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2010年第3期)管子的水本原论研究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6/12 10:10:02




 

 

管子的水本原论研究

 

梅良勇 杨晶   

 

【摘要】《管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水”是万物之本原的命题。农耕文明与齐国地域孕育了管子的水本原论。管子的水本原论又拓展了水比德、水功能等方面的论述,通过水本原说,管子认识到了自然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人们只有通过生产实践,才能认识和利用水之规律。

【关键字】管子;水本原论;历史地位;当代价值

 

《管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水”是万物之本原的论断。本文分析管子对水本原论的精到论述并探索其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

 

一、管子的水本原论产生背景

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下,人的生命须臾不可缺水。水不仅能促进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的生长,而且为人类提供生存的食物。上古时期的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气候,雨水充沛。农业倚重水,所以我们的远古祖先大多傍水而居,以期有优越的雨水和灌溉条件,农业得以丰收。水中生长的动植物能够直接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也正是因为如此,水崇拜的原始内涵无外乎祈雨求丰年以及祈生殖繁衍两种。一方面水与生命的联系十分密切,另一方面水作为最早的交通手段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水为人类提供舟楫之便,人们通过水域开始了最早的物资交流、文化传播等。

关于水的认识,人类自从事生产实践之始即采用了文化的表达方式。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女蜗补天这类以神话传说形式流传下来的故事,直接与水相关。今古文《尚书》有27处言水。例如,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滔天(《尧典》);水火金木土谷惟修、降水傲予(《大禹谟》);若涉渊水(《大语》)等。同时,这本书中的五行说是中国最早关于世界本原的学说,并且把水作为万物的本原。《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之间是相生相克的循环关系,但从生成角度看,水却是第一个,太一生水。

同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的命题一样,管子也是在海洋文化的沐浴下提出了水本原说。管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的齐国较之于内陆国家的显著地理特点在于其濒临海洋,《管子》记载:渔人之入海,海深百仞,就彼逆波,乘危百里,宿夜不归。因此其水哲学和水文化底蕴更为深厚、范围更为宽广。齐国海洋文化的发展从世界历史看,齐国与古希腊大致处于同一阶段。

二、管子的水本原论的主要内容

(一)水本原论

关于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命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也许是因为他看到一切的养料都是湿润的,而温度本身也由这种(湿润的)东西生成,生物皆借湿润以维持其生存。但是为一切事物所从出的那种东西,就是一切事物的原则。因为这个缘故,同时也因为一切种子都具有湿润的本性,而水又是一切湿润物的本源,所以他得到了这种思想。[1]P183管子同样认为,水,具材也。这表明,水本原论首先源自于对世界的感性认识,而且感性经验中又包含了初步的抽象概括,即水是万物中更具有普遍属性的物质。

有学者认为,希腊人是航海的民族,他们在从事海外殖民和贸易的航海活动中很容易发现天文、气象、海流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因而,希腊人有了原因和秩序的观念,从而孕育出在感性经验基础上进行理性概括的本体论。从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到阿那克西美尼的气,经赫克拉克利特的火、毕达哥拉斯数,直至巴门尼德的存在,实现了自然哲学本原论到概念哲学的本体论演变。

管子所在的齐国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是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因其俗,就是以这种实际条件和文化特点为依据,以国情和民情为基础,进行政策设计;简其礼,就是简化周礼,灵活地掌握原则,不生硬地推行来自高原的周人的那些不符合齐地客观条件的行为规范、礼仪风俗和政策法令。后来的齐桓公、管仲的政策都具有支持商品经济的开放性特点,并且这种政策在齐历代具有连续性,致使齐国的海洋经济与文化有很大发展。在桓公时期就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因此,管子基于海洋文化的水本原说同样包含原因和秩序的观念。

《管子》一书并非管子之作,实际上是一部融汇儒、道、法、兵、阴阳等各家思想在内的论文汇编,从这一先秦哲学汇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本原论的演变状况。有学者指出,《水地》为道家黄老之作,其认为水和地是本原,这与道家之作《心术》、《内业》认为精气是万物本原,有重要区别。[2]P312这一观点确认两点:一,承袭宋人关于《管子》非一时一人之作的公论;二,冯友兰说:《水地》篇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讲水和地的重要。[3]《管子》一书不仅有精气本原论、水本原论,还包含有地本原论。《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指出天上的列星,地上的五谷,都是精气构成的。以此观之,作为具体物质形态的水本原和地本原都包含在抽象的精气本原内。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人的智慧与精神又都是精气的产物,从而精气打通了天道与人道。这一点大致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特征,即中国古代哲学都没有形成像西方古典哲学中的概念本体,而是始终以天人关系来阐释世界的秩序与原因,形成了生活世界本体论。

(二)水比德说

管子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管子提出了水本原说后又问:何以知其然也?他回答道:夫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冣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齐晋之水枯旱而运,淤滞而杂,故其民谄谀葆诈,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沈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闲易而好正。笔者以为,管子的水本原论是一种自然存在论,而且水作为自然存在代替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意识。管子认为水与人的道德品性有一种内在的关联,因此《水地》提出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

《水地》篇说: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已独赴下,卑也。水柔弱而清澈,能涤除污秽的东西,这是仁的表现;看上去呈现黑色,而实质却是白的,这是精;至满而止,至平而止,体现正义;由高而低,显现出谦卑的品质。这里描绘了水的五种德性:仁、精、义、正、卑。后面又说水集于玉而产生九种德性:仁、知、义、行、洁、勇、精、容、辞。这与《荀子·宥坐》记载的孔子关于水的论述极类似: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卑)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恍恍乎不氵屈尽,似道;若其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水地》篇关于水之五德的论述,符合儒家重德、以事物比附人的品德的思想特征,吸收了儒家思想内容。

老子也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管子的水比德说体现出古人的一种思维模式,对人生智慧的领悟可以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获得,自然事物可以体现或具有与人类相似的价值观念、道德品性。

(三)水功能论

古代农业的丰歉与水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货殖列传》)齐国之所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和战国七雄之魁,除君明臣贤、重民务实等原因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地制宜,因时变革,重视物质生产对国家强盛的基础性作用。《管子》中《水地》、《度地》、《地员》诸篇,反映了齐人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对水的利用和治理的认识,包含着极其可贵的科学价值。

《管子·度地》对水的危害有着深刻的认识,主张兴修水利,治理水害。该篇记有齐桓公与管仲的一段对话。管仲说: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人乃终身无患害而孝慈焉。他接着说: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也;虫,一害也。此谓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管子辩证地认识到水患和干旱都无益于农业生产与国富民强,这样就把兴修水利工程看作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管子对水体和水性有着深刻的科学认识:水有大小,又有远近。水之出于山,而流入于海者,命曰经水;水别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山之沟,一有水一毋水者,命曰谷水;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渊水。此五水者,因其利而往之可也,因而扼之可也,而不久常有危殆矣。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则疾,至于漂石;而下向高,即留而不行,故高其上。领瓴之,尺有十分之三,里满四十九者,水可走也。乃迂其道而远之,以势行之。水之性,行至曲必留退,满则后推前,地下则平行,地高即控,杜曲则捣毁。杜曲激则跃,跃则倚,倚则环,环则中,中则涵,涵则塞,塞则移,移则控,控则水妄行;水妄行则伤人,伤人则困,困则轻法,轻法则难治,难治则不孝,不孝则不臣矣。故五害之属,伤杀之类,祸福同矣。知备此五者,人君天地矣。对于自然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人们合理利用和开发水资源的前提。同时,管子又提出合理利用和开发水资源的制度设计:请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大夫、大夫佐各一人,率部校长、官佐各财足。乃取水左右各一人,使为都匠水工。令之行水道、城郭、堤川、沟池、官府、寺舍及州中,当缮治者,给卒财足

三、       管子的水本原论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

第一,管仲的水为万物之本原、一切皆出于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形态。在中国哲学史上,五行说更早的在多元唯物论形态上提出水本原说。管子在继承和发展儒家、道家和阴阳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元唯物论形态的水本原说,在这一本原中又贯彻了天人合一的核心理论。同西方古典哲学相比,在时间上,管子的水本原论要比泰勒斯的水始基论要早提出一个世纪;在理论形态上,亚里士多德对泰勒斯的评价仅仅是凭借文献残卷的逻辑推测,这也是被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所采用的重要原因。

第二,管子的水本原论突出了自然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由于《管子》一书是各家思想学者的理论汇编,因而其本原论是多维度的,却又是一致的。笔者以为,管子的水原论是包含在精气本体即道本体论中的。道本体论贯通天道与人道,管子所言之天,更多的是自然之天,因而其道本体论贯穿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水本原和地本原都是自然存在的基本形态,管子又特别强调水本原的重要性。因为土地较之于水流缺乏变化性,也其自然规律性也不及水之规律来得多变和外在,从而其哲学性也不及水来得更为深刻。

第三,管子的水本原论不仅视水为本原,也强调人们通过生产实践方式认识和利用水之规律。西方古典哲学本体论发展到柏拉图,就以理念的形式凌驾于人类实践和认识之上,为神学对哲学的侵袭大开方便之门。管子精气本体并不是超脱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实体,而是贯通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道德介质,从而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和利用水之规律,而且可以以水之规律反思人之价值观念与道德品性。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早在两千年前,管子的水本原说就从水与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来看待水的地位和作用,它对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M].北京:商务出版社,1959年.

[2]张固也.《管子》研究[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6年.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作者简介:梅良勇,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中国哲学与宗教研究所长、硕士生导师;杨晶,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全站搜索

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