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4/8/21 15:42:31
论《管子》“国之四维”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杨雪
[提要]《管子》提出以德治国的理念,即“国之四维”,礼义廉耻。管子在其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思想道德的反作用,初显辩证法思想。《管子》认为“国之四维”关系国家命运,于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国之四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包含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影响颇大。
[关键词]《管子》;国之四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名相管仲,辅佐君王,实施德治,成就霸业。“国之四维”,礼义廉耻,绵延千年,传承至今。《管子》“国之四维”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华儿女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国之四维”中汲取丰富营养,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明的道德智慧。
一、《管子》“国之四维”初显辩证法思想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的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
《管子》在肯定经济基础具有第一性作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道德文化的反作用。“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管子·牧民》以下篇章或引文出自《管子》只注篇名)意思是说,粮食充实,人就懂得礼节,丰衣足食,人就懂得荣辱;君主遵循礼仪制度,六亲就能感恩,关系就能稳定,礼、义、廉、耻道德观念得到弘扬,君主的政令就能顺利推行。因此,管仲在辅佐齐桓公实施霸王战略的过程中,既倡导“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经济主张,又强调必须弘扬四维,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工作。“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同上)礼,要求人们安心本分,不僭越规范;义,要求人们踏踏实实,不妄自求进;廉,要求人们廉洁自爱,不掩饰过错;耻,要求人们合乎正道,不同流合污。管子从礼、义、廉、耻这四个方面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教化,助推齐国达到“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的太平盛世。
由此可见,《管子》看到了经济基础和思想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雄厚,人民生活富裕,社会环境就会和谐温暖,人们就会主动追求精神文化享受,思想道德水平就会相应提升;反过来,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就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到行令禁止,社会就能和谐稳定,经济就能充满生机、蒸蒸日上。
二、《管子》“国之四维”关系国家命运
一国的道德文化水平和该国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很少存在国民素质低下却繁荣昌盛的国家,亦很少存在山河破碎而道德水平极高的民族。在一定条件下,一国的道德水平甚至可以决定该国的命运。《牧民》篇有言:“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礼、义、廉、耻这四个方面是维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法宝,当这四个方面日渐缺失时,国家也会相应出现倾倒、危险、颠覆,最后灭亡的局面。因此,无论于内政还是外交,《管子》突出强调的政治纲领、政治措施都是实行德治。
于内政,《管子》倡导爱民利民。《管子》不仅用道德教化提高国民道德文化水平,而且建议齐桓公以德治民。“爱之,生之,养之,成之,利民不德,天下亲之,曰德。”(《正》)显然,《管子》倡导“利民”为德且“利民不德”。“利民”即爱民,为人民谋利益;“利民不德”,即为人民谋利益、施德于人民,还不夸耀自己,不以为自己有很高的道德。可见,“利民不德”为统治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管子》的利民政策贯穿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问题中,正如《五辅》篇强调的“厚其生”“宽其政”“匡其急”“振其穷”“输之以财”“遗之以利”等。注重民生问题,在实践中解决人民琐碎、细小的事情,做到真正让人民满意,是《管子》德治的基本内容。
于外交,《管子》的目的是天下大治。为了实现天下大治,《管子》更偏向于实行文治,其作用不亚于武治。《管子》明确指出,在处理与诸侯国的关系上,要坚持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周济君子,亦周济小人。周济君子可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周济小人可得其感怀。《管子》远者以礼、近者以体的友好外交政策使各诸侯均服从齐国。正如《小匡》所言“教大成,是故天下之于桓公,远国之民望如父母,近国之民从如流水。”意思是说,道德教化取得成功,其结果,对于齐桓公,远方国家的人民把他看成父母,近邻国家的人民热爱他,从之如流水。《管子》倡导以高水平的道德素质对待、感化他国的百姓和领导者,以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得到天下众多人的支持,助推齐国称霸天下。
三、《管子》如何加强道德文化建设
《管子》希望通过道德教化普遍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使礼、义、廉、耻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专利。所有人都秉持这种道德观念,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便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马克思曾说:“人们的观念和思想······是关于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个社会的意识。”管子虽未达到“社会意识”这样的认识水平,但他已经看到了普遍提高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性。只有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把礼、义、廉、耻形成一种建立在现存世界基础上的社会意识,而不是独立化的自我意识,它才不再是抽象的空洞字眼,才能发挥巨大的反作用。对于如何加强道德文化建设问题,《管子》有独到见解。
第一,《管子》认为要确立统一的思想。“圣王之身,治世之时,德行必有所是,道义必有所明,故士莫敢诡俗异礼,以自见于国;莫敢布惠缓行,修上下之交,以和亲于民;故莫取超等逾官,渔利苏功,以取顺其君。”(《法禁》)这里,管子虽未达到马克思主义认为的道德具有阶级性的认识水平,但他已经看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因此,统治者必须要确立并宣传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主张,统一思想,让百姓学习何为荣、何为耻,何可行、何应止,这样才能自觉遵循道德规范,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第二,《管子》认为要通过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教育首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之始也,身必备之。”(《管子·侈靡》)教育是提高人们道德水平的有效方式,人世间智与愚、福与祸、善与恶、美与丑、莫不与教育相关。今日的世界是昨日教育的成就,今日的教育亦是通往明日辉煌的阶梯。统治者想要怎样的民族、怎样的未来,就要办怎样的教育、培养怎样的人。道德教育能促使人们提高道德觉悟、陶冶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一旦养成道德习惯,便会“士无邪行,女无淫事。”(《管子·权修》)道德教育能感化人们认可君主制定的道德准则,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长期而来,一种社会意识以及良好的社会风气就会慢慢形成,便可达到“期而致,使而往,百姓舍己以上为心者”、“一人服之,万人从之”的教育期望。
第三,《管子》认为要遵循道德培养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前进性和无限性。人们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等等这样反复的过程。《管子》也看到了道德培养的反复性、长期性,于是倡导要立足实践、循序渐进,慢慢地灌输思想、渐渐地发挥作用,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否定并代替低俗恶劣的观念。《幼官图》明确指出要“教行于钞。”就是说,道德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反复性和长期性决定了道德教育必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过程虽然缓慢,但符合历史走向。因此,《管子》认为一定要理解并遵循道德教育的规律,由易到难、由近及远,螺旋上升、循序渐进。
四、《管子》“国之四维”的当代价值
《管子》将“国之四维”作为重要的治国理念,在治国理政时突出强调道德建设问题,这对齐国的治理和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实际上,《管子》的道德理念对中国思想发展的影响亦十分巨大。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将“四维”思想传承、创新和发展,成就了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学习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需要重视道德文化建设。《管子》“国之四维”具有巨大的当代价值和借鉴意义。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仍然存在霸权主义 、强权政策等非道义的国际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953年12月,周恩来同志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管子》中友好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应用。春秋初年,战乱不断,管子高瞻远瞩、全面权衡,提出了和平友好外交政策,与其他诸侯国建立和平友好关系。《霸言》篇有言:“国之存也,邻国有焉;国之亡也,邻国有焉;邻国有事,邻国得焉;邻国有事,邻国亡焉。”意思是说,国家的兴衰成败都与邻国息息相关。如今,我国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以德治国、以文化人”的方式功地树立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提高了国际地位,增强了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现了礼仪之邦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字分别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要求相契合,凝聚了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重要价值论断,它“深入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如今,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道德观念悄然散播。在这种情形下,我国依然能够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们始终坚定不移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管子》的道德理念源源不断地向我们输送养料,如“莫敢诡俗异礼,以自见于国”、“莫敢布愚缓行,修上下之交”、“莫敢取超等逾官,渔利苏功。”(《法禁》)我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这正是对《管子》“国之四维”,礼义廉耻的践行和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近年来,美国特朗普政府喊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口号,用“美国利益优先”取代全球利益。在这种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下,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担起了全球道德责任的担子,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倡导人们应该树立共同体意识,在获取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要对与他人负责,达到共生、共赢和共发展。就像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提出,人类社会要过度到一个“世界国家”,多元共存、天下为公。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着“温馨的道德情感、和睦的道德关系和具有熟人特质的道德秉性”,它所蕴含的天下一家的道德理论正是对《管子》广布恩德以达天下大治的弘扬与践行。“欲用天下之权者,必先布德诸侯。”“施薄而求厚者孤。”(《霸言》)习近平新时代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把握当代、关怀人类,促进了人类社会进步的道义制高点,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自信和道德智慧。
五、结语
《管子》“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牧民》)以德治国是管子辅佐君王称霸诸侯的重要治国方略之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积极借鉴“国之四维”的理念、教化和实践经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7.
[2] 管仲:《管子》,张小燕译[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6.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99-200.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
[5]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北京:中国青年报,2014.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84.
[8] 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上的主旨讲话[R].北京:人民日报,2017.
[9] 魏传光: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观照[J].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21-28.
(作者简介:杨雪,女,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