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2/8/29 9:51:04
有感于“以人为本”
——读《管子》感受点滴
何 迈
古人有云:“温故而知新”。这话,无疑是有道理的。
在今人看来,欲治理好国家,很有必要温一温历史之故,知一知现实之新。
温何历史之故,知何现实之新?
依我看,我们要温的,就是“以人为贵”、“以人为本”之故;我们要知的,就是构建“和谐社会”之新。
学过政史学的人都知道,“以人为贵”、“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这三说,都是出自《管子》这本治国“大全”。当然,这本“大全”并非管子(仲)本人所作。然而,书中所记录、所阐述的,却都是管子的治国思想。这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大矣、深矣、远矣。
× × ×
管子——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从他的治国思想、历史功绩上看,他确是一位地道的大师级的治理国家的智者与奇才。
历史正是这样。齐国就是在他的辅佐下一跃而成为强国,并且因此而称霸天下。正因为管子辅佐治国有功,非但赢得了齐恒公的百般信赖,而且还赢得了时人的讴歌与膜拜,特别是赢得了后人的称颂与敬仰。
对今人来说,亦大可以从中借鉴一些有价值的治国理念、兴邦思路和富民政策。
× × ×
“以人为贵”、“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乃管子兴邦治国思想的三大支柱。
人,何以为贵?
人之所以为贵,在于人心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管子说:“天地万物,以人为贵。”他正是从这个“贵”字出发,郑重地把人提升到“天”的高度,即把人定位为“天”。他说:“君人者,以百姓为天”。“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为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故曰人不可不务,此天下之极也”。
管子的这番话,无非是告诉人们:历史上任何一个国王,欲成就自己的霸业,必须“以百姓为天”。而且也只有尊民为天,才能真正得到天助。
× × ×
中华民族素有崇尚人的美德。今天看来,仍然是“天地万物,以人为贵”。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毛泽东到胡锦涛,莫不深知此理。
毛泽东主席说:“在人世间的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
这是为什么呢?
他说:“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
这又是为什么?
他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主席的这个论断,深刻地揭示了一条重要的真理。这就是要争得天下、治好天下,必先争得人心。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就叫做“顺民心为本”。可见,重民心、顺民心、惠民心,就是“以人为贵” 、“以人为本”的本质所在。
× × ×
人,何以为本?
管子说:“夫霸业之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就告诉人们:“夫国之体,得天时而为径,得人心而为纪”。作为一国之主,欲成就霸业,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是不可缺失人心。
诚然,争天下而得天下,治天下而富天下,理天下而强天下,无一不取决人心。在管子看来,治国兴邦必须坚持“予之为取”的原则。尽量给予百姓之欲望以满足,即多给予百姓以实惠,此乃为所谓“予”;以此来换取民心,以达到“远者自亲”的目的,此乃为所谓“取”。这种以“予”而换来“取”的大举措,在历史上行之有效,在今天也不例外。这就是“欲取必予”的道理。
“以人为贵”是“以人为本”的前提,“以人为本”是“以人为贵”的必然。不以前者作为治国的认识起点,就不可能有以后者作为兴邦的后续行动。思想可以构建未来,思路必然支配行动。重民与爱民、利民与富民,实质上就是“以人为贵”、“以人为本”的核心。此乃一大常理也。谁识此常理,谁就能得众,谁就能成就大业。
× × ×
如何实现重民、爱民、利民、富民呢?
管子说:“欲为天下者,必重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民心的向背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之所以如此,在于“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这说明得天下与治天下,首要任务就是重民。只有重民,才能爱民;只有爱民,才能利民;只有利民,才能富民。一句话,只有为民,才能得民心。高度重视民的作用,方能治理好国家。这是一条不变的定律。而违者,其结果必然危亡!
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得国与治国百姓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国之得,国之治,国之富,国之安,国之强,国之盛,莫不取决于重民与爱民、利民与富民。所以,欲治理好国家,必先富民。舍此,别无他途。
× × ×
今天,党和国家提出并实施“以人为贵”、“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思路与政策,并不是偶然的。对于我们党来说,几代领导人都有厚重的重民、爱民、利民与富民的情结。毛泽东的“人民万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的“我是人民的儿子”,胡锦涛的“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温家宝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等等,都是“以人为贵”、“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而以“以人为贵”、“以人为本”作为治国兴邦的大理念、大思路、大政策,无疑是一种科学的大智大勇的战略决择。而这个战略决择的目标,全在于重民、爱民、利民和富民,以达到民富国强,构建和谐社会,无敌于天下。
建国六十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围绕重民与爱民、利民与富民的这个战略决择,创造性地做了几件大事:第一步创立了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步实行了改革开放,改变并发展了经济体制;第三步现在正在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发展形式。国家的崛起,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等等,足以说明“以人为贵”、“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思路和政策,真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的。
× × ×
在富民实践过程中构建和谐社会,原本就是执行与落实“以人为贵”、“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等又一生动的体现。
“以人为贵”、“以人为本”非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而且还是治国兴邦的最高要求。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先哲与先贤,一直主张以“和”安邦,以“和”治国,以“和”齐家,以“和”平天下。大唐、大宋、大明和大清,都曾创造过自己的辉煌。究其原因,莫不渊源于“和”。尔后,他们又所以江河日下,直至走向垮台,也莫不渊源于不“和”。人富则心和,社会即和;人贫则心不和,社会也就不和。这说明和者则昌、不和者则亡。
所以,管子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这是为什么呢?
管子说得很清楚:“民富则易治也,民穷则难治也”。
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而“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政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这就清楚地告诉人们,首先富民是构建社会和谐的保障;反之,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 × ×
当然,重民、爱民、利民和富民,并不是忽视对民施以教育。关于这一点,管子说得也很清楚。他说:“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辅以悉,莫之能伤”。这意思是说,以“道”教民,则民和睦;用“德”养民,则民团结。和睦团结,则能协调;协调则能一致。而协调一致,则能“令则行,禁则止”。这就是“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事实上只有“君臣相亲,上下和谐,万民和睦”,才能上令下行,国律民守,社会和和谐谐,生活安安定定,国家长治久安。这正是“和调乃能处安”,“和则能久”矣。
反之,“君臣不相亲,上下不和谐,万民不和睦”,则上令下不行,上禁下不止。而令不行、禁不止,则国家危矣。管子强调:“臣下不亲近君主,百姓不信任官吏,上下背离而不和谐”,在表面上看似安定,实则恰是走向危亡的开始。“上下不和,令乃不行”,“虽安必危”,“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这里,我们应该知道的道理,就是这些出自古时的治国经验,至今仍然不失其真理的光辉。
× × ×
多年来,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与政策,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目前仍然还存在着诸多干扰与破坏社会和谐的消极因素。老百姓对此深为不满。这是众所周知的。
然而,我完全相信,只要遏制住买卖土地成风,抑制住住房价格狂升,制定收入分配公正制度,缩小贫富差距过大,满足大学生就业要求,加大医疗、教育改革力度,压制住医药暴利,抓好反腐倡廉等,就一定能克服和消除那些有损构建和谐社会的消极因素。
不仅如此,我更相信,一个公认的公正、公平、清廉而又和谐的社会,有待于“以人为贵”、“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兴邦思路、富民政策的彻底实现。而老百姓心中的这个彻底实现,就在不太远的将来。这时也只有到了这时,方能彻底兑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庄严承诺。
× × ×
总之,“以人为贵”、“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而其核心目的、核心价值在于富民强国。而只有富了绝大多数人,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这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人富则心平,心平则气和,气和则心安,心安则人合,人合则社会稳定,社会稳定则国家兴旺发达。这就是富而平、平而合、合而和、和而谐的道理。当然,更是坚持“以人为贵”、“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必然。
富贵源人本,长安赖和谐!
本文中所有引文,分别引自《管子》一书中的:《霸言》、《君臣》、《治国》、《五辅》、《牧民》、《幼官》、《兵法》、《形势解》、《权修》、《立政》等篇。
(作者简介: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