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第60期 《管子·弟子职》的学校教育思想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8/6 10:35:26



《管子·弟子职》的学校教育思想

高自立

[摘要] 管子》一书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备受历代博学大儒的重视,其中的重道德培养、立志教育和养成教育等思想,对于当代教育教学的改革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尊师重道、寓教于行、勤奋不懈等思想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 教育思想;《管子·弟子职》;学校教育

管子(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谥号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最早提出百年树人的人。戴立轩《齐襄公时期的管仲》一文考证,管子在为相之前,做过十二年的教书先生。齐僖公时期三年,齐襄公时期有九年。[1]下面探讨一下管子有关学校教育的一些思想:

《弟子职》是《管子》中关于教育的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献。

有些学者认为《弟子职》齐稷下学宫的学则”是存在问题的稷下学宫创建于田齐桓公、齐宣王时期,是诸子百家自由讲学、自由辩论的讲坛,齐国国君的智库,至少相当于现在的研究院,其成员无疑都是成年人

管子·弟子职》通篇所论如“少者之事,夜寐蚤作”等规则,适用范围或针对的对象属于家庭“私塾”式,仅满足于对未成年人,即教育青少年学生的要求。宋代朱熹将《弟子职》归入“小学余裔”[2],《管子·弟子职》在清代便成了训蒙教育的主要教材。

也就是说《弟子职》可能与稷下学宫没有关系,而子早年在齐僖公时代的宫廷,教傅公子纠弟子所用的守则,被保存了下来,这样似乎更合理《管子·弟子职》作为一篇最古老的学则,其意义和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都弥足珍贵。

一、注重学生品德培养和立志教育。

重视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相结合是《弟子职》的一大鲜明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之时,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要虚心好学。志向端正,不可骄傲自大。

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管子·弟子职》

大意为:先生施教,弟子遵照学习。谦恭虚心,所学自能彻底。见善就跟着去做,见义就身体力行。性情温柔孝悌,不要骄横而自恃勇力。心志不可虚邪,行为必须正直。出外居家都要遵守常规,一定要接近有德之士。容色保持端正,内心必合于规范。

近些年来,很多人总感觉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但问题出在哪里,谁也没能给出确切的答案。深入研究《管子·弟子职》后,就会发现,管子首重立志教育。反观现在孩子的志向,的确令国人忧虑。前不久,新华网发布了一个调查结果:《95后谜之就业观》,看完让人一脸懵。图表显示有54%的人最向往的职业竟然是网红。早在几年前,北京多所小学曾做过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八成的小学生希望长大后成为一名网红。这不正好违背了古圣先贤淳淳教导的“志毋虚邪,行必正直”吗?当年轻人的梦想都是吃喝玩乐;当年轻人的梦想都是一脱成名;当他们都想靠流量赚粉丝钱;当年轻人的梦想都是一夜暴富;当年轻人的梦想不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我们的教育还有希望吗?这个社会还有未来吗?所以对学生的立志教育应该引起当今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

再看道德教育,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博学而不自反,必有邪。孝弟者,仁之祖也;忠信者,交之庆也。内不考孝弟,外不正忠信,泽其四经而诵学者,是亡其身者也。”(《管子·戒》)

大意为:博学而不会反省,一定产生邪恶。孝悌是仁的根本,忠信是交游的凭借。内不思考孝悌,外不正行忠信,离开这四条原则而空谈学问,是会自亡其身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犯罪呈现在我们面前,诈骗、杀人、弑亲、校园暴力、性犯罪等问题层出不穷,已经严重影响青少年一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走向和社会发展,是现如今不得不重视的问题。我们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忽视了“教育为本”,尤其是德育教育为本,我们不能不反思。《管子·.弟子职》从三个方面对品德培养做了要求,从内在的“温恭自虚”“温柔孝悌”到外在的“见善从之,闻义则服。”再到交友时的“游居有常,必就有德”,给了我们学生品德培养的一个清晰画面,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二、尊师重道、寓教于行。以尊师重教为核心的师生关系,对良好教学秩序维持具有积极的作用。《管子·弟子职》无处不体现着尊师的精神,渗透于学生的一举一动,贯穿于他们的毕生学业之中。这可以从弟子服侍老师的起居方面得到证实。

摄衣共盥,先生乃作。沃盥彻盥,汎拚正席,先生乃坐。出入恭敬,如见宾客。危坐乡师,颜色毋怍。(《管子·弟子职》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为:轻提衣襟为先生摆设盥洗之器,先生此时正起。服侍先生洗完便撤下盥器,又洒扫室屋摆好讲席,先生便开始坐入讲席。弟子出入都要保持恭敬,其情景如同会见宾客。端正地坐着面向老师,不可随便地改变容色。

至于食时,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盥漱,跪坐而馈。置酱错食,陈膳毋悖。凡置彼食:鸟兽鱼鳖,必先菜羹。羹胾中别,胾在酱前,其设要方。饭是为卒,左酒右酱。告具而退,奉手而立。三饭二斗,左执虚豆,右执挟匕,周还而贰,唯嗛之视。同嗛以齿,周则有始,柄尺不跪,是谓贰纪。先生已食,弟子乃彻。趋走进漱,拚前敛祭。(《管子·弟子职》

大意为:及至用饭之时,先生将食,弟子把饭菜送上。挽起衣袖洗漱之后,跪坐把饭菜献给师长。摆放酱和饭菜,饭桌陈列不可杂乱无章。凡一般上菜程序:肉食之前,必先上蔬菜羹汤。羹与肉相间排列,肉放在酱的前方,其席面应摆成正方形状。饭则上在最后,左右放漱口用的酒、浆。饭菜上完即可退下,拱手立于一旁。一般是三碗饭和两斗酒,弟子左手拿着空碗,右手拿着筷勺,将酒饭轮流添上,注意着杯碗将空的尊长。多人空碗按年龄分别先后。周而复始,用长勺就无需跪着送上。这都是添饭的规章。待先生吃饭完毕,弟子便撤下食具。赶忙为先生送来漱器,再清扫席前并把祭品收起。

 先生将息,弟子皆起。敬奉枕席,问所何趾;俶衽则请,有常则否。(《管子·弟子职》)

大意为:先生将要休息,弟子都起来服侍。恭敬地奉上枕席,问老师足向何处;第一次铺床要问清楚,以后即无需再提。

而当今不尊重教师的言行随处可见,校园侮辱教师的事件层出不穷,家长殴打教师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在拷问着我们的灵魂,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家长怎么了?

荀子有言曰:“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 [3]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必须要尊重教师,这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搞好的关键在于尊重教师。

三、恪守日常规范,重视养成教育。

韦胜在《养成教育浅析》一文中指出:“养成教育是一种行为规范,他要求教育对象按照行为规范的要求,自觉养成一种优良的习惯。”[4]《管子·弟子职》全篇共计八百零五个字,其中四百多字都是讲养成教育的。

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管子·弟子职》

大意为:出外居家都要遵守常规,一定要接近有德之士。容色保持端正,内心必合于规范。

凡言与行,思中以为纪。古之将兴者,必由此始。(《管子·弟子职》)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为:一切言语、行动,以牢记中和之道为准则,古之将成大事者,一定由此开始。

凡拚之纪,必由奥始。俯仰磐折,拚毋有彻。拚前而退,聚于户内。坐板排之,以叶适己,实帚于箕。先生若作,乃兴而辞。坐执而立,遂出弃之。既拚反立,是协是稽。暮食复礼。(《管子·弟子职》)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关于洒扫的做法:凡按照洒扫的规矩行事,必须从西南的角落扫起。在屋里俯仰躬身进退,扫除时不要碰动其他东西。从前边往后边退着洒扫,最后把垃圾聚在门里。蹲下来月木板排进垃圾,注意使箕舌对着自己,还要把扫帚放进畚箕。先生若此时出来做事。便起来上前告止。再蹲下取箕帚又站起来,然后使出门倒掉拉圾。洒扫完仍然回来站立,这样就合乎规矩。晚饭时仍然要遵守礼仪。

管子非常重视养成教育,从多方面对此做了较为详尽的规定,从学习习惯、待人接物、洒水扫地、饮食起居等,这种对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对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管子》中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它所蕴含的宝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留下了一笔丰厚而又极具生命力的文化遗产,给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与参考,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龚武:管学新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8.5.

[2] 朱熹:四书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2.

[3] 马亚中,钱锡生,严明.诸子曰[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4.

[4] 韦胜:养成教育浅析[J] 广西社会科学,1995(1):27  

(作者简介:高自立,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员,颍上县第五中学教师。)



全站搜索

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