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2010年第4期)谒管鲍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2/8/29 9:32:16



 

 

谒管鲍
 
于木
 
20084月,笔者曾与安徽省管仲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谷超杰先生一道,第一次参观山东临淄管仲纪念馆。2010717,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秘书长龚武先生应管仲纪念馆邀请,出席首届管子后裔临淄祭祖活动暨中华管氏宗亲会成立大会,笔者随团参加,再次参观了管仲纪念馆。718返程经过济南时,又绕道鲍山拜谒了鲍叔牙墓。因为还有很多人没有到过管鲍墓前,所以从山东回来后,总想写点什么。722,虽是大暑将至,但因台风“灿都”从海南登陆,华东地区也是雷雨阵阵,颇感凉爽,于是草成本篇,以飨读者。
管仲纪念馆位于临淄区齐陵街道北山西村,南依牛山,北临淄河20035月临淄区依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管仲墓而建,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近3000万元,分为馆区和园区两部分,馆区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园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该馆整体设计采用中轴对称与园林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建筑造型采用凝重简约、典雅质朴的仿汉代风格,体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古朴典雅与新潮通俗、文化积淀与文明传承和谐统一的审美情趣。
  纪念馆展厅总面积539平方米,由五厅(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齐、首霸春秋、光照千古)、一祠(管仲祠)、一馆(中国宰相馆)组成。以管仲的生平脉络为主线,宏观展示中华第一名相功绩彰显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风韵,全面揭秘独具地域色彩的古齐文化务实开放、礼法并用的底蕴与魅力。展厅内装形式采用写真景观与汉风格展示构件相结合的手法,并运用浮雕壁画等多种展示手段。
  馆区青瓦、黄墙、红门、青石台阶。正门采用阙门式,16立柱,门柱上方采用覆斗型结构,覆斗上伸出5个棱翅,左右对称,极像振翅欲飞的鲲鹏。门阔6,门楣书有管仲纪念馆的匾额。进门即为第一进院,正中轴线上为祓礼亭,两侧通过回廊连接钟楼、鼓楼。东侧院落为中国宰相馆,西侧有一渊溪,曰三浴渊,临渊处是一个8柱式飞檐憩亭。
第一厅为序厅,曰管鲍之交。序厅采用了仿汉、江南砖石庭院的风格,间有淡黄色古朴典雅仿汉石材以及砖雕壁画。该厅以管仲故里——安徽颍上水乡为底调,截取了管仲从政前的6个生活片段:颍水育英、管鲍从军、经商让金、落魄养马、侍主流亡,记录了其与鲍叔牙的患难友谊和鸿鹄之志。出第一厅穿过廊桥向南,遂至第二厅,该厅曰桓公拜相。仿汉宫廷,展壁采用仿汉斗拱构件,深核桃色与白色相衬。箭射小白、干时败绩、问罪于鲁、鲍叔荐相、堂阜释囚、迎之于郊、祖庙对策、桓公拜相等八个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展演了管仲由囚徒到宰相,跌宕起伏的人生悲喜剧。出第二厅,有三浴渊祓礼亭与展厅内容水乳交融,相谐相依。   
出祓礼亭,过三孔桥,沿中轴线向上右拐,始进第二进院落。建筑呈“u”型,与管仲祠互应,院内一条景观河蜿蜒迤逦,顺势而作。上连西南角浴池,下通东北角人工湖,上游源头叠水飞瀑,两岸缀点垂柳枫杨。北侧两大扇形花坛,南侧两小扇形花坛,院中苍天古树、幽幽花草、矮小灌木、家常树木,错落有致、简约明快。“u”型室内,依次为第三、四、五展厅。第三厅曰管仲治齐,厅内有两道过门,运用齐国田园外景等手法,形象深刻地向游人铺排了管仲辅佐齐桓公改革内政、励志图强的波澜壮阔的政治鼎盛期,展示了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与智慧:礼法并用、举贤尚功、四民分业、寄军于政的真知灼见和政治思想体系,飘溢着古齐文化的醇酽和幽秘,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四厅首霸春秋共分为两部分。一是展示桓管推行经济改革、富国强兵之举措;二是描绘管仲以尊王攘夷为旗帜,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成霸业的丰功伟绩。厅内全景天幕与景箱刻画了均田分力、相地衰征的场景;模型沙盘再现了古齐国都城一派繁荣景象,分业而居,盐铁专营。煮盐、冶铁作坊林立,百姓衣食殷富,经济繁荣,盛极一时,堪称东方威尼斯。通过锈迹斑斑、微泛绿色、造型精巧、浑厚有力的齐刀形币及铸币范具,可以想象出古齐国商业的兴盛、市场的繁荣;通过商栈棋布、商贾归齐的模拟场景,再现了管仲减免关税、优遇工商的政策产生的巨大效应。
  四、五展厅连接处是一个二层角楼,由此登高可远眺古齐大地。第五厅光照千古,厅中间石质回廊,右侧为桓管病榻前论相的铸塑像景观,上方的仿古竹简记载着论相的内容。左侧为陈列间,展出了各种版本的《管子》和研究文献资料及其有关中国宰相制度的文献资料。
  管仲祠是馆内的主体建筑,正殿北对着中轴线,两侧设花坛,三座石桥优雅自然地点缀排列其间。主殿台阶分三段45步,象征着管仲从政三个阶段。过管仲祠,上走40步台阶,象征管仲宦海风雨四十载。视野开阔处,便是管仲之墓。墓高约14,东西长约34,南北长约14。台阶上置牌坊、石灯笼,墓前立管仲像,外侧门前有两座威猛的镇兽,四周青松翠柏,灌木丛生。管仲祠外四个角亭,由回廊相接,造型呈“h”状。管仲祠为五开间,重檐结构。祠内安放7汉白玉雕像,管仲居中,左右为鲍叔牙、隰朋、宁戚、王子城父、宾胥无、东郭牙。背景为淡蓝色玻璃彩雕,鹤舞祥云屏风和天幕。厅的四角,饰有汉白玉刻字描金名人槛联。
管仲纪念馆不仅布局独具匠心,而且楹联对仗工整、颇有文采。先看几座大门。管仲纪念馆第一道大门两侧镌刻一对13字长联: 相桓公霸春秋一匡天下名千古,富民众强家国九合诸侯顺八方。第二道大门的楹联更是鸿篇巨制:治国以法以德以礼辅政宏谋强社稷 ,敬业兴兵兴稼兴商改革睿智炳春秋;孝通人道商通义道政通天道尊王攘夷开大道 ,德取民情智取世情信取同情辅政为相见真情。管子祠大门的对联也是文思飞扬:九会杨威霸业当兴说仲父, 群峰吐翠牛山有幸伴高贤; 凭相吊英雄一柱馨香跨三千岁月, 衷心怀宰辅满腔热血读五霸春秋。祠内还有3联:崇馆峙牛山长怀九合一匡霸业伟绩 ,馨香溢淄水景仰亲民法制理财先驱; 一朝名相尊王攘夷一匡天下,四海游人溯古追史自悟春秋; 掌紫论居紫阁丰功长耀春秋月 ,尊王室攘狄夷霸业永垂齐鲁天。中国宰相馆大门的楹联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塚宰之权诚重大, 何者为贤孰者为奸民心为秤判分明。
展馆第一至第五厅也皆有对联,分别是:
交友交心人生难得一知己 ,让金让相天下至纯二楷模; 
鲍叔荐贤知音喜得三生幸, 桓公拜相治国甘抛一箭仇; 
立法用贤经邦大要, 顺民明德匡世法纲;
 际会风云管仲大才称独步, 历行改革桓公首霸服诸侯; 
管仲相齐辅佐君王成首霸 ,光辉耀目留存言论著春秋。
在第二厅内还有4对长联:
   
未遇明君捧日高才何处展,若无好友凌云壮志此生空;
   不计前仇霸业原从一箭起,长昭后世雄风更仗九合生;
   一箭传奇恩怨君臣成首霸,千年典范德才管鲍振齐邦;
   仕途好友射钩而荐射天下,辅政逢君霸国又当霸业臣。
                       
首届管子后裔临淄祭祖活动结束后,笔者于718随团返程。车经济南时,从“济钢”出口下了高速公路,拜谒了鲍山鲍叔牙之墓。
鲍叔牙墓位于鲍山东麓,南依济钢生活区,北隔一条马路与济钢总厂大门遥遥相对,周围是公园绿地,草木繁茂,环境宜人。鲍叔牙墓建于两层平台之上,为圆形土坟,砌石护边,座南朝北,高约3米,直径10米左右。第一层平台的左边置有一碑,从左至右有一阴文碑刻:鲍叔牙之墓。第二层平台看上去为正方形,面积约百十平方米,平台四周围砌一圈矮墙,上留垛口,形如城堡。墓北为正面,拾级而上,可见 “齐大夫鲍叔牙之墓” 的墓碑,碑前有一个石刻供奉台,两侧是栩栩如生的麒麟。供奉台上有两个香炉,其中一个像是刚刚用过的。龚武秘书长把一瓶“一匡天下”酒放在供奉台上,我们在鲍叔牙墓站成一排,行了鞠躬礼。然后,龚武先生打开酒瓶在前,我们一行人逆时针跟随绕墓一周,撒酒祭奠。生产“一匡天下”酒的安徽管仲酒业有限公司设在颍上。记得我第一次拜谒管仲墓,谷超杰先生用的祭酒就是“一匡天下”。首届管子后裔临淄祭祖活动用的祭酒也是“一匡天下”。用“一匡天下”酒祭奠管鲍,既可表达缅怀之意,又能展示管鲍丰功伟绩,得当至极。想必管子后裔也有此共识。
离开鲍叔牙之墓,我们又顺便游览了鲍山公园。鲍山位于济南钢铁总厂厂区以南、生活区附近,因齐国大夫鲍叔牙葬此而得名。宋曾巩有《鲍山》诗云: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若道人心是矛戟,山前哪得叔牙城。原为一座岩石裸露、几乎没有植被的青石山,多石灰工场。1992年,济钢同地方政府签定合同,主动绿化鲍山。树坑都是在岩石上用炸药炸出来的,全体职工义务背土上山,先后开穴填土栽植各类树木35万株;铺设引水上山管道,按照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不同建筑风格,建了五组亭廊,建成了总长4000的内外环山路,修建了7条总长3700的登山台阶;建成2400平方米的人工湖,2003年又投资300多万元建成鲍山瀑布,瀑布落差38,瀑布流量每小时400-700立方米,湖面5000平方米,湖体旁边修建了八角亭及3座石桥,使40万平方米的鲍山全被各种植物覆盖,成为周边群众的休闲公园。
在济南,有很多鲍叔牙的传说。
传说之一:分金桥。王舍人庄西首有一座石桥,名叫分金桥,传说就是因为鲍叔牙和管仲做官以前联合经商,在此分盈利而得名的。鲍叔牙和管仲从小就是好朋友,年轻时两人一同做买卖,所得盈利共同分取,但每次分利,管仲总是多要一点,鲍叔牙的家人对此忿忿不平,但鲍叔牙很不在意,常对家人说:“管仲家里穷,又有高龄老母需要他侍奉,让他多拿点也是应该的,而且我也是有意多给他点”。管仲知道此事后非常感动,有点过意不去,不肯再多拿。又一次分财利时,鲍叔牙执意让管仲多拿一点,但管仲坚持不再多要,僵持之下,两人想出一个好主意,原来王舍人庄(那时叫鲍城)城西有一南北小河,老百姓出城要从河底穿过,一到夏季河水上涨,百姓出行困难,二人想不如用多的财利为百姓修座小桥,桥修好了,百姓非常感谢管鲍二人的恩德,遂将此桥命名为分金桥。
对分金桥的来历,王舍人庄还流传着另一个版本的关于双头蛇化为金块的故事,因与颍上的有些传说雷同,故兹予从略。据说此桥现在还在,不过由于年代久远,沧桑变迁,王舍人庄地基不断提高,小桥已经埋在了地下了。
    传说之二:鲍山里的金牛、金磨、金豆子。很久以前,鲍山是一座宝山,山中有个大洞,洞中有一头金牛拉着一盘金磨不停的转,哗哗的淌出无数金豆子,有的穷苦百姓家境贫困,只要在山上勤劳耕耘,就会拣到从宝山里淌出的金豆子,人们说这是鲍叔牙当年搞经营时赚取的部分财利,大部分分给了管仲,另一部分藏在了鲍山中变成了金牛、金磨,磨出金豆子为民造福,以后这个消息传入一伙盗宝人耳里,他们想方设法要盗取金牛金磨,于是就利用晚上到鲍山挖掘,那时王舍人庄庄北还有一座王灵官庙,庙中有一棵大槐树,高九百九十九丈,其中一个枝杈正好越过鲍山山头向东伸长,人称探海枝。盗宝人盗宝的这一天晚上,狂风乍起,探海枝压得鲍山山头吱嘎吱嘎震响,盗宝人以为鲍王爷显灵了,吓得连滚带爬的逃走了,金牛金磨虽然没有盗走,但他们已经把淌金豆子的洞口破坏了,从此鲍山再也没有金豆子淌出了。还有人说,金牛金磨确实被坏人盗走了,所以没有金豆子了。但不管哪种说法对,人们至今还是期盼着鲍山能够淌出金豆子。
传说之三:祝酒示戒。公子小白做了齐国国君,历史上称为齐桓公,他在鲍叔牙、管仲等人辅佐帮助下,国势日盛,并做了各诸侯国的霸主,因而便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鲍叔牙经常给他提意见,劝戒他要以国事为重,不要骄傲自满。有一次齐桓公与鲍叔牙、管仲还有大夫宁戚在一起喝酒,喝到高兴的时候,管仲和宁戚都赞颂桓公的伟大成就,只有鲍叔牙没有说话,桓公就对鲍叔牙说:“你为什么不起来为我祝酒?”鲍叔牙便举起酒杯祝愿到:“愿国君千万别忘了逃亡到莒国避难的时候,愿管仲千万别忘了在鲁国被囚禁和押送回齐国的时候,愿宁戚千万别忘了替人放牛的时候。”齐桓公本来想听一番颂扬他的伟大业绩的话,不料鲍叔牙却偏偏提到他当年落难的往事,不禁有些尴尬。但仔细一想,忽然明白过来,便赶紧离开座位,连连给鲍叔牙拱手施礼说:“我和仲父(管仲)、宁戚绝不忘记您的这番话,经常居安思危,戒骄戒躁,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让齐国长治久安。”
当地还有一些关于管仲、鲍叔牙的传说,不过,与史书和文献记载大同小异,究竟谁是最初的蓝本,很难分辨,为避免雷同,故亦不录。
 
 
 

全站搜索

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