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2011年第2期)冯传礼《耕余闲谈》序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2/8/30 8:29:22



 

冯传礼《耕余闲谈》序
 
萧耐园
 
冯传礼先生从1984年开始搜集民间流传的关于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传说。二十余年来,他身被农作之辛劳,栉风沐雨、锲而不舍地走遍了四邻八乡、田间地头,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同时,又孜孜不倦、焚膏继晷地把这些材料对照印证,作取粗存精、取伪存真的加工整理。这就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管鲍传说”的来历。
我国历史悠久。上古时代,历史事件尚无文字记载,如炎黄时期,尧舜禹时期,商汤时期等,直至殷商才有了甲骨文。这些时期的史实,多经口口相传,过了数百上千年后才被文字记录下来,现在也成了信史。夏商周三代的史料,即使在殷商周时期已有一定的文字记录,也往往语焉不详,诸多疏漏。因而,在先秦历史的研究上,由于文字记录的缺失而遭遇极大困难,是不言而喻的。
30年前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管子的历史功绩和《管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在新时期研究“管学”的重要意义,率先开展“管学”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管子的历史地位日益彰显,但是史料不足也同样困扰着研究人员:材料难判真伪,问题无从下手,观点针锋相对,论断悬而不决。这恐怕是每个“管学”研究者的共同体会。
看啊,冯传礼先生走来了。他早在二十余年前就着手收集和整理民间几千年来口口相传的关于管子的传说。他所收集的故事内容,就管子的人生历程来说,历经出生、青少年直至老年的各个时期;就他的生平事迹来说,遍及就学、交友、经商、从政诸多方面;此外,还包含了历史时代、地域风貌和民间习俗等背景材料。这些足资与其他考证材料相互印证,作为考据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成为管子研究的有力依据。如管子的出生时间和地点,这是多么重要的有关管子生平的材料,冯先生在本书中不仅提供了作为原始材料的传说故事,也提出了自己的辩驳和论证,更增添了结论的可信性。
阅读文集,深感篇篇故事生动,人物鲜明,文字朴实,感情真挚,犹如一股田野清新的微风扑面而来。读是书也,开卷而不忍释手,掩卷则思绪万千。一则则传说,犹如一幅幅历史画卷,演绎着管子的活动和他那时代的场景。这本书,倾注了冯先生对故土,对前贤,对中华文化,对祖国历史多么深厚的情感和高度的责任啊!这些几千年来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的民间故事,不仅保留了许多文字记载缺失的宝贵史实,而且细致入微地表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施政理念,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爱憎和理想。其中的合理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研究,并加以继承和发扬。
“管学”研究正在管子故乡颍上县这块沃土上开展着。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确定学会的研究课题环绕管子其人、《管子》其书和管子文化展开。冯先生的工作是与这“三管”中的每一“管”都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及其成果,早就得到了颍上县领导和管子研究会的重视和支持,以及“管学”研究者的肯定和尊重。冯先生所收集整理的传说故事,有些篇章业已付梓,散见于各报刊杂志。如今积集出版,使读者得以全面和完整地了解“原生态”的管子及其活动。这是管子故乡人民对“管学”研究奉献的一份厚礼。
冯先生的成果和精神也为所有的“管学”研究者和所有关心弘扬祖国文化的人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如上所述,“管学”研究将会遭遇的困难是在预料之中的,人们只有像冯先生那样勤勤恳恳,锲而不舍地深入工作,力戒浮光掠影,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特别是甘于数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做基础性的工作,才能取得成果,把“管学”研究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可以想见,除了管子故乡以外,凡是管子所生活和活动过的其他广大地域,也必然会留下许多鲜活生动的、内涵丰富的传说和故事。我们热切地等待着有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个冯传礼深入到人民大众之中去采风撷英,收集整理,来丰富管子的生平事迹,弘扬管子的思想学说。
冯先生于农耕之余笔耕不辍,除了编写传说故事,也作诗填词,以诗词抒发胸臆,激励志向,诚属难能可贵。笔者不揣浅陋,步冯先生“首届管子文化节抒怀”诗原韵,奉和两首,聊表感佩景仰之情。
其一
前贤追迹三千年,管子伟业随风旋。
栉风沐雨常经历,焚膏继晷难成眠。
肩担责任泰山重,足履田野颍水寒。
毕生辛劳为尽债,道德文章两俱安。
 
其二
 
劬劳宵旰年复年,“三管”旗扬歌凯旋。
颍淮大地遍亲历,管鲍挚交励无眠。
剔精抉微字字重,寻踪觅迹步步寒。
平生磊落宁有债?硕果累累心自安。
是为序。
 
                                  萧耐园   2009年4月 于南京大学
 
 
 

全站搜索

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