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2/8/29 9:05:54
管仲里籍考论
董玉梅
管仲,名夷吾,字仲,谥号敬仲,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人。齐桓公尊称他为仲父,后人尊称其为管子。生于公元前735年;卒于公元前645年。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的富国安民、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与时俱进的谋略权变思想,影响了他以后的千秋万代,并为后人所推崇。因此,对管仲其人、其事、其书,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对管仲其人、其事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管仲的里籍,学术界已有过探讨,但由于史料的缺乏等原因,至今尚无定论。这个问题的探讨歧义,归结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管氏的起源问题;其二是管仲里籍的当今地望问题。
关于管氏的起源,目前存在着姬姓说和“非姬姓”说,两种说法。赞成管氏源于姬姓说的学者,又分为两部分,一说:管氏出自“周文王子管叔之后”;《史记·管蔡世家》云:“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认为管仲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管叔鲜之后;一说,“管仲出自周穆王”。认为“管仲的先祖是周穆王之后,分封于管国为君,后来苗裔疏远,已经失掉了贵族身份而降为平民。《春秋·僖公十二年》疏引《世族谱》‘管仲出自周穆王。’”认为管仲是周穆王之后。(转引自陈书仪《管子大传》第14页,齐鲁书社,2008年版)
虽说周穆王与管叔同为姬姓,但作为管仲的始祖,却不是同一个始祖。
“非姬姓说”的学者以《国语·正义》等相关典籍的记载认为:“管仲非姬姓,而称昭王、穆王为先王者,盖仲为天子之陪臣,故称天子祖为先。”也就是说管仲根本不是姬姓之后。《国语·正义》的编撰者董增龄在按语中说:“《左传·僖公十二年》: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王曰:‘舅氏,余嘉乃勋。《曲礼》:天子异性则曰伯舅。’《诗·伐木》‘以速诸舅’(‘速者,召也,诸舅,朋友异性而尊者也’。皆非同姓,《经》有明证)。《世族谱》及《广韵》之说皆非也。”(转引自陈书仪《管子大传》第15、16页,齐鲁书社,2008年版)
管仲里籍的当今地望,有说山东的,有说河南的,有说安徽的。我们赞成安徽颍上说,认为管仲里籍的当今地望在安徽省颍上县。
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左传成公十六年》载“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遂侵蔡,未返,诸侯迁于颍上。”《左传》的成书年代早于《史记》,这说明司马迁的“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是有史料依据的。至于颍上的当今地望所在使我们考证管仲里籍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本文的内容在于理清管氏的源流,确定其始祖;进而考证出司马迁所说的“颍上”的当今地望。
一、管氏源流
《史记·管晏列传》张守节《正义》引韦昭云:“夷吾,姬姓之后,管严之子敬仲也”。《史记索隐》更是引《世本》的记载,把管仲前后十代人的次序交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系本云:‘庄仲山产敬仲夷吾,夷吾产武子鸣,鸣产桓子启方,启方产成子孺,孺产庄子卢,卢产悼子其夷,其夷产襄子武,武产景子耐涉,耐涉产微,凡十代,《世谱》同’”。关于管仲的世系在《世本八种》中也有与“索隐”完全相同的记载。这些言之凿凿的记述应该说是有着可靠的史料依据的。
《世本八种》的辑者雷学淇更是一语道出了管仲的始祖---周穆王,“淇案世族谱谓管氏出自周穆王”。
《春秋·僖公十二年》疏引《世族谱》“管仲出自周穆王。”
《世本八种》中雷学淇的案语与《春秋·僖公十二年》疏的引文几乎完全相同,其差别仅仅在于一称管氏;一称管仲;二者之间无本质上的区别。
韦昭(公元204---273年)三国吴云阳人,字弘嗣。吴主孙皓时,为侍中,领修国史。著有《吴书》二十五卷,《洞记》四卷,及《国语注》、《辩释名》、《孝经解讃》等。持正敢谏,为皓所杀。根据韦昭的著述和为人,我们可以肯定的说,韦昭的说法是可以相信的。
关于管氏的姓源问题,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如清代《国语·正义》的撰者董增龄就提出了他的“非姬姓说”。
“《左传·僖公十二年》: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王曰:‘舅氏,余嘉乃勋。《曲礼》:天子异性称伯舅。’《诗·伐木》:‘以速诸舅’(‘速者,召也,诸舅,朋友异性而尊者也’。皆非同姓,《经》有明证)。《世族谱》及《广韵》皆非也。”后在疏“先管子之先”句时又明确说:“管仲非姬姓,而称昭王、穆王为先王者,盖仲为天子陪臣,故称天子之祖为先。”(转引自陈书仪《管子大传》第15、16页,齐鲁书社2008年版)
关于董增龄的这段论述,陈书仪先生已有驳论,认为“此据不能证明管仲非姬姓。”现转录如下:查《左传·僖公十二年》原文为:“冬,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于晋,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陪臣敢辞。’王曰:‘舅氏,余嘉乃勋,应乃懿德,谓督不忘。往践乃职,无逆朕命,’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笔者认为,这里周襄王是在遥祝齐桓公,故称齐桓公姜小白为舅氏,并非称管仲为舅氏。(转引自陈书仪《管子大传》第16页,齐鲁书社2008年版)
我们认为陈书仪先生的观点可谓“卓见”。姜齐与周王室是“甥舅之国”史有明载“夫齐,甥舅之国也”,姜姓后裔71姓(详见刘斌、徐树梓著《姜太公本传·附录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并无“管氏”此处“并非称管仲为舅氏”的看法是对的。
有的学者以《史记·管蔡世家》中有“封叔先于管”的记载,提出了管仲乃管叔之后的看法。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交代的很清楚:“管叔鲜作乱,诛死,无后。”
无后:无后嗣也;后嗣:谓子孙等(《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既然管叔“无后”那么说“管仲是管叔之后”当然也就无法成立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管氏出自姬姓乃周穆王之后人。
二、颍上之当今地望
根据现有资料,最早明确管仲里籍的是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但是,司马迁所说的“颍上”究竟在何处,则引起了后人的争议。唐代司马贞的索隐中说:“颖,水名。《地理志》:颍水出阳城。汉有颍阳、临颍二县,今有颍上县。”看后仍让人觉得如坠云雾。司马迁在“列传中”给出了一个提示:“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由此我们可知,管仲与鲍叔牙是同乡。
其实,司马迁所说的地名“颍上”应该并非虚构,只不过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无法确知而已。
目前已知最早的关于“颍上”的记载是《左传》,《左传·成公十六年》载:“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遂侵蔡,未反,诸侯迁于颍上。”这里的“侵蔡”,“未反”,“迁于颍上”为我们考证“颍上”的当今地望,提供了一个大体的范围。依据其军事行动的路线方位来思考,这个“颍上”当在现今安徽省的颍上县范围内。
晋代学者张湛的《〈列子〉注》中的注文,为我们的推论提供了依据。张湛在他的注文中说:“管仲、鲍叔并颍上人也”。这段注文的依据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它明确的告诉我们,起码在晋代时,关于管仲的里籍问题是明确的,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述是有所本的。
著名的管子研究专家陈书仪先生,在他的《管子大传》中也根据《孔子家世》中《孔子年谱》的记述,认为:“孔子出生早司马迁四百余年,而且仅距管子去世一百六十余年,他承认管仲是颍上人。司马迁是否从孔子这里得到某种信息,确定管仲的里籍是颍上,也未可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隋(公元581---公元618年)置颍上县,是因司马迁称管仲故里管谷村为虚拟的颍上,所以命此县名为颍上县。”(陈书仪《管子大传》;第21页,齐鲁书社,2008年版)
三、结论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管仲出自姬姓,为周穆王之后。可称之为姬姓管氏。管仲的里籍与其同时代的鲍叔牙为同乡,其当今地望是安徽省颍上县。
[参考文献]
⑴ 陈书仪著《管子大传》;齐鲁书社;2008年版
⑵〔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⑶ 司马迁《史记》(司马贞索隐);中华书局;1959年版
(作者简介:董玉梅,湖北武汉地方志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