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4/8/23 11:21:16
管子治理之道对现代国家治理的启迪
张 鹏
2019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国家治理”的伟大思想首次进入党的重要会议和国家高层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顶层设计的总方针和行动纲领,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可以说都十分重大。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目标是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部分相辅相成地构成,可谓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相互依存,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厘定和理顺两者的内在关系,是推进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逻辑起点和内在动因。中华民族的伟大先贤管子的治理之道,早已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代政治家的思想,时至今日,可以说仍然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管子》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赫,影响深广,是研究我国治国理政方面的思想观念的珍贵资料。它历经后世学者补充、修订,终成辉煌巨著。《管子》一书中所蕴含的治国理政思想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它不囿于一家之言,而是融会贯通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等诸家之理论精华,最终达到博采众家兼收并蓄的集大成者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形成了独特深邃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其中不少治国理政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对现代国家治理有着启迪和借鉴意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中引用了《管子·牧民》中的话,大体意思是说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以此来说明民心向背与政权建设的紧密关系。
“治理体系”是前提和基础,“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目的和结果,要想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一套体系完整、合法合理合情、高效运转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一般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由经济管理治理、政治运作治理、文化发展治理、社会运行治理、生态文明治理五大体系构成,但这种条块式的自上而下的纵向治理体系的实际上是一种各自为政的思路,无法从根本上建构起全息系统、整体一盘棋、高度协同的现代化国家治理格局。立足于全球“现代化国家治理”思想精华、世界发达国家治理经验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的特定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全息视角来看,具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家治理体系”,应该积极向古代先贤的治国理政思想学习。
关于治国理政的首要道理,管子认为,是要使民众富裕起来,拥有财富。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说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用现代汉语说,意思大概就是,大凡治国理政的基本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群众富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就容易治理和管控,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和管控。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和建设家园,知书达理从而为国分忧,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具体落实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建设中就是要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关于农业生产与治国理政的关系。管子说过:“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用现代汉语说,意思大概就是,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土地也就荒芜而国家贫穷了。具体到新时代农业发展和三农工作那就是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方针,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底线思维,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尊重农业发展规律和政府监管,转变优化空间布局,节约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具体到农业生产与财政税收的关系。管子说过:“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用现代汉语说,意思是,凡是农业,其收入的特点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然而,官府征税却急如星火,没有定时,农民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应付上面征课。耕田锄草都有季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时够用,农民又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商人秋天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粮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因为关市的租税、府库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粮和各种劳役放在一起。—年四季加起来,也等于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了。—个农民要养四个债主,所以对于外逃者处刑,国君也能制止农民外流,这乃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具体到新时代农业发展,那就是建立与耕地地力大规模提升和责任落实相衔接相支撑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机制和服务机制。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孕育平台,深化棉花目标价格稳定机制,统筹玉米和大豆、花生生产补贴规划,坚持补贴向大面积作物产地倾斜。改革渔业和捕捞业补贴政策,支持捕捞渔民转产、海洋渔业产品和无公害牧场建设和养护措施。继续支持退耕还林还草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利用金融激励机制,探索农业绿色发展的方式,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创新绿色生产。加大政府在农业绿色发展领域的推广应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
关于农林牧副渔的综合协调发展,管子说过:“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从高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四季皆种而五谷皆收。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一个劳力可以耕百亩收二百石。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这样,农民专—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没有奸巧之事人民又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王业的道路。具体到新时代农业的综合协调发展,那就是要建立基本农田和耕地、绿色牧场草原、渔业水产品水域、生物资源结构合理、产地环境生态以及农产品生产结构、市场供给、消费信息和消费反馈监测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规模建设,统一农业产品检测标准方法,实时农业生产监测报告,农业生产过程体系科学分析评价,及时发布农业安全数据预警。一定要力求定期监测和全程管控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立健全重要的农业资源统计数据体系和电子化台账制度,构建充分体现农业生产资源稀缺和农业机械损耗程度的生产成本核算监测监控机制,研究农业生态价值和效率效益统计方法体系。要充分利用农业信息技术和云计算、互联网数据,构建全方位的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和监控系统。
关于粮食生产在农业中的地位,管子说过:“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大概是,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所以,舜第一次率民迁安发展农耕建成“邑”,第二次迁徒建成“都”,第三次迁徒建成“国”。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定他了。因为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先代圣王,正是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所谓除害,就是禁害于农业。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人民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则虽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以至于有所杀戮,人民都是不憎恶的。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人君不发展农业则粮食必少,粮少则人民贫困,贫困则轻视家园,轻家则容易外逃,人民轻易外逃则君令不能做到“必行”,君令不能行则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禁律不能必止则战争不能做到必胜,防守也不能做到必固了。法令不能必行。禁律不能必止,出战不能必胜,防守不能必固,这叫作寄生的君主。这都是不发展农业缺少粮食的危害。所以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具体到新时期中国的粮食生产,那就是要坚持以保障粮食安全、保持绿色供给、保证农民增收为基本任务和基本出发点。突出保农业供给、保农民收入、保农业生态的协调统一和相得益彰,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和质量跃升,努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和总量积累,构建绿色农业发展产业链、效益链、价值链,提升绿色农业质量效益和绿色农业竞争力,变绿色发展为效益提升,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助力扶贫工作的全面完成和脱贫攻坚的顺利实施。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应该不断汲取管子智慧。管仲相齐,大力推行改革,帮助齐桓公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霸业,为后人留下了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中国社会发展历经沧桑变迁,经历了无数次承前启后的变革,而每次变革都可从管子思想中找到力量源泉和智慧光辉。《管子》集管子学派光辉思想,经数百年前后相传发扬光大,内容特别丰富浩瀚。全书是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的古代经典思想理论著作。该书对发展生产、理财经商、养民生息都有精辟见解和高屋建瓴的智慧。《管子》是一部光照千秋、影响深远的先秦政治经济学大典和治国理政方略,它是永远把珍贵思想送给后代的辉煌巨著。《管子》作为我国著名的治国理论书籍和思想经典,集中体现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及朴素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哲学观点对后世政治家、思想家影响至深。管子思想是先秦诸子思想的渊源。管子的治国理政思想博大精深,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迫在眉睫,汲取先贤管子智慧,推陈出新,必将对时代发展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张鹏,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泰山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