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总第36期 《管子•心术》章句的生理学诠释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3/31 10:58:14



 

管子·心术章句的生理学诠释

兼谈管理二字含义

刘明沭

《管子》一书涉及流派众多,体系繁杂,历来被认为是先秦诸子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中最难读的一本。陈鼓应先生把其中的《内业》、《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四篇作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并且集结成书成为《管子》思想中相对独立的体系。这四篇代表稷下道家思想的文章内涵丰富,高屋建瓴。笔者尝试对《心术上》一篇的第一句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做一探析。

管子齐国宰相,每日关注的是治国称霸的事情,带领政府从事的是管理工作。因此这里的心体、九窍是用来比喻君主与政府、政府各部门关系的。现代管理学也常探讨管理者的角色、部门关系等问题。但是管理者是否如同管家一样是个、管事的活儿呢?

心体关系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心身体内起什么作用我们习以为常地认为心脏是为全身输送血液的心脏就像一个压力很大不停地输送血液人体各个部分,供应内血液的循环。密闭的环境下,一个60公斤体重、170厘米身高的人,需要多大功率心脏才能保证全身的血液顺畅流通?如果参照家庭供水系统,可以发现这个输送血液的泵需要很大的动力恐怕要一台汽车发动机那么大。果真如此,心脏不停地剧烈跳动,人体怎么能够承受?正常人的都是平和安静跳动的。

这个问题不想不知道,一吓一跳。由此发现心脏作为泵全身供应血液思路是不能成立的。现代科学可以测量出,60公斤的一个人,心脏的输出功率也就是1.2瓦到1.6瓦之间远远小于家用电灯的功率。那么1.2瓦输出功率的心脏怎么能够把这个血泵到全身每一个细胞里呢?现代医学可以证明,心脏与身体其它器官是共振的关系。

由此产生两点重要结论:承载各个器官的身体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个器官相互关联

首先,身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各个器官的共振发生在整体之中。根据共振学理论,人体的每一个组织和机体都不会被动等待心脏和血液的带动与滋养,它们会主动和心脏保持一致的频率,自发的将血液吸收到自己的机体之中,这种人体组织和心脏协同振动的现象就是中医所讲的气,也就是物理学上的共振谐波原理。人体全身都是一个共振体,发生共振的小单位是穴道,大单位是经络。心体关系隐喻的管理问题也是如此,不可以把管理者和组织割裂开来每一个组织成员都深深地嵌入在组织生态整体中,任何一个成员的更换都会带来组织行为的变化。

其次,身体各个器官互相关联。心脏的好坏影响到肝、脾、肺器官,其它器官的好坏也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黄帝内经·灵枢》五脏藏神论断,即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志;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帮助血液循环过程中,人体的肾、脾器官都是共振系统的一部分,各个器官之间会产生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各个器官也自动纠偏的功能。当一个器官出问题时候,身体其它器官都会受影响,同时其它器官也会帮助它恢复平衡。可见,心脏人体中的角色不是一个压力泵,而是更像一个大指挥家指挥全身每一个器官的振动。心脏在身体内起着两个作用,调整节奏和输送血液。由此得到的启发是,组织中的管理者与各个部门之间也是互相影响的关系,并非管理者绝对掌握其它机构和人员

人体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还有一个反面的例证人工心脏。人工心脏不满足心之在体,君之位也的功能,它只能按照某一个固定的频率振动没有指挥其它器官共振和调整节奏的功能。因此,人工心脏的功率虽然接近30瓦人体心脏功率的二十几倍,但是却不能把血输送到全身去。这是中医讲的心主神明而人造显然不能主神明因此天然的心和其它器官是匹配的、和谐的、共振的,人造心脏不具备这种共振关系。

回到我们的主题管理问题,如果把心脏比作管理者,身体比作一个组织,那么管理作用是指挥(绝非霸权式的指挥),而不是控制这个观点可以从管理两字的含义得到进一步阐述

新华字典对管的解释是一种类似于笛的管乐器,俗称管子,起初用玉制成,后改用竹制,有六孔,长一尺。管字作为乐器的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很常见,比如:

管,如箎,六孔,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说文》;

箫管备举《诗·周颂·有瞽》;

建钟鼓,列管弦《淮南子·原道》;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管子在历史上曾广泛运用于宫廷乐舞、祭祀大典和宗教仪式。宋朝以后,管子在乐队中扮演领奏的作用,也称头管。管字的含义引申为定基准、协调、指挥。理是什么意思呢?这种乐器最早是用玉做的,雕刻玉的时候要顺着纹理雕,而不能随意地雕刻。理的意思就是顺应规律,同时每玉的纹理不同,理的另一层意思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参照一个乐队结构图,可以很好地理解管理的含义

1. 目标导向。乐队需要演奏和谐的曲子,就像一个组织要完成一定的任务没有任务和目标的时候,就不需要管理

2. 集体劳动。乐队演奏时需要协调和指挥不同的乐器,而独奏时不需要指挥。如同个体劳动时不需要管理,当一项任务超出了个人的能力时就需要集体劳动,而集体劳动带来的问题是沟通,人多了毕竟不像一个人的时候那样随心所欲。当多个人一起劳动的时候,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做事的习惯各不相同,就需要有人从直接劳动中走出来,确定基准,指挥协调,目的是使得大家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3. 个体差异。一个乐队所有乐器都一样所有演员都达到同样水平时不需要指挥指挥、协调是在任务涉及多个不同部门的时候发生

4. 脑力劳动。乐队的指挥不是直接的演员,不需要演奏某种乐器。就像组织中的管理者不需要从事直接劳动,而是协调直接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更多是脑力劳动

5. 实践过程。对于乐队的指挥而言,从演奏开始到演出结束,他指挥、协调需要贯穿全过程。组织中的管理者也一样,在任务完成的全过程都要进行管理工作;

6. 成物成己乐队的指挥每次指挥乐队不仅是为了演出,不仅是为了完成任务,他自己在指挥过程中也要不断得到提升。组织管理者也不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在管理实践不断提高,成就自己

这些要点表达的是管理的激励、指挥、协调等功能,而不是控制功能。管理核心是人,管理对象是人,一切管理活动围绕人展开的。管理活动需要对人有深刻地了解,需要的是观察每个成员的特长和性格,用人之所长,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是激励,而不是让不同做一样的事,抹杀人的个性遏制人的潜能。心之在体,君之位也表达的就是管理者其他组织成员的共振关系,这里的君不是位居庙堂之高,只会发号施令的高高在上者,而是与所有组织成员心心相惜、休戚与共的承担责任者。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表达的是每个组织成员都有不同的任务,相互之间因为各自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不同而接受不同的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为组织目标服务,共同在成就自己的道路前进。

那么,培养和提高一个组织的共振水平,提高组织的管理能力,有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德国弗莱堡大学、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以及对国内外多个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的调查,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升组织管理效率的方法,具体描述如下图

 

这种方法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借鉴国外管理学的优秀成分,密切结合本土组织的实际,通过组织诊断集体学习、辅导与改进等环节,可以有效地帮助组织提高管理效率

那么,是否有鲜活的事例说明这种方法的效用呢?笔者有幸找到了这样的案例。

有一家制造业企业的管理实践就是运用中华文化的精髓于组织日常工作,实现了组织整体的同频共振,其改进过程与上图描述完全一致。他们追求的是建设幸福企业,并且提出,企业的价值在于客户的感动和员工的幸福。在建设幸福企业的过程中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德鲁克管理学院的年会请他们去介绍经验,稻盛和夫盛和塾的年会请他们去分享经验,都是作为特邀嘉宾。这两家机构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学机构,很多人想去参观学习都未必有机会,而这家企业却受到他们的追捧。不仅如此,很多国外媒体和外国政要都接踵而至,到这里去学习取经。最近他们提出建设幸福伙伴的倡议,不少市长打电话推荐他们所在城市的企业。如果你想请你们城市的市长到你所在的组织去,能否行得通。为什么他们有这样的影响力。这是不是我们都希望做到的事情。

因此,这不是一家普通的制造业企业,他们传承的是一种文化。走进公司大门,就可以看到醒目标语:用心将圣贤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很多单位都有标语,他们的标语不是写在墙上,掉到地上的形式主义。你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标语是企业实践的真实写照。在整个公司里都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倡导的仁义礼智,从到车站接我们的司机师傅身上,从公司董事长身上,从办公室的过道里,从厂区的栏杆上。这都体现了言行一致。

这家企业的目标是建设幸福企业,他们做的非常细致。公司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幸福企业建设,常年坚持,融入企业经营中。幸福企业建设有八个方面,分别是人文关怀、 人文教育、绿色企业、慈善公益、健康促进、志愿者拓展、人文记录、敦伦尽分。很多企业都面临组织愿景和凝聚力的挑战,面临组织成员实现齐心协力的挑战,而这家企业能够做到众人同心,共建幸福,答案就在于教育,持续的学习。董事长提出教育包括三个方面,按照顺序依次是身教、境教、言教。教是什么意思?左边是孝,右边是文。孝的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就是前辈或上级做示范,晚辈或下级在后面看,跟着做。这当然是上行下效。用我们都熟悉的话说,这就是把渠道打通。打通以后呢,右边是文,把文放进去,就可以传下来。我们是不是想起一句话:首孝悌,次谨信,有余力,则学文。教就是这个意思,不是告诉别人要做什么,而是先把自己做好。中国文化非常强调这个,《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不能理解错了,教不是针对他人的。我去公司参观,临别的时候,董事长派车送我,汽车停在办公楼门口,董事长送我办公楼门口,我坐上车,汽车走远了,快出工厂大门了,我回过头看,董事长还站在门口跟我挥手。那一刻,你怎么能不感动。你可以想到董事长是真正地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把你放在心上。他对待你是这样,你可以想象到,他对待公司的员工也是这样。这叫作身教,就是以身作则。董事长先做到了,中层干部也做到,员工也都做到了,他们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看到这么多人慕名而来参观学习,你们说这里的员工能不幸福吗?要是天天有人到你们家去拜访,哪怕是去串门,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然后是用环境来教育,公司努力营造和谐舒适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员工也真的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在办公室的走廊和餐厅的墙上,可以看到很多员工的心声,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感悟。餐厅的地面一层不染,吃饭的时候,没有人发出声音,整个餐厅几百人就餐,非常安静。吃完饭后,每个人都会自觉地把椅子放回原位,把餐盘送到指定的位置。在这里吃饭,当然是舒适的,消化地都很好。员工每天都生活在温馨友爱的环境里,心情舒畅了,工作效率当然高了。

最后才是言教,才是说话。所以教育不是说什么,而是看你怎么说,看你为说话做了什么准备。你是不是希望你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得到反馈,达到目的。那就必须做好准备,就是要使得自己的话有分量,让自己说话有人听,让别人在乎你。当别人不在乎你的时候,你学再多的先进理论,你的表达再生动有什么用!

归根到底,优秀的组织如同健康的身体,是各个器官同频共振的和谐体,在管理实践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健康的身体可以通过有效锻炼达到有效的组织管理可以通过学习改善实现。身体的锻炼关键是心动起来,组织发展关键管理者率先垂范。

[作者简介]                                                          (刘明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东方管理研究会首席学习官)

全站搜索

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