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2011年第1期)管子的治国思想及其齐文化特征分析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2/8/29 9:47:58



 

                   
管子的治国思想及其齐文化特征分析
 
高 建 立 
 
 
  摘 要:管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相齐期间,对齐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使齐国很快发展起来,并成为春秋霸首。管子在相齐的政治实践中积累形成了丰富的治国思想,这些思想不但体现了齐文化开放性、兼容性的鲜明特色,而且也大大丰富并发展了齐文化,使得齐文化融入到中国主流文化之中,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管子;治国思想;齐文化
 
 
   管子,名夷吾,今安徽颍上人,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用其臣民,三岁治定,四岁教成,五岁出兵以万数,士方行东西南北无抗”[1],使得齐国“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通货积财,富国强兵”[2],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功。梁启超评论说:“其以伟大之政治家而兼为伟大之政治学者,求诸吾国得两人,于后则有荆公,于前则有管子,此我国足以自豪于世界也”[3]。梁氏评价可谓高矣!管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管子》一书中。该书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一部著名的子书,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军事等诸领域。本文试对管子的治国思想进行分析,并就其思想的齐文化特点谈点看法。
 
一、 强国富民的政治经济思想
 
中国是个传统农业国,重农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根本。所谓“民以食为天”,就是强调发展农业的极端重要性。管子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自然有着浓厚的重农思想。他说:“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4]认为统治者要想统治人民,必须注重发展农业,开垦荒地,鼓励从事农业生产。只有多生产粮食,才能富国安邦。同时,他还把从事粮食生产与称王称霸联系起来,认为“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5]。认为只有多生产粮食,并且有所储备,才是称王成霸之道。它还进一步指出: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5]。只要增产粮食,就能吸引人民,招引财富,开拓疆土,并认为“粟者,王之本事也” [5],明确指出了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5]。它还以先王为例,指出先王之所以得民心,一统天下,就在于先王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民移众,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5]。只要能够发展农业,增加粮食收入,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听从调遣,国家也就很好统治了。如果不这样做,那么,“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5]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国家大乱,社会动荡,使政权陷于风雨飘摇之中。   
   管子发展农业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调整土地,发展农业。 
他说:“地者政之本,是故地可以正政也” [6]土地是政事的根本,所以土地可以用来调整政事。管子还认为,春夏秋冬,农时长短,昼夜更替,都属于阴阳之变,阴阳运动是有常度的,“有余不可损,不足不可益也。”[6]非人力之所为,只有土地可以用来调整政事。所以“正地者,其实必正。长亦正,短亦正,小亦正,大亦正,长短大小尽正。”否则,“地不正则官不理,官不理则事不治,事不治则货不多。”[6]因此必须调整土地,合理利用,才能有利于农业发展。
其次是合理安排农时,兴修水利,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管子认为,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国家要经常派人“行乡里……劝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怀乐家室,重去乡里。”劝勉百姓专心务农。同时还要注意因地制宜,顺应天时,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相高下,视肥瘠,观地宜,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钧修焉;使五谷桑麻皆安其处。”[7]另外,它还主张兴修水利,“决水潦,通沟渎,修章防,安水藏,使时水虽过度,无害于五谷,岁虽凶悍,有所输获。” [7]排泄积水,疏通沟渠,修整堤坝,使农业旱涝保收。这些思想对现代农业生产仍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管子认识到,统治者必须爱惜民力,实行惠民政策。
   一次桓公问管子有关治理百姓的方法,管子回答说:“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8]意思是说,治理百姓,不能单靠刑罚恐吓,强力禁止。而应了解人民疾苦,广施仁政,因为“凡人者,莫不欲利而恶害。是故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久;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9],故此,“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力。”[10],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长治久安,国富民强。所以为政者必须“取人以己,成事以质。审用财,慎施报,察称量。”;“用财不可以啬,用力不可以苦。用财啬则费,用力苦则劳。民不足,令乃辱;民殃苦,令不行。”[9]如果做事任凭主观想象,滥用民力,不管百姓死活,那么,即使政令再多再严,也不奏效。
另外,管子还把重民看作治国安邦、称王称霸的根本,认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11] “古之圣王所以取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12]趋利避害乃人之本性,“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故欲来民者,先起其利,虽不诏而民自至。”[13] 。管子还以圣人之所以为者为例,指出治国必须“善分民”[6],即分利于民,与民同利,所以圣人必须“有事则用,无事则归之于民”[6]。主张国家有事则取之于民,无事则藏富于民。另外,统治者还必须为百姓谋利益。“民恶忧劳,我侠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4];“居民于其所乐,事之于其所利”[14]。
民是国家的基础力量,管子特别强调为政者必须爱民、亲民、施德于民。他说:“人主之所以使天下尽力而亲上者,必为天下致利除害也。故德泽加于天下,惠施厚于万物,父子得以安,群生得以育,故万民欢尽其力而乐为上用。” [13]只要为政者施行仁政,爱民亲民,给百姓以惠德,那么,百姓就乐于为其统治。有道的明君就是这样做的,“设利以致之,明爱以亲之。”以实行福利措施来吸引百姓。如果“徒利而不爱,则众至而不亲;徒爱而不利,则众亲而不至。”只有“爱施俱行”,才能够作到“说君臣,说兄弟,说父子。”[9]因此“明君兼爱以亲之,明教顺以导之,便其势,利其备,爱其力,而勿夺其时以利之。如此则众亲上乡意,以事胜任矣。”[9]
 
二、以法治国、礼法并重的法治思想
 
管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实行法治,依法治理国家。 
   首先,管子认为,法治是治理国家的保障,只有依法治理国家,才能国富民强,社会安定。他说:“凡牧民者,欲民之可御也。欲民之可御,则法不可不重。” [10]强调了法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他还把法列为“国之重器”,认为“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令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故国安在于尊君,尊君在于行令。”[15]明君治理百姓最根本的莫重于法令的实施,要想使老百姓服从统治,就必须“法立令行”, “法立令行,则民之用者众矣;法不立,令不行,则民之用者寡矣。”[16]所以“治国使众莫如法”[17],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能废法而治国”,如果废法而治国,“即使明智高行”,也是“废规矩而正方圆也”[16],甚至会导致“民朋党而下比,饰巧以成其私”;若“法度有常”,则“民不散而上合”。因此,必须“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18]。
  其次,主张赏罚分明,依法办事。
   管子说:“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17],认为法是天下的规程,万事的制度,统治者必须“当于法者赏之,危于法者诛之。故以法诛罪,则民就死而不怨;以法量功,则民受赏而无德也”。因为“法者,将用民力者也;将用民力者,则赏禄不可不重也。赏禄加于无功,则民轻其赏禄;民轻其赏禄,则上无以劝民;上无以劝民,则令不行矣”[10]。所以,统治者必须执法严明,不以个人好恶、亲疏、远近来行法,“喜无以赏,怒无以杀”;如果“喜以赏,怒以杀”,则怨乃起,令乃废。骤令不行,民心乃外。外之有徒,祸乃始耳”[9]。所以统治者必须作到“不知亲疏远近、贵贱、善恶”,均“以度量断之”[18] “先王之治国也,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人,不自擅也。故能而不可蔽,败而不可饰也”[19]。同时还主张赏罚信实,认为“赏罚信于其所见,虽其所不见,其敢为之乎?见其可也,喜之无徵;见其不可也,恶之无形。赏罚不信于其所见,而求其所不见之为之化,不可得也”[10]。如果赏罚不落实,要感化别人是办不到的事情。其“杀戮必信”的思想,至今仍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再次,主张审慎用法,反对滥用。
 管子认为:“法者,将用民之死命者也。用民之死命者,则刑罚不可不慎。刑罚不慎,则有辟就;有辟就则杀不辜而赦有罪;杀不辜而赦有罪,则国不免于贼臣矣。” [10]说明了慎用法令的极端重要性。如果办事不合法令,“虽有功利,则谓之专制,罪死不赦”。管子还说:“常令不审,则百匿胜;官爵不审,则奸吏生;符籍不审,则奸民生;刑罚不审,则盗贼生”。所以说,“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也”[19]。
   管子虽主张严明法治,但又反对滥用刑罚。认为“刑罚蘩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4]。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司法实践仍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礼治是我国历史上封建国家重要的治国之术,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礼当做治国安帮的一大法宝,用繁琐的礼仪来束缚人们的思想,禁锢人们的行为,以为统治者治国平天下服务。管子作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也把礼作为治国的重要手段。他说:“仪者,万物之程式也;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礼仪者,尊卑之仪表也。故动有仪则令行,无仪则令不行。” [13]意思是讲,仪法是万物的准则法式,法度是万民的仪表,礼仪是尊卑的仪表。君主的举动不合乎礼法,违背了礼仪,政令就很难推行,因此必须重视礼仪,才能使国家有条不紊地发展,否则“民无礼仪,则上下乱而贵贱争”[9]。
他还认为,“守国之度,在饰四维”[4],把四维看作巩固国家的准则。所谓四维即是礼、仪、廉、耻,认为:“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并认为“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避恶,耻不从枉”[4]。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有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有耻,就不会趋从坏人。果真如此,那么,“不愈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避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4]。
   此外,管子还奉劝统治者不但要重视四维,注重大礼,还应看重小礼,并且特别强调了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治小耻的重要性,并把这些当作治国之根本。《权修》篇中对此作了论述:“凡牧民者,欲民之有礼也。欲民之有礼,则小礼不可不谨也。小礼不谨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礼,不可得也。凡牧民者,欲民之有义也。欲民之有义,则小义不可不行。小义不行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义,不可得也。凡牧民者,欲民之有廉也。欲民之有廉,则小廉不可不修也,小廉不修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廉,不可得也。凡牧民者,欲民之有耻也。欲民之有耻,则小耻不可不饬也。小耻不饬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耻,不可得也。”只有懂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饬小耻,才能作到行大礼、大义、大廉、大耻。
   管子还主张实行等级制度,并认为只有分清贵贱尊卑,才能治理好国家。《乘马》篇中指出:“朝者义之理也。是故爵位正而民不怨,民不怨则不乱,然后义可理。不正则不可以理也。”认为朝廷是贵贱等级名分的载体,朝廷爵位安排得当,人民就不会怨恨;人民没有怨恨,就不会作乱,就能把国家治理好。所以主张“一国之人不可以皆贵,皆贵则事不成而国不利也。为事之不成国不利也,使无贵者则民不能自理也。”因此,“辨于爵列之尊卑,则知先后之序,贵贱之义矣。为之有道。”如果“君臣无分,上下无别”,就会导致“法度废而不行”[17],那时国家就会陷于危险之中。
     
三、重德尚仁、举贤任能的人才思想
 
   治国在用人,只有选贤任能,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因此管子非常强调人才的作用,注重培养贤良之士。他认为,人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从长远利益考虑,培养人才是必须的,如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10]认为培养人才是一种百收的事情。因此,“治之本二,一曰,二曰事”[9],把人列在了治本的第一位。
国家培养人才固然重要,但发现人才也很重要,对人才视而不见,不善于发现利用人才,则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管子指出:“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4]。那么该如何利用人才呢?”管子说:“人情不二,故民情可得而御也。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 [10],“信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立”[13]。所谓明主也正是这样作的,“度量人之力所能为,而后发焉”。根据每个人的才能,量才任用,就可作到“令于人之所能为,则令行;使于人之所能为,则事成”[13]。此外还主张举荐贤才,认为“闻贤而不举,殆;….见能而不使,殆”[16]。明确提出在选拔人才时要注意三点:一是举荐贤要广,“求天下之精才”,“远举贤人”[20];二是“举德以就列,不类无德”,强调“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7];三是“举能以就官,不类无能”,主张“察能授官”[10]。管子强调举拔贤才要举拔那些有德有能的人,应把德行放到功劳之上,不因为资历年限而加以限制。只要举才得当,为政者就可以“坐而收,其福不胜收也”。若不当,则“官不胜任”,即使“奔走而奉,其败事不可胜救也”[21]。除此之外,他还以明君举贤用才为例,阐述了择人之法:“明主之择贤人也,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之以官。试于军而有功者,则举之;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故以战功之事定勇怯,以官职之治定愚智;故勇怯愚智之见也,如白黑之分”[17]。人事的安排对于治国是非常重要的,用人必须量才,否则用错了就会贻害国家。 管子明确提出:“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以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否则的话,就会导致“良臣不进”, “劳臣不功”, “才臣不用”[7]。因此,他提醒统治者必须注意四点:“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罚避亲贵,不可使之兵”;“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 [7]。并把这四点称为“安危之本”。
   此外,广开言路,积极采纳别人的意见,对于统治者是非常重要的,管子很强调这一点,认为“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非治国之道,只有广开言路,多方听取意见,才能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用来治国。有道之君之所以能把国家治理好,就在于他能够“兼听独断,多其门户”。如果能作到多方听取意见,那么“群臣之道,下得明上,贱得言贵。故奸人不敢欺”。而昏君却与之相反,“听无术数,断事不以参伍”,以致于“无能之士上通,邪枉之臣专国,主蒙蔽而聪塞,忠臣之欲谋谏者不得进”[17]。管子还主张,凡是合理化建议都应虚心听取、采纳,不应有亲疏、远近之分,“毋曰不同生(即“姓”),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4]。要“如地如天,何私何亲”[4]。要像天地对待万物一样,没有什么偏私偏爱。《桓公问》中有一段桓公与管子的对话,管子以古为例,劝奉桓公广开言路,他说:“黄帝明台之仪者,上观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舜有生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讯也;汤有总庭之街,以观人词也;武王有灵台之复,而贤者进也。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亡者也。”可见广开言路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还说:“明主不用其智,而任圣人之智;不用其力,而任众人之力。故以圣人之智思虑者,无不知也;以众人之力起事者,无不成也。能自去而因天下之智力起,则身逸而福多。”[13]明君只要依靠有识之士的智慧和力量来推动国事,就会自身安逸而多得其福。
  
四、管子治国思想的齐文化特征分析
 
 齐国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齐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曾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史书记载,齐国所处之地是“海滨广斥”、“海物惟错”、“厥土白坟”[22],属于沿海国家。特殊的地理特点,形成了齐国开放性、兼容性的文化特点。这些特征也体现在管子的治国思想中。
1.管子治国思想的开放性特征
班固在描述齐国的情况时说:“初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23],因地制宜,采取“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24]的工商立国政策,确立了齐国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基调。到了桓公时期,随着国土的开拓,国力的增强,管子采取了“四民分业”的政策,在着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实行兼顾工商之策,很快使齐国国力大增。齐国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多得力于此!
前文已经讲到,管子治国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发展农业,因为他充分认识到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但管子并没有把政治眼光束缚在农业的发展上,而是采取开放的姿态,继承了齐太公的治国方略,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意并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并且对从事工商者实行分业定居的政策,认为“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甚至使“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25]。管子不仅鼓励国内百姓从事工商业的经营贸易,而且还制订了许多政策,鼓励其他诸侯国商人到齐国贸易,并且专门推出优惠的政策,如在税收上给予优惠等鼓励境外商人投资。这些都为齐国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此外,在人才政策上也体现了管子治国思想的齐文化特征。
管子认为,治国之道,贵先得人。他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不但要重视国内人才的选拔使用,而且要“远举贤人”[20],网罗天下俊才为齐国所用。管子甚至派出游士,“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足之,使出周游四方,以号召收求天下之贤士”[20]。
管子还主张广开言路,认为只有多方听取意见,把好的建议吸收进来,融会到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中,才能使制订的政策更加切合实际,更加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桓公问》中,管子提出了建立“啧室”的问题,主张人们在啧室自由发表意见,收集后供决策参考,主张对于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的人进行奖励。这些开放性的措施,在今天也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2.管子治国思想的兼容性特征
   齐文化具有突出的兼容性特征,在姜太公治理齐国时,就实行“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的政策,到了管子为相,又大力提倡富国强兵,以法治国,推行霸业。在称霸的基础上,齐国频繁会盟,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和交往,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文化,形成了齐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管子的治国思想也体现了齐文化这一兼容性特征。
   管子在其治国方针中吸收了早期法家和儒家的思想,强调实行法治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不否认儒家思想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世之仪表也”[17],因此在国家管理中必须严明法令,并且认为,“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法令是治民的根本有效的方法,人民要必须“唯令是视”[17]。管子在强调法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礼仪的教化。他认为,“凡牧民者,使士无邪行,女无淫事。士无邪行,教也,女无淫事,训也。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4]。
   管子认为,治理国家,实行法治是很必要的,没有法治,国家就会陷于混乱,只有实行严刑峻法,才能使国家安定。但管子也并非完全沉溺于法令,他也认为礼仪教化也能起到很好的管理效果,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所以他的治国思想中明显体现了以法治国、礼法并重的思想特点。
  另外,在治国实践中,也体现了兼容性特征。管子继承了太公的发展工商业的方针,在着力发展农业这一根本的同时,也提出发展工商业。作为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这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法家是主张抑制工商业的发展的。但管子在其治国思想中很好地协调了这一矛盾。他一方面大力强大发展农业,另一方面也适当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但这种鼓励是有条件的,主流思想还是发展农业经济,如说:“上不好本事则末产不禁,末产不禁则民缓于时事而轻地利,轻地利而求田野之辟、仓廪之实,不可得也”[10]。从管子的治国实践上也可反映出鲜明的齐文化兼容性特征。
 
管子相齐,使得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这与管子丰富的治国思想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管子提倡的发展农业、主张法治、重视人才、集思广益、惜民惠民等等,不但丰富发展了当时的齐文化,体现了齐文化的开放性、兼容性特征,而且对于新时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明.朱长春.管子榷[M].
[2]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M].
[3]梁启超.管子评传.序论[M].
[4]管子.牧民[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5]管子.治国[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6]管子.乘马[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7]管子.立政[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8]管子.小问[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9]管子.版法解[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10]管子.权修[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11]管子.霸言[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12]管子.五辅[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13]管子.形势解[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14]管子.禁藏[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15]管子.重令[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16]管子.法法[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17]管子.明法解[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18]管子.任法[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19]管子.明法[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20]管子.中匡[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21]管子.君臣上[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22]尚书.禹贡[M].
[23]班固.汉书.地理志[M].
[24]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M].
[25]管子.小匡[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商丘师范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政法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研究)
 
 

全站搜索

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