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2010年第3期)《管子•水地》中关于水的思想与淮河文化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2/8/29 9:02:01



《管子•水地》中关于水的思想与淮河文化
刘娣
一、水的重要性与治淮的意义
《管子》是一部宏博精深、包罗万象的奇书。其中,《水地》等篇关于“水”的论述别具特色,蕴涵着丰富的水文化内容。
《管子•禁藏》篇说:“夫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地也。”就是说,人必须有穿的,有吃的,才能生存,衣食的来源又靠水和地。《度地》篇讲水害和水利,《地员》篇讲土壤。这是从农业生产上讲水和地的重要。
《管子•水地》篇是从哲学的高度讲水和地的重要。《管子•水地》篇关于“水、地”的思想,就作了这样的肯定:“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万物都是从地生出来的。以人的身体作为比喻,水就是地的血气,河川就是地的筋脉。因此,水与地有同样的功用。下文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水地》篇特别强调水的重要。它认为“准”(水平仪)是用水作标准的,而“准”是“五量(权、衡、规、矩、准,说见《管子•揆度》篇)之宗”,“素”是“五色之质”,“淡”是“五味之中”。就是说,一切颜色都以白为背景,一切味道都以“淡”为基础。“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韪非得失之素也(本作‘违非得失之质’,依丁士涵校改,韪非即是非)。”这是从各方面论证水的重要。
《水地》篇认为水无所不在,“无不满,无不居也,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诸生”。一切生物,都必须得水才可以生长发展。它说:“集于草木,根得其度,华得其数,实得其量。鸟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理明著。”它由此得出结论说:“万物莫不尽其几,反(返)其常者,水之内度适也。”万物中所有的水,有固定的数量(“内度”),数量合适,它们就能充分发展它们的潜力(“尽其几”),发展到它们通常所能达到的程度(“返其常”)。因为水有生长万物的功能,所以又称为“水神”。
以上是管子思想中对水重要性的看法。新中国成立以后,淮河成为我国实施全面建设的第一条大河。一代伟人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也成为激励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精神支柱。1991年大水后,国家更是加大了对淮河的治理力度,确定了19项治淮骨干工程。其中,行蓄洪区就进行了适当调整,废弃了一批,建设了一批。蓄洪区进水闸、退水闸得到了建设加固,行洪区的生产圩堤得到加高加固,行蓄洪区内庄台、道路、桥梁等“硬件”得到全面提升,防洪预警预报系统、组织群众撤退预案等“软件”建设也全面升级。[1]
二、水对人的决定作用与淮河流域人的特点
《水地》篇认为,不仅动物和植物因水而生长发育,人也是从水来的,人的肉体和精神都是水的产物。关于人的生成的程序《水地》篇有详细的说明,它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据它说,人在胎中,吸收五味的营养,三月生成五脏,五脏已具而后生骨肉。由五脏和骨肉,“发为九窍。……五月而成,十月而生”。生了以后,眼就能看,耳就能听,心就能思虑。“目之所视,非特山陵之见也,察于荒忽。耳之所听,非特雷鼓之闻也,察于淑湫。心之所虑,非特知于□粗,察于微眇”。就是说,耳目等感觉,不只是生理的反应,而且是思维的活动了。下面接着说:“是以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凝蹇而为人,而九窍五虑出焉。”“九窍”是生理的器官;“五虑”是思维的活动。这是把上面所说的,重新加以肯定。就是说,由五脏发育的结果才形成人的耳目感官,从而有感觉作用,思维活动来源于人的心脏。这就是说,感觉和思维的活动是生理器官所产生的;生理的器官是由水这种物质所构成的。水既然对于人的体质性格有决定性的作用。
《水地》篇也谈到水是可以为人所效法的。它说:“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这所说与《老子》第八章对于水的歌颂意义相同。《水地》篇和《老子》不是说水也有道德的属性;他们只是说,水有这些属性,人的道德属性可以之为法。
淮河状况变坏已有很长历史时期,这对淮河流域人民的心理素质发生强大影响,形成某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但是这种稳定的内容是不是就完全是负面的意义呢?淮河流域人民在淮河为主体环境因素的自然条件下,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经验、价值与思想。我们在评价这一问题时,应该包含客观评价历史的整体性观点。
淮河的恶劣条件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人们无力抵抗自然灾害,自然会引申出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但恶劣的环境也会激发出他们的生存欲望,包括对自然、社会的抗争和对暴政的反抗。
重要的是在治淮过程中生活于、繁衍于、斗争于淮河流域的人民所产生的人的智慧,这个智慧很大一部分就是治水的技术。人民反抗暴政是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民与国家互动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应该站在这样的高度,更多地看到淮河人民精神素质中那些积极有为的内容,更多地拥有分析历史的辩证法。[2]
三、水对于经济文化的重要作用与淮河流域经济
《管子•水地》篇认为,水既然对于人的体质性格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改造社会只要改造水就可以了。它说:“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是以圣人之治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水地》篇的议论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它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说,水都起决定性的作用(“其枢在水”),治身和治国是一个道理。
比如,今天看历史上唐宋时期的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西安、南京、开封、扬州、杭州、苏州等城市群的繁荣,重要原因在于运河的开通沟通了长江水系,形成了长江、运河和淮河的交通网络。因此,“城市文化带”是唐宋时期的一江两河文化走廊。[3]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灌区的兴建,使淮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水稻种植大规模推广,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大大提高了流域的粮食产量。水功能区划已经成为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目标管理的重要依据,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对水利的认识已从工程的层面上升到资源的层面,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水利的功能拓展为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发挥基础性、导向性作用,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0年来,治淮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建设,初步形成了防洪抗旱减灾、供水灌溉排水、水土保持及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比较完整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战胜了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为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治淮已经与淮河流域的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为淮河流域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淮河流域四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下,淮河的水利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淮河流域内基本建成了较为完整的防洪、除涝、灌溉、供水等水利工程体系,为淮河地区的文化和经济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治淮丰碑——建设篇
http://www.ahsl.gov.cn/topic/zhfb/view.php?id=12573
[2]刘兴富. 《贤臣名相---管子》.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6
[3]中华文明史与淮河文化
 
 (作者简介:刘娣,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
 
全站搜索

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