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2/8/29 8:56:00
由管仲评淮河流域的政治家现象
李耀
安徽襟江带淮,地处要冲,古为吴楚相接,南北交汇之地,人文荟萃,贤才辈出,不少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或多或少的影响过中国历史的走向。而与皖南的文风鼎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淮河流域是个多产政治家、军事家的地方。闻名中外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学术大师梁启超先生曾经这样赞叹到:“淮河流域,阳开阴合,为我国数千年来政治史的中心,其代产英雄,龙跳虎卧,为吾国数千年人物史的代表。”
姜子牙、管子、老子、庄子、刘邦、张良、范曾、英布、刘安、嵇康、曹操、曹丕、鲁肃、周瑜、杨行密、包拯、刘福通、朱元璋、张乐行、苗沛霖、李鸿章、刘铭传、孙家鼐、柏文蔚、段祺瑞、冯玉祥、张治中、王明。在这些灿若星汉的名字中,管子是比较突出的代表人物,他是春秋初年齐国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我们安徽历史前期一位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他由鲍叔牙举荐执掌国政,辅佐齐桓公40年,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富国强兵,使齐国首先独霸中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淮河流域的政治家的一些特点。
一、 对于淮河流域的政治家进行分类
如果我们简单的对于中国历史进入信史以来出生于淮河流域的政治家进行梳理分类的话,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政治思想家、政治哲学家
管子、老子、庄子、刘安、嵇康
2、谋士型
姜子牙、张良、范曾、鲁肃
3、封建帝王、地方诸侯
刘邦、英布、刘安、曹操、杨行密、朱元璋
4、农民起义军领袖
刘邦、英布、刘福通、朱元璋、张乐行
5、能臣
姜子牙、管子、包拯、李鸿章、刘铭传、孙家鼐、张治中
6、军事家
姜子牙、管子、英布、曹操、鲁肃、周瑜、杨行密、朱元璋、李鸿章、刘铭传、柏文蔚、段祺瑞、冯玉祥、张治中
7、野心家
曹操、苗沛霖、段祺瑞、王明
通过以上分类,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政治家身上兼具几种类型特征。以管子为例,他既是一位政治思想家,有许多政治哲学层面的探讨,政治体制机制设计架构方面的思索。同时,齐桓公的高度信任与放权,又给他提供了实施自己思想理念的大舞台,这恐怕是古今中外历史上很多政治思想家所望尘莫及的际遇。所以,管仲同时又是治国之能臣,不尚空谈,雷厉风行,很多设想在他手里变成了现实,并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另外,春秋时期动荡的时代特征与严酷的军事环境又逼迫管仲在军事上花费很多功夫,通过几次大的战斗,锤炼出一位在后来往往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军事家。甚至智慧的诸葛亮都对他敬佩不已。当然,除去管仲,在其他政治家身上也往往具备比较全面的素养与才能。
二、淮河流域政治军事家特点分析
1、性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在淮河流域的依仗于个人奋斗而崛起的草根政治家比较多,出生于贵族门庭、士族大家、科举考试的寥若晨星。他们身上突出的特点主要是不畏强权,敢于反抗,同时又透着那么一些狡黠。这和淮河流域的地域人种特征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上淮河流域是属于东夷族的淮夷部落。我们分析“夷”这个字,就可以看出是一个拿着弓箭个子高高的人。据记载,东夷族人个子是比较高的,这里还有现代人类学调查的佐证,在今天的山东、江苏、安徽还存在着东西两条分界线,凡是出生生活在这两条分界线内的现代居民,经过统计学分析,身高要比这两条分界线以外,以及全体汉族人平均身高高出很多。而这两条分界线恰恰是古代东夷人活动的区域。历史上,整个夏商周前三代,淮夷部落与中原中央政权之间,纷争不断。淮夷部落对于中央政权是叛服不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春秋中后期,吴、楚两国一东一西竞相逞雄,待到他们两方势力在江淮间扩张到相互抵触的时候,便经常发生你死我活的大规模战争。淮夷被夹在这样的两个强国之间,毫无退避之路,只能日渐削弱,最后只好或依吴或附楚,任凭摆布。到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规模日渐加剧,越发酷烈,残存的淮夷部落再也没有能力东山再起,他们终于在名义上完全解体,沦为他国的附众。确切的说,淮夷名义上的消亡应当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际。如《汉书·东夷列传》载:“秦并六国,其淮、泗夷皆为民户。”自此以后,淮夷人民与华夏各民族人民并为一流,一同汇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尽管如此,夷民族留下的瘦长身材的遗传基因和不畏强权,敢于挑战中央王朝的反抗传统却成为一种历史记忆的沉淀,长久的在这片区域发生着影响。
2、历史时段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通过上面列举的政治家列表,按照历史进程进行比较,还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淮河流域,历史前期多出政治思想家、谋士、道家政治思想人物,后期多出军事家、野心家、农民起义领袖。如果考察历史上这片区域的物候变迁,淮河流域的生存环境呈现一种江河日下,逐步恶化的发展态势。世界上没有哪一条大河像淮河那样,被另一条更大的河流蹂躏了千百年,最后竟被拦腰截断了整个下游;中国没有哪个地区像淮北那样,先后经历了发达而又辉煌的远古和中古时期、衰败而又贫穷的近古及近现代时期。根据《尚书》之类的很多古籍记载,在上古时期,淮河流域是水草丰茂,土地肥沃,拥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人类的农耕渔猎地区。淮河流域发道家思想之滥觞。道家哲学又是崇尚水的哲学,如果不是这里河流湖泊众多,生存条件富裕闲暇,很难想象道家的先哲们能够有闲情逸致阐述出一整套贵柔贵后,悠闲出世的哲学诗篇来。所谓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正是这种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类只有解决了吃饭穿衣等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才谈的上思考哲学层面的形而上的东西。到了天灾人祸导致淮河流域生存环境急剧恶化的时期,当然这里就演变为草莽英雄粉墨登场,纷纷揭竿而起,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角斗舞台。
3、淮河流域政治家为中国历史作出的杰出贡献
淮河流域的政治家,为中国提供了一套与儒家哲学截然不同的道家政治哲学。无论是《管子》、《老子》、《庄子》,还是《淮南子》,体现出的尊重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按照自然法办事。保护生态自然环境,体察民心,尊重民意,与民休息,藏富于民,不与民争利,劝诫统治阶级简朴淡泊,切莫骄奢淫逸、穷兵黩武。无为无不为,治大国若烹小鲜,君王垂衣拱手,而达到天下大治的局面。哪怕是嵇康放浪不羁的无政府主义,也是对于政治的一种特殊态度。所有这些,对于今天的国家社会管理者还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西谚云:“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管的最好的政府。”我们今天的领袖说:“不折腾”,体现的也恰恰是对于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后,对于这种道家政治智慧最精准的概括。
淮河流域的政治家崇尚实干,拥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比起孔孟的乌托邦来,要真实很多,我们很难想象把夸夸其谈的孟老夫子放在那样的位置上实施他的井田制,会以什么局面收场。曹孟德用人,唯才是举,只看实际效果,所以三国鼎立,曹魏最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出生于社会最底层的皇帝刘邦、朱元璋,开创了大汉、大明两个王朝,开疆扩土,为今天的中华民族奠定了辽阔的活动舞台。就是近代颇具争议的李鸿章,在满朝都是妄自尊大的书呆子空谈误国的时候,首先倡导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现代化的帷幕。更不用说小岗村按红手印的农民,他们也许不懂什么叫政治,也不能算做什么政治家。但是冒着杀头的危险,调转了当代中国前进的航向,这就是淮河儿女的豪迈气概,他们也无愧称为当代的英雄。
三、淮河流域出产英雄的历史节点分析及其忧思
我们固然为淮河流域的风流人物而自豪,然而这份自豪中也不是没有一份忧思。所谓乱世出英雄,从陈胜、吴广起义开始,淮河地区政治家多崛起在天下大乱之际,伴随着农民起义而兴起。天下未乱而淮河先乱,天下已平,而淮河未平。此方文世落后,武功特盛。从枭雄到百姓,普遍迷信武力、暴力,野心家很多。直到今天,这里习武练拳之人仍然大大多于其他地方。这里也有历史记载为证。从2000多年前,司马迁就称皖北一带民风“剽轻”。宋《太平寰宇记》载称:“淮南之地,人多躁急剽悍,勇敢轻进,斯地之使然也”。到了清嘉庆、道光年间,是皖北尚武、好斗之风大发展时期,各州县民间私置器械,格斗成风。凤台县的设立就是地方官在乾隆年间报告朝廷这里民风彪悍,难以治理,而从寿州划出来的。如嘉庆李兆洛《凤台县志》载,凤台县民顽悍“尤甚”,无赖子弟“行则带刀剑,轻死而易斗,就连农耕之家“亦必蓄刀蓄枪,甚者蓄火器”。由于社会民众“好斗而肆志,小有所不忍往往挺刀刃相并,视性命如草芥”,该县因此“杀伤人之狱岁数以百数,虽设历禁而不能止”。连李兆洛这样的能臣廉吏都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嘉道时期,皖北这种剽疾强悍,尚武好斗的风气早已被视为乃域典型民风。如在皖北为官多年的查揆在其《论安徽吏治》一文中感慨的说到:“安徽省介江淮间,其俗之悍戾狠斗,凤阳、颍州、泗州为尤甚……不得已;严刑峻法以求震慑其心性,每年秋谳入情实情、骈首蒙诛以百十案计。而渠枭大恶,酒酣歌呼以就刑所,市人啧啧叹为豪悍者屡矣。古者辟以止群众,而彼狠戾之状,且谈笑招邀于受邀之顷,果何谓邪?天地之间,蜎飞蠕动,湿化胎卵,苟具物性,无不自爱其生,恶其死。而凤、颍、泗之民独不爱其生,岂人情哉?彼盖自知所犯之不宥,而终不悔也。……既犷跋扈之性,赴汤火如衽席。使风气日盛,一旦官府之所不能治,则大可忧矣。”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就不再一一列出。
那么,是什么原因形成“民情好斗”呢?
其一是频繁的战争造成的。淮河流域自古以地险隘要著称,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当中国南北分裂之时,这里往往是拉锯的边界和战场。从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举兵反秦开始,这里也一直成为农民战争的重要战场和农民起义军、军阀杂交的温床。项羽、刘邦在此“逐鹿中原”;汉末,军阀混战,“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并。”(《三国志·文帝记》注引《典论·自叙》)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著称的曹操,立马横刀,由是崛起,亳州因此被称为“龙兴之地”;隋末,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农民军,成为纵横驰聘淮河、长江流域的一支劲旅;唐末,庞勋领导的徐泗地区农民武装,一度占领了淮河南北广大地区;元末,韩山童、刘福通、郭子兴、朱元璋等群雄并起,完成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钢陈纪,救济斯民”的改朝换代的历史任务。清末,这里又是太平军、捻军与官军较量的主战场,长期的战乱,使这里的人民痛苦不堪,耕且“习战”成为皖北及颍州广大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也养成“民情好斗”的风气。关于这一点,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早就有云:“其民皆长大,胆力绝人,喜为剽掠,小不适意,则而飞扬跋扈之心。非止为盗而已。汉高祖、项羽、刘裕、朱全忠皆在徐数百里间,其人以此自负,雄杰之风,积以成俗”。
其二,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有关。首先就整个淮北而言,为苏、鲁、豫、皖四省交会之处,边界交错,分割管辖,向为“政教所阻,鞭长莫及”(黄佩兰《涡阳县志·兵事》)的“四不管”地区,统治基础相对薄弱。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土匪横行,社会治安条件极差,政府无法有效地维持社会秩序,社会出于自保自安的需要,尚武之风就日盛一日。皖北地域广大,地势低平,一马平川,无险可据,战时易攻难守,在战乱割据时期更难以形成地方政治军事上长期稳定的基地。再加上皖北自古是单纯而传统的农业区域,长期封闭保守,落后的经济格局和生产方式造就了尚武之风的形成。
由此可见,淮河流域的英雄辈出是以这里人民的无尽苦难作为背景的,淮河流域的民众,其勇武刚烈的性格也往往为一些野心家所利用,沦为实现他们称孤道寡愿望的战争工具,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四、对于淮河流域当代政治文明、政治生态建设的思考。
今天的淮河流域仍然是华东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谷底,很多领导视察安徽的时候也语重心长的说,没有皖北的崛起就没有安徽的崛起。历史上,皖北地区往往是中央政权牺牲和忽视的角落,直到这里的人民忍受不了,揭竿而起,弄的局面不可收拾,统治者才后悔莫及。就是今天,这里也还是政策的洼地,洪涝灾害来临时为了保护大城市而做出牺牲,频繁行蓄洪的地区。淮河流域的杰出人物多建功立业在外,没有对于本地区的发展作出什么贡献,朱元璋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这里仍旧是十年倒有九年荒。这里一千多年来灾害频仍,导致这里的民众不重积累,不重教育,迷信暴力,民众“官本位”思想严重。一句话,淮河流域的英雄很大程度是文化教育落后和本地恶劣的自然、社会生存环境的倒逼机制造成的。今天这里的水患没有完全治理又加上更加严重的污染问题,计划生育落后,人口恶性膨胀,腐败问题导致的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基层政权合法性不高,从自然生态到政治生态依然堪忧。出于国家的稳定、安徽的崛起思考,决策者对于皖北的全面进步,不可等闲视之。
首先要借助科技的进步彻底治理好淮河的水患和污染的问题。不解决这个制约淮河流域发展进步的瓶颈问题,就无法树立这里的民众重积累,创造物质财富与美好生活的信心。
其次是政策上的大力扶持,各级领导要重视淮河流域的各项事业发展,加大政策资金人才扶持力度。要搞好合肥经济圈建设和“两淮一蚌”建设,加快皖北地区的城市化步伐,建设核心城市,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安置。
再次,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发展高科技现代农业,搞好农产品产业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针对皖北平原的土地特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未来可以考虑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按照机械化高科技耕作方式,发展大农场,走集约化经营道路。使传统农民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工人。
最后,要高度重视淮河流域,皖北地区的教育问题。皖北的落后,最重要的是教育的落后,人才的匮乏和流失。这里所说的教育,也不仅仅是指学校教育。还包括现代政治文民的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的培育,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民风民俗的引导转变,农业文明向现代都市文明的引导,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还要高度重视反腐败斗争,通过密切干群关系,增强政府威信。在实践基层民主时,要破除家族政治、宗族势力、裙带关系等封建落后思想影响,彻底打碎“官本位”迷信,实现民众的自我管理,建设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公民社会。
梁启超曾经说过,政治就是国民政治心理的写照,没有好的国民政治心理,好的政治不会从天而降。同样,没有现代的政治思想,就没有现代的政治和现代的公民。淮河流域的崛起,归根结底还要依靠淮河儿女自身的觉醒与奋斗。淮河两岸尽管历史上英雄辈出,但是他们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家,他们不能解决淮河儿女的苦难。大河东去,浪花淘尽英雄。我们期待淮河流域的现代化进程中能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具备现代公民意识,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合格公民和具备现代政治素养的新型国家社会的管理者和政治家,他们才是时代的弄潮儿。
(作者简介:李耀,中共淮南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