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6/12 10:05:55
浅析管仲的治水思想
张晶
管仲(约公元前725一前645)名夷吾,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是我国春秋初期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管仲作为齐国的国相,辅助齐桓公执政40年,大力推行各项改革,使齐国由弱变强,成为春秋时期中原的第一个霸主。
一、《管子》与淮河文化
在大地之间,无处不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文明之源。尼罗河孕育出古埃及文明,恒河孕育出古印度文明,而黄河则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文明的发祥地,有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之说佐证。
淮河,古称东渎,发源于河南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与西渎黄河、南渎长江、北渎济水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系。淮河的支流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宋代之前,整个淮河流域一脉佳水:淮之水,春风吹,春风洗,青于蓝,绿染指,鱼不来,鸥不起。潋潋滟滟无尽头,只见孤帆不见舟。传说盘古开天辟地,血液流成了淮河,毛发长成了森林,骨架形成了山脉,双目生成了日月。考古发现,早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就有沂源人在淮河两岸繁衍生息,9000多年前,淮河流域的贾湖人就已创造出相当发达的文化。
古代的淮河流域走出管子、老庄等许多光照千古的思想大家,先哲们对水情有独钟,用水的腾挪跌荡、九曲回肠和聚合离分来论述人生和社会的荣辱得失,鞭辟入里。淮河文明的代表主要是管仲、《管子》。管子的哲思博大精深,是人类最早提出水是万物之源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比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提出的水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还要早。
居住淮河流域的部落古称淮夷,淮夷部落用智慧治理淮河,开拓疆土。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开挖了沟通江淮的邗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魏惠王于公元前361年修建鸿沟,连接了黄、济、颍、淮、泗五大水系。楚庄王时孙叔敖修建寿县芍陂灌溉工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淮夷将水利建设上升为理论,《管子·度地》篇反映了我国古代卓越的水利科学技术,在世界水利建设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管子》不仅从哲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论证水,而且从科学的角度认识水,从技术的角度讨论水利用,以服务于国计民生,这正是《管子》的高超与可贵之处。
二、管仲的治水思想
1、对水性的认识与分类
《管子·水地》篇中有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作者在肯定水与土具有同等重要的功能的同时,似乎更强调水的重要性。水在地上犹如人体的血气和筋脉,有通流的作用。水聚集在天地间,又藏于万物的内部,更集合于一切生命之中,生命必须有水才可以生长发展。即集于草本,根得其度,华得其数,实得其量。鸟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理明著。万物莫不尽其幾,反其常者,水之内度适也。水还有准、素、淡的性质,准是指用水作标准,大概即现在所说水准之意,作者认为准是五量之宗;素是五色之质;淡是五味之中。水可调和味、色,即是说所有有颜色的都要以白色作底子,所有有味道的都是以淡为前提,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韪非得失之质也。
《管子》根据河流来源和流经状况,将其分为五类,即经水(干流)、枝水(支流)、谷水(季节河)、川水(人工河)和渊水(湖泽),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便利。它说:水有大小,又有远近。水之出于山而流入于海者,命曰经水;水别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山之沟,一有水一毋水者,命曰谷水;水之出于地,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渊水。
(《管子·度地》)显然,以上这些都是对水的自然属性进行分析。
2、对水的利用和治理
《管子》对水的重视,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水的特征的探讨上,更多的则是从科技的角度研究水,注重从农业生产的需要上利用水治理水。它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2.1管理机构。人类从事任何一项活动,必须有一个严密的管理组织,并要明确其职责,水利活动也不例外。《管子·立政》说:决水潦,通沟渎,修障防,安水藏,使时水虽过度,无害于五谷,岁虽凶旱,有所秎获,司空之事也。这里,不仅指出了管理水的机构和其主要职责,还进一步规定了水官的具体职责和分工:除五害,以水为始。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大夫、大夫佐各一人,率部校长、官佐各财足。乃取水官左右各一人,使为都匠水工。令之行水道、城郭、堤川、沟池、官府、寺舍及州中,当缮治者,给卒财足。(《管子·度地》)2.2预防工作。《管子·度地》说:常以秋岁末之时,阅其民,案家人比地,定什伍口数,别男女大小。其不为用者辄免之,有锢病不可作者疾之,可省作者半事之。并行以定甲士,当被兵之数,上其都。阅具备水之器,以冬无事之时。笼、臿、版、筑,各什六,土车什一,雨軬什二。食器两具,人有之,锢藏里中,以给丧器。后常令水官吏与都匠,因三老、里有司、伍长案行之。常以冬少事之时,令甲士次更以益薪,积之水旁。故常以毋事具器,有事用之,水常可制,而使勿败。此谓素有备而豫具者也。这里,《管子》指出要在秋末将水利施工按人数、土地多少组织队伍,根据实际情况抽调人员,并造册上报官府,准备好各种施工工具和材料,防患于未然。
2.3并维护堤防。《管子·度地》说:春三月,天地亁燥,水纠裂之时也。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故事己,新事未起。草木荑生可食。寒暑调,日夜分,分之后,夜日益短,昼日益长。利以作土功之事,土乃益刚。又说:夏三月,天地气壮,大暑至,万物荣华,利以疾薅杀草蟉。不利作土功之事,放农焉,利皆耗十分之五,土功不成。还说:秋三月,山川百泉踊,降雨下,山水出,海路距,雨露属,天地凑泊。利以疾作,收敛毋留。不利作土功之事,濡湿日生,土弱难成。利耗十分之六,土工之事亦不立。最后说:冬三月,天地闭藏,暴雨止,大寒起,万物实熟。不利作土工之事,利耗十分之七,土刚不立。这里,《管子》认为春季天气干燥,土壤含水量适当并且正处于枯水、农闲期,是堤防施工的最佳季节。而夏、秋和冬季或因农忙、或因土壤含水量不均匀而不利于施工。修建堤防,要合理选择渠道的坡降。因为水之性,行至曲必留退,满则后推前,地下则平行,地高即控它描述了渠水通过倒虹吸所产生的水流现象。接着,它又描述了渠道水流行进中两种破坏现象:杜曲则擣毁。杜曲激则跃,跃则倚,倚则环,环则中,中则涵,涵则塞,塞则移,移则控,控则水妄行。(《管子·度地》)具体来说,一是水环流现象,一是水跃现象。两种水流均对渠道有破坏作用,从而导致水泛滥。
基于此,就要加强对堤防的维护。常令水官之吏,冬时行堤防,可治者章而上之都。都以春少事作之。已作之后,常案行。堤有毁作,大雨,各葆其所,可治者趣治,以徒隶给。大雨,堤防可衣者衣之。冲水,可据者据之。终岁以毋败为效。此谓备之常时,祸何从来?(《管子·度地》)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为了堤防安全,达到全年坚固无损的目标,必须做到:(1)水官要在冬天巡查堤防,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在春天农闲时修筑;(2)堤防修筑后,要经常进行检查;(3)堤防如有毁坏或是遇上大雨,必须抓紧抢护和防护。
2.4将城市建设与水利结合
《乘马篇》中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度地篇》中又说: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管仲认为城市建设要重视水环境,要考虑到供水、排水、防灾,要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相联系。今天,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城市建设中水的作用仍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
三、启示
前面所议仅为管仲对水的部分论述,实际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水利的理论和实践比《管子》书中的内容应更丰富。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我国处于奴隶制社会晚期,诸侯争霸十分激烈,各国纷纷进行改革。由于铁制工具的应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水利事业应运而兴实属必然。从《管子》一书可见,当时已在水利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管仲只不过对这些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提升。所以说,管仲论水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除水害、兴水利过程中智慧的结晶。
(作者简介:张晶,武汉科技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