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2011年第2期)轻重理论:管子经济学说基石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2/8/29 10:38:25



轻重理论:管子经济学说基石
 
苏 云
 
在管子全部经济概念中,轻重理论最为复杂也最为突出。如果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那么轻重论是管子全部经济学说的基石。
(一) 轻重理论的源流及对象
轻重理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学术思想。轻重理论的对象很广泛,不仅限于货币问题。《管子·揆度》篇指出:
“燧人以来,未有不以轻重为天下也。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关于黄帝之王,谨逃其爪牙,不利其器。烧山林,破增薮,焚沛泽,逐禽兽,实以益人,然后天下得而牧也……。”(《管子·揆度》)
“桓公问管子曰:轻重安施?管子对曰,自理国虑戏以来,未有不以轻重而成其王者也。公曰:何谓?管子对曰,虑戏造作六 (画),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至食谷,而天下人武之,遂人作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人化……”(《管子·轻重式》)。
我们注意管子对“轻重”涵义的具体说明,从画八卦、树五谷,兴火食,烧山林,逐禽兽,服牛马、用珠玉以及交易活动等,天下为轻重研究的对象。凡古代统治推行的经济措施,全被管子概括在轻重论的范围之内,大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轻重之理可以用到“万物”上去,任何商品都是重则至轻则去……物臧则重,发则轻。(《管子·揆度》)。:“重”主要表现在商品缺乏,涨价或引起人们的重视,或争购,故商品“重”,反之则“轻”,“重”则远地同类商品涌入,商品“轻”本地产品也将他去。此为轻重之理的一般理解。
2、轻重之理在谷物上的运用,谷物为万物之一,适用于轻重之一般道理。谷物之轻重另有其独特的道理,“谷重而万物轻,谷轻而万物重”,同时“谷独贱,独贵”。为什么?用今天的话,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它本身的贵贱先有所决定,然后以它本身的贵贱去衡量万物之贵贱。
3、轻重之理应用于货币方面,这是管子谈的最多,也是学者的应用最多的一部分轻重理论。管子轻重理论在货币上的应用,举例如下:
“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争衣,视物以轻重而御这以准,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管子·国蓄》)。
“国币之九在上,一在下、币金而万物轻,敛万物而应之以币,币在下,万物皆在上,万物重十倍”(《管子·山国轨》)。
“士受资以币,大夫受邑以币,人马受食以币,则一国之谷资在上,币资在下,国谷十倍数也……彼币重则万物轻,币轻则万物重”(《管子·山重》)。
“币重则民死利,币轻则决而不用,故轻重调于数而止”(《管子·揆度》)。
“故先王各用其重;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令疾则黄金重,令徐则黄金轻,先王权度其号令之疾徐,高下其中币而制上下之用”(《管子·地数》)。
管子在这里将货币看作是一种流通手段,并通过对货币的敛散调制供求。货币与万物一样也是积则重,散则轻,“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通施以御司命”。
4、轻重之理,还可以应用于人事上,轻重之法包括人事奖惩,“士好战而轻死,轻重之分使然也。”有时轻重之术扩展到外交政策应用上,如“彼轻重者,诸侯不服以出战,诸侯宾服以行仁义”。意味着诸侯不服时,轻重就是“战时经济”部署,在诸侯被征收后,轻重就成了国际经济关系。
(二)轻重的规律与原则
管子从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总结出,不少轻重有关的规律性,共分为二大类:
第一类:一般商品的轻重规律性和原则,任何一种商品,都可能因一些人为的自发的因素使其形成轻重之势。必须懂得这些因素,才能在必要时运用这些规律以达到所企图实现的轻重要求。
“聚则重,散则轻。”(《管子·国蓄》)
“臧则重,发则轻。”(《管子·揆度》)
“少或不足则重,有余或多则轻。”(《管子·国蓄》)
“守则重,不守则轻,章则重,不章则轻。”(《管子·轻重甲》)
“令疾则重,令徐则轻。”(《管子·轻重乙》)
商品不论是聚于国家或聚于富商蓄贾之手,都会使消费者感受到压力。感觉商品得之不易。反之,商品散于市场,则消费者会感到便利。感到商品随时可得。“令疾则重”即管府限令人民在短时期内缴纳应征的实物,家家抢购这种商品缴纳,“重”则是必然结果了。
第二类:诸种商品间轻重关系的规律性和原则。
形成各种商品间的轻重原则的基础是各种商品的对比关系。一切商品不一定同时都轻,也不一定同时都重。为了分析这种对比关系,管子将货币与谷物二者从万物中抽出来,使货币和谷物各对万物形成一种轻重关系,而货币与谷物又形成轻重关系。管子十分重视货币充作流通手段的职能,但管子时代的货币其商品形态最为显著,而珠玉与黄金尤其如此。这一类轻重关系大都具体地表现在价格的贵贱上,重则贵,轻则贱,每一种商品本身所形成的轻重关系固然重要,但不如万物与货币或谷物之间的轻对轻重的关系来得更普遍、更为重要。
谷物、货币与万物之间的轻重有三种比价关系。货币购买力高下与万物价格之高下成反比。所谓“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第二种:在货币与谷物间的相对轻重关系中,由于谷物也是万物之一,故“币重则谷轻,币轻则谷重”。管子将谷物从万物中抽出来,使二者的价格也形成一种对比关系,此为第三种。三种关系在一块分析就会发现,在币重而万物轻时,谷物既为万物之一,必须随之轻,而谷物独贵独贱时,倘使谷物因某种关系与万物比较起是独重的(歉收)。则必然得出币重,谷重而万物轻的结论而与“币重则谷轻”的原则相矛盾。在币轻而万物重时,则谷物亦随之重,倘谷物因某种原因(丰收)而独轻了。则必然出现币轻,谷轻而万物重的结论。这又与“币轻则谷重”的原则相矛盾。当然,三者的相对轻重关系可能形成下列情况:币重于谷,谷重于万物,此时即是币重而谷轻,又系币重而万物轻,而谷仍重于万物,币重而谷亦重。另一种情况是币轻而万物重,而谷仍轻于万物,但从万物出发来看仍是币轻,谷轻而万物重。我们如果从名词概念上去解决问题,足以看到这些话的意义。
要理解管子的轻重论,首先要理解货币和谷物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作用。金属货币在当时虽已充分发挥其流通手段的作用,但未发展到货币拜物主义的境地。人民所首先要争取的还是谷物而不是金属货币。所以金属货币被看作“握之非有补于暖也,食之非有补于饱也。”的东西。谷物则不然,是人民生活必不可缺的生活日用品,正是因为五谷在社会经济中如此重要,所以才能取得“谷贵而万物贱,谷贱而万物贵”的支配地位。
谷物受自然条件与天时的影响,灾年收获产量50%,而支付的劳动量,生产成本与丰收相等。故谷物的总价值不变,须有二个单位的万物才能与之进行等价交换,丰年则反之,但这时谷物只有往常价值一半。交换仍按等价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交换仍按等价原则进行,在灾年就有谷贵而万物贱的错觉,丰年就有谷贱而万物贵的感觉。灾年,谷物少而物价上升,供不应求,丰年谷物量供过于求,又加深了“谷贱而万物贵”的趋势。
谷物生产正常的情况下,金属货币起着决定作用,如货币因为价值增大使得购买力提高,万物价值相对低。如货币因价值小使得购买力下降,那么万物就价值高。
(三)轻重原则的运用
轻重原则的应用,管子说:
“乘马之准,与天下齐准,彼物轻则见泄,重则见射,此斗国相泄,轻重之家相夺也。”(《管子·乘马》)
“轻重之大利,以重射轻,以贱泄平。”(《管子·国蓄》)
“……与天下调,彼重则见射,轻则见泄,故与天下调。泄者失权也,见射者失策也。”(《管子·山权数》)
“轻重无数,物发而应之,闻声而乘之。”(《管子·轻重甲》)
管子指出:“任何商品的市场运动规律都是轻则流散,轻则见泄,重则成为争夺的目标,重则见射。”但如封建国家人为的运用轻重原则去调整轻重关系时,却要以“重”的事物去解决另一事物的“轻”的问题。故谓“以重射轻”。为什么不言以轻射重呢?因为凡国家已掌握的东西必然成为商品流通中的“重”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谷物便是金属货币,谷在上,谷重。币在上币重。故封建国家出面调解轻重关系,只能以重射轻而不能以轻射重。所谓“以贱泄平”,是以较低的价格使较高的市场价格趋于平衡。封建国家大量掌握了某种商品以后,其市场价格必然高昂,以低价格出售后,市价自会下跌。这里也不能言以贵泄平,因此较贵于市场的价格出售商品是不能使市场价格较低者上升的。总之,市场上某种重要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会低落到适当的水平以下,这时国家出面收购,使其价格回涨。但又不能涨到不必要的高度。于是国家又复出售以压低其价格。管仲采取这些措施,一方面要求使商品价格接近于某种理想水平而不致过高或过低;另一方面是在这种收售过程中,国家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这两个方面必须同时考虑,不能偏废。
轻重原则是运用到具体事物或具体场合,分国内与国际二个方面来研究:
第一,轻重原则在封建国家内部的具体运用。“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与民之所余”。这种措施可以一举三得,一、敛之以轻,散之以重,看起来似乎国家也做对人民有利的事。二、封建国家于贱价时敛积之,而于贵价时散行之,一买一卖间可以获得暴利若干倍,三,同时,借此可以起平抑物价的作用。
第二,轻重原则在国际间的运用,其主要目的是在保持本国的重要物资不使外流。故不需要平衡国际间之轻重,应经常保持“天下轻,我重”的局面。这样,即可以吸收天下财物以归我。所以,“善为天下者,谨守重流,而天下不吾泄矣……此以轻重御天下之道也。”谨守重流,就是保持一定的价格水平使本国之物不外泄。对黄金外流,管子无丝毫反对之意,拜金主义虽以十六世纪以后的欧洲重商主义者为突出。而保持黄金或重视黄金不外流,几乎是各个历史时期所共识,管子能破这种成见,不惜以大量黄金外流来换取本国所需物资,即使不是一种卓见,也是一种独特见解。
总之,对于一般物资尤其是谷物,须使其“天下轻,我重。”谨守重流不外泄,对于国家垄断出口的商品,须反其道而行之。轻重原则是在国际上运用不是发挥调剂作用,而是要因天下之轻或乘天下之重,以达到最后控制天下的目的。
 
(作者简介:苏云,颍上县农委副主任,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员)
 
 
 

全站搜索

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