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论《管子》的仁义思想及其实践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9/10/21 17:22:45



论《管子》的仁义思想及其实践

郭世东

 

    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管子》一书博大精深,精彩纷呈,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和生动实践,对后世乃至当代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梳理该书中有关仁义思想的内容,就有关仁义思想及其实践进行整理、探讨,从推行仁义的意义、推行仁义的方法和如何修养仁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希冀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加强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推行仁义的意义

     1、以史为鉴,需要推行仁义。

    中匡》记述了管仲为齐相后,与齐桓公讨论有关治国的策略,认为称霸诸侯需要有充分的准备,要学习“先王必有置也,而后必有废也;必有利也,而后必有害也”的历史经验,特别强调要“善之伐不善也”的历史规律,要以治平乱,稳定社会,以诸侯和百姓为重;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取信于天下,不能偷安于一时。齐桓公问:“昔三王者,既弑其君,今言仁义,则必以三王为法度,不识其故何也?”管仲回答道,从前夏禹平定治理好天下,到夏桀却使天下大乱,商汤放逐夏桀而安定了夏禹的功业,但到商纣王又使天下混乱,周武王伐纣而安定了商汤的功业。可见这些都是“善之伐不善也”,从古至今,这种情况也没有改变过。管仲用禹、汤、武王时期兴衰治乱的历史事实,说明治国之道在于推行仁义,而那些不仁不义的昏君暴君必然被推翻,得出结论“善之伐不善也,自古至今,未有改之。”可见,治理国家要以古为鉴,实行仁政,远离暴政。接着,齐桓公又问,古代亡国的人是因为失去了什么呢?管仲明确回答有三个方面原因:“计得地与宝,而不计失诸侯;计得财委,而不计失百姓;计见亲而不计见弃。三者之属一,足以削,遍而有者亡矣。”这就明确告诉齐桓公,只算计着能够获得多少土地和财宝,却不计算失去了多少诸侯;只算计着能够获得多少财物,却不计算失去了多少百姓;只算计有多少受亲附的,却不计算有多少被抛弃的。如果触犯其中一条,就足以削弱国家;如果都触犯了,那么就要亡国了。告诫君主不要只顾攫取土地和财物,更重要的是不能失去诸侯的支持和百姓的拥护。管仲还直言不讳地指出:“古之隳国家、陨社稷者,非故且为之也,必少有乐焉,不知其陷于恶也。”这是警告君主治国要以史为鉴,施行仁义,防止国破家亡的办法就是要防微杜渐,小心谨慎,慎小慎微,忽以恶小而为之,以防偶有淫乐,最终不知不觉陷入罪恶深渊。

    2、“义”为四维之一,治国不可或缺。

   《管子》开篇之作《牧民》篇阐述了治理国家的理论和原则,认为治国的原则在于“张四维”,并说明礼义廉耻四维的含义及其重要性。立国的根本在于“有四维”,如果“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进一步阐述缺少“四维”的不同危害性:“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意思是说,国家倾倒是可以扶正的,危险是可以转危为安的,翻覆也是可以再振兴的,但是如果国家灭亡,就不能再恢复了。君主治国都是希望长治久安的,那么礼义廉耻对治国有什么作用呢?答案是:“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遵守礼就不会超越规范,讲求义就不会自行钻营,做到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懂得耻就不会追随邪曲。可见“礼义廉耻”是治国不可缺少的,尤其是“义”在治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管子》提出在当时状态下要实行道义,振兴周王室。《轻重戊》篇记载管仲与齐桓公探讨如何利用轻重之术来治理国家。管仲历数从伏羲氏直到周朝,不同统治者实行不同的轻重策略。他建议齐桓公要实行道义。管子说:“帝王之道备矣,不可加也。公其行义而已矣。”齐桓公又问:“其行义奈何?”管子回答说:“天子幼弱,诸侯亢强,聘享不上。公其弱强继绝,率诸侯以起周室之祀。”这段意思是说,前代帝王的统治之道已经很完备,不必要再增加什么,你只要实行道义就可以了,并劝说齐桓公,当今周天子年幼力弱,诸侯过于强大,都不对天子聘问贡献,你应该削弱过于强大的诸侯,延续濒于灭绝的国家,率领各国诸侯振兴周天子的王室。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意见。这样做也体现了仁义之道。

     3、得人之道,关键在于推行仁义。

    《五辅》中谈到治国需要实行“德义礼法权”五种措施,并具体阐述了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法有五务,权有三度。本篇是从治国安邦,巩固政权开始论述的,首先指出:“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并从反面论述暴君失国,是因失去人心所致的。因而告诫齐桓公“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得人之道”,就是得天下之道。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那么,君主如何才能做到“得人之道”呢?简而言之,“得人之道,莫若利之;利之之道,莫若教之以政”。国家的政事很重要,不可不慎重对待。第一要务就是是兴六德。兴六德首先要采取三项举措,就是发展经济,满足老百姓生产的需要。“辟田畴,利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此谓厚其生。发伏利,输墆积,修道途,便关市,慎将宿,此谓输之以财。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此谓遗之以利。”通过上述措施发展生产,务农经商,老百姓才能获得收益。但做好这些并不是说老百姓就一定能过上安定幸福生活。要让百姓安定生活,君主还要采取三个方面措施:“薄征敛,轻征赋,弛刑罚,赦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即实行宽政、匡急、解困三种仁义办法,来满足老百姓生活。一要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对老百姓实行宽大政策;二要养老爱幼,救济鳏寡等,帮助老百姓解急济困;三要帮助贫寒百姓,赈济衰落人家,资助面临绝境的人。所以说:“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论贤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薄税敛,毋苟于民,待以忠爱,而民可使亲。三者霸王之事也。事有本,而仁义其要也。”总之,发展农业生产,任用贤能人才,减轻百姓赋税,这些都是关系到称王称霸的根本大事,要达到目的,实行仁爱政策才是关键。

    4、实行仁义,民亲国泰久安。

    齐桓公在当时历史环境下,提出治国要实行大仁大义是难能可贵的。问》记载,齐桓公问:“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仲的答案是:“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管子的建议是惩罚强暴禁止侵略,让亡国能够复存、灭绝的君位能够复继,并赦免那些无罪的人,这样就做到大仁大义了。这就要求君主对内要惩罚强暴、减轻刑罚,对外不要发动侵略战争等。《山权数》还记载了管子和齐桓公讨论如何使用权衡轻重的方法治理国家问题。该篇不仅论述在经济活动中要使用权衡轻重,乘时适变,而且要学会使用权衡一统天下的办法。管子说:“君不高仁,则国不相被;君不高慈孝,则民简其亲而轻过。此乱之至也。”即是说,君主如果不倡导仁爱,百姓就不会相互帮助;君主不倡导父慈子孝,百姓就会怠慢亲人而屡犯错误。警告齐桓公,这是国家发生动乱的源头。为了避免祸乱,应当采用平准之道,奖励孝道,宣传典型。“君请以国策十分之一者树表置高,乡之孝子聘之币,孝子兄弟众寡不与师旅之事。树表置高而高仁慈孝,财散而轻。乘轻而守之以策,则十之五有在上。运五如行事,如日月之终复。此长有天下之道,谓之准道。”这要求,君主应该用盈余的十分之一来树立标志,表彰仁孝,对乡里的孝子要赠币慰问,孝子的兄弟不管多少都可以免除兵役。这样,树立标兵,倡导仁孝,财货布散于社会,币值就会变轻。国家乘币轻之时运用轻重之策加以控制,十分之五的财货又被国家掌握。再用十分之五的盈余投入辗转运用,就像日月那样往而复来。这就是长久地掌握天下的方法。实施这种“平准之法”的奖励方法,既倡导仁义、孝道,又控制财货和经济,可以一举两得。不仅如此,管仲针对当时大夫们藏匿财货不肯献出,宁愿粮食腐败也不肯发散给饥民的状况,向齐桓公提出建议:大夫们散财济民才算尽忠心,否则就是对君不忠。齐桓公采纳了这项措施,结果,社会上出现了可喜的现象。“功臣之家皆争发其积藏,出其资财,以予其远近兄弟。以为未足,又收国中之贫病孤独老不能自食之萌,皆与得焉。”这样仁义措施推行后,不仅密切了亲情关系,还救济了贫困人家,结果“桓公推仁立义、功臣之家兄弟相戚,骨肉相亲,国无饥民。”(《轻重丁》)

   二、推行仁义的方法

     1、以人为本,本理国固。

    霸言》篇围绕如何实现霸王之业展开讨论,主张君主“欲用天下之权,必先布德诸侯”,圣明的君主要“务具其备,慎守其时,以备待时,以时兴事”,要以百姓为本,王者之心要方正而不偏执。该篇提出“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的治国理念,“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一是君主应该让百姓能安定生活。作为春秋时代中等诸侯国“千乘之国得其守,诸侯可得而臣,天下可得而有也。”欲用天下之权者,必先布德诸侯。这就是为什么“先王有所取,有所与,有所诎,有所信,然后能用天下之权。”君主一定要懂得“诸侯之得地利者,权从之;失地利者,权去之。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要想拥有天下,必先争人。进一步指出“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以明威之振,合天下之权;以遂德之行,结诸侯之亲;以奸佞之罪,刑天下之心;因天下之威,以广明王之伐;攻逆乱之国,赏有功之劳;封贤圣之德,明一人之行,而百姓定矣。”意思是说,明君要想拥有天下,必须先争取人心,要广施恩惠,结交诸侯,这样坚持下去,百姓才会归顺,人心才能安定,国家才能强大。二是君主应该采用仁义德行治国。《霸言》中说:“无德而欲王者危”,告诫君主,如果缺乏德行而妄想称王称霸是很危险的。作为君主要“上明则下敬,政平则人安士,教和则兵胜敌,使能则百事理,亲仁则上不危,任贤则诸侯服。”提出“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理之至也。”认为君主要想称王天下,必须懂得“德义胜之”的治国道理。不仅如此,“王者之心,方而不最”,成就王业者的心,必须方正而不偏执。只有君主实行公道之心、秉持公正理念,才能使百业昌盛,百姓顺从。因此,在制定政策法律时,要顺应民心,“立政出令用人道”;在执行政策法律时,要讲求公平正义,“以正使之”。这样以德义、人道理念来治国理政,体现了以德治国精神。三是君主应该以民为本施行德政。《霸形》记述了齐国图霸的理论和实践。齐桓公问管仲:“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答说:“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管子的回答明确指出民为君本,君主应当懂得怎样固本培元,巩固根本。百姓希望安居乐业,君主就要顺应民心。为此,他建议齐桓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齐桓公采纳了管子轻赋税、缓刑政、不劳民三项举措,并立即实施,用于治国实践。第二天对官吏颁布法令:“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通过实行这些仁义德政举措,齐国“民归之如流水”。

    2、与时俱进,顺应民意。

    治国的基本要求,得天时是首要的,得人心是关键。《禁藏》篇指出:“夫为国之本,得天之时而为经,得人之心而为纪”。要遵从一年四季的季节规律,春夏秋冬顺时施策,不误农时,发展农业生产,这样才能富民强国。为此,要做到“春仁夏忠秋急冬闭,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可以达到“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民材而令行,内无烦扰之政,外无强敌之患也。”可见,按照时令规律,顺时施治,才能内外无忧,民富国强。他还进一步论述道,善于治国的君主必须首先了解百姓拥有土地的情况,要懂得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于百姓生产的极其重要性。“田备然后民可足也。”因为满足百姓生活的条件是吃和穿,而食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地和水。让百姓生存下去的食物产出是有一定标准的,“富民有要,食民有率,率三十亩而足于卒岁。岁兼美恶,亩取一石,则人有三十石,果蓏素食当十石,糠秕六畜当十石,则人有五十石;布帛麻丝,旁入奇利,未在其中也。”也就是说,按照每人三十亩土地够吃一年,一亩收粮一石,一人就是三十石;瓜果蔬菜相当于十石粮,米糠秕谷和畜产品相当于十石粮,那么每人共有五十石粮食,还有布帛麻丝未计在内。可见,国家要按照这样标准,让百姓占有土地,最终才会做到“国有余藏,民有余食。”“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五辅》提出“德有六兴”,主张改善民生、输导财货流通、改善交通、减税宽刑、救人之急、赈济灾害。首先就是关注百姓生产生活方面的“辟田畴,利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要求君主及时下达发展生产命令,发展农业生产。《君臣下》说:“民有三务,不布其民,非其民也。民非其民,则不可以守战。”君主如果不及时发布政令而耽误了农时,致使百姓不成其为百姓,继而也就不能执行守战任务,这是君主的过失。为了避免过失,君主必须重视农业。适时发布君令,推行仁义之道。《山至数》说:“圣人理之以徐疾,守之以决塞,夺之以轻重,行之以仁义,故与天壤同数。此王者之大辔也。”是说,圣明的君主要用政令的缓急来治理国家,用政策的放收来控制国家,用轻重之术来盈利,用仁义之道来推行,因而能与天地同存。强调这是成就王业的君主的根本纲领。“王者乘时,圣人乘易”。君主要审时度势,赈济不足的百姓。因为君主对百姓失去控制就是失去基础。《山至数》又说:“君敛三,上赋七,散振不资者,仁义也。五谷相靡而轻,数也;以乡完重而籍国,数也;出实财,散仁义,万物轻,数也。乘时进退。”这告诉君主要把握时机而实行进退,将国库粮食留存十分之三,其余十分之七全部放贷出去,赈济不足的百姓,显示自己的仁义。要采取多种办法来控制粮食价格,解救生活困难者。一是对付大夫,粮食分散导致谷价下跌;二是以乡、家的高价粮,来征敛大夫的粮食;三是投放粮食财货,散布仁义之名,平抑万物价格。因此说,成就王业的人要善于把握时机,圣明的君主要善于把握变化。

    3、推行义体,导民行义。

    首先,实行七体,匡扶社会风气。《五辅》中,管子提出“民知德矣,而未知义”,劝导君主要“明行以导之义”,通过推行义来引导百姓,整肃社会风气,并详细论述“义有七体。”即“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是说,以孝敬父兄、慈爱和顺来供养家属,以恭敬忠诚来事奉君主,以公正合宜来实行礼节,以严整谦逊来避免犯罪,以节俭省用来防备饥荒,以纯朴专一来防备祸乱,以协调和睦来防备敌寇。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夫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处安然后动威,动威乃可以战胜而守固。”因此说“义不可不行也。”

    其次,设立官职,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国准》论述国家的平准政策,认为君主要“以人御人,逃戈刃,高仁义,乘天固以安己者也。”要求君主设立官职,任用贤能,避免杀戮,倡导仁义,利用天道稳固来安定自己。什么是贤能的人才?《立正》篇提出,君主用人必须注意三个方面:“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强调用人必须使用品德与爵位相称、功绩与俸禄相称、才能与官职相称的人才。因而“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强调道义品德和功绩能力没有展现的人,不能给与爵位和俸禄,尤其是那些治理政事不能取得百姓信任的人,不能担任重要的官职。此外,还要避免用人失当和用人错误,“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可安排君子失当,也不可错误使用小人。“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并且告诫君主必须慎重四种人:标榜道德但做不到仁,见到贤能但不能谦让,优亲厚友而处罚不公,忽视农业生产而轻率征税。“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君主必须慎重对待这四种人,这四项巩固权力的措施,是事关治国安邦的大事,是国家安危的根本。管仲郑重告诉齐桓公要使用“有道之臣”,千万防止使用“无道之臣”。《四称》中就记载了几类无道之臣:“不仁群处,以攻贤者,见贤若货,见贱若过。贪于货贿,竞于酒食,不与善人,唯其所事。倨敖不恭,不友善士,谗贼与斗。不弥人争,唯趣人诏,湛湎于酒,行义不从。不修先故,变易国常,擅创为令,迷或其君,生夺之政,保贵宠矜。迁损善士,捕援货人,入则乘等,出则党骈,货贿相入,酒食相亲,俱乱其君,君若有过,各奉其身。”列举这些无道之臣:结交不仁之辈,专门攻击贤者,遇贵如逐财货,逢贱如同路人;财货贪得无厌,酒食竞相争吃,不去亲近善人,专门亲近同伙;为人傲慢不敬,不愿交结善士,私下勾结小人;不去排解纷争,一味鼓动诉讼,整天沉湎饮酒,行为仪容不端;以及捐弃贤才善士,援引市侩门徒,入朝凌越等次,出朝结党营私,互赠财货相交,互请酒食相亲,都来惑乱君主,君主一旦有祸,人人各保自身,等等。这些“无道之臣”千万不能任用,否则,要祸国殃民,危及政权社稷。

    再次,奖赏诚信,力行仁义之道。《揆度》说:“天下宾服,有海内,以富诚信仁义之士,故民高辞让,无为奇怪者。彼轻重者,诸侯不服以出战,诸侯宾服以行仁义。”天下归顺,海内统一时,就可以奖赏诚信仁义的人士,这样做,百姓就会崇尚谦让,再无异常行为。诸侯不归顺时,轻重之术可用于战争;诸侯归顺后,轻重之术可用来推行仁义之道。为此,君主要推行仁义,须率先垂范,推行仁义而又不能损毁法令。《枢言》说“法出于礼”。《法法》说:“为爱民之故,不难毁法亏令,则是失所谓爱民矣。夫以爱民用民,则民之不用明矣。夫至用民者,杀之,危之,劳之,苦之,饥之,渴之,用民者将致之此极也,而民毋可与虑害己者,明王在上,道法行于国,民皆舍所好而行所恶。”为了爱民而损毁法令,就失去爱民的本义了,用毁坏法令来爱民用民,那么民不为所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善于驾驭百姓的君主,可以让百姓愿意为他赴汤蹈火,使用百姓而使百姓要是到了这样的绝境,百姓仍然不以为是有意害己,那是因为明君在上,道德和法律在全国施行,百姓都愿意舍弃个人的私欲而实行国家的公事。所以“善用民者,轩冕不下拟,而斧钺不上因。”作为明君赏赐不要吝啬,刑罚不可滥用。不仅如此,《法禁》指出,圣王还要明令禁止“以朋党为友,以蔽恶为仁,以数变为智,以重敛为忠,以遂忿为勇者”行为。就是对那些以勾结私党为有爱,以包庇邪恶为仁慈,以诡计多端为才智,以横征暴敛为忠君,以发泄私愤为勇敢的行为,要制定法律加以禁止。总之,君主要通过推行仁义之道来治理国家,倡导讲诚信、守法律、行仁义的社会风气。

    三、如何修养仁义

    1、要仁德若水,以人为本。《水地》篇论述了水的品性和功用,强调圣人要改变世风,一定要了解水性。众所周知,“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水有洗涤污秽的仁德,还有诚实、端正、道义和谦卑的品德。“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一则欲不污,民心易则行无邪。”水纯洁人心就公正,水清澈民心就平易。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主要处理好与百姓的关系,对待百姓要宽容厚道才能长治久安。《形势解》说:“惠者,主之高行也。”“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能宽裕纯厚而不苛忮,则民人附。”“臣下者,主之所用也,能尽力事上,则当于主。”君主崇高的德行是给予百姓恩惠,君主是百姓崇仰而赖以生存的人,如果能够宽容厚道,而不苛严忌恨,百姓就会归附;臣下是君主所任用的人,能尽心尽力地为君主效劳,是君主需要的。因此,统治者要懂得水德的道理,更要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做一个“既智且仁”(《枢言》)完美的人。

    2要遵仁守礼,不忘初心。《君臣下》说:“仁智者君”是天道人情。“君人者制仁,臣人者守信,此言上下之礼也。”君主要实行仁德,臣子要恪守信义,这就是上下之间的礼制。《幼官》说,君主要恪守虚静,无为而治,各种人物各得其适,这样就能成就皇业。遵循常道,达于天命,尊重贤能,任用贤德,这样就能成就帝业。身体力行仁义之举,选拔使用忠信之臣,这样就能成就王业。安定生者,安葬死者,敬重贤德,修治百姓,这样就能赢得民心。君主要想成就功业需要实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毋忘初心。《势》说“毋亡天极,究数而止。事若未成,毋改其形,毋失其始,静民观时,待令而起。”这就是说,不要忘记天道,尽到天数就应该停止。如果事业尚未成功,不要改变常态,不要放弃初衷,不要忘记初心,修养民力观察时机,对待天令起事,这样尽行天道就能拥有天下。

   3、要天下为公,内外兼修。《内业》说:“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意思是:一个字在心中已得,天下人就会敬服;一个字在心中已定,天下人就会听从,这个字就是公字。要端正外形,摄取精气,像天地那样仁义。《侈靡》说:“君亲自好事,强以立断,仁以好任人。”“大王不恃众而自恃,百姓自聚;供而后利之,成而无害。”君主要亲临治政,以果敢断事,以仁爱用人;要亲近百姓,克制自身,百姓就会归附,实行仁义,然后给予利益,就会事业成功,没有祸害。还要“上义以禁暴,尊祖以敬祖,聚宗以朝杀,示不轻为主也。”崇尚仁义而禁止残暴,尊荣祖先又敬奉祖宗,聚合宗族而昭明等差。对待诸侯国,要“国虽强,令必忠以义;国虽弱,令必敬以哀。强弱不犯,则人欲听矣。先人而自后而无以为仁也,加功于人而勿得,所橐者远矣,所争者外矣。”就是说,虽遇强国,辞令一定要既诚心又合道义;虽遇弱国,辞令一定要既恭敬又含爱心。强国弱国都不冒犯,各国就愿意听从了。先人后己,不自以为仁,归功他人,不自以为德。做到这样,所包容就十分广阔,所争取就十分远大。

     4、要道德当身,修身律己。《戒》说:“仁从中出,义从外作。仁故不以天下为利,义故不以天下为名。仁故不代王,义故七十而致政。是故圣人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贱物。”意思是说,仁从心中发出,义从外表体现。做到仁所以不凭天下谋利,做到义所以不凭天下争名。做到仁所以以道辅君而不取代称王,做到义所以年过七十便还政于君。因此,圣人以德为上,而以功业为下;以道为尊,而以物利为贱。可见,圣人要以道德为上,以道德为尊的。“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是故身在草茅之中,而无慑意;南面听天下,而无骄色。如此而后可以为天下王。所以谓德者,不动而疾,不相告而知,不为而成,不召而至,是德也。”作为一个心怀天下的君主应该以道德为重,注重用道德来修养自身,做到道德在身,不受外物的诱惑。即使身在茅屋之中,而无忧惧的心意;面南治理天下,而无骄傲的神色。做到这样才可以统治天下。所以称作有道德,是因为无所发起而百姓奋起,无所言语而百姓领会,无所作为而百姓成功,无所召唤而百姓聚集,这就是道德的力量。《小称》记载,管子论述君子修身之道。管子说:“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故称身之过者,强也;治身之节者,惠也;不以不善归人者,仁也。故明王有过则反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往喜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作为明君要善于责备自身,这样百姓不会责备他;如果不能责备自身,百姓才会责备他。承认自身的过失是有力的表现,修治自身节操是智慧的表现,不把不善归于别人是仁爱的表现。所以说,明君有过失就自身承担,有善行就归功百姓。这种勇于承担责任,不诿责于人的反省自身的做法,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所以说,有过失就自身承担,自己就会戒惧;有善行就归功于百姓,百姓就会喜悦。归善使百姓欢喜,招过使自身警惕,这就是明君能治理百姓的道理。同时,还以夏桀、商纣作为反面教材,进一步强调暴君昏君就不懂得这个道理。最后得出结论:“不善人在则乱,善人在则治”,因为善人本身尽善,所以就影响到他的治理天下的事业。

 

参考文献:

谢浩范  朱迎平译注《管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6月第1

 

(作者简介郭世东,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员,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巡视员)


全站搜索

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