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2010年第4期)颍上才子张彪——其人其事及其他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2/8/29 9:30:41



 
 

 

颍上才子张彪
——其人其事及其他
姜之胜
 
十年前第一次读元人辛文房所撰《唐才子传》(以下简称《才子传》),便遇一难题,至今未解。
《才子传》卷第三《张彪传》开篇云:“张彪,颍上人。”读至此,心中愧甚。自己如此孤陋寡闻,竟长期不晓大唐诗人才子队伍中有一位古乡邻,且是杜甫”交契密”的好友!便立即按《张彪传》篇末“观工部之作,可知其人矣”所示,找出清人仇兆鳌作注的《杜甫全集》查阅,但查后却堕入疑云。仇在杜甫《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一诗后注曰:“《唐诗纪事》:彪,盖颍、洛闲静者。” 又找出南宋计有功编撰的《唐诗纪事》,翻至卷二三张彪条,云:“读子美诗,则彪盖颍洛间静者。” 后陆续翻阅《杜诗镜铨》、《读杜心解》、《读杜劄记》、《钱注杜诗》等研究杜诗的专著,对张彪籍贯的注疏皆沿用《唐诗纪事》。所见《全唐诗》和其他一些研究杜诗的书籍,包括研究《才子传》一些著作也基本如此。特别是在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唐才子传校笺》(以下简称《校笺》)一书中,通过引用孙望语,进一步否定了“彪,颍上人”之说。《校笺》对张彪条笺注的文字较长,摘引如下:
“张彪,两《唐书》无传,《新唐书.艺文志》亦未著录其集,唐宋文献记载其事迹者极少。今所能考知其大略者皆据杜甫之《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才子传》所述,亦大率本此。”
“彪之籍贯,所云‘颍上人’,亦本杜诗,杜诗中有‘独卧嵩阳客,三违颍水春’句。……杜诗云云,盖指张彪曾长期居住于嵩山之某处,恐非实指嵩阳即为其籍贯。颍上则为县名,属颍州。孙望《箧中集作者事辑》张彪条谓:‘按此颍上属汝南,杜公所云,当指颍阳,盖颍阳与登封县相近,而嵩山即在登封县境,山人居嵩阳,往来颍洛之间,其为颍阳而非颍上县也可知。《唐才子传》或指颍水之阳,不然即为误引。’”
以上查阅诸书,皆大师级的权威之作,实应奉为律令,莫敢异议。但是,近年来,经反复阅读《才子传.引言》,阅读有关书中对《才子传》撰写历程的介绍,总觉得辛文房之“斑斑有据”决非妄语。
 
 在《才子传引言》中,辛文房披露了他撰写此书之前的准备工作,是“游目简编,宅心史集,或求详累帙,因备先传”,所以他自信地宣告:“撰以成篇,斑斑有据!”其自豪、自信之语力透纸背。辛文房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为他多年辛勤搜检,凡能看到的材料从不放过,都要经过精心考证、钩沉和整理,而后才广采博纳,撰以成文。傅璇宗先生主编的《校笺 .前言》中也说:“从书中的记述来看,作者确实翻阅、参考了不少史书、文集、笔记、小说,搜集了不少珍贵的材料。”何止这些,对于辛文房来说,即使是残篇遗墨,片纸只言,恐怕他也不会轻易放过。更可贵、更令人信服的是,辛文房还从大量历史档案资料中对唐人登科记录进行了精心考证,这是在辛氏之前没人做到过的。凡研究《才子传》的学者,都对辛氏这一创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才子传》已成为研究唐代科举史不可或缺的材料。清代著名学者徐松的《登科记考》,就是主要依据辛氏此书撰写而成的。据傅璇宗先生在《校笺 .前言》中推算,《才子传》是作者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写成,但直到泰定元年(1324年)才刊刻行世。就是说,辛氏至少将《才子传》书稿屉藏了二十年后才使其面世。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要从辛氏撰写此书的目的来理解。辛文房曾慨叹:“擅美于诗,当复千家。岁月苒苒,迁逝沦落,亦且多矣!”为了大唐诗人不再“迁逝沦落”,他不畏艰辛,钩沉积液,终成是编。唐代诗人在两《唐书》中有传者仅只百人,但在《才子传》中,列入专传者278人,附传 120人,共398人。辛文房在这里为大唐诗人才子立传,为他们的诗作立评,使有唐一代近300名“卓有诗名者” 免遭“迁逝沦落”之运。他要通过此书,“咏一代之清风”,“相激百世之下,犹期赏音也”。辛文房将完成的书稿屉藏二十年之久,无非是想寻觅更多史料,以确保入书史事真实无误。辛氏开始撰写此书是在“端居多暇”的未仕之时,这时他能见到的资料必然有限,直到泰定元年他入朝为省郎后,方得以博览秘府藏书,也才能有根有据地对书稿进行删修增补,对原先的存疑处进行订正,最后才无憾地将书稿刊刻面世。正如清人丁丙所评,辛文房做到了“继往开来,别具微旨;伸尊黜妄,雅具体裁”,撰成一部真实展现唐代诗人风貌的杰作。
 
近日购得两书,一是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院长兰翠女士的《唐诗与书画的文化精神》。一是现居菲律宾专事学术著述的老教授黄炳辉先生的《唐诗学史论述》。根据两书中的论述和所援引的有关资料,我进一步认为:辛文房“彪、颍上人”的认定不是”误引”,而是对《唐诗纪事》的一个订正。
兰翠教授在《唐诗与书画的文化精神》一书中,例举了杜甫对张彪书法的评论,在援引杜评的有关诗句后,紧接着介绍张彪其人。兰翠教授对张彪身世的介绍,全是引用《才子传》的原文,自己未作任何补充和解说。这说明,兰翠教授对“彪、颍上人”之说是默认的,起码未持异议。
黄炳辉教授在其《唐诗学史论述》一书中,单列了《唐才子传评述》一节,文字虽然不多,但对《才子传》的评述全面,分析精辟,评价中肯,定位准确。黄教授对《才子传》中资料可信性的评述,令人有掷地有声、足以释疑之感。比如,黄教授说:“《唐才子传》在广征博引前人资料的同时,加以精心的考证和选择,重新整理诗人的生平”,“在参考了大量的文献之后才取其正确的材料”,“对一些诗人的传记史料还有所订正,确保了传记的真实性” 。特别是对唐才子中那些身世、事迹长期存疑的个案,辛文房都经过精心钩沉,做到了“还诗人本来面目”。如张子容、王泠然、刘慎虚、王湾、庄南杰、薛能、曹唐、郑谷等,这些人和张彪一样,都是两《唐书》无传、文献史料记载极少的唐代诗人,但辛氏都能从所查到材料的蛛丝马迹中,厘清了他们的籍贯、身世或履迹。辛氏还挖掘出以前不为人知的有关宋之问人品方面的记载,订正了两《唐书》对李贺、杜牧、皎然等人记载中的错误。总之,辛文房以最大努力确保了传记的真实性,为唐代诗人们撰写出“一个大致清楚的传记” ,为以后传记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范例。
通过以上对黄炳辉教授《才子传评述》的简介和援引,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唐诗纪事》刊行一百多年之后,辛文房还要将计有功“彪,盖颍、洛闲静者”这一模棱两可之说,毅然改写为“彪、颍上人”也。
 
张彪不具显赫身世,文献记载其事迹者极少,所以考订其身世“皆据杜甫之《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其实,不仅对张彪如此,唐代凡与杜甫有诗作互酬者,研究其身世事迹时都会参阅杜诗,甚至一些唐史研究专家,在述及开元、天宝间史实时,也往往引杜诗为证,考订张彪事迹自然不会例外。不过我认为,杜诗是一条重要线索,但张彪本人存世的诗篇中也会含有其身世的有关信息,同样应认真予以探讨。
现在尚能见到的张彪存世诗作仅有五首,载于《全唐诗》四首,《全唐诗遗收之诗》一首。张彪的诗最早见于元结于肃宗乾元三年(760)编选的《箧中集》,收录沈千运、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张彪、赵微明、元季川七家诗共二十四首,其中有张彪诗四首,即后来收入《全唐诗》中的《杂诗》、《神仙》、《北游还酬孟云卿》和《古别离》。曹慕樊教授说:“次山选诗极严,只选了七人,彪即七人之一。”可见元结对张彪诗歌的重视。
元结为什么这样推重张彪和《箧中集》中这批诗人呢?
元结和《箧中集》中这批诗人,都生活与活动在开元、天宝年间,与杜甫都有密切交往。天宝后期朝政日非,政治日趋腐败,社会危机四伏。随着“渔阳鼙鼓动地来”,大唐的繁荣景象一扫而光。在这大唐由盛转衰的巨变时期,元结切耻于诗坛那种“局限声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为辞,不知丧于雅正”11的诗风,提出要继承风雅比兴的传统,“欲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12, 主张诗歌“尽欢怨之声音,可以上感于上,下化与下”13。元结素以改革诗风和文风自任,以关心民瘼与倡导文章复古著称。他本人的诗歌也多为反映民生疾苦、社会不平的愤世嫉邪之作。箧中诗人正是处于社会下层的一批失意文人,他们最先感受到天宝年间社会繁荣景象背后的黑暗,加上自身困顿的生活经历和尴尬的人生处境,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彻底走向人生和社会,遵循写实原则,记录自身贫困艰难的经历,揭露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完全符合元结的文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元结在《箧中集.序言》中赞扬他们“独挺于流俗之中,强攘于已溺之后”14,认为他们“皆以正直而无禄位,皆以忠信而久贫贱,皆以仁让而至丧亡”15,话语中表露出真挚的尊崇与同情。所以,元结表示,编选《箧中集》不仅仅是为了藉此以改变诗风,还要达到“且欲传之亲故,冀其不亡”16的目的。《箧中集》虽然只收二十四首诗,薄薄的一册,但在文学史上却有着重要影响,被认为是中唐时期以元结为首的文学流派的一面鲜明的旗帜,是开启四十年后元白新乐府写实诗歌的先导。
张彪的诗歌和《箧中集》中其他诗人有着共同特色:讥讽时事,记录自身遭际。缺憾的是,他遗存的诗篇太少,其中的信息量难以让人恢复他的整体面貌,只能就这寥寥几篇诗作去寻觅有关的蛛丝马迹。
张彪存诗五首,全是五言古调,除纯系咏唱学神仙术的《神仙》一诗外,其余四首诗中都或多或少的透露出一些自己身世的有关信息。限于篇幅,对这四诗不做全文抄录,仅对其中有关诗句按我个人的理解予以辨析。
一、《杂诗》。诗的主旨是抒发对自身贫穷困顿的哀叹,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及在淡凉的世态面前独善其身的志向。诗完全采用写实手法,不事雕饰,淳厚质朴。其中“久与故交别,他荣我穷居。到门懒入门,何况千里馀”句,应是他因安史之乱奉母逃难到嵩阳后某次回故乡探亲的记述。在故乡发现自己的故交中有人已成了荣华富贵之家,考虑到自己的穷困潦倒,所以“到门懒入门”,不愿再去登门套近乎。这里的关键词是“何况千里馀”,这个距离应是指自己逃难所去的嵩阳与故乡的距离,完全符合辛文房之“彪,颖上人”的距离,绝非是往来嵩、洛间的距离。正如傅璇宗先生在《校笺.张彪》条所说,杜诗云云,盖指张彪曾长期居住于嵩山之某处,恐非实指嵩阳即为其籍贯。傅先生的推断完全正确:张彪的籍贯不是嵩阳,而是据此千里之遥的颍上。
二、《北游还酬孟云卿》。《才子传》说张彪“性高简,善草书”,“初赴举,无所遇,奉老母避地隐居嵩山,供养至谨。与孟云卿为中表,俱工古调诗”。这首诗便是记述自己奉母避难的坎坷,赴举不遇的失落,也流露出怀才不遇的郁闷和牢骚。关键词是“行行无定心,壈坎难归来”。若按孙望先生所说:“山人居嵩阳,往来颍洛之间,其为颍阳而非颍上县也可知”,何来前首诗中“千余里”之说,又怎么会“壈坎难归来”呢?还有,孙望先生说:“按此颍上属汝南。”但是,查《通典.州郡》和《新唐书.地理志》,均未见汝南有颍上。询问研究历史地理的专家,亦说未闻唐时汝南有颍上。因此可知,张彪只是避安史之乱后成为“颍、洛间静者”,“颍、洛间”决不是他的籍贯。
三、《古别离》。这是张彪运用古体所写的一首古调诗。明代钟惺在《唐诗归》第二十四卷对这首诗的评语是:“有古诗之情。”纵观全诗,可明显觉察出作者对自身遭际的慨叹。诗曰:“别离无远近,事欢情亦悲。不闻车轮声,后会将何时。去日忘寄书,来日乖前期。纵知明当返,一息千万思。”其中,“不闻车轮声”应是诉说自己现居之地与故乡有着遥远的距离。“去日忘寄书”,也不会是指自己在嵩、洛间来往的事情。“纵知明当返”之句,不会是说他自己,而是惦念自己的老母。因为他本人已经“耕岩结草”,入嵩山做了道人,但自己的老母已是年迈之人,总是要叶落归根,所以才有“纵知明当返,一息千万思”的忧叹。
四、《敕移橘栽》。这首诗收在《全唐诗遗收之诗》一书中,是张彪存诗中文字最多的一首,主要是借成语“南橘北枳“之意,喟叹人生无常,难于掌控自己的命运,就像草木一样,命运“禀异于乾坤”。只是全诗的起首“南橘北为枳”句,似可意会为是喟叹自己从遥远的南方—颍上,因遇战乱而被迫迁徙到北方—嵩山来,从而改变了自己生活的轨迹和人生命运。
拉拉杂杂写了以上文字,归总起来还是一直想说的那句话:辛文房“彪,颍上人”之说不是“误引”,而是对《唐诗纪事》的一个订正,是还诗人本来面目的确论。所憾自己读书未博,更多能够佐证辛文房论断正确的资料无缘识见,不能做更深入的阐释。不过自己无意亦无力去作学院式考究,只能就有限所得聊以成篇。虽然难免管中窥豹之嫌,但所谓横岭侧峰,总是庐山面目。只要张彪能为家乡人认可,能在县志中写上“张彪,颍上人也”一行字,便不负元结一千多年前就申言要使其“传之亲故,冀其不亡”的良苦用心了。
 
附:有关张彪诗书的评论
最早评论张彪诗歌和书法的是杜甫。他在《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一诗中评论说:“静者心多妙,先生艺绝伦。草书何太苦,诗兴不无神。曹植休前辈,张芝更后身。数篇吟可老,一字买堪贫。”赞扬张彪艺文双绝,诗歌堪比曹植,草书能继承东汉草圣张芝的衣钵。
曹植是建安七子之首,钟嵘在《诗品》中谓其“骨气奇高,辞采华茂,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把张彪比之曹子建,可见推崇备至。
张芝有草圣之誉。南朝宋人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一文中说张芝“高尚不仕。善草书,精劲绝伦,人谓之草圣”。杜甫对张彪书法的评论如此之高,后人并不认为过于溢美。兰翠教授在《唐诗与书法的文化精神》一书中说,杜甫自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书史会要》亦记载杜甫“于楷隶行草无不工者”,所以杜评张彪草书不能看作是一般性应酬,而是颇具内行眼光的评论。特别是“一字买堪贫”句,可见出张彪草书在当时价值的不菲。曹慕樊教授在其《杜诗杂说全编.张彪》篇中说,张彪的书法,韦续在《书品》中有评,认为张彪草书“如孤峰削成,藏筋露骨,与孙(过庭)、邬(丹)并称”。曹慕樊教授还说:“杜诗拈出彪的诗、书,比之曹(植)、张(芝),虽不无溢美,亦重所当重,兼之杜甫论书素重“瘦硬”,有“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句子,所以对张彪的草书那么推重。
又,陈冠明、孙愫婷二人合撰的《杜甫亲眷交游行年考》一书中,也摘了前人对张彪书法的评论,即《书史会要》卷五载:“张彪善草书,吕总谓如孤峰削成,藏筋露节”。
 
(作者简介:姜之胜,男,阜阳市人大原副主任,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参考文献]
1辛文房《唐才子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以下凡引用辛文房语,均见此书。
2仇兆鳌注《杜甫全集》第一集第538页,珠海出版社1996年版。
3计有功《唐诗纪事》上集第3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4傅璇宗《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年版。以下引用傅璇宗语或《校笺》语,均见此书。
5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八,转引自河北大学《历代唐诗论评选》第509页。
6转引,同上书,第510页。
7见兰翠《唐诗与书画的文化精神》第161—162页,齐鲁书社2009年版。
89见黄炳辉《唐诗学史论述》第三章第四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0曹慕樊《杜诗杂说全编》第195页,三联书店2009年版。
11.14.15.16. 元结《箧中集.序》转引自《隋唐五代文论选》第125—12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12.元结《二风诗论》,同上书,第127页。
13.元结《系乐府序》,同上书,第128页。
 
 

全站搜索

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