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往事(连载之二) 回顾颍上县旧城改造和发展情况
刘云侠 我是1964年12月份调进城里工作的,进城快50年了。半个世纪以来,我亲眼目睹颍上旧城的改造和发展。特别在近10年以来,由于颍上的快速发展,使颍上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来一个破旧的城市,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从各方面都展现了颍上的美丽风貌。 我从乡下调进城里时,看到的颍上县城只有很短的东西南北两条街,街面的房子都是小瓦房,也有部分是小草房,东西两条街的路面还是解放前铺的叁路小石条,石条的旁边均是土垃地,街面比较狭窄,两辆驾车子同时拉,都走不过去,大街上经常听到挑卖菜的菜挑子,你碰着我,我碰着你的吵架声。可到了下午,街上的行人也就稀少了。当时颍上县只有四、五十万人口,基本上都是务农的,是个标准的农业小城市。进城时就记得老党校后面有个黄土山,西街韩巷子有个孤子庵,一小门口有个两山夹一井,有两间管仲庙(即管鲍祠,现在还在管仲公园里),城围四周有断断续续的破城墙,直到70年代依然存在。 当时的市民都很穷,有的卖茶,有的挑卖水,有的做手艺来维持生活。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时代,一切商务都有国家计划统管,商品不准私人经营,买什么都要凭票供应,因此不象现在的市场自由、活跃、繁华。不过那个时候市场物价比较平稳,商品价格执行非常严格,营业员要是把商品卖错了价,一旦发现立即处理,在价格上从未有人敢胡来。当时的市民都未用电,吃水是从甜水井里挑,洗东西时从苦井里打,下雨了还得穿胶鞋,大街上总是泥糊糊的,当时的颍上城是有风三尺土,有雨一脚泥。 虽然在城里生活依然落后,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党中央号召农业学大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各地纷纷组织去大寨参观学习,我县的工、青、妇也组织去了大寨。从那个时候起,我们县才开始修了一条南北大街的水泥路,由县人武部的徐守堂部长牵头搞的,当时却遭到非议。人们编了这样一首顺口溜学大寨,赶昔阳,水泥铺在大街上,意思是说:水泥是建房用的,铺在路上是一种浪费,想想那个时候人们的观念是何等的落后。现在回过来看看,当时的那位徐部长还是有开拓精神的。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南北大街对外扩了好多米,路面也加宽了许多,路的两旁搞了绿化带,植了风景树,街面上的房子进行了翻盖和装修,大街上基本是整齐化一。从1998年起,城内建设了多个公园供人们休闲、享乐,从2000年末至现在颍上又扩建了好几十条路,如现在的顺河路、建颍路、二新路、颍阳路、智泉路,还有纵横东西的管仲大道等,这都是形势发展的需要。2000年以来,各级党委逐步重视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2005年县委、县政府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不畏艰难,克服种种困难,大胆的开发了城北新区,这不仅给颍上县增添了闪光点,同时也给颍上人民造了福。现在五路四桥的落成,沟通了东西南北的交通,这更有力地促进了颍上的发展。到处都是楼瓦雪片,高楼大纵横而起,到了晚上,灯火辉煌,五颜六色的花树点缀半个颍上城。 颍上已焕然一新。整个城市充满着生机活力,不分白天和晚上都是热闹非凡,颍上的发展不仅吸引着许多外商来颍上投资,同时也感动了外出打工的同志,他们说:颍上发展这么快,这么好,我们要把在外地学习的技术带回家乡来,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做点贡献。有的主动放弃在外的工作岗位回家乡创业,现在颍上初具规模,城北政务区、城南旅游区、城西农副产品加工区、城东文化区、南北大街商业区,如今的颍上正在向市级县迈进。 (作者简介:刘云侠,女,颍上县政协原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