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7 16:31:19
践行与发展:桐城父子宰相家训对《管子》礼义廉耻思想的传承
何亦邨
摘要:《管子》礼义廉耻思想被朱熹吸收为朱子八德的内容,进而被张氏父子宰相作为人生准则吸纳到家训当中。这是一种优秀传统道德文明的传承,而且传承的脉络十分清晰。礼义廉耻思想是桐城父子宰相家训的文化渊源与思想渊源,更是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文化渊源。《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家训所传递的精神内容和礼义廉耻思想一脉相承。桐城父子宰相家训对礼义廉耻思想践行、传承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传承发扬的过程。
关键词:管学;礼义廉耻;张英;张廷玉;家训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Tongcheng Father and Son Prime Ministers' Family Precepts on the Inheritance of Guanzi's Thought of Propriety and Integrity
HE Yicun
(Department of Drama and Film,Arts and Communications College of 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11,China)
Abstract:Guanzi's thought of propriety and integrity is absorbed by Zhu Xi as the content of the eight virtues,and then absorbed into family precepts by Zhang Ying and Zhang Tingyu as the life criterion.This is a kind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moral civilization inheritance, and the inheritance context is very clear.The idea of propriety and integrity is the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origin of the family precepts of Tongcheng father and son prime ministers, and also the important cultural origi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The spiritual content conveyed by the family precepts in Quotations of Cong Xunzhai and Quotations of Cheng Huaiyuan is in the same strain as the thought of propriety and integrity.The process of practice and inheritance of Tongcheng Father and Son Prime Ministers' family precepts on the thought of propriety and integrity is also the process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Study of Guanzi;Thought of Propriety and Integrity;Zhang Ying;Zhang Tingyu;Family Precepts
一、《管子》最早提出礼义廉耻思想
《管子》没有开篇就亮出礼义廉耻四字,而是采用迂回手法,先言四维,以突出礼义廉耻的重要性。四维不张,国乃灭亡[1]1出自《管子·牧民·右国颂》,位于右国颂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从反面论述了四维的重要性以及缺失四维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右国颂一节当中,四维总共出现了三次。一次是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另外两次分别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1]1,以及守国之度,在饰四维[1]1。后两次论及四维是从正面论述四维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右国颂一节,并未直接解释四维的内在含义,而是反复提及四维这一概念。《管子》一书把对于四维的解释放在了紧随其后的一节。这样的行文安排显然是作者的精心安排,目的是引起读者的对四维的重视,足见四维在《管子》一书中处于首要地位。
《管子·牧民·右四维》才揭开了四维神秘的面纱: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1]2可见,所谓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
《牧民》作为《管子》第一卷的第一篇,礼义廉耻在这一重要篇章中被提出来,凸显了管仲的王道。对于王道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称霸之道。应当明确的是,管子是站在人民的角度提出王道的,目的是向统治者谈论如何治理人民,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
《管子》一书将四维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和总纲,礼义廉耻就像四根基柱,代表了管子的民本思想,托底方能维稳。礼用来规范、制约人们的行为;义用来摈弃自利、提倡利他;廉用来引导人走向正直;耻用来促人从善。
比起政治谋略,礼义廉耻&更为深入人心;比起宗教教化,礼义廉耻更加立足生活现实;比起严刑峻法,礼义廉耻显得更温暖,更有人情味。或许这也就是礼义廉耻得以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礼义廉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从人性入手,提出了做人做事的规矩,而且提出了引导中华民族迈向文明进步的关键。故而《管子》提出的礼义廉耻思想能够被历朝历代当做道德典范和行为准则,成为治理人民的方略。只有真正理解礼义廉耻的内在含义,遵守和践行这样的原则,在做人做事上诚信、公正、客观、包容、善良和无私,社会才能充满正能量,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二、礼义廉耻思想在桐城父子宰相家训中的体现
首先,礼义廉耻思想是桐城父子宰相家训的文化渊源与思想渊源。
礼义廉耻对儒家文化有很深远的影响,从孔子的仁学到孟子的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再到朱熹的朱子八德,可见儒家对礼义廉耻思想的传承和发扬。礼义廉耻经过儒家的发扬光大,尤其是在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总结出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并将其概括为儒家思想的精髓之后,成为了中国传统家风家训中最为常见的内容,作为修身齐家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张英、张廷玉是安徽桐城著名的父子宰相,张英与六尺巷的佳话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重臣,也是去世后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氏父子恪守儒家道德准则,并且将礼义廉耻思想贯穿于一点一滴的生活实际当中,张英家训《聪训斋语》和张廷玉家训《澄怀园语》传承发扬了礼义廉耻思想,为后人留下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桐城父子宰相家训将礼义廉耻思想具体化地呈现出来。
在安徽桐城父子宰相家训《聪训斋语》、《澄怀园语》中,能够找出许多与此相呼应的内容。纵观张英家训《聪训斋语》全书的纲目,礼义廉耻贯串全篇。笔者根据台湾中央日报社修订并出版的《聪训斋语评注》一书,将修订前后的《聪训斋语》纲目、篇目及主要内容列出下面两表:
表一:修订前的《聪训斋语》纲目及主要内容
序号 | 纲目(修订前) | 主要内容(修订前) |
第一编 | 立品纲 | 戒嬉戏、慎威仪、谨言语 |
第二编 | 读书纲 | 温经书、精举业、学楷字 |
第三编 | 养身纲 | 谨起居、慎寒暑、节用度 |
第四编 | 择友纲 | 谢酬应、省宴集、寡交游 |
序号 | 篇目(修订后) | 主要内容(修订后) |
第一编 | 立品篇 | 谨言语、戒嬉戏、慎威仪、能容让 |
第二编 | 读书篇 | 温经书、习诗文、练字体 |
第三编 | 养身篇 | 淡饮食、谨起居、保精神 |
第四编 | 交友篇 | 简交游、慎择友 |
第五编 | 怡情篇 | 植花木、赏山水、识管弦 |
第六编 | 持家篇 | 节用度、善待人、睦兄弟 |
第七编 | 会心篇 | 戒收藏、知天命、安心性 |
表二:修订后的《聪训斋语》篇目及主要内容
由上两表可知,《聪训斋语》涉及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全书对于礼义廉耻虽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从纲目、篇名和主要内容不难看出,修订之前,立品纲主要谈到的是耻的内容,读书纲主要谈到的是礼的内容,养身纲主要谈到的是耻和廉的内容,择友纲主要谈到的是廉的内容,家训惠及子孙后代,义字贯穿全书。
修订之后,七个篇章内容划分更加细致、更加明确。立品篇主要谈到的是耻、义的内容,读书篇主要谈到的是礼的内容,养身篇主要谈到的是义、廉、耻的内容,交友篇主要谈到的是礼、义的内容,怡情篇主要谈到的是礼的内容,持家篇主要谈到的是礼、义、廉、耻的内容,会心篇主要谈到的是廉、耻的内容。
可见,张英用一生践行礼义廉耻,他的《聪训斋语》就是对其一生的文字总结,同时也是他对于礼义廉耻的具体探索。
张廷玉是张英之子,通过梳理《澄怀园语》全书纲目,不难发现其对《聪训斋语》的承袭与发展。以下是笔者根据张廷玉家训《澄怀园语》当中反复提及的内容而列出的表格:
表三:《澄怀园语》反复提及的内容
序号 | 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 |
第一卷 | 作诗、品行、行善、心宽、清廉、节制 |
第二卷 | 读书、作诗、开卷、志气 |
第三卷 | 德行、慎言、清廉、慎独、为官 |
第四卷 | 慎独、慎言、中庸、教子、家庭、兄弟 |
张廷玉《澄怀园语》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入手,记录了为人、为官的所思所感,并将其思想精华融合到家训当中传给后世,起到告诫和教育后人的作用。他的思考感悟皆由礼义廉耻四字而展开,礼义廉耻思想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由京师地动而引出做人要光明磊落的训诫,由读书人借书不还、不检查清点残缺书籍的通病进而引出天下事难成易败的道理。张廷玉要求子孙行善积德,知足惜福,遇事三思,低调处事,谨言慎行,为官清廉,勤学多思,从一点一滴做起,秉持中庸之道。此外,在《澄怀园语》中,张廷玉经常提及作诗品诗的感悟。文品即人品,《澄怀园语》字里行间透露出张廷玉其人思想中的睿智、政治上的素养、生活上的慎独和心境中的豁达。
三、桐城父子宰相家训对礼义廉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管子·牧民》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只有经济发展,人民吃饱,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才会有进步。儒家继承并发扬了礼义廉耻思想,张英、张廷玉父子不仅以身立德,在做人、做事、做官方面都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摆在首位,而且更是将礼义廉耻融入家风传承,让子孙后代共享这份精神果实。
张英家训《聪训斋语》和张廷玉家训《澄怀园语》对礼义廉耻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从微观层面入手,践行礼义廉耻
礼义对外界,廉耻对自身,父子宰相家训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澄怀园语》指出一语而干天地之和,一事而折生平之福,当时时留心体察,不可于细微处忽之。[2]95小中见大,细微之处往往能够反映出个人整体的素养。
首先在于让。在张英《聪训斋语》当中告诫子孙要能容让,谈到让时这样说: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老氏以让为宝,左氏曰:让,德之本也。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致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致于吃大亏,此生平得力之处。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2]77人生第一件事,莫如安分。[2]88用辩证思维去理解让的舍与得。懂得谦让、有包容心的人,才能保持每日心态的平和与快乐;安分守己,明白人生的争与不争,方能活得轻松。张廷玉《澄怀园语》卷一言:处顺境则退一步想,处逆境则进一步想。[2]107这也是让的一种境界。又言天下之道,宽则能容,能容,则物安而已,亦适。[2]99有容乃大,让反而能够使人得到更多隐形的财富。
其二在于慎。张英家训《聪训斋语》和张廷玉家训《澄怀园语》多次提到了慎思、慎言、慎独。例如《聪训斋语》中说到养身之道,一在谨嗜欲,一在慎饮食,一在慎忿怒,一在慎寒暑,一在慎思索,一在慎烦劳。[2]48凡事要有度,过犹不及。又如一言一动皆思益人,而痛戒损人[2]68,一言一行皆能体现出自己的素养。张英特地告诫子孙戒收藏,人生于珍异之物,决不可好。[2]21即不能让物欲占据心灵,让人丧失判断力。《澄怀园语》中提到的大聪明人当困心衡虑之后,自然识见倍增,谨之又谨,慎之又慎,与其于放言高论中求乐境,何如于谨言慎行中求乐境耶?[2]106君子之道在于慎独,有所为有所不为。
2.严格遵守公序良俗,传承礼义廉耻思想精髓
其一,提倡家庭和睦,遵守人伦道德。在张氏父子宰相家训文本中,可以看出父子二人始终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凡事不能逾越规矩。父子二人教育子孙后代要在严格遵守公序良俗的基础上安心做人、宽以待人。《聪训斋语》中提到然予尝谓人伦有五,而兄弟相处之日最长。[2]53强调兄友弟恭的德行,这与父慈子孝、等人伦纲目同样重要。在《澄怀园语》当中,张廷玉借用苏轼的话,抒发对诚恳真挚的家庭亲情的赞扬:东坡《与兄子明书》曰:老兄嫂团坐火垆头,环列儿女。坟墓咫尺,亲眷满目,便是人间第一等好事。更何所羡?又曰:吾兄弟俱老,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间,山川、草木、鱼虫之类,皆足供吾家乐事也。读苏公此数语,觉家庭友爱至情,溢于笔墨间。然非至诚质朴,浑然天理,不能知此乐,亦不能为此言也![2]168-169
其二,做人清廉,一身正气。《聪训斋语》里提出“吾辈居家居宦,皆简静守理,不为闇昧之事,至衙门政务,皆自料理,不烦干仆巧权门之应对,为远道之输将,打点机密,奔走势利[2]15、决不用官银媚上官。反映出张英做人做官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澄怀园语》中说到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2]108,人能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则于为官之道思过半矣[2]108。反映了张廷玉思想纯正,为官清廉,公私分明,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其三,善交友。《聪训斋语》专门有择友纲,提出简交游和慎择友。人生二十内外,渐远于师保之严,未跻于成人之列。此时知识大开,性情未定,父师之训不能入,即妻子之言亦不听,惟朋友之言,甘如醴而芳若兰[2]50,保家莫如择友[2]87,人生以择友为第一事[2]59。强调了交友对于人生的重要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交朋友的品行和质量,当然直接影响到其自身。《澄怀园语》也说文端公对联曰:万类相感以诚,造物最忌者巧。又曰:保家莫如择友,求名莫如读书。[2]98足见张廷玉对张英择友观的传承。
3.推己及人,将礼义廉耻的精神财富留给子孙后代
《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反映了张氏父子的人生格局。作为家训来说,是给后人立规矩。良好的家风,塑造出的是完整的个体,从而打造出幸福美满的人生。后人吸取张英、张廷玉家风家训的思想精髓,传承礼义廉耻精神,提高素养,美化生活。
美化生活是个人的事,更是整体的事。张英、张廷玉能够推己及人,用家训文本来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对于礼义廉耻是一种发扬光大。
其一,教人向善,擅于替人着想。《聪训斋语》里提到乡里间荷担负贩,及佣工小人,切不可取其便宜。[2]46《澄怀园语》中说到一言一动,常思有益于人,惟恐有损于人。不惟积德,亦是福相[2]98,为善所以端品行也,谓为善必获福,则亦尽有不获福者。譬如文字好则中式,世亦岂无好文而不中者耶?但不可因好文不中,而遂不作好文耳![2]100-101体现出张英、张廷玉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与人为善。
其二,做事问心无愧。《聪训斋语》中提出无忤于人,无羡于世,无争于人,无憾于己。[2]26凡事与世无争,但求问心无愧,是张英为人处世最大的追求。《澄怀园语》中说到若果终身不曾行一恶事,不曾存一恶念,可以对衾影即可以对神明,断无有上天遣罚而加以奇殃者[2]99-100,对于张廷玉来说,只有问心无愧的人,才拥有最强大的力量。
4.通过养生养心,发扬礼义廉耻
《聪训斋语》的怡情篇,主要谈的就是日常的修身养性对于个人素质培养的作用。《澄怀园语》也经常写道诗歌意境的理解与品评。由此可见,发扬礼义廉耻不仅要依靠外在道德伦理的约束,更要依靠个人自身的内在力量。植花木、赏山水、识管弦、读书、作诗、品诗等都是陶冶性情的好方法。如同孟子所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培养良好的心性,更易于自觉地践行礼义廉耻。
除此以外,还有做到知足常乐。《聪训斋语》当中提到人生福享,皆有分数。惜福之人,福常有余;暴殄之人,易至罄竭。故老氏以俭为宝。不止财用当俭而已,一切事常思俭啬之义,方有余地。[2]17《澄怀园语》也指出古人以盛满为戒[2]103。人生贵在知足,诫免骄奢淫逸。知足是一种大智慧,常乐更是一种大境界。满招损,谦受益。务必时刻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才能不被外物所扰,清净快乐。
四、结论
《管子》礼义廉耻思想被朱熹吸收为朱子八德的内容,进而被张氏父子宰相作为人生准则吸纳到家训当中。这是一种优秀传统道德文明的传承,而且传承的脉络十分清晰。礼义廉耻思想是桐城父子宰相家训的文化与思想渊源,更是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文化渊源。《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家训所传递的精神内容和礼义廉耻思想一脉相承。桐城父子宰相家训对礼义廉耻思想践行、传承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传承发扬的过程。
不论是《管子》礼义廉耻思想,还是桐城父子宰相家训,对于今人来说,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方面,传承发扬礼义廉耻思想和桐城父子宰相家训,对于我们构建美好精神家园,创造美好生活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家风建设有助于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刘柯,李克和译注.管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2.
[2][清]张英,[清]张廷玉著,江小角,陈玉莲点注.父子宰相家训.聪训斋语 澄怀园语[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5:
15,17,21,26,46,48,50,53,59,68,77,87,88,95,98,99-100,100-101,103,106,107,108,,168-169.
[3] [清]张英著,王熙元审订,江煜坤林义烈评注.聪训斋语评注[M].台北:中央日报社,1993.
[4]
(作者简介:何亦邨,女,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员,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系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