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2011年第2期)国学五解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2/8/30 8:26:44



国学五解
朱文
 
概念解第一
国学术语起于何时?笔者未考及出处。
窃以为起于民国,因与西学、西医、西洋拳对举,而以“国文”、“国学”、“国医”、“国术”名之。共和国以降,至八十年代初期,名已亡实尚存。待至近三十年,海外华人回归,兼海峡两岸学术文化相通渐深,新儒家浮出,著作出版流传,则“国学”之名卷土重来:学界多倡导热衷之士,政坛有附庸风雅之官。身体力行者有之,著书立说者有之。“国学”无中生有,渐次升温,或有星火燎原、成“新国学热” 之势。夫“学”而“热”之,“学”在教育,“热”发民间,或于普及斯学,树立新人,修齐治平,善莫大焉!
惟国学概念,求证诸文论,语焉不详者众,悉心审理者寡。后者又多各执一词,或不论概念范畴,或以偏概全,不可服人,难以为训,而不自知。我谓国学,则分为三端:
广义者,纵观上古几千年,则为文明开化以后,至今中华文化之统称;
狭义者,为科举之书,后儒之学,格律诗、八股文之术。今或以新儒学充之,其矮矣、小矣!
本义者,窃以为肇始汉二刘之《七略》书所编集典籍论,继上古“术有序,国有学”者也。班固《汉书·艺文志》列述: “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即“六艺略”、“百家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6大部类38个学派,596种经典,13269卷书。
按:此“六艺”非诗、书、礼、乐、御、射之术,特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种学科、典籍。
《七略》乃统一王朝史官首次修文之成果,盛事修契事也。“艺文”典籍所属,亦国之学也。岂非与上古 之“家有塾、乡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礼记》)相干耶?自汉武帝(前140-前87)作俑始,逾昭、宣、元三朝,历经汉成帝(前32-前7)、汉哀帝(前6-前2)玉成。三阶段分别费时50余年、25年、4年,总共历时约130年。期间百官(“置写书之官”)戳力,分门别类,各司其事,刘向领衔主编,刘歆子承父业,刘氏父子总其大成。故其,刘氏父子,实大师,国学之始祖也。汉代国学即成体系,或后世师之,薪火相传,增益壮大,不绝如缕。然王朝更迭,兵燹频仍,或有谢灵运奉旨编修,或有晋、唐《四部库书》生焉、灭焉?不得而知。
而后以明成祖之《永乐大典》,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为集大成者。汉武、成、哀、成祖、乾隆并为国学史上重要时代坐标。《永乐大典》为珍密国宝,传世绝本,余不得而知其编修体例。《四库》量以经、史、子、集为序编纂而成。国学学者率以系统收集、整理、编写典章文籍为依托,今之国家文献编辑机构、文史机构和科研院校合之或与此相类。然分之,则各为另类。
形势解第二
自隋“形”于开科,选官晋士通道洞开:分层会试,应制而教;唐、宋沿袭,蒙元不传,明清再传,以儒为本,庶几乎亦 “势”不可挡哉!
然“六艺”减失,淫技奇巧者盛,渐入末流。竟于钦定《四书五经》为国学教科,或有辅助教材《蒙学》课本或《古文观止》之类。坊间多有皓首穷经之士子,科场不乏老朽年迈之生员,草莽菌集落魄反叛之侠客。国学本义确乎失守。于其时也,洋夷列强窥视中华,挟鸦片,持船炮,西风东渐,社鼠猛狗,王室衰微,以致民生维艰,民乱频生,新党蜂起,帝制崩溃,国学殉难――其勃兴国学之功焉,抑或衰亡之过耶?其时也运也命也,悲乎信乎!
而民国新学、白话、西学风起,国学昨日黄花,雄风不再。适之博士 “整理国故”在前,清华倡国学,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子挺之于后。均与时务相悖,与新学方兴未艾迥然异趣,不逢天时人和,形格势禁,终于昙花一现。
新中国,国学几近废止,然名亡实存。教育之道大变,国学借以识字读写,维系于中学语文或高校文史哲系而艰难生存。国学不存,国脉依然,类乎政府不存,民族犹在。且大陆汉字亦屡遭简化。方便书写,便于普及,诚其功也;德育苏俄化、时政化,摒弃传统精华,不顾道德文章,乃其过也。其功者,存之,吾辈仍当受惠享用;其过者,须鼎力矫枉,功过不可抵消。人文伦理,斯国学之所长也,亦今复兴之真价值之所在也!国学近代所受重创者,辛亥折其骨,五四消其魂,共和毁其户,左派墨其脸,右派拔其根。所谓道之所常,物极必反,熊市既久,触底反弹。国学海外回归,亦事出有因,物有必然。
弊害解第三
汉语在,而国学无不在。国学之核心乃文字语言。以文字和汉语写作,则国学不可亡、不能亡。国学未亡,何以振兴之热?此数典忘祖、不自觉国学存在之弊端也。惟苏学、西学马首是瞻,学官偏颇,食洋不化,理念大纲科目弊害所致,师承以讹传讹,学子岂不无知?侪辈尽受害人也。
弊端所在,或语不能文,或文不能语,或文不成书,或书不成文,语、文、书能力退化,或白字连篇,或提笔忘字,或不能读诵,或语言贫乏,面目可憎,或望文生义,错书别写,鱼鲁莫辨,或母语不习,趋习洋文,得形忘意,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其译移之文,佶屈聱牙,不忍卒读。
更有甚者,以西语为荣耀,炫耀于同胞,以西学为圭臬,视国学如敝帚,奴颜婢膝,媚骨嶙峋,扛虚无反传统之大旗,实为黄皮白心之伪人,邯郸学步,爬行而归灭宗欺祖,妄自菲薄,赞西天月圆,垃圾尽宝贝,恨东土黄种,珍珠皆粪土;虽私资国帑留洋之海归,乃赵钱孙李炎黄之佞孙,国学之不修,教育之歧途也!
故国学振兴之要,首在觉悟,非国学之神秘,不可知之,乃学障不能知之,国之学,其学在国,国重之,则兴,国轻之,则亡。
其次,国学振兴之修行在个人。凡文科高校生,凡业余草根文学、文史学人,均可以为我国学大军之一员。求更上层楼者,然必以国学之道贯通古今中外之学,教之、学之,方可事半功倍。否则举办书院,恢复古制,刻意教育者,或依然难脱西学教学理念和模式之束缚,岂非画虎不成反类犬耶?
羁绊解第四
或国学非一家之学,百家争鸣,各自为主,自圆其说,岂非复兴国学之道,尤未可为教学孺子后学之道。此国学复兴之羁绊一也。
或国学非致用之学,或经济科技商贸实学,嗤之以鼻当众则有所畏,而不留生存空间则借口多多。以管窥偏见之枝节,毁誉国学之根本,官僚办学,学阀施教,巧言令色,言之凿凿,必以谪贬国学为能事,此国学复兴羁绊二也。
或以国学某一类别,尊某一家之学,一人之书,持一孔之见,一己之长,取国学而代之,代国学而名之,检细而遗巨,因小而失大,固守一隅,以一尾而欺全象,以一叶而障泰山,欲售其奸于后学,误人子弟于大众,此国学复兴羁绊三也。
或以孔儒之学,新儒家之学,或扶循汉董仲舒“独尊之术”,排斥异己;或以四书五经为始祖,突出一尊,其余不计,复制科举八股,复辟腐儒清谈。得一家之言,而以为穷尽天下国学,孤陋寡闻,坐井观天,自鸣得意,欺世盗名,此国学复兴羁绊四也。
或以名学为能事,不五实学,不识时务,不齿农耕战事,不分五谷稻粟,不辨政治经济,踱入象牙宝塔,守成精神贵族,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担担,无缚鸡之力,有犬儒之术,文不能誊录,武不能救火,充其能辨士一人,其末者书蠹一个,此国学复兴羁绊之五也。
对策解第五
古国之学,修齐治平,出将入相者也。修身以六艺百家之书,治家以伦理纲常,治国以霸王之术,平天下“以无为无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之大道。今仿效之。
后学分治,以文乱法,诡辩游说,以侠犯禁,剑伤无辜,以法害人之理性情,以道阴阳而虚妄无稽,墨以俭而伤事,上以奢而伤货,民以懒散刁蛮为风习,上以横征暴敛而得计。斯今人不可不防!
古国学者,综合六艺,总揽六略,观千剑而后识器,听千曲而知音,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学而有思,思而又学,思学相长,教学相长,今可得而效仿之。
古国学者,诗、书、礼、乐、御、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可偏废,求充实之为美,学报国之实术,文能治国理政,武可安邦息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今可的而师法之。
古之学者,设塾、痒、治学宫,建书院,今不可一味复古,然可以纳“六略”之经典变通于新学、高校之中,也可或单立门户,溶于国民教育理念之里。
古之学者不守成法,不墨旧学,融会贯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国安民,满腹经纶,皆是兴邦治国之道;学富五车,全为自家创生所用。而不徒为学而学,食古不化、食洋不化,徒入宝山而空手而归者也!
当务之急,新国学滥觞,无疑于草创。人才师资,社会公信,体制支撑,观念认同,教法宗旨,就业取向,生源主体,教育本身均有问题。典型易树,普及维艰,非浅尝辄止者所可为之,非猎奇者可成大业。
惟首创者博大雄浑百折不挠者,则国学庶几乎可以复兴矣!
 
全站搜索

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