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2011年第2期)颍上政治中心的变迁(一)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8 8:49:52




 

 

颍上政治中心的变迁(一)

胡天生

 

解题:考古证实:颍上在商代即有方国存在,但记载于文献中的慎却出现得很晚。方国是统治中心,而慎只是一个城邑,后来建县,才成为这一区域的行政中心。所以研究颍上建置的历史变迁,应该包括统治中心、城邑和行政中心,为行文简便,本文统称之为政治中心。

 

一、青铜器记载的颍上

 

在有文献记载以前,颍上境内就存在着不止一个统治中心。上世纪七十年代,颍上县紧靠淮河的王岗镇曾经发现一批商代青铜器,著录于原阜阳市博物馆馆长韩自强先生的《阜阳亳州出土文物文字篇》。其铭文虽已释为今字,但具体的文化含义,却少有人研究。笔者在研究阜阳上古史时,请教了阜阳博物学界的各位专家,虽得到不少教益,但目前还没有人真正从历史文化角度予以全面阐释,指明其为某古国器物。所以笔者不揣愚陋,结合先秦文献,试解读如下:

一、豢父丁卣及爵

王岗镇发现的器物中,有图案相同的卣、爵各一,二器铭文为图案加文字:上部左右为二马,中间下方为一人张开双臂,似在牵马;再下为一豕,最下是父、丁二字。父、丁二字释读无误,而上面的二马、人、豕图案,韩自强先生释为(上大下豕),似误。甲骨文有(上父下豕)字,很像这个图案。丁山先生《商周史料考证》记有卜辞:曰:吉方其至于(上父下豕)土亡员;并且以为(上父下豕)可能就是豕韦氏。但是,我们通过对器物图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这个图案其实是个豢字;下部的豕释文无异议,上部的二马在文字中可以省略为两点(韩先生似乎忽略了这里的二马),中间的人形,既可释为人;也可以释为或夫。若释为人,即丁山所引甲骨文中的(上父下豕)字;若释为夫字。夫是男人的通称,而图案上的人毫无疑问是男人,那么,整个图案合起来,正是一个豢字,豢应该就是豢龙氏,这个图案很可能是豢龙氏的族徽。

文献中有豢龙氏的记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对魏献子说: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研究、了解龙的喜好)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驯养)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zōng)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因办事得当而讨夏王的欢心。少康以后各代夏王均称帝,这里的帝即夏王。而此时孔甲尚未为王),帝赐之乘龙(驾车的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饲养),而未获(没有找到)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

从这段记载来看,豢龙氏形成于舜帝时代,其先祖是董父,能驯养龙,因此被舜帝赐姓董,为豢龙氏。《国语·郑语》:董姓鬷夷、豢龙,則夏灭之矣,说明豢龙氏为夏朝所灭,到了夏朝中期,已经没人知道他们的下落了。孔甲虽得到四条龙,却不知道怎么饲养。此时出身于陶唐氏的刘累从豢龙氏那里学到养龙的本领,给孔甲喂龙。孔甲很高兴,赐封御龙氏。这说明豢龙氏并没有消失,只是到了当时人们还不知道的地方。从这里可以看出:豢龙氏出身于董父,而御龙氏则是尧帝(号陶唐氏)的后裔,二氏不是一个家族。

董姓源于己姓。《国语·郑语》:己姓昆吾、苏、顾、温、董。韦昭注:董姓,己姓之別受氏为国者也。己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其族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国语·晋语四》: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由此可见,己姓实为黄帝的后代,其始封祖为黄帝之子青阳与夷鼓。

豢龙氏、御龙氏均以官为氏,他们的职责就是为王室饲养大牲口。中国龙的形状和传说很多,上古往往以马为龙,所谓御龙、豢龙其实就是养马,也很可能是驯养野马。上古以四匹马驾车,而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恰好是四条龙,说明这里的龙很可能就是马,或者野马。又辽宁赤峰市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猪嘴龙。古代的家猪由野猪驯化而来,仍然保持着头大、腰细、后腿强健的身形,玉雕猪嘴龙简洁生动地表现了古代家猪的神韵。所以豢龙氏、御龙氏实际上可能就是专门给王室饲养战马或驯养野马的官员,从字形看,豢龙氏可能还负责养猪(或野猪驯化)。

从蔡墨对魏献子的话中,我们知道豢龙氏是董姓,而董姓又出自己姓。夏灭豢龙氏,说明他们可能在夏朝初年就已经迁徙到今颍上一带,并且不与夏王朝联系,所以孔甲找不到他们。早在夏朝就已消失的豢龙氏,我们通过颍上的出土文物给找出来了。

董姓(己姓)与夏王朝是同宗。《国语·晋语八》记载:晋平公久病不癒,郑国使者公孙侨(子产)出使晋国,问候平公的病情。晋国大臣范宣子告诉他说:国君已经病了很久,天上地下的神祇都求告遍了,一直不见效。现在又梦见黄熊进入寝宫大门。不知道是死去的冤魂作祟呢,还是厉鬼作怪?子产说:哪里有什么厉鬼?古时候鲧治水无功,被杀死在羽山,化为黄熊。其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为有虞氏。从大禹开始,夏、商、周三代在郊祭的时候都祭祀他(称为夏郊)。现在国君梦见的黄熊,应该是鲧的神灵,那么可能是你们没有举行郊祭吧。宣子告诉了晋平公,于是举行夏郊祭祀礼,董伯为尸。五日后,晋平公就康复了。韦昭注董伯为尸;董伯,晋大夫。神不歆非类,则董伯其姒姓乎!尸,主也。在古代,尸是代表死者接受吊唁的人,一般是死者的嫡长孙(据韩自强先生说,此俗建国前犹存)。神不歆非类(被祭祀的神不享受异姓的祭物),祭祀鲧,必须由鲧的后裔为尸。但由于年代久远,晋平公在祭祀鲧时不可能找到他的嫡长孙,只有选择其同族后裔接受吊唁。举行夏郊祭祀而让董伯为尸,说明董伯是夏的后裔。夏为姒姓,董为己姓。己、以古字通,以加女字旁即姒,己姓也是夏朝的后代。再往上数,即鲧、大禹之后。

己姓还有莒国,在今山东莒县。《郑语》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韦昭注:齐,姜姓。莒,己姓,东夷之国也。莒与颍上相隔上千里,在古代竟然是同族的同胞,可见东夷族人当时就生活在祖国东部,具有悠久的历史。蒙城县尉迟寺发现的瓦棺上,有一个图案是上部为日、中间为火,下部为山的图形,与山东临沂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器物图案完全相同,充分说明在新石器时代今阜阳地区就是东夷人的居住地。

据韩自强先生说,相同图案的彝器在河南境内也有发现,并因此怀疑此器晚于商朝,是西周的器物。但是,既然豢龙氏在夏朝就已被灭,其氏族当时就可能南迁,绝不会拖延到西周。而一个氏族在迁徙途中留下几个分支,也极为常见。同样的龙虎尊,在阜阳和四川三星堆都有发现,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再说,豢龙氏为东夷,东夷主要分布在今安徽、江苏北部和山东省,而不在河南。那么,到底是这一带的夷人迁往中原,还是中原人迁往本地,就很难说清。从古代人口流动的规律看,可能是中原人迁往这里;但从族源关系来看,则很可能是这一带人迁往河南或到彼处为官。所以,如果没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不应轻易断定此器较河南器物为晚。

至于丁山先生所说卜辞中为(上父下豕)的  豕韦氏,文献记载非常含糊、矛盾。《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曰:昔匄(即范宣子,匄为其名)之祖,自虞(舜帝)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如此则豕韦氏是御龙氏的后裔,是先有御龙氏后有豕韦氏;而《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则又说先有豕韦氏后有御龙氏。又:《国语·晋语八》在商为豕韦氏韦昭注:商,谓武丁之后为豕韦氏。是豕韦氏出现在武丁以后;而《国语·郑语》: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韦昭注:大彭、豕韦为商伯,其后世失道,殷复兴而灭之。;殷复兴即武丁复兴。据《史记·殷本纪》:武丁之前,商王室不振,内忧外患不绝。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后得傅説为相,治理内乱,征讨不臣,重振国威,史称复兴。殷复兴而灭之,是说武丁灭豕韦氏,与武丁之后为豕韦氏又相矛盾。还有:据《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国语·晋语八》,豕韦氏应该是陶唐氏(尧)的后裔;而据《国语·郑语》,则为祝融的后代。这种种自相矛盾的记载,说明豕韦氏的历史已经很难理清了。丁山释卜辞(上父下豕)字为豕韦氏,亦不知确否。

二、月己爵

颍上县王岗镇发现的月己爵,为商代器物。据韩自强先生说,此类铭文的器物在国内其他地方没有发现过,唯独在北京见到日本国有著录,应该是在抗战期间掠去的(1944年夏,颍上一度被日军攻占,见民国《阜阳县志续编》)。其铭文即月己二字,上下排列。或以为月己爵当为商代己姓国的器物,似有误。上古同姓不婚,贵族男子称氏以明贵贱,女子称姓以别婚姻,贵族女子的姓比氏更重要。女子出嫁以后不称名,只称姓。为示区别,一般在其姓前加缀娘家的国名(如齐姜、秦嬴)、婆家的国名或配偶的氏、封邑名(如秦姬、赵姬),平时在其姓后加氏字,如姜氏、姬氏。丈夫或其本人死后,一般在其姓前加丈夫或其本人的谥号,如武姜(郑武公妻)、齐归、敬归(皆鲁襄公妾,齐、敬皆为谥号)。按照这个风俗,月己爵的己字当为姓,所以此爵当为己姓国女子出嫁时的陪嫁品。

己姓的分支有很多。《国语·晋语一》:殷辛伐有苏,有苏以妲己女(嫁为殷辛妻)焉。韦昭注:有苏,己姓之国,妲己,其女也。殷辛即威名赫赫的商纣王,而妲己就是《封神演义》中大名鼎鼎的苏妲己。因此,月己和妲己是同族同源的关系,只是妲己是有苏国女,月己不知道是哪个方国的女子。另外,女子出嫁后的称谓已如上文所述,而未嫁时一般的称呼是排行姓,如孟姜(上古以孟〈或伯〉、仲、叔、季排行,孟为老大。孟姜即姜家的大女儿)、叔姬(姬家的三妮儿)。但是妲己和月己似乎都不符合这两种情况。然而,前面所举的例子都是西周以后的习俗,不完全等同于商代的规矩。所以我们推测这里的妲和月可能都是其本名(小字),妲字拆为旦、女,意即像初升的太阳一样的女孩,而月己即己姓国一位名叫月亮的姑娘,二者命名的意境也相仿佛。

所以,月己出于己姓,月己爵是己姓女的嫁妆,当毋庸置疑。另外,前述豢龙氏既为己姓,那么,这个月己爵就很可能是豢龙氏之女的嫁妆。二者互相印证,可证豢龙氏的确就在今颍上境内。

三、酉爵

颍上同时发现的还有酉爵。上海黄浦区业余大学退休校长张家琦教授《安徽阜阳地区史略》说:陈梦家同志在其《殷墟卜辞综述》中说:此骨记南土或南邦方之(上雨下酉)方似在今商丘以南到淮水一带,因据乙辛征人方的途径,在商丘附近。(上雨下酉)方在商丘以南到淮水一带,那就是说(上雨下酉)在今安徽阜阳地区,自亳县、太和、界首、临泉、阜阳直到阜南和颍上一带。由于以前一直没有找到(上雨下酉)方的彝器,所以对(上雨下酉)所载的位置无法确定。韩自强先生考证后认为,此铭文为酉的彝器应该就是(上雨下酉)方的器物。这为找到(上雨下酉)方的具体方位提供了实物证据,说明陈梦家及张家琦所考不误。

张家琦:《安徽阜阳地区史略》还说:武丁时期,在阜阳地区的(上雨下酉)方与殷王朝是敌对的。于是殷王武丁和大臣(弓弓)等亲自带兵征伐(上雨下酉)方,(上雨下酉)方失败,臣服于殷。祖庚子、祖甲以后,再无征伐(上雨下酉)方和归方的卜辞。这说明(上雨下酉)方在武丁征伐之后,不再和殷王朝为敌,彻底臣服于商,或者远徙他方,不在殷商的势力范围了。在颍上县发现酉爵,证明商代的(上雨下酉)方就在今颍上境内。

我们所能找到的(上雨下酉)方的历史仅此而已,其具体位置只能大致说是在今颍上县境内,但是还不能断定它就在颍上县王岗镇或其附近。还有,月己爵是己姓女的嫁妆,豢龙氏又是己姓,同姓不婚,那么月己所嫁的对象,很有可能就是这个(上雨下酉)方的国君。

综上所述,王岗镇出土的文物表明,颍上县至少在商代就已经是东夷族己姓豢龙氏和(上雨下酉)方的居住地方国。方国的概念有别于封国。封国是受天下共主(帝王)册封、承认的统治区域,而方国则不一定被天下共主所承认。从夏朝已经找不到豢龙氏的记载来看,豢龙氏可能远在夏朝就已经和中央王朝失去了联系,没有受其册封;而(上雨下酉)方则在商代被商王朝征伐,或服从于商王朝,或迁徙外地,所以我们认为,现今颍上境内在商代可能存在至少两个不同族源的方国(未完待续)。


 [微软用户1]说明:括号内的字为合字,需要在排版时按照括号内的说明新造一个字。如(上大下豕) [微软用户1]即大字下加一个豕字。

 [微软用户2]二弓字合为一字


全站搜索

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