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0 14:42:37
从富国到富强看管子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范市兵
【内容摘要】管子思想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块瑰宝,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管子富国的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当时曾经起了很积极的作用,最终促成桓公的霸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就是富强,这是对管子思想是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管子;富国;富强;传承与创新;
2700多年前的管子及其《管子》,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管子思想博大精深,历代学者都很看重。素有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美誉。更被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列奉为丙申太岁管仲大将军。当然,管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最受后人津津乐道,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创造精神。正是由于他对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现在我们把他列为中华历史名人之首。到了清朝末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大中国经历了改革与维新,变法与革命,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参透中外,上下求索。其中,戊戌变法领袖梁启超开始把目光转向管子和《管子》,希冀从中探究出救国存亡,变法图强之道。经过深入研究,著成《管子传》,,书成之后,影响较广。其后胡适、傅斯年、罗根泽、俞寰澄、黄汉、马非白、胡寄窗、冯友兰、关锋、巫宝三、王德敏等学人,从多个角度提出看法,展开讨论,推出一系列研究成果。
当代管子研究方兴未艾,山东《管子学刊》起步较早,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比较大,在管研方面贡献比较突出。我们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可以说是后起之秀,依托管仲故里,近年来发展很快,聚集了一批国内外管研专家学者,学术活动的影响力逐年增加,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管子研究》刊发了一大批管学力作,《管学论丛》先后有两卷正式出版发行,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传承与创新是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特征,也是我们灿烂文明自古至今,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法宝。从温故而知新、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以史为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往开来到与时俱进,吸取前人、前世的经验教训,总是受到后人的重视。《论语》中多次出现相关论述,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又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有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宋朱熹《朱子全书·周子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李克强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直非常重视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在当今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更要深入研究、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是道德经济。
我党几代领导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都十分重视继承与创新,善于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镜,继往开来。从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旁征博引,以古为鉴,到温家宝总理在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中精彩引喻,妙语连珠。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传统文化功底极好,屡屡引经据典。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无穷,李克强强调道,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积累,虽然其中也有糟粕、更遭受过破坏,但其主体和精华仍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
2015年04月08日《光明日报》刊文《李克强与文史馆员谈文论道》 ,文中记述:是啊!我们从孔子之后一直是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中国文化是很丰富的!李克强与大家站着讨论起来,包括《易经》里面说厚德载物,我们现在的解释是说,要用仁厚之心来待人接物。但其实你看《易经》里面的原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其实包含着一种大同思想。王弼在《易经集注》里面说,地形不顺地势顺,地上有山山水水,人间有三教九流,怎么对待?还是要对所有人尽可能地厚德载物。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系是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在当前社会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和完善的前提下,人民群众所迫切要求的精神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要求。管子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则是古代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阶段,由于他所处的历史局限性,就不可能提出甚或是认识到自由、平等、民主乃人民的基本权利。然而,管子重视富强的价值和决定意义,讲究敬业和诚信,并且认识到法治的必要性,则是具有先见之明和历史意义。《管子》一书的阐发与研究虽然没有其他诸子百家那样深入人心,但是,管子其人及其在治理国家方面的重要思想都深深地影响了其后的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军事家。
诚然,管子已是古人,我们不能拿其与当今时代等量齐观,可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总有一定的渊源和联系,所谓汲取传统文化优秀内核,服务于当今社会。管子入相之初,姜齐历经多年内忧外患,国力衰微,民生凋敝。小白登位后,管仲入相,面对窘迫的齐国政治经济形势,君臣要实现称霸诸侯的远大目标,实在是十分困难。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政治局面,管仲展现了大政治家的智慧和自信,大刀阔斧地展开了改革。《牧民》有言: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五辅》言:贫富无度则失。《侈靡》: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梁启超在《管子传》说过:管子为政之本,首在富民。因为民贫则散亡不能禁;民贫则教育不能施;民贫则法令不能行。并且注明《管子》书中倡明此义者,屡见不一。
管子对富民的认识体现他对经济基础的决定地位有深切认知,并且针对齐国当时的具体国情逐步实施一系列的富国政策和手段,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2700多年前的管子就已经有这样的类似的见解,着实体现了他超越时代的大智慧。坚守着这一真理,管子为齐国的富强殚精竭虑,先后制定和施行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调整和改革,推动齐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牧民》多次以凡牧民者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探究如何富国;《立政》又言治乱者三、安危者四、治国有三本、富国有五事、君之所审者三、君之所慎者四、君之所务者五。当然,管子的真知灼见和具体措施也不可能凭空臆造,管子吸收前代文明成果也是他创新的一个来源。如《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
相地而衰征税收政策的推行,就像鲁国的初税亩,通过考量土地的大小优良核定税量的高低,从而釜底抽薪般破除奴隶制度的枷锁,推动封建生产方式在齐国的确立。官山海的推行,又类似于近现代以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国家垄断性质。著名管学达人关锋先生曾经评价管子功业,认为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攘夷保卫华夏诸国;二是在齐国实行社会制度的变革,解放奴隶,改变封建的剥削方式。这两者,特别是后者,对于历史的发展是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关锋通过对《乘马》分析研究,最终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人类历史上屡次出现许多具有先见之明的高见或实践,无论在当时是成功还是遭受挫折,只要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紧密结合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的,都会对后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有些倡议者或执行者可能受限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在当时可能没有意识到其全部价值,但历史会最终给予恰当的定位和评价。像前841年周召共和、先秦商鞅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梭伦改革、大化革新等等,文明的曙光虽然不是红红火火,却也是星光灿烂。我们可以说管子不会意识到他所推行的经济改革是一种社会制度的巨变,但是因为他掌握了真理,改革的成果也使得齐国富强起来了,为桓公最终傲视群雄提供了丰赡的物质基础。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历史功绩来看,齐国在管子的治理下国家面貌焕然一新,齐国国势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改革开放已经推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了近四十年,我国人民物质文化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小康社会的发展指标已经逐项达标。党的十八大适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富强是放在第一位的,这与管子所倡导的何其相似,《治国》有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又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又在《五行》言民足财,国富;上下亲,诸侯和。又《版法》言民不足,令乃辱,民苦殃,令不行。不过我们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深悉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且有着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大大高于管子。但是,我们也知道,中国共产党人是善于总结和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和正反历史经验的,管子的富国思想,正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的一块无比璀璨的瑰宝。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08.
[2] 司马琪主编《十家论管》[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 姜正成主编《春秋名相·管仲》[M].海潮出版社,2013.
[4] 梁启超《管子评传》[M].世界书局,1935.
[5] 陆德生《<管子>思想的当代价值》[M].中国长安出版社,2013.
[6] 王海峰、林勇斌《<管子>一日一语》[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
[7] 关锋《春秋哲学史论集》[C].上海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该论文集收录关锋论管的两篇力作《管仲哲学思想研究》、《管仲遗著考》。本文所涉及关锋言论均来自《管仲哲学思想研究》,在此注明。
(作者简介:范市兵,长丰县夏店中学教师,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