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2/8/29 10:36:21
管子的族裔与周公旦及其他
龚武
一、管仲本姓姬
已经发现的管氏家谱,和方志上有关颍上管仲祖籍的记载,基本都肯定管仲的祖先是管叔鲜,是管叔鲜十二世孙。
管叔鲜是谁呢?
管叔鲜,真名姬鲜,是周文王的三子,周武王的三弟,周公的三哥,周成王的三叔。被封在管国,史称管叔鲜。
管叔鲜是大名鼎鼎周朝的开国天子――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因此管子本姓姬,管是封国之名,而转化为姓氏,这是合于古代姓氏由来变化规律的。由是,管子其实是周文王的十三世孙。
我们今天好笼统赞道 “文武周公”,其中掩盖了一些历史问题。
“文武周公”是两辈三人,文即周文王(姬昌),武即周武王(姬发),周公即文王的四子姬旦。史书记载,文王有十个儿子:老大伯邑考(姬考),老二周武王,老三管叔鲜,老四周公旦,老五蔡叔度,老六曹叔振铎,老七成叔武,老八霍叔处,老九康叔封,老小冉季载。武王克商后,霍叔处已经成年所以受封;康叔封和冉季载因为年少皆不得封。
周文王带领周武王兄弟父子两辈人前仆后继打下了江山。老二打天下过程,估计管叔鲜以下霍叔处以上,七兄弟都立下了大小不等的功劳。管叔鲜年长,仅次于武王,自然是最主要的功臣。按功行赏,武王克商问鼎之后,分封诸兄弟到采邑,置地建国。管叔鲜被委以重任,封在殷商的重镇建立管国。管者,监管之谓也,也即担纲监管殷商旧国族裔的军政要务。这是“管”姓的起源,也是“管”作为概念的本义。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害病死了,把王位传给了儿子成王姬涌。根据《史记》“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推测周武王年龄当时不会低于50岁,在60岁左右。
成王姬涌年幼,留守京师做官的老四周公乘机称王摄政。不久周公制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桩著名的政治事件:“三监之乱”。
二、姬旦杀姬鲜
通常的资料对周公的介绍大抵都是溢美称颂的,如:
周公旦,姓姬,名旦,西周政治家。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為文,又称为周文公。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他后建成周洛邑,称为“东都”。
周公曾提出“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如《金滕》、《无逸》等。周公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思想对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代代儒家將周公、孔子並称。
但是也有完全相反的意见。
关于周公攝政当国,有论者认为其实只是儒家的溢美之词。由于西周初年制度刚刚建立,尚不完备;又为了避免东方新获得的领土,因为成王年幼而不稳,故而实际上周公是称王以保证周的国祚能安顿不乱。周公称王却被儒家篡改为攝政,这是为了符合儒家君君臣臣的伦理纲常,避免周公称王类同篡位的理论矛盾,但是这种作法却是毫无史实根据的。
致於管蔡之乱,亦有论者主张周公并非长子,管叔、蔡叔以年长之故,当然有权利要求王位,因为既然王位继承不以嫡,即以長;纵使以贤,管叔、蔡叔出鎮东方,亦是卓有大能的重任,何以強使屈居人下? 周公称王,然后平管蔡之乱,史家以為美。然而,管蔡之乱适由周公称王所引起。
那么关键在于历史上的“三监之乱”究竟是怎么回事?也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
三监之乱是西周初商王畿地区的三位统治者叛乱的事件。
武王灭商后,分商王畿为三部分,设三监治理。三监的具体人物及辖地,说法不一。一说为纣王子武庚和武王弟管叔、蔡叔。一说为周公弟管叔、蔡叔、霍叔。前说出现较早,较可信。三监地域,一般认为,商都以北地区为邶;商都以南地区为鄘;商都以东地区为卫。武王病逝后,周公摄政,三监作乱,周王朝面临严峻的形势,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平定了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后,使周初统治都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亲戚、蕃屏周室的重要性。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周公、成王再次大规模分封诸侯。相传周公分封七十一国,其中有五十三人是姬姓子弟,他们都是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后人,如文王之弟封于东虢、西虢,文王之子封于邗、晋、应、韩;周公之子封于凡、蒋、邢、茅、砟、祭。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和殷遗民被一分为二,一部分纣兄微子启,他在灭商后投降周,也未卷入叛乱,因此封于商丘,国号宋。另一部分封给成王的叔父康叔,在殷商故墟。国号卫。此外,还有一些异姓贵族为周公、成王所封。两次分封,不仅使周人巩固了在原属殷商的广大地区的统治,而且扩大了周人的势力和影响,使周成为国力和疆域远远超过商朝的强大国家。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
三千余年来,一提起周初“三监之乱”,人们无不指责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无情无义,对周公旦则有口皆碑。周公也因此成为仁、义、礼、智、信的楷模,传颂千古。探究“三监之乱”之根源,周公旦周公旦“摄政当国”的原因有二:一是“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史记·周本纪》);二是“成王少”(《史记·周本纪》)。因防“诸侯畔周” 周公旦不摄政当国,王也可以下命征伐,所以第二点是周公“摄政当国”的最根本的原因。弄清这一根本问题,第一个问题也就无需赘言了。
…………
周初三监疑周公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想抢班夺权,而是维护成王之位。他们“作乱叛周”叛的是周公旦践阼,而不是周朝,目的也是巩固姬姓天下。三监之乱完全是由周公旦“践阼”搞一言堂、不搞民主集中、政策不透明所致。周公旦的独断专行、暗箱操作使圣明的周天子成王都对他产生严重的误解,更何况其“群弟”呢?所以说周公旦对周初“三监之乱”造成的惨重后果,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蔡叔度“既迁而死,”周公闻之,举其子胡为鲁卿士,又言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否是其对叔度“既迁而死”的忏悔?
三、三监疑冤狱
本文倾向于管子的祖先管叔鲜被害于“三监之乱”可能是一个历史冤案。
周公杀死兄弟,手足相残。周公旦很可能是兄弟争王,搞宫廷内讧和“成者为王败者为贼”的始作俑者。
实践是周公干的。道理是孔儒宣布的,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时显得很苍白。说的与做不仅不一样,而且刚好相反。成王年幼,周公称王,儒家说是摄政,成王其他成年的伯叔不服,周公就挟天子以令诸侯,找个由头把三哥即为首者管叔鲜(姬鲜)家族赶净杀绝。但是周公害怕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自己的头上,他甚至想到了王朝的长治久安,于是祭起了制定礼仪道德规制教化天下和后世的法宝。
周代天下一直不大太平,换言之“礼崩乐坏”的根源就在这里。其他社会客观原因可能很多,但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譬如管子辅佐的齐国就经常发生王室争夺王位的自相残杀和内乱,姜小白(齐桓公)的上台即是一场内乱的结果,巧合在于也是弟弟(姜小白)争夺了王位,致使哥哥(姜纠)被杀头,而且是借刀杀的(借鲁国之刀)。这就是俗话说的“坏了头九,九九坏”,用西方基督教的语言说就是“原罪”。
那么真实的周公究竟是什么人呢?为什么这样一个人会成为儒家后世尊奉的圣人呢?
这即使一个千古之谜,也是一个可以猜想的问题。
周公是个有智慧、有能力的两面人,有优点(譬如积极进取、果敢、意志坚定、文武兼能),也具有人性的弱点(譬如心狠手毒、凶残、野心),他有无毒不丈夫的一面,也有谦谦君子,“弄权”作秀的一面。王权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争夺,从来就是腥风血雨。周公与管叔鲜、蔡叔度等兄弟的矛盾是政治领导权的争斗。按照正常的秩序,周公是不可能摄政称王的。尧舜“禅让”时代以后,政治野心家,总是想自己制定规则,让后人执行,而不是从自己开始。所以武王身后事,兄弟争王的历史第一幕开启了。方式肯定是不文明的,必须有一个你死我活式的解决。今天的世界,人类的文明似乎也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本世纪以来,尼泊尔宣布废除君主制,国王贾南德拉宣布放弃特权,迁出王宫;拉丁美洲四分之三的国家纷纷和平实现走向社会主义的“粉红革命”,预示人类社会革命似乎可以采取更文明的方式,而北非和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政局的动荡,依然在证明人类文明程度还很有限。这也许是遥远的周代开国之初“三监之乱”真实的面目和原因。从此随着一个周王朝的建立,政治化妆术也也被周公发明并推广了,无非是一个重心两个基准点:即掩盖真相,妖魔化对手,美化自身。
四、清正本与源
作为一个研究的维度,管子行为学上的族裔血缘心理动力依据似乎初现端倪。
周礼,传说为周公所制。管子敢于突破周朝繁文缛节的束缚,不仅有迎合客观时代吁求和实际人生目标的需要,是否间接还包含一层PK周公之礼、为祖上复仇的心理情结呢?我们注意到了管子不愿意接受周天子按照上卿礼仪接待自己。这时管子是否想到,这些“礼”也是害得管叔鲜一族隐姓埋名流亡漂泊的周公姬旦制定的?孔子曰,“管仲不知礼”,而且“器小”。其实管子大多数时候,真是“知礼”的,包括几个关键历史场合劝谏齐候遵循周礼。估计孔子不会知道管子身世和管子时尔仇“礼”的动因。
但是无论如何,管子“不以兵车”的会盟,反感杀戮,以及治国的仁政和谐施政的理念都可能有更深刻的历史和人文背景。管子的血管里流的既然是姬氏族裔的血,干的功业骨子里也为自家--姬周王朝就顺理成章了,所以管子才不会以齐国为天下王,而是以“尊王攘夷”为政治纲领,不仅自己要当姬周王朝的忠臣,还让齐桓公乃至天下都当定了周室天下的忠臣。也许管子还不仅是一位忠臣,也是一位周室天下的真正的孝子贤孙。这或者是管子不愿齐桓公当“秦始皇”的深层动机,也或是为孔子所诟病“器小”的原因吧。我们这样认识,并不会给管子伟大的思想才华和盖世的功业带来负面的影响,相反,我们想尽量把管子还原为一个具有七情六欲、可以理解的血肉之躯。
另一个研究维度是,管子的思想来源是什么?这是一个比较冷的问题,学界由于长期拘泥于《管子》书本或者“跟着说、接着说”的道统,甚至走偏于所谓“管仲学派”创作,或“稷下学者”的“集体主义智慧”之类不能自拔,所以一直未能深入到对于管子思想来源的探究。近来有些学者开始注意到,管子的思想或许受到姜太公的政治、经济经验和军事谋略的影响。九府就是太公设立的国家货币机构。史记记载管子有《轻重》《九府》诸篇,但是后来,刘向编辑《管子》书向皇上上奏(《管子叙录》)则指出,《九府》诸篇没有找到,遗失了。
有学者指出,齐国之所以产生管子或所谓“管子学派”,与创立了货币法的姜太公是一脉相承的。
还有的研究姜太公的论文,所梳理的内容跟管子的思想颇多相似之处。
问题是,管子毕竟是管叔鲜的十二代孙,是管叔鲜被“除国灭族”的孑遗,管子血脉中是否保存一种屈辱的族裔意识?
问题在于,管子并非齐国人,而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陈、蔡之地(抑或是陈、蔡边界之间的某个河套)。自由迁徙时代士人的“择主而事之”的政治氛围,使管子建功立业选择姜太公的封国齐国,而不是周公旦(或其子伯禽)的封国鲁国,尽管 “管仲囚鲁”之时,一度存在滞留鲁国为政的机遇。
当然,姜太公的双手也未必没沾上杀灭管氏先祖的血腥,不过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要他是周朝太师呢?。
问题还在于,齐国与鲁国是一对冤家加亲家,鲁国与齐国的矛盾交织、错综复杂。
这就是管子走上春秋周代的历史舞台的深层的个人心理背景和社会背景。
问题显然是,鲁国和齐国都是传统的诸侯大国。因此,管子辅佐齐桓公兴修霸业,对鲁国的征战或收服也是一个当务之急。换言之,齐国与鲁国的关系决定了管齐时代诸侯会盟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么多的问题包裹下,管子以自己的问题意识,自己的行动,在那样的环境中,杰出的完成了自己一代人的任务。似乎,管子没有培养真正意义上的接班人。其实,管子人亡,政并未息,直接或间接地一直在传承着。
姜齐天下,齐桓公是老板,管仲不过是打工者或者CEO。管子的打工做得好,实现了“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已经足够了。真实目的和深层动机是什么?还有一些属于深层次的历史之谜,尚无法真正诠释。世界上,没有一个打工的CEO超时代地为老板的事业负责到底,否则他就可能陷于另类历史的泥淖:篡谋老板的全部家当取而代之,或自称为一代道统正宗,背叛前朝而又吃尽前朝红利,这样的“大器”则肯定是管子所不屑为做的!
(作者简介:龚武,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秘书长,颍上县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