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8 10:39:41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观
孙开泰
一、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观? 中华传统文化整体观是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学为主体,兼容诸子百家,即主要是阴阳、道、法、名、墨、农、兵等家,以及佛教与道教思想精华于一体而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个传统文化,广而言之还包括中医以及书法、艺术等各个方面。它是一个整体,如果只强调某一个方面,那就有问题。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以中华传统文化整体观为指导来进行研究,这比只进行局部研究要好得多,深刻得多。只作局部研究容易导致彼此之间争论不休,从而把我们的智慧引向兄弟之间的相互攻击,造成所谓《丑陋的中国人》中所说的窝里斗的内耗。 二、中华传统文化整体观是怎样形成发展的? 传说时代的历史,这里不多说。夏商周以后,到了东周,即春秋战国,这是比较重要的时期,在思想与社会领域里都有重大变革,春秋中后期出现了孔子。由孔子整理传统文化的典籍,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为六经。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争鸣,其依据主要的文献典籍,就是孔子整理的六经。 为什么传统文化由孔子来整理呢?请看当时的历史背景。西周初年,由周公制礼作乐,形成一整套礼乐制度。我们所说中华民族是“礼乐之邦”,就是由此而来的。后来周天子地位衰落,出现“礼坏乐崩”的局面,弄到不可收拾,只好迁都洛阳。在此过程中,周王室史官纷纷逃散,大量文献典籍流失,“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原来属于王官的学者流落到民间,从而形成诸子百家。孔子就是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最为突出的人物,他对传统文化的整理和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他的功绩主要是整理传统文献典籍“六经”。他继往开来,不仅继承传统文化,而且对开创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起了促进作用。 另一个至今我们都受益的是孔子开创“私学”,即否定“学在官府”的民办的学校。它在当时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大改革。孔子“有教无类”,大量招收不同阶层的学生。他的弟子又发展成其它的学派,从而促进诸子百家的争鸣。 百家争鸣的开端,不是孔子和老子之争,而是孔、墨之争。老子年长,孔子很虚心地到老子那里拜访求教。老子非常和蔼地接待孔子,他不是好斗的人。这一点郭店竹简《老子》残卷反映得很清楚。老子的学说,因为没有广泛传授学生,没有像孔子那样大的影响。他最终归隐于西方,只在出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的要求才留下了《老子》五千言(《道德经》)。 关于孔、墨之争。墨子的老师叫史角,也是儒者,学习儒家之业,但是他后来认为儒家烦琐礼节很难施行,特别是“厚葬”、“久丧”浪费财物,使民众贫困,办丧事还要花许多时间,既损伤人的身体,又妨害从事生产。所以,他背弃周代烦琐礼节和“厚葬、“久丧”的习俗,而用夏代的“节财”、“薄葬”、“简服”(三月之丧)的简朴精神。儒、墨在一系列的问题上形成对立,例如:1、爱有差等与“兼爱”。2、“罕言利”与“交相利”。3、“天命”论与“非命”。4、不重鬼神与“明鬼”。5、“厚葬”与“节葬”。6、重乐与“非乐”,等等。 百家争鸣,争鸣的是什么?根据是什么?其实都是对孔子整理出来的《诗》《书》《礼》《乐》《春秋》六经的不同理解。墨家主要在科学上如物理学、光学、机械学和逻辑学方面有着重的研究。法家主要在对法律、耕战问题很偏重。名家主要在名实问题上、逻辑学上有独到的见解。阴阳家主要在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哲学,对天、地、人,其实都有比较全面的研究。兵家主要是对兵法、战略、战术等有专门研究。而儒家则比较全面。 正因为如此,百家中有很多家是由儒家派生出来的。大致可以这样说,儒家首先分化出墨家。后来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魏国的西河讲学,产生了法家的领袖李悝,他作《法经》,形成法家。到战国中后期,由思孟学派的后学弟子邹衍,在思孟学派五行说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阴阳家。后来阴阳家影响到燕齐方士,到汉代而创立道教。儒家作用和影响,在诸子百家争鸣中地位已经十分明显。 这样诸子百家总的来源都是六经,即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整体,不管是哪一家,虽然在政治方案上有不同的区别,但是通过不同意见的交往、或者叫斗争、争论,最后导致的是各家的融合。 这个融合大致上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战国的西河之学,西河之学主要是法家,也是融合其它家。然后是战国中期的稷下之学,它以黄老之学为主体,然后把其他之学兼容并包,《管子》则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最后是秦国的咸阳之学,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是咸阳之学的结晶。它是典型的杂家,把诸子百家都容纳了进去。这样,百家争鸣结束了,大一统产生了,这就是历史的进步。 百家争鸣的结果是百家思想的融合,是各家都认识到大一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秦国的咸阳之学,也可以说是百家争鸣趋于融合的反映。《吕氏春秋》对新社会的意识形态也有初步的规模。但秦始皇并不采纳吕不韦的建议,而是用法家思想与军事力量强制性地完成了统一六国。因为他只重耕战,不要文化,用法家的残暴统治,使人民无法生活下去,从而在短短的15年里就暴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很快就葬送了秦帝国。 在总结秦王朝速亡的教训后,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使在长期战乱中被破坏的生产得以恢复,一旦这一目的达到后,黄老的“无为而治”也就结束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实际上,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综合创新,它所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学为主体,兼容道、法、墨、名、兵、农、阴阳各家的精华,再加上后来历史的发展,吸收了佛教思想,还有道教,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整体。当然广义的说,还包括中医、书法、艺术以及有地方色彩的文化。 这里特别要指出,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以后,传统文化对佛教不是采取排外的办法,而是用儒学的思想去改造佛教,创建了禅宗。禅宗发展到现在,成为世界佛教的一大流派,原来印度的佛教倒不是一个世界性的流派。这就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 三、为什么要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整体观? 中华传统文化整体观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即辩证思维方式。它把人与宇宙视为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思想。这种思想是《易》的反映。也可以说,中国人的哲学就是《易》。《易传》的乾、坤两卦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就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够顺应自然的发展,自我强盛。“厚德载物”就是包容的精神。即使西方的文化进来了,我也能容纳,通过中华民族的文化改造,成为我们自己的文化,例如我们把外来的佛教改造成中国的佛教—禅宗。 文化与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文化即是民族的灵魂,要是民族文化没有了,这个民族也就消失了。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2-1227),有很高的文化,有自己的历史,文字等等,其强盛时与宋、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可是这个党项族早已消失了。原因是蒙古人打败了西夏,虽然没杀掉所有的党项族人,但是却消灭了西夏族的所有文化,包括文字、典籍、语言、音乐,服饰、民俗,宗教,就连寺庙都捣毁,甚至连瓦片也敲碎……。党项族因为没了文化载体,失去了民族的凝聚力,被其它民族同化,这个民族就消失了。文化没有了,民族也就没有了。如果主张全盘西化,那么中华民族也就会消亡。因此,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编者注——该文属于单篇文章,原载《科学新闻》2005年第八期本刊采自作者《传统文化与医学》论文电子文本。除段落序号相应转变,其余均未作改动) (作者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安徽省管子研究会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