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2011年第1期)管子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2/8/29 9:46:41



管子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
 
郭成智    张次第
 
一、管子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
中国从儒术独尊以来,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管子在诸子百家中不具显著的地位,甚或毁誉参半。然而管子在中国诸子中,却是历史最久,思想最显,成就最高,贡献最大,集思想家与实践家于一体,融理论家与政治家于一身的思想巨人。《管子》一书就是一部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军事学、社会学的鸿篇巨制。然而历史已经走过了将近2800年,一代霸主齐桓公的兵车战马和显赫威名,早已化成了历史烟尘而消弭得无影无踪的今日,管子思想仍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尤其经济思想、法律思想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论述,仍具重大的现实意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管子思想几乎超越了诸子百家的任何一家。除了在自然科学、军事科学、逻辑理论等方面不及墨子,几乎再没有一家可以与管子比肩。所以就有朋友针对今天的儒学热和对孔子的过度评价,而发论说:“管仲是诸子百家他爹。”
这话听起来确乎有点愤愤不平和调侃的味道,然而这话也并不错。我们常说某某是什么什么“之父”,正是这个意思。而且就管子的“资历”而言,也可真算是诸子百家的老前辈了。这位朋友还说:“管仲的思想应该说入木三分,即便活到现在,做个哈佛法学院的博士后导师也绰绰有余”。
当然管子已经没有机会到哈弗任教了。但是管子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和人们对他的尊崇却仍深入人心。尤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管子思想更加显得光彩夺目。
在中国历史上,高度评价管子的学者是很多,其中梁启超先生就是一个代表。
梁先生说:“管子者,中国之最大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也。”又说:“欧洲自18世纪末……能为诸大国巩厥基础,使继长增高以迄今者,非孟德斯鸠与卢梭之学说,而马格亚比里(马基雅弗利)与霍布士(霍布斯)之学说也。而马氏、霍氏之与吾管子,则地之相去数万里,世之相后数千岁,不期而若合符契。而其立说之偏至,又不能如吾管子之中正者也。”(梁启超《管子评传·叙论》)
又曰:“呜呼!管子之功伟矣!其明德远矣!”(梁启超《管子评传·管子之军政》)
台湾学者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说:“在中国历史中,真正堪称为政治家的,不过六七人,管仲是第一人……”
太史公曰:“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其政也,善因祸而得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史记·管晏列传第二》)又曰:“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霸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业。”(《史记·货殖列传》)就是孔夫子也不得不咋着舌头说管子“如其仁,如其仁。”
在管子的思想中,最闪光的是“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在辅佐齐桓公完成霸业中,不管是整顿吏治、开拓疆土、发展生产,始终围绕着顺民心、应民情这一核心问题。在政治上,崇德尚礼,爱民惠民;在法律上,严格执法,以安民心;用人坚持尊贤授德,察能命官,重视人的价值。
管子曰:“夫霸王之所使者,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谓齐桓公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管子·霸言》)又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一农不耕,民或为之饥;一女不织,民或为之寒。”(《管子·轻重》)
在中国,自管子以来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具有如此民本思想的思想家不多,除了被誉为平民思想家的墨子(楚国鲁阳人,即今河南鲁山县人),几乎无人可与管子伦比。
在中华民族走过的漫长的历程中,每次中华民族步入盛世之时,都是管子思想大放光彩的时侯。汉、唐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等时代,重农轻赋,倡俭扬廉,减轻刑罚,都是管子重民、爱民、惠民、富民思想的显现。文景时期的“与民休息”与管子的“无夺民财”是一样的。李世民常言的“以民为本”、“与时俱进”、“以古为鉴”,也是从管子那里借来的。他的《百字箴言》里的“耕夫役役,多无隔宿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一日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着一缕,每念织女之劳。”正是从管子的“一农不耕,民或为之饥;一女不织,民或为之寒”中借来的。
唐太宗的宰相房玄龄,还亲自译注了《管子》,魏征编撰了《管子治要》。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与时俱进”和一系列惠民政策,追根究底也源自管子。温家宝总理还常用管子的“和合故能谐”、“招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等话教育干部群众和激励自己。
虽然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圣哲先贤和称得上诸子百家者很多,并都在我们的历史上绽放过光辉,但最为璀璨的当属墨子和管子。管子除了在军事科学、自然科学与逻辑理论等方面逊于墨子以外,在中国学术史上都是最显要的。一是其思想学说几乎包罗了政治、哲学、法律、经济、教育、伦理、社会以至于军事、科学等各个领域;最为可贵的就是其民本思想。
在中国其他思想家的思想中,尽管也各有卓见,然而往往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或历史的局限。他们多是把眼盯着国君、皇帝和个人的功名利禄。他们献的计,多是治老百姓的计,他们献的策,常为治老百姓的策。他们一边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作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同时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我标榜。其实,“修身”是作出的姿态,“齐家”多是为了私欲,“治国、平天下”也往往成了旗号。商鞅、李斯入秦是这样,孔子周游列国也是在寻找机会。究其实就是“学而优则仕”的另一版本。鉴于此,他们不得不向王者献媚,出谋划策,巩固其统治。这就是他们的思想局限所在。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墨子是给官不要,封赏不受。而管子是挂着相印,机智地牵着齐桓公的鼻子,要他奋发图强,律己抑奢,省刑法,薄赋敛,富国强兵,安定天下。并悠然自得地享受着相国的锦衣玉食。从这一点看,管子比墨子机敏、圆滑和洒脱。以至于惹得孟子都有点嫉妒。
管子是一个成功者。有学者说,管子思想是一盏中国人民世代传递的明灯,这话不错。但很多时侯这盏灯却没有传递好,甚或把它丢弃了。因为在长期的以儒、释、道为正统的封建社会里,管子只能处在遮蔽和压抑的边缘,甚至冷冷地坐在板凳上。当然这并不是管子的能耐不如孔子和老子,而是他的民本思想及革新意识犯了封建帝王的忌。
以下试将孔子和老子思想与管子略略做些比较,以便加深对管子进一步理解。因为释迦摩尼是客居中国的教主,所以就不说他了。
二、孔子崇君、贱民,重说教、轻实践,无法与管子伦比
在中国封建时代,最受推崇、最为神圣、最具影响的思想家是孔子;最为神圣、最受推崇的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及三从(闺中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仁义道德是其理论核心。孔子讲的最全面、最详细。影响深远,妇孺皆知,是最好的,所以孔子也是一位教育家。
儒家启蒙经典读物《三字经》说:“《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出自孔门的儒家经典《论语》也曰:“子(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儒家的“六艺”也说是“礼、乐、射、御、书、数”。然而这其中却没有立法行政,科技生产,经商理财,国防建设和国际关系及外交策略。很明显孔子只是一个只重说教的单纯思想家,既不能搞经济建设,又不能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可是汉武帝却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把孔子思想作为正统。他到底要孔子为他做什么呢?
这是因为孔子在政治上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在哲学上是唯心主义的。“三纲五常”等仁义道德,是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的理论核心。“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以及“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唯心主义宿命论,是麻痹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把孔子抬上最高政治殿堂是可以把他作为一尊护法神,用以愚弄震慑天下百姓,使天下劳动人民永远拜倒在他的脚下,做他的顺民,而不得“犯上作乱”。
那么汉武帝只要“独尊儒术”就行了,又为何“罢黜百家”呢?其实就是怕墨子、管子这一些思想家的思想学说被世人所知,而影响动摇他的统治。
其实儒术独尊并不能救封建统治者的命。西汉王朝开始有一些发展,但很快就又不行了。即便是那一点发展,也既不是“罢黜”和“独尊”的“成效”,也不是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而是他的祖、父辈文景二帝遵循管子思想为他积累下的那点“老底”。他的“独尊”不仅没能使中国强盛起来,反使中国封建社会走进了一个死衚衕,致使封建社会制度漫延了2000多年。当世界西方早已步入工业时代,军队也是坚船利炮时,中国却仍然是刀耕火种和长矛大刀。且连年灾荒,民不聊生。这实在是中华民族的最大悲哀。
再者,孔子思想中有很多分裂和相互矛盾的东西,表现了言行的不一。陈蔡绝粮时,子路偷来一只猪,饿坏了的孔子不问来由拿起肉就吃;子路抢来别人衣服换的酒,他不管三七二十一端起来就喝。全没有了圣人的斯文。当他回到鲁国见鲁哀公时,却又摆起了架子,“席不正不坐,”“切不方不食”。子路问他为什么前后不一样,他说,陈蔡时是为了偷生,今天是为了讲义。在楚国叶邑时,叶公问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儿子去告发,算不算是“直”?他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和他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说教和标榜的礼仪道德,完全背道而驰。
孔子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精心用泥土打造起来的一座高山,看似巍峨高峻,实际经不起风雨的冲刷。因为那些道德仁义是要以经济作基础的,离开经济生产,一文不值。管子曰:“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財,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这才是治国的至理名言。
管子短短几十年,使齐国民富国强,称霸于世,而儒术独尊了2000多年,1900年,俄、英、德、美、法、日、意、奥八国联军又攻入北京,几乎亡国。最后中国人不得不冒着死亡的威胁,起来打到孔家店,推翻帝制了。又历经了100年来的凄风苦雨和流血牺牲,才艰难地走到今天。
很显然,中国的进步和富强,孔夫子从来没有帮过忙。胡适先生说:“这20年的一点进步不是孔夫子所赐,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结果。只有朝前走是有希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这二三十年中,我们废除了三千年的太监,一千年的小脚,六百年的八股,四五百年的男娼,五千年的酷刑,这都没有借助孔夫子的力量。”(《写在孔子诞辰之后》)
看来再指望孔夫子来救中国已是不行了。中国人向他跪拜了2000多年,他都没有显一显灵,还求他干什么?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孔夫子也没有罪。他是一位学者,发了一些议论,没想被董仲舒这位大秘书知道了,竟戳了那么大事儿。然而这一切孔子全都不知道。
三、老子是消极的哲学家和悲观主义者,难与管子同日而语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唯物主义的(也有人认为是唯心主义的),他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并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首先指出宇宙间“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并又认为“道法自然”。从此可以看出老子的自然观是极具远见的。这一认识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的哲学史上,都是十分超前的。
老子的辩证法,应是全世界的一枝奇葩。睿智而机敏,深刻而犀利。处处透露出东方哲人的深刻、从容、淡然和几分诡谲的情态与神韵。
老子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又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人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些思想都充满着东方哲人的机敏和无穷的智慧。堪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之瑰宝。
但老老子与管子比起来却显得过于单纯,尤其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方面,较少论及。而且其思想中,有些看似是辩证法,实际却蕴含着消极的倾向。
例如“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还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
他的“无为而治”和“无为而无不为”的论断,看似满含着辩证思想,实际是一种空谈,有极大的消极作用。因为“无为而治”是有条件的,辩证也是有限度和条件的。我们常说的坏事可以变好事,也是有条件和限度的。这种不讲条件的所谓辩证是会滑到唯心主义的泥坑里去的。我们今天可以“不出户”知天下事,但我们还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今天我们需要的是改革开放,走出国门,融入世界,不能“民之老死不相往来。”其“绝巧弃智,无有盗贼”的说法,同因噎废食一样可笑。有人说老子的有些言论是在愚民,不能说没有道理。  
总之,老子是一位比较单纯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仅靠他这些是不堪富民强国的,更不要说建成世界强国了。但老子比较淡泊,不大看重名利,有几分超脱和清高,少几分圆滑和世故。既不向周天子递媚眼,也不在老百姓面前装腔作势。很有骨气,非常可爱。关尹喜要他著书立说,他不推辞,挥笔五千言,润格都不要,毅然西去。一千多年后又成为“太上老君”,登上中国正统的最高位,坐在了太上皇的头上。当然,这多得益于李唐认他为祖,“老子天下第一”也就成了神话。其实老子对此一概不知,若有知是要发脾气的。
此文到此就要结束了,有几句话还需要说一下。就是笔者谈管子为什么要把孔子和老子拉上数落一番。主要是笔者想为管子鸣一下不平。为什么真正有才华的管子后世对他冷冷落落,而对与他相形见绌的孔子和老子为什么那样钟情?其实世间好多事是很荒谬的,政治斗争也极具残酷性。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世界会越来越理性。但作为人文科学的研究者,却什么时候都要保持着高度的清醒,并要时刻提醒自己,实事求是,忠于学理,永远怀着一颗公平、正义的人文道义精神。
 
(作者简介:郭成智,男,中国鲁山墨子研究中心主任;张次第,女,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南开大学硕士)
                 
全站搜索

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