5世纪开始属楚国,改称慎邑(今颍上江口镇),今天的慎姓一支便来源于此。据《慎姓渊源》记载:“根据《广韵》、《姓解》、《通志》、《姓氏急就篇》、《古今姓氏书辩证》、《姓氏考略》等书记载,慎姓最主要的一支出自姬姓分支。第一支慎姓出自芈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太子白公胜后裔中被封在慎邑,他的子孙便以邑名作为姓氏,称为慎姓。因此,今天诞生于颍上慎邑的慎姓多源于芈姓,远祖黄帝,近祖颛顼、季连,始祖白公胜,以邑为氏。
  由此颍上人具有楚人特征,因此做事就轻捷果断而敢为。同时颍上与宋国相邻不远,因此,颍上人性格也融入了纯朴平易、公正。
  二、淮河流域文明的奠基人管仲
  阜阳地处黄淮平原,素有”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之称。这里不仅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南北文化的分水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承接来自东西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磨洗和冲撞。作为阜阳的颍上县就位于这片热土上,勤劳淳朴的颍上人,不仅创造出数千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造就和孕育出灿若繁星的杰出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是颍上人民的骄傲,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环境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才能,对当时淮河流域的贡献以及社会的进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以至今天还产生着较大的影响。
  颍上属于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圈,大量出土文物表明,这里文明开化较早,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在远古时代就曾达到很高的水平。据省文物考古所在南照小润河边发现的铜台孜遗址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由此可知,早在7000年前,淮河流域就出现了人类文明的曙光。
  颍上县名,始于春秋时期。《左传》载:”成公十六年,知武子以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遂侵蔡,未反,诸侯迁于颍上。“远在夏商时代,属豫州。公元前5世纪之前属蔡国,后为慎邑,属楚国。秦为慎县,属泗水郡。东汉时,复为慎县,属汝阴郡。公元422年,南北朝时期,属宋地,受战乱影响,慎县侨置于南汝阴郡(今合肥),把山西雁门旧县侨置慎地,名为”楼烦令“或”楼烦“。梁武帝六年(507年),设置下蔡、楼烦、宋三县。下蔡、楼烦共为下蔡郡,属豫州。宋县(今南照镇以北和阜南县西部),属汝阴、弋阳二郡。隋大业二年(606年),楼烦县改名颍上县至今。
  颍上位于阜阳市东部,南临淮河,中跨颍水。东至江口镇与凤台县接壤,西至五十铺与阜阳、阜南毗邻,南至淮河13公里与与霍邱县隔河相望,北至展沟一带与利辛交界。颍河流经这片美丽土地,带来了美丽、富饶与文明。从这里走出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千古名相管仲、鲍叔牙、甘茂、甘罗等历史人物,如悠悠颍水,千年传颂。
  管仲辅佐齐桓公尊周王、亲诸侯、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从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就因其渊博的知识,纵横捭阖,成为春秋时期的名相,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成为全球人类研究的对象。
  管仲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在长达40年的宦海生涯中,对齐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进行了全方位的重大改革,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管仲的一生事迹和阐述其思想的文献主要见于《管子》和《国语·齐语》。《管子》这部书反映了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治国思想,管仲是这个伟大的历史转变时期的先驱人物和奠基者。《管子》一书,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法律、道德、自然科学、农业、人事管理等各种行业,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著作,是我国古代书籍中的一部瑰宝。
  颍河是淮河第一大支流,在管子故里颍上建颍乡管谷村有一”文地春风“人文景观,因孔子由此来拜祭管仲而得名,历史上被列为”颍上八景之一“。管子先于孔子160多年,是孔子的先辈。管子是齐鲁文化的祖师,孔子来颍上的目的,与治学有关,也有拜谒先贤的意思,这点与司马迁写《史记》孔子传时专门到曲阜拜祭孔子一样。孔夫子言论似乎与管子观点不同,但并不影响孔夫子敬重管子的学问。
  孔子曾赞誉管仲的功绩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挽救周室,使百姓受惠直到现在。若是没有管仲,我们大概要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夷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而近代的维新派领袖、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评价管仲为:”国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国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钜子也“。从两人所言足以反映出管仲相齐的功绩在淮河流域一带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由此可知管仲的思想和业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除管仲名相之外,还有知人让贤的名相鲍叔牙,与管仲被后人称为”管鲍之交“;秦代有名位显赫、出将入相的甘茂;有能言善辩、年少才高的外交家,12岁拜上卿的甘罗;此后引领风气的政治、文化人物络绎不绝。由于这块宝地,河湖交织,风物佳胜,使古代多少学者名流倾心向往,李白、杜甫、欧阳修、苏东坡、梅尧臣、屠隆等都有诗文赞咏。旧志载,有文武进士12名,文武举人76名,贡生331名。尤其是近代、现代英模人物、革命烈士,更是光耀史册,书不胜书。一个颍上县域,在历史上经常集中产生这么多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巨人,是颇为罕见的。
  综上所述,淮河流域诞生管仲之后,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吸收和融合了包括黄河、长江文化的多种因素,并进行改造和创新,从而为繁荣强大的淮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颍上地处中原文明发祥地,中原文明与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相结合,同样影响了黄河、长江文明的发展,形成了人类进步文明的和谐,并对华夏文明社会的最终形成产生了深远意义。
  如果从地理上论证,淮河流域的中原文明是由西而东浸润,最早以淮夷文化因素发展,后来逐步形成多源文化一统的中国古代文明。当然,以管仲开拓的淮河流域文明并不是在其时代就完成的,在春秋战国之后还走了漫长的一段文明之路,齐鲁文化的形成便在淮河流域文明碰撞中发展并成为一派。从淮河流域古代文明化进程而言,春秋时期的管仲是奠定了淮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重要人物。
  总而言之,淮河流域文明的开拓者以管子为代表人物,他是最早提出了”水“是万物之源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比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提出的水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还要早。管子实际上是包括孔夫子在内的诸子百家的源头,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构成格局中大放异彩。换言之,管子是整个周代乃至上古文化的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淮河流域文明的奠基人。
  从春秋战国时期,管仲从淮河流域走出,便开始推动促进了古阜阳人才辈出、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昔日的颍上成为淮河文化的骄傲,为中国乃至世界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参考文献]
  [1]《颍上古今》,颍上地方志编纂,1986年;
  [2]《颍上县志》,颍上县地方志编纂,黄山书社,1995年;
  [3]《阜阳地区志》,阜阳地方志办编纂,黄山书社,1995年;
  [4]《管子全译》,谢浩范、朱迎平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5](清·道光)《颍上县志》,颍上县志办整理,黄山书社,2008年;
  [6](民国)《颍上县志》,颍上县志办整理,黄山书社,2009年;
  [7](清·高泽生著)《颍上风物纪》,颍上县志办整理,黄山书社,2009年;
  [8]《管子》,李山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
  [9]龚武,管仲〈管子〉与淮河文化,《颍上历史文化集锦》,颍上政协文史委编纂,黄山书社,2005年;
  [10]盛险峰,淮河是中国古代的南北分界线,《新安晚报》,2007年10月23日。
  (作者简介:张殿兵,阜阳文史学会副会长)
 
 

全站搜索

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