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2010年第4期)管子研究产业创新团队介绍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2/8/29 9:28:21



管子研究产业创新团队介绍
 
管言初
 
一、     团队组织沿革
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产业创新团队“管子研究课题组”,前身可以追溯到颍上县管子研究会,该团队由于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的成立和发展,研究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壮大,研究成果得到进一步扩大、提升。
早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颍上县管子研究团队就以县管子研究会的成立而宣告组建。其间经历几任会长,成员也不断新老交替。1991年,首任会长是现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耿玲。1998年以后,管子研究会挂靠在县政协文史委员会。2002年正式成为社团法人,创办了《管子研究》杂志。好几任政协老领导都先后担任过研究会领导职务。2006年实现了换届,吸引了大量省内外专家学者加盟,实现了《管子研究》改版,创建了一年一度的管仲文化节和管子学术研讨会。到目前文化节和研讨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在此基础上,2008年5月成立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秘书处设在颍上县政协,与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署办公。
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现有成员140多人,其中会员95人,单位会员1个,顾问和特邀研究员40人,现任名誉会长杨多良,常务理事会9人,包括会长郭因,执行会长鹿刚,副会长6人,秘书长1人;理事会组成25人。副秘书长4人,秘书处3人。
团队以研究会秘书处为骨干,整合本会专家、学者的智力优势,坚持不懈地开展了“管子研究课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创新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科研基础情况
1、创办了《管子研究》会刊,到2010年7月已出刊21期,约200万字;
2、创建了“管子学术研讨会”平台,2006年到2010年,一年一届,共在颍上县举行了五届,来自省内省外的专家、学者500余人次参会,发表论文150篇,150万字;
3、由黄山书社出版的《管学论集》上中下三卷,约150万字,上卷已于2010年6月由黄山书社出版,中卷、下卷正在紧张的编辑之中,预计今年10月可以出版;
5、成立了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由安徽社会科学界、历史学界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13位专家组成;其中郭因为主任,苏凤捷、周怀宇为副主任,龚武为秘书长,鹿刚、陆德生为顾问;
6、研发工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政协的优势。团队中有数次承担过各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或历史科学的科研项目的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学者,有的取得了丰硕成果,有的获得国家、省、市、县各级的奖励)还有管子研究会理事和县内会员,以及本土的农民专家、秘书处的工作人员和政协办公室的负责同志和工作人员,他们都为管子研究课题均出了艰辛的努力,做了大量繁难、仔细的工作。
三、研发成果
1、2006年以来,团队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入上百万元资金,打造管仲文化节和“管子学术研讨会”项目平台,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吸引了来自省内省外的专家、学者500余人次参会,发表论文150篇,约150万字。
2、2006年以来,团队还承担了总造价200多万元的“颍上管仲鼎”规划、设计、建造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完成。
3、2006年以来,团队一直关注并积极参与大型历史文化景观园“中国管园”的编制、规划工作。
4、2007年1月,团队成员龚武撰写的论文《论管仲生于公元前723年》在全国社科核心期刊《管子学刊》上发表。创立并标志国内外管学研究界管仲生年学术重要成果——“颍上说”的问世。
5、团队在管学界率先提出了“三管”(管子其人,《管子》其书和管子文化)综合研究,分门别类的学术理念,并进而提出让“三管”成果实现“四个走向”(走向民间、走向学校、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学术理念和学术目标。
    6、2008年,团队成员应邀出席东亚人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颍上管学成果,包括管仲生年说,被第一次走出国门,介绍到了韩国,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
7、2009年,团队参与《颍上县旅游产业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工作,将“一河两湾管仲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编制进了规划。
8、团队正在编辑出版的《管学论集》上中下三卷,约150万字,上卷51万字,作为安徽省社科联2010年课题项目,已经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中下两卷正在编辑,预计年底前可以出版。
9、管子出生地问题一劳永逸的解决。今年4月,借助央视百家讲坛推出专题《名相管仲》的大好时机,团队受县委县政府之托,制作插播颍上县地域文化形象广告片,通过央视对广告片严格审查的契机,由省委宣传部和央视达成共识,以央视十套《百家讲坛》插播宣传片的形式,确认安徽颍上是管仲故里,从而结束了一切争议。
  四、已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6年以来,颍上县委、县政府大打管仲牌,创立了管子文化节,2009年以后改为旅游文化节。旅游文化节拉动了旅游、经贸和招商引资的发展,五届旅游文化节和学术研讨会期间,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专家、学者10000多人,观光旅游者100多万人,创旅游收入3亿多元,使得颍上的地域文化品牌的形象和软实力大大增强,由此促进了颍上经济社会的崛起,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跃入安徽省综合实力的十强县。到2009年底,颍上县财政收入已突破13亿元,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的位次。
五、本研发项目目前在市内外、省内外所处的学术技术地位
1、论文《论管仲生于公元前723年》,创立管子生年的“公元前723”说——“颍上”说,在目前国内管学界管子生年的三家学说中,名列第一,被专家学者文章引证和地方政府采用率位居第一。
2、大型论文集《管学论集》的出版,标志着管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问世,最近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管子研究专家孙开泰和安徽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我国著名的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程必定研究员,纷纷来信对《管学论集》从思想内容到学术形式都给与了高度评价。
3、团队规划的其他管子研究课题目具体内容包括“三管研究”和“四个走向研究”,构建了智力密集的学术高地,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三管研究”和“四个走向”学术理念及其研究课题具有很高学术质量:结合三管研究的成果,让管子研究走向民间,即运用各类媒介手段普及、宣传;走向社会即经世致用,走向学校即编写教科书,纳入国民教育,尤其是高等文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系列;走向世界即搭建平台,编制文化申遗、非物申遗项目等,都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六、拟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
“三管”研究和“四个走向”研究就是团队自己出题,自己解答。要成功地破解这些课题,还需要解决一些相关性重大关键问题如:
1、学术总体规划;2、项目库建设和设计;3、课题设置或课题建设详细规划;4、项目的资金筹措;5、项目管理规范和标准;6、人力资源管理;7、项目运作与招投标方法;8、项目成果或课题结题的考核验收;9、项目课题实施的跟踪服务和检查;10、项目目标的实现和总结;11、项目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七、可达到的预期目标
团队的共识和可以达到的预期目标是:普及管子文化,让更多的人懂得管子;让管子思想遗产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促进以管子文化为龙头的地方旅游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乃至搭建国际学术平台,最终达到实现文化申遗或非物申遗,让管子成为世界文化名人,管子研究走向世界,变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团队当务之急的基础工作就是建立学科体系并编写教科书。以分层级编写适用的管学学科系列教科书为例,要使得管子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弥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陷,就要从娃娃抓起。国民教育是双刃剑,它可以催化某种文化基因的快速生长,也可以遏制某种文化种子的生根发芽。因此管子走向学校,也是让管子研究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让青少年和广大人民群众都了解管子其人其事的一项战略工程,需要细心研究探索,长期坚持实践,才能必有所得。
八、所在单位团队建设措施
1、颍上县委、县政府、县政协和研究会领导班子和学术委员会全力支持团队工作;
2、研究会每年拿出10-20万专项经费用于管子研究课题建设;
3、县里已经积极运作,秘书处拟设置为科级,编制3-5人,进一步强化团队建设;
4、已经配置办公电脑2台,文印设施2台,图书资料约1000册。
九、需要有关市直部门或县(市、区)提供支持服务事项
1、管子是安徽的第一历史文化名人,具有全省、全市历史文化和社科建设的意义,请上级给予相关活动的优惠政策、舆论和媒体、宣传的大力支持。
2、对团队成果给予政策、精神或物质上的适当鼓励或奖励;
3、支持创新团队进一步改善办公场所、资料室建设、交通工具、摄像、多媒体设施等。
4、对管子研究产业创新团队在编制和人事上给与更多的支持和政策倾斜,使之尽快落实。
 
全站搜索

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