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2010年第4期)浅论管仲求实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2/8/29 9:12:30



 
 

 

浅论管仲求实
鹿 刚
 
管仲相齐四十年,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其业绩备受后人推崇。智慧之神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三国志》),他心中最完美的英雄就是管仲。连孔夫子都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还将在野蛮时代里徘徊呢!
管仲年少时家境贫寒,曾经做过小本生意,当过养马人,服过兵役。在这期间,管仲游历了许多地方,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对于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很有了解,这对他后来的治国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
管仲思想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求实,这在《管子》书所阐述的政治、经济、军事政策及管仲相齐的历史事迹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一、管仲的求实作风
管仲的作风是求实。司马迁说他“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又说“论卑而易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说空话,多办实事。管仲提出:“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发心也;使民于不争之官者,使各为其所长也;明必死之路者,严刑罚也;开必得之门者,信庆赏也;不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强民以其所恶也;不处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故授有德,则国安;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令顺民心,则威令行。”(《管子·牧民》)就是说,当政者要政令畅通,必须政令务实为人民着想,让人民丰衣足食,又要授之以德,严格刑罚,不强求民众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表明管仲具有坚定的“以人为本”、“顺民心”、“量民力”的求实执政理念。
管仲强调做事情不应只注重表面形式,而应着重看其实际内容。他在《形势》篇中所述的:“羿之道,非射也;造父之术,非驭也;奚仲之巧,非削也。”已经看到,后羿之道、造父之术、奚仲之巧,均不在其表面动作而所谓“见与之友,几于不亲;见爱之交,几于不结,见施之德,几于不服。”告诉人们,凡是表面上的友好、亲爱和慷慨,是不可靠的。
他强调臣对君不得“言过其实”,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反映民情;明君主要以法按其言而求其实,“言而无实者诛”——言过其实即为杀头之罪。反之,明君对百姓的“圣心”,也应该是“实也、诚也、厚也”;且明君“公信力”也是建立在“求实”基础之上的;好虚名则无其实,“无实则无势”,即无实,失去百姓信任,就失去了君王的威势。
管仲的讲求实际、注重功效以及“以时为宝”、“随时而变,因俗而动”的求实作风,用现在常说的“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求实作风,使他所倡导的发展经济、利民富民、以法治国、尊重规律的政治经济主张得到空前的展示、实施和成功。
二、管仲的求实态度
管仲的求实态度集中体现在实干上。他指出:“时之处事精矣,不可藏而舍也。故曰,今日不为明日亡货,昔之日已往而不来矣。”(《乘马》)由此,他提醒人们要“知时”、“勿怠”,“怠倦者不及,无广者疑神。……曙戒勿怠,后稚逢殃。朝忘其事,夕失其功。”(《形势》)就是说如若因怠倦而延误时机,则将一事无成。他坚持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他在《枢言》中说:枢言曰: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囚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在《君臣下》中指出昔者,圣王本厚民生,审知祸福之所生。他把富民和厚民生提到治国之根本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致力于民富,才能确保社会稳定,政令畅通,兵强马壮。富民,就是解决民生问题管仲不光在于提出使民富和厚民生的要求,而且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加以落实。
比如坚持以农为本,积极发展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管仲《治国》中指出王天下,必国富而粟生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所以他一再强调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他大力发展盐、铁生产,在国家统管的前提下,允许私人开采经营,实行三七分利。大力开展对外贸易,渔业、盐业产品出口不征税,等等。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干事要有大目标,目标定下了,就要探索客观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好途径,然后实干、实干、再实干,落实、落实、再落实。
三、管仲的求实能力
管仲的求实能力集中体现在他强有力的措施和无与伦比的业绩。在经济上,管仲通过四民分居”、调整物价、拓宽流通、抓住农本、搞活工商、发展盐铁、加强铸造等一系列措施,使齐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实力远远超于各国之上。在政治上管仲采取礼法兼用、赏罚并举等统治措施,使齐国百姓安居乐业。在国家制度建设上,他创立丞相责任制,建立禄制度,进行官制改革,使齐国政治面貌焕然一新。在军事上,管仲以乡里基层组织编制军队,寓兵于农,分全为上、中、下三军,实行统一指挥,使齐国军事实力大为增强,经过北阻山戎、南控强楚以及对异姓小国的一系列讨伐战争,管仲用武力或非武力的方法,广泛建立外交关系,使得齐国“九合诸侯”,首霸春秋,“不以兵车”而“一匡天下”,从而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促进了周朝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融合,实现了“尊王攘夷”的战略意图
管仲在治理齐国内政的实践中认为,土地是万物之宗,也是财富的源泉。这种认知在经济学上是十分超前的。在《乘马》中指出:“地者,政之本也……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也。主张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即按照地亩的多少合理分配劳动力,农民就会懂得主动地抓紧农时努力生产。
管仲还向齐桓公建议:“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恶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国语·齐语》)“美金”指青铜,“恶金”即指铁。管仲大力推进青铜兵器和铁制农具使用,改革生产工具,以进一步发展军事器械和农业生产力,其“务实”可谓“务”在了根本上。
管仲主张,国家要跟土地所有者或耕作者 “与之分货(乘马),同时要“案亩而税(大匡),相地而衰征(国语·齐语),以公平税负,即实行农业劳动者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地租的分租制按照土地的质量实行分等征税制度。他主张“因天材,就地利”(《乘马》)。提出“尽地利”,“度地之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相高下,视肥硗,观地宜”,“使五谷桑麻皆安其处。”(《立政》)。
十分讲求实效。在《权修》篇中,主张“量民之力”,因为“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民力竭,则令不行矣”,在《牧民》篇中,主张不图侥幸,不欺其民,“不处不可久者,不偷取一时也。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等等。
管仲相齐四十年,文武兼修,辅佐齐桓公,实现了富国强兵,首霸春秋的功业,这恰恰证明了管仲治国超凡的求实能力。
四、管仲的求实精神
管仲的求实精神源于他对客观世界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认识,管子认为“地”和“水”是万物的“本原”。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管子·水地》)这种水和地是万物本原的理论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值得注意的是,管仲的“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所谓“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管子·枢言》)。
管仲开创的求实的精神,在中国哲学上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传统:东汉史学家班固提出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传》),这是“实事求是”一词的最早出处;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延安时期毛泽东在整风中对“实事求是”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新时期进一步倡导和重视“实事求是”精神,就是“求是”。而本文所谓“求实”,也就是“求是”,就是研究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知实际,查实情、说实话、做实事、出实招、有实效。“实”,就是实际、实情、实质、实践、实效,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求实”就是把“实”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要内容,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实践,老老实实地做人,扎扎实实地办事,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实效。求实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目标、一种胸襟、一种境界、一种作风、一种态度和一种能力。
今天我们借鉴管仲的求实精神,就是要认真研究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坚持从实际出发。在作风上,强调“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在态度上,强调“实干、实干、再实干,落实、落实、再落实”;在能力上,强调“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没有能力的求实不是真正的求实。求实必须有办法,有措施,有实效,有业绩,不怕困难,不畏艰难。这大概正是管仲求实的精神的宝贵遗产和有益的启示,对于我们做好当前的工作,有效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鹿刚,颍上政协主席,安徽省管子研究会执行会长)
 
 
 

全站搜索

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