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2011年第3期)《管子》禮敬內化之靜修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2/8/30 8:38:53



 
 

《管子》禮敬內化之靜修


關鍵詞
 
禮:《禮記.曲禮上》「禮從宜,使從俗」。  
化:《說文解字》「教行也」。
靜修:靜心修養。
廿字哲學:「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由蕭昌明(1895-1944年)創立及提出大同理想之廿字大道。

前言:
  在今天國學熱之氛圍裡,眾人都希望中華文化發揚光大,祖國繁榮昌盛,受到全球民族之尊重和讚揚,大家探討管夷吾(字仲)之哲理思想非常重要,因為有人列管子為法家,有人卻稱他為儒家而內蘊法家。筆者則認為管子是綜合性之實行家,不分派別,他不是讀死書,在社會上經商做小官,積累經驗,明白人情世故,了解人性之變化,形成他對人之德性修養,與生活物質化之平衡追求,有深入之明悟。最終他成為宰相,以民生為基礎,富國強兵,人民和樂,建設宰相制度,推動全民教育。他所著之巨冊《管子》(廿四卷,共八十六篇,又名筦子),包羅萬有,就是他要創造理想社會和人格之平台,等於現時之通識教材,培訓宏大之胸襟眼光,人要有基本飽足衣食,以禮相待,再行導化內心修養,發掘潛能,君子之道則不遠矣。
  管子在哲學上之成就非凡,有經濟事務之強兵利國,有禮樂教育之培養人才,《史記.管晏列傳》記載得很清楚:「故其(管子)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四維:禮義廉恥),道學與器物並行,在中國哲學來講,是很少人能夠兼顧,而管子合而行之,成矣。傳統文化很難離開人們之心性論述,因而充滿著儒家道家色彩,本文用「心術」及「內業」兩章為主,探索如何由外在之禮敬,轉化為內在之靜修。「心術不正」這句成語,很多人都熟識,細心觀察人之一舉一動,確實可以透視出人之心術是否端正,這種心理行為觀測,亦可作為道德哲理實踐之表現,也是內在德業功夫之外延。
 

ㄗ珨ㄘ 經濟型社會之安定
  古代之經濟,仍以生活基本物質所需為主,衣食用品之貿易賣買,已佔據了大部份之市場份額,但管子留意到技術人才之重要,認為保留特長人才加以備用,往後找出發展機會,具有長遠之智慧。《管子.牧民篇》:「務五穀,則食足;養桑麻,育六畜,則民富;令順民心,則威令行;使民各為其所長,則用備。」
(1)衣食充足而脫貧
  當今之勢,各國以經濟為主導,用經濟強大之力量,賺取更多之金錢,然後鎗炮先進,可以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保護國家之利益。這種方向,是強勢大政府之策略,而且只會令大企業或跨國大公司受惠,一般人民不能得益,只令貧富懸殊加劇。《管子.治國》:「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不論任何制度或任何時代,其實大部份平民百姓,都是只求安居樂業,普通溫飽即可接受,因此,歷代講德政都以藏富於民為首要工作,衣食充足沒有鋌而走險之盜賊,自古亦有「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1)社會安定,是大家樂意見到的國家,「衣食足而後知榮辱」便成了管子之名言。

(2)貧富中庸而儲滿民倉
  在脫貧之後,雖然社會大問題得以解決,如果能夠令貧富之間差距減少,共同享受富裕成果,社會和諧情緒自會大增,這個就是經濟和公共財富之中庸理想,能夠藏富於民,家家戶戶都儲滿糧食和金錢,等於人人均富,基於此,社會之公義也易於彰顯。《管子‧牧民》說明一個簡單之富民方法:「故授有德,則國安;務五穀,則食足;養桑麻,育六畜,則民富。」國家由有德之士掌管,官員們不擾民不貪污,人人勤於耕稼,畜牧業發達,製造布料衣物,各有工作,在古時能夠平等交換物資,稅收不高,百姓便易於積累財富。有了簡單之衣食飽足,是大多數人之期望,不要過份把慾望膨脹,不能以經濟為唯一之工作,將民間之力量,轉化為慈善之義務工作,拉動中庸之互動關愛,就不易破壞社會和諧秩序。現代人往往計較衣食充足,被不當傳媒和明星夢干擾著訊息傳送,理想之情懷較少,古人為追求學問或真理,毫不算計個人之物質享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2)精神與物質同樣重要,儲滿精神心靈,不論逆境或不幸,都有強大之人生支撐力量。

(3)保護弱小而重家庭
  富者出錢,中產人士出力,組識成義工團體,成為當今富有國家之方向,義務工作最優先之事情,當然是救災和保護弱小人士,出於人類同情心同理心,見死傷而救助,是天性人性,作為道德自然之顯露。當政者,則想辦法去救濟弱小之子民,多方設法保護老百姓,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用平時之收入儲蓄,救助受天災橫禍不幸之民眾,讓人人在溫暖家庭中重拾親情,這是傳統文化中之思維方式。《管子.輕重》:「桓公曰:『齊西,水潦而民飢,齊東,豐庸而糶賤,欲以東之賤被西之貴,為之有道乎?』管子對曰:『今齊西之粟,釜百泉,則鏂二十泉也,齊東之粟,釜十泉,則鏂二泉也,請以令籍人三十泉,得以五穀菽粟決其籍,若此,則齊西出三斗而決其籍,齊東出三釜而決其籍,然則釜十之粟,皆實於倉廩。西之民飢者得食,寒者得衣,無本者予之陳,無種者予之新,若此,則東西之相被,遠近之準平矣。』」以上這一段,使人明白到管子之大智慧,借助外來戶口入「籍」之機會,政府收取移民費用,以使用於救災,在實際操作裡,用經濟平衡之手法,救援飢寒交逼之災民,拉動無形之互相關愛。

(二)文化型社會之和諧
  從物質現實生活開始,不執著追求物慾享受,就是心態之轉變,將個人之能力發揮在文化藝術上,其實是心能自我掌控,自我規範之高層次境界,等於道德自律之心境和諧,得以彰顯。《管子.心術》:「聖人裁物,不為物使。心安,是國安也。心治,是國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治心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民;故功作而民從,則百姓治矣。」
(1)教育敬禮之開端
  要移風易俗,必須從教育開始,政府主理學生之教育工作,形成一種社會風氣,包括道德標準之高低,家庭父母之身教,就直接影響子女之道德修養。人性之內心不易掌握,因為經常善惡波動,為私利而放棄道德,因引誘而更為貪婪。由小孩開始培養,對老師尊敬,對父母孝敬,敬由心出,是一種溫純之心境心態,能夠端正向老師或父母行禮,是一種良好之身體語言藝術,表現了謙虛而有自信心,坦盪自我之心性,而且亦互相尊重。這裡提倡簡單的拱手禮,簡易地人人推行,所以從小之教育以禮開始,作為啟蒙之開端非常重要。《管子‧弟子職》:「先生施教,弟子是則。溫恭自虛,所受是極。見善從之,聞義則服。溫柔孝悌,毋驕恃力。赤毋虛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顏色整齊,中心必式。夙興夜寐,衣帶必飾。朝益暮習,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謂學則。」尊重知識即是尊重授業之老師,勤學便是重視學識,學生簡單之禮貌已經令老師心滿意足,由小開始尊重知識學問,把知識改變命運,就成為人生寬闊之開端。成人加冠禮是社會賦予青年人成長之勉勵,年青人守禮其實就是自我肯定,使自己在社會定位中更清晰,堂堂正正地做一個人,可成為頂天立地之真君子,《禮記.冠義》:「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荀子認為教育道德之極,就是禮,他提出:「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兮,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3)

(2)內化靜養之個體
  有均衡之物質社會,民眾有平等教育之機會,對管子來說,仍舊不足,能夠自我內化,貫通天地,獲得大智慧,才是高尚之理想,這就是傳統中華文化之「天人合一」,而管子也同意用靜養個體之方法,淨化心靈,便可開始內化之功能,《管子》一書「靜」字出現九十六次,雖然靜養離開天人完全合一之時刻,還有相當距離,卻有一個正確之好開端。《管子.戒》:「管仲對曰:『滋味動靜,生之養也。好惡喜怒哀樂,生之變也。聰明當物,生之德也。是故聖人齊滋味而時動靜,御正六氣之變,禁止聲色之淫。邪行亡乎體,違言不存口。靜無定生,聖也。』」心術不是燥動不安地想盡謀術,能夠立於靜定,才是得到主位,展現德政之良機,《管子‧心術》:「心術者,無為而制竅者也。故曰:君,無代馬走,無代鳥飛,此言不奪能,能不與下誠也。毋先物動者,搖者不定,趮者不靜,言動之不可以觀也。位者,謂其所立也,人主者立於陰,陰者靜。故曰動則失位。陰則能制陽矣,靜則能制動矣,故曰靜乃自得。」能夠靜養,大智慧達到內化,正能量點滴精純,閃爍生輝,精神就會通明達理於天地之間,《管子‧心術》:「世人之所職者精也,去欲則宣,宣則靜矣,靜則精,精則獨立矣。獨則明,明則神矣。神者至貴也,故館不辟除,則貴人不舍焉,故曰不潔則神不處。」董仲舒亦指出,欲自我培訓成為賢者,必須虛靜養心身,將個體內化:「夫欲致精者,必虛靜其形;欲致賢者,必卑謙其身。形靜誌虛者,精氣之所趣也;謙尊自卑者,仁賢之所事也。故治身者務執虛靜以致精,治國者務盡卑謙以致賢。」(4)

(3)禮義廉恥之建構
  真正要社會和諧安定,長治久安,就必須建構文化之四大支柱,這四支無形之擎天柱,維繫著國家社會之精神,使人民生活在一個安樂窩之內,《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其實這四維不是國家製造出來,必須由人民自己共同合力建造,也須要良好之執政者,領導有方,以身作則,令群眾內心尊敬而服從,才能構建文化型之社會,《管子.正世》:「夫民不心服體從,則不可以禮義之文教也,君人者不可以不察也。」管子進一步解釋四維之作用,如何使社會不生惡行邪事,《管子‧牧民》:「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踰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軸;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孟子對禮義之看法,確信是國家穩定之結構,否則統治者與人民對抗,形成混亂,或者領導層互不信任,內部矛盾而出亂子,所以沒有禮義,便是步向崩坍之重要徵兆:「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財用不足。」(5)
  恥之作用非常重要,因為是內心之反省,調整失誤之行為,靜心之同時,反思過錯,善惡不能兩立,必須改惡從善,否則人心變得矛盾和精神混亂,不知有錯會變成狂妄自大,人誰無過,知恥近乎勇,便是勇於改過,不能指責他人,不可成為道德判官,反躬自問,善惡之行為便會在良知裏呈現。

(三)大同世界之本位
  現今世界之交往,都以人為本位,雖然人各不同,但大同世界卻是一個不遙遠之理想,因為人性之善與惡皆是相同,所以人人把善良之天性顯現,個個以真性往還交誼,則大同之境,即在眼前,修養性情順著天之生命,恒持禮敬內靜即可純化性情,管子以通貨積財攘夷狄,合諸侯匡扶天下為己任,指出改變善良之性情品德,難度實在不高。《管子.內業》:「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能反其性,性將大定。」
(1)自重以禮
  《管子》一書,「禮」字出現131次,「義」字出現198次,「廉」字出現25次,「恥」字出現20次。在物質豐富之今天,只有非洲容易找到最貧窮之人,大多數政府設法令富貴均衡,而且希望提升整體人民之修養,中華文化傳統以禮為先,就是對自己尊重,表現為謙厚有教養之士人,對人以敬禮,自然帶來榮譽和回敬,無禮之人,只會受到別人之侮辱,《管子‧牧民》:「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要形成禮義之邦,領導者要自重,要以自身為模範榜樣,才可發揮禮義之作用,《管子.權修》:「凡牧民者,欲民之有禮也;欲民之有禮,則小禮不可不謹也;小禮不謹於國,而求百姓之行大禮,不可得也。」禮是有秩序之互動往來,並非封閉式之封建,在不同環境情況,自然有不同之排序,各人和衷共濟,相互扶持,如此理解貴賤長幼之分,則在大同之總原則是合情合理,所以禮是大同之本位,大家輪替主位而行禮,進退有道,制度公平,即是禮法圓融之和諧社會,《管子.五輔》:「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等貧富有度,凡此八者,禮之經也。故上下無義則亂,貴賤無分則爭,長幼無等則倍,貧富無度則失。」
  禮由自己開始,所謂自重,就是不過不失,自然輕鬆而尊重自己之學養,在行為上、態度表現上、言語上,都是柔和而恰當,令人易於接受,《禮記.表記》:「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6)禮可以經社會文化調節,合乎當時習俗環境,適宜大眾之禮即可,大家共同行禮守禮,就成為大同和諧之社會。《管子.心術》:「義者,謂各處其宜也。禮者,因人之情,緣義之理,而為之節文者也。故禮者謂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諭義之意也。故禮出乎義,義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

(2)平等尊重
  人是最基礎之本位,內心誠敬,或許別人不知,但以平等尊重之態度,長期與人交往,不以利益價值計算,所謂「禮尚往來」,別人將視你如兄弟,《論語.顏淵》:「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自高身價,或自視比他人高超,在不平等之情況下,容易變成與他人對抗,要創造或祈望大同和諧之小氛圍或小社會,本身必須融入大眾平等尊重之平台,在此基礎,才能夠談和諧大同。中華文化因為博大,卻令部份哲理派別自大高傲,不能容納不同思想,其實先秦時代,諸子百家既有自成哲理之特點,亦不斷吸納和研習其他學派,多數人都以個人喜好或實用性而取捨,到了秦始皇才專行法家,漢代就獨尊儒家,成為教育系統之專科。
  打破門派隔膜,雖然不是一件易事,但西方文化在明、清兩代擠進了中國,我們要好好回應,就是以平等心態,互相學習,再開新紀元之局面,不能單以某一學說而稱強,近人蕭昌明(1895-1944年)大宗師以簡御繁,貫匯中西古今,濟世利人,創立及提出大同之道,總原則是廿字哲學:「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7)內含儒家之忠孝節義,道家之德儉和同,釋家之慈覺正忍,耶教之博愛寬恕,伊斯蘭教之清真忠誠。蕭昌明大宗師又解釋科學物器和道學之關係:「道學、科學乃一也,二者并行,天下有補,二者分離,天下即苦,道者本於心,心遺物也。」(8)這種「心物一體二元論」觀點,與管子思想共通。哲學細膩之邏輯思維,作為指導思想,有其功用,但踐履篤行,道德是一種圓融之品格,例如難以細分博愛和慈悲之差異,人格有所成就,自然散發一種感人之魅力,受人尊重,成為立德之楷模。
  禮是道德中重要之環節,由內靜外敬,而透視人之心性,是管子提到之修養重點,以下數段非常重要,以作參考,《管子.心術》:「夫正人無求之也,故能虛無,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親疏之體,謂之禮;簡物小未一道,殺僇禁誅謂之法。」《管子.內業》:「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能反其性,性將大定。」《管子.心術》:「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樂哀怒。節怒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外敬而內靜者,必反其性。」

(3)不妄不貪
  用禮約束外在行為,內心以尊敬他人來制約浮動之心識,若果心裡妄念貪念凶湧,必須用自己之耳朵聆聽心中所思,知恥便不會胡作非為,禮是全人之秩序,義是人人之正行,廉是官吏之德政,恥是個人反省之最後關卡,用恥作為貪妄之盾牌,就是管子之理想,維繫著禮義廉恥四維,人格才可堅定,國家才可穩定,孔子當然也注重君子之品格,《論語.為政》:「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管子之理想,仍舊承接中華傳統文化,達致成德之最高目標,當然不是輕而易得,放棄妄念貪慾,捨棄名利物質享樂,可成大德之士。《管子.心術》:「天之道,虛其無形。虛則不屈,無形則無所位,無所位,故遍流萬物而不變。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以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故道之與德無間。」
  不妄加批評器具之利民,不貪圖物慾,恰當地使用資源和教化道德人心,便是中華智慧所在之妙處,近人王韜這樣思辨:「然則華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內外,而繫於禮之有無也明矣。苟有禮也,夷可進為華;苟無禮也,華則變為夷。」(9)保持內化靜修,才能有禮敬之道德。不妄不貪之士,不一定被人用於經世濟民,自守著中庸大道,足矣,《禮記.中庸》:「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四)結語
  綜合本文,就是要提出管晏以智慧輔助齊國,令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功績,不單只用刑法去維持社會安定,更推動經濟使生產力增加,達致民眾生活質素提高,他首先提出國家之四維「禮義廉恥」尤為重要,而且指出禮由內敬開始,平靜之心就是內敬之氛圍,禮敬含藏道器相融合之實際功用,敬意是內心精神活動,由此契合大道,禮器是外在秩序的呈現,人類要兼顧精神與物質,用靜定內修功夫培養德性,管仲這種看法與傳統智慧一致,以個人修養為基礎,為國為民濟世利物,才能真正完善禮義教化人民之遠大目標。這是今天社會國家可以學習之處,禮之推行要因時因地制宜,不能封建自閉,順應著生活習慣和身體語言的屈伸,合宜便是恰當,定名及稱謂是最次要的,應用這些基本精神,才能使文化軟實力重新興盛,《禮器》講得很清楚:「禮,時為大,順次之,體次之,宜次之,稱次之。」(10)所以管子之智慧,值得尊崇和繼續研習。

 

(作者简介:潘树仁,香港,济川文化研究会创始会长)
註:
(1) 後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撰,《齊民要術》序,是南北朝時的重要農學書籍,共十卷,九十二篇,還有自序和雜說各一篇。
(2)孔子所說,《論語.學而》篇。
(3)《荀子.勸學》篇。
(4)《春秋繁露.通國身》篇。
(5)《孟子.盡心下》篇。
(6)田玉川著,《礼記與百姓生活》,第四六頁,新华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ISBN 978-7-5011-8242-8。
(7)龔鵬程著,《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第396頁,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7月初版,ISBN 978-957-11-5576-0。
(8)筆者所著,《歷海笙歌.蕭大宗師昌明傳奇一生》,第155頁,博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ISBN 978-988-99812-4-2。
(9)蘇中立;蘇暉著,《執中鑒西的經世致用與近代社會轉型》,第290頁,引文為<矤園文錄外篇.華夷辯>,中華書局出版,2004年10月第1版,ISBN 7-101-04118-3。
(10)邱衍文著,《中國上古禮制考辨》,第二六四頁,文津出版社,1992年4月增訂版,ISBN 957-668-032-8。

 

 
 

全站搜索

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