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1期)浅论唐代杜佑《通典》对《管子》的继承(下)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2/8/29 9:45:15
浅论唐代杜佑《通典》对《管子》的继承(下)
杜佑在《通典》广泛引用《管子》的内容,对《管子》思想的多方位接受并非偶然。《通典》记载唐代出现过举茂才以《管子》为必读书目的建议条例“其有通礼记、尚书、论语、孝经之外,更通道德诸经、通玄经、孟子、荀卿子、吕氏春秋、管子、墨子、韩子,谓之茂才举。”可见《管子》的传播在唐朝是兴盛的,杜佑正是在这种《管子》学说传播的兴盛氛围中,深受其影响的。
二、《通典》继承《管子》的特点分析
通览《通典》一书,其中征引的《管子》内容有三十余处。杜佑在《通典》中继承了《管子》的很多思想,并进一步对这些思想进行了阐述与发挥。他结合唐代的社会历史的具体特点,从体系上对征引的《管子》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改造。简略分析如下。
(一)全面继承,有机改造
《通典》是一部典志体史书,全书着重总结社会制度,按照制度以类相从,共分九类。这九类制度,实际为杜佑思想中的重要分类,因而《通典》分别九类继承《管子》的思想。杜佑把《管子》原始的篇章内容按照唐代社会历史的发展特点,区别其不同性质转化在各个不同的门类科目之下。例如《国蓄》是《管子》中重要的篇目,杜佑《通典》分别在《食货》的《丁中》《钱币》《轻重》以及《选举·杂议下》诸篇中加以继承和阐述。通过杜佑的改造,《管子》的经济思想和唐代社会经济实际紧密结合,成为唐代社会经济思想的来源,化为唐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宝贵理论基础。
(二)联系唐代社会,分类继承
杜佑按典志体例安排《管子》的内容,往往把源于《管子》不同篇章的内容辑在同一科目下。为了更好地说明典志的历代沿革情况,杜佑对征引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以使其适合《通典》所用。如杜佑在《食货·乡党》中,叙述了黄帝至西周的乡党之后,继而描述齐国的乡党:“齐桓公用管仲,管仲曰:‘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辅之以什,司之以伍。伍无非其里,什无非其家,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不求而得,不召而来,故人无流亡之意,吏无备追之忧。故主政可行于人,人心可系于主。是以制国,郊内则以五家为轨,轨十为里,里四为连,连十为乡,乡五为帅,国内十五乡,自五至帅。郊外则三十家为邑,邑十为卒,卒十为乡,乡三为县,县十为属。属有五,自五至属各有官长,以司其事,以寓军政焉。而齐遂霸。’”杜佑整合的这段文字中,“夫善牧民者”至“人心可系于主”语出于《管子·禁藏》,“是以制国”至“以寓军政焉”语出于《管子·小匡》。原本存于《管子》中两个篇章的内容,杜佑将它们重新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便清晰地描绘出春秋时齐国的乡党概况。
(三)注重经济与军事的继承
“将施有政”是杜佑编撰《通典》的终极目的,杜佑在《通典》中把国家经济的放在治道、教化的基础地位。他在《通典·序》中说“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又云:“是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乐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郡又次之,边防末之。”列“食货”为九门之首,杜佑认为在国家建设中经济是重中之重。他对经济的重视与征引《管子》的实际状况是吻合的。《通典》从《管子》二十一篇中辑录了三十余处的内容,其中,仅《食货》一门就涉及《管子》十余篇,超过辑录总数的一半。就《管子》同一篇目被反复辑录来看,也以《食货》为最。如《国蓄》篇在几次征引后,全文几乎散见于《食货》;《食货·轻重》对《管子》轻重诸篇的一些内容更是的长篇辑录。
除了经济外,杜佑对《管子》中的军事思想也十分重视,《七法》、《九变》、《小匡》、《霸言》、《地图》是《管子》军事思想比较丰富的篇章,其中多处阐发战略战术。《通典·兵典》对这几篇多有征引,其中以《兵三·料敌制胜》为最。如“善攻者料众以攻众,料食以攻食,料备以攻备。以众攻众,众存不攻;以食攻食,食存不攻;以备攻备,备存不攻。释实而攻虚,释坚而攻毳,释难而攻易。治世不在善政,霸王不在曲成。”就是引自《管子·霸言》。
三、《通典》继承《管子》的哲学思考
《通典》汇集了唐以前的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情况,折射出了杜佑的治国安民思想。通过上面的总结,可以看出杜佑《通典》多方面地继承了《管子》的精神内涵。杜佑对《管子》的继承,不仅彰显在《通典》所征引《管子》的内容层面,更有其深刻的治史以及经邦治国的哲学理念。
(一)经世致用
杜佑“将施有政”的思想不仅体现在《通典》编撰体例上,更体现在将“食货”列居九门之首,把田制放在食货门之先的重视经济建设上。这种编次方法上的着意安排,与杜佑继承《管子》重农、重视经济的思想是分不开的。《管子》的经济思想贯穿全书,更是在开篇《管子·牧民》中就有“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样重视经济地位的名言。杜佑在治史中注重经济的作用是深受《管子》的经济思想影响的,观其《通典》一书对经济的重视及其中对《管子》内容的编录便可得知。
(二)锐意改革
经“安史之乱”及藩镇反叛的诸多战争,唐王朝的经济被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唐王朝的赋税收入都深受战乱的桎梏。在这种情况相下,杜佑的经济变革思想也就应运而生。杜佑的经济变革思想主要有两点:(1)反对土地兼并,力主恢复均田制,大力发展农业。杜佑力主大力发展农业正是对《管子》的《禁藏》、《牧民》、《小匡》、《乘马》、《立政》等篇中重农思想的继承,例如《牧民第一》开篇就点出了重农事“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2)轻徭薄赋,节用赋税。杜佑在《通典》论“薄赋敛”曰:“今甲兵未息,经费尚繁,重则人不堪,轻则用不足,……夫欲人之安也,在於薄敛,敛之薄也,在於节用。”《通典》卷四《食货·赋税》引《管子·权修》“薄赋敛”曰:“地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就映射出杜佑对《管子》“轻徭薄赋”思想的继承。
杜佑《通典》继承《管子》,不仅在思想上继承《管子》学说,他更把管子作为古代改革派的代表视为圣贤,在国家的施政实践上效仿管子进行革新。
四、结语
通过杜佑《通典》对《管子》的编录、征引情况看,杜佑研治《管子》是十分成熟的。另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杜佑《管氏指略》二卷。”以及《玉海》:“唐杜佑抄管氏书为《指略》。”可见杜佑研治《管子》,不仅多方位接受其思想熏陶,更是采其精要,征引为书。可惜此书早已亡佚,否则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析杜佑对《管子》的研治情况。不过就杜佑对《管子》内容的编录来看,我们大约可以推断其“所抄”《管氏指略》一书也以涉及经济与军事的内容居多。
杜佑研治《管子》,进而继承《管子》。杜佑对《管子》的继承可以说是唐代《管子》之学兴盛的一个缩影,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杜佑其个人的研究旨趣。杜佑身居高位,长期的政治实践给了他一个优良的契机,他把《管子》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结合,在实践中认识与反思《管子》的学说思想。进而对《管子》之学进行阐述、发挥和继承,形成自己的经世致用之学。
另外,杜佑在《通典》中对《管子》内容的征引与编录还有着重要的文献学价值。它征引的内容大部分保留了《管子》的原貌,这对《管子》的校勘,版本,辑佚以及传播都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杜佑深受《管子》思想的影响,更在《管子》学说发展传播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一言蔽之,杜佑受惠于《管子》又授惠于《管子》。
参考文献:
[1]刘昫《旧唐书》卷一四七《杜佑传》.
[2]管仲《管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4]杜佑《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6]王念孙《读书杂志》.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
(作者简介:周怀宇,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伟,安徽大学历史系2009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