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2期)管子与集体劳动号子的起源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2/8/30 8:22:00
管子与集体劳动号子的起源
燕传琪 冯传礼
劳动号子是劳动者在劈砍树木、突击猛兽、斫刺敌人等高强度奋力操作时,发自喉咙的吼声。劳动号子起始于何时、何地,由何人所创?却很难稽考。根据有关线索,本文认为 “集体劳动号子”可能与颍上先贤,春秋齐相管仲有关。慈将考证依据分述于后:
一、 文献的记载
(齐)自莒返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若必
欲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欲治国家者,则其管仲乎!”……桓公
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
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
“施伯,鲁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
“使人请诸鲁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鲁)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
“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
于天下,今彼在齐,则必常为鲁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
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
戮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国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
鲍叔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仇也,请受而甘心焉。”乃
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脱)之。……
原注:生窦,鲁地。堂阜,齐地。
《左传·庄公九年》
(齐)桓公中钩,佯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驰行,亦高傒内应,故得
先入主。发兵拒鲁,秋,与鲁战于乾时,鲁兵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并投
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召忽、管仲仇也,请而甘心之,不
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窦,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史记·齐太公世家》
管仲得于鲁,鲁束缚而槛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其讴歌而引,管仲恐
鲁之止己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
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子可谓能因矣。
《吕氏春秋·顺说》
管仲于囚送回齐国途中首创了“唱和型集体号子”当挽拉囚车的劳役们在行进中,有时唱着歌来缓解旅途烦闷和疲劳时,管仲便教他们按步伐唱着一唱一和的号子(歌):“余生不辰兮遭俘囚,空报志兮横秋,岁月兮悠悠,今往兮何以雪吾生之羞,但倚剑兮悲感而心忧。”这样一来,几个挽车的人,伴随着号子的节奏,步调一致,因而用力集中了,囚车行进的速度便自然的加快了;再加上唱和号子的词语既可以说明道路高低崎岖宽窄等环境情况,更可以唱和出一些鼓舞情绪的歌词,激励劳动热情,从而降低了疲劳度。管仲创造的“唱和型集体劳动号子”,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加速了行进速度。“集体劳动号子”就是这样诞生于槛送管仲途中的囚车里。
二、 促使管仲创“集体劳动号子”缘由之所在
是什么力量促使管仲创“集体劳动号子的呢?管仲为实现自己的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而不遵循“君辱臣死”的世俗之见为某一人轻生卖命。按照当时人们公认的“君辱臣死”观点,公子纠被杀,那么,所有辅佐他的臣庶都要自杀以殉主人,和管仲一同辅佐公子纠的召忽不就自杀殉难了吗!?但管仲不是这样认识的,他认为,人一生的聪明才智要为祖国,为广大的社会群众做贡献,而不是为某一人而轻生舍命的,他曾经对召忽详尽的阐明了他的认识与抱负。
“……兄(指管仲)与我齐国之政也,受君命而不改,(受先帝之委托
辅佐公子纠的使命不能改)奉所立而不济,(设若不能助使所辅佐的主人
为君)是吾义也。(为主人而死是我们当做的正义)”。
管仲曰:“夷吾之为君臣也,(我认为君臣之义是)将承君命、奉社稷,
以持宗庙,岂死矣纠哉!(为国家、民族而死,怎么能为一个公子纠就轻
生而死呢!?),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则夷吾死之,
非此三者,则夷吾生。(只有在国破、家亡、民族灭的情况下,我就要以死
相争,否则,我不死。)夷吾生则齐国利,夷吾死则齐国不利。(我活着对
齐国有好处,我死了对齐国不利。)”
《管子·大匡》
管仲内心明白,齐国索取他回齐,不是要杀死他,而是要用他。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得以证实:
(1)鲁国大夫施伯,听鲁庄公说,齐国来索取管仲回齐国处死,便对鲁庄公说,齐国绝不是要处死管仲,而是要重用他,管仲有治国的才华,齐国用了管仲,鲁国就永远不得安宁了。远在齐国的外人都能判断出齐国不杀管仲,管仲本人自然心知肚明。
(2)当鲁国提出,由鲁国代替齐国杀死管仲,而后把管仲的尸体交付给齐国时,齐使
臣多方强调,表明齐国一定要活着的管仲,不要死的。这不充分说明齐国要回管仲,不是想杀死他,如若果真是杀死管仲,那么借鲁人之手杀之,又何乐而不为呢?
(3)管仲与鲍叔牙是幼年就相交的莫逆好友,鲍叔牙又是齐桓公的信臣,齐国索要管仲的真实目的,鲍叔牙是完全知道的。不论去鲁国的是使臣还是鲍叔牙还是另有其人,都会把真情暗中透露给管仲的。
如果在鲁国境内延迟,管仲仍处于随时被鲁军追杀的危险环境之中。鲁国君臣一旦反思醒悟到,囚送管仲回齐,是错误的决策,他们可以随时派遣轻骑,追上囚车,杀死管仲,所以,尽快的离开鲁国的势力范围——鲁国国境,是当时管仲最迫切的紧要任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当时的客观环境促使管仲产生迅速逃离鲁国进入齐境的主观意愿。但,是什么原因使“实现主管愿望”转变到“集体劳动号子的创造”的呢?这就要靠另一个激荡起管仲灵感的诱因:“挽车的役人,讴歌而行”的动力了。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习惯于唱着歌子走路,《论语》上就有这样的记载:当孔子问他的弟子,有关个人的才能和志趣时,曾皙回答说:“在春末夏初的时候,大家一起到沂水去洗洗澡,而后在祭祀的高台上纳纳凉,最后,唱着歌子回来。”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詠而归。
《论语·先进》
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在楚国,一个狂人,唱着歌子从孔子的车旁走过去: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
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语,趋而避
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
槛车送管仲去齐,挽囚车的劳役们,一面唱着歌子,一面拉着车子,慢慢吃力地走着。这种慢节奏的歌声,给管子一个至关重要的启发。使他联想到,如果挽车的劳役们,能够同时喊出同一个号子,那么,即可解除步行中寂寞的苦闷而得以消减疲劳,从而增强挽车力度,又可以随着号子的旋律,统一劳役们的步伐,使得用力一致,便可加速行进速度。所以,管仲是在迫切须要逃离鲁国国境以避免惨遭杀戮的环境条件;挽车劳役讴歌而行的诱导条件的两大客观因素,以及他本人的文化内蕴的主观因素,三方面的适宜组合下,得以创造出 “集体劳动号子”。这种“集体劳动号子”也是一种有音韵节奏的歌,后世又传为《黄鹄歌》。实际情况应当没有后来文人描绘的那么壮美动人,本文倾向于认为,这种“号子歌”主要具有朗朗上口的韵律,铿锵有力的节奏。
三、 颍上承袭着管仲的“劳动号子”
集体劳动号子,一般都是由一人领唱,众人应声“杭育”的“唱应型”号子。至今颍上仍然遵循管仲原创的,由管仲领唱,挽车的劳役们合唱的“唱和型式”。旧时颍上是淮北平原上的一个农业县,据1941年统计,全县不到三十五万人口,境内人口密度最大的颍上县城,在抗日时期,只有两万多人,境内根本没有较大一点的工矿企业,所以集体劳动的事情,数千年来,发生最多的就是出殡“抬棺”。抬棺的人数,一般是八个人,官宦富豪的人家,有的用十六个人,人数分配是棺的前后各半。由于棺木在运往墓地途中,一定要平稳前进,绝不允许有上下颤动、左右摇摆的情况,所以要求抬棺的人一定要步调一致,稳步前进,为此,集体劳动号子成为他们最好的指挥方法。
唱应型的集体劳动号子,是由领唱的唱出,要求众劳工当时需要采取的操作形式或对劳工进行鼓舞劳动情绪的两种唱词,响应的众人,并无唱词,只需要答应“杭育”(hèi yo)便算了事,这种“唱应型”的号子,和当年由管仲领唱,挽车众劳役和唱的“唱和型”虽然都是集体劳动号子,但在形式上,还是存在着微小差别的。颍上“抬棺”所使用的号子,丝毫不差的保持了管仲所创的有唱词、有和词的“唱和型”号子。如:
当棺木在棺架(颍上俗称老龙)上,捆绑完毕,准备抬起时候,
前面抬棺的领唱:老龙起驾(这时抬棺的众人,一起弯腰把抬杠放在肩上,做
准备伸腰抬棺的姿势);
后面抬棺的和唱:
前后一齐(到发出齐字声音时,大家一起挺直腰杆,棺木离地。)
遇到道路不平的时候:
前面抬棺的领唱:
高凸下凹(旧时,读为gāo gǎng xiā wà)
后面抬棺的和唱:
小心脚下(告诉领唱,知道了,同时也提醒全体抬棺的应注意的事项。)
遇到上坡:
前面领唱:步步高升
后面和唱:前拉后拥
遇到下坡:
前面领唱:坡陡路斜
后面和唱:前仰后跋
过门槛或过路上高坎:
前面领唱:路险坎高
后面和唱:长(chǎng)腿长腰
凡是遇到新情况,前面领唱的发出与当时情况适应的固定唱词,通知后面抬棺的人,后面便和出相应的固定唱词以答复前面并提醒大家应注意的事项。
前两个字落在左脚上,后两个字落在右脚上。
上述“唱和型”号子的唱词,只是笔者记得的极少几条。解放后,专业的抬棺组织已不存在,因而这些唱词也逐渐被人们遗忘,散失殆尽了,只有在农村中,偶有抬棺下葬时,还可以听到被保留下来的少量“唱和型”号子歌。
再者,颍上数千年来,除了承袭“唱和型”的抬棺“集体劳动号子”外,还特别地把抬棺这项工作叫做“举重”。直到现在,农村中,邀请亲属或邻居抬棺叫“求举重”,举,有擎,抬举的意思,把抬棺比作“抬举管仲”,是抬棺的人认为现在运灵柩是和古时輓囚车送管仲具有同样光荣性质的工作呢?(运送灵柩,在近代是抬,但古代是和輓囚车同样的輓着灵车送往墓地,现在人们把送给亡者的叫做輓联,花圈下面还是写某某敬輓,都是从輓灵车来的。)究竟还是认为,今天运送亡者“归西”是和古时运送管仲“归齐”一样,管仲归齐,任齐国宰相,享受荣华富贵,亡者归西,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享受永久幸福的呢?也可能两者都有的原因而把抬棺称之“举仲”了。
颍上群众把“唱和型”集体劳动号子和“举仲”称谓,一直延续保持了数千年,足以
说明管仲家乡的历代乡邻,既是对管仲丰功伟绩的尊崇与怀念,更主要对管仲首创“集体劳动号子”的钦佩与景慕。综合上述情况,我们完全有理由宣告:
“集体劳动号子”是颍上先贤管仲所创的
附注:
本文承吴焕英、燕美善二位先生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