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7 17:10:05
管子教育治理思想及其对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陈志新
[摘要] 管子的教育治理思想独树一帜,作为经世致用的政治理论,起到了治理国家的奠基作用。管子的教育治理思想源于社会时代国家治理的需要,也为封建专制社会的国家政治奠定了基础。2600年之后,探讨管子教育治理思想,吸取其精华,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仍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管子;教育;治理;现实意义
管子,字仲(公元前723-645),安徽颍上人。名夷吾,字仲,谥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道教奉管子为 “丙申太岁管仲大将军。”《管子》学说是管子思想的核心,他重视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强调以君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主张以人为本,坚持正义的王道思想,为避免社会出现忽视道德人心的倾向奠定了法治思想基础。管子辅佐齐恒公治齐四十余年,使之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就霸业,有赖于管子的辅佐治理。历史上曾有“春秋两百多年,实在是齐桓公和管仲的天下”之说。
一、管子的教育治理思想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政治策略
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实行法治治理制度,是因为齐国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较之其他诸侯国要繁荣发达一些。一是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基础,经济较为繁荣。二是由富贵导致奢侈,由奢侈会导致衰败。齐国贵族的奢侈腐化,必须有法治思想和教育治理来制约和引导才能保持稳定局面。管子相齐,主张实行以法治国,巩固了齐国朝政基础。齐国的次级贵族阶层被腐蚀,也如高级的贵族一样,周天子因腐化而没落,齐桓公称霸后,并没有挽救贵族没落的趋势。尽管他称霸,也因其奢侈淫乱的生活动摇了霸主的地位。这一时代出现的管子法治和教育治理思想,就是挽救齐国朝政颓废腐败风气的一种治国之策。管子辅佐齐桓公治理国家,史称桓管改革。桓管改革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此以后,农业又进了一大步,并形成了后来的初税亩制度。军事也进了一大步,用兵制度变了,兵源多了,对匈奴的打击力大了。外交也进了一大步,各国之间重视外交了。经济也进了一大步,贸易受到各国的重视了。①这就从侧面肯定了管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治理天下的影响力,是对管子治理思想的一种认可。在古代思想史上,管子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治齐以成霸的功绩,对推动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抹杀的重要地位。
管子采用法治手段治理国家,同时也就出现了管子的教育治理思想。《管子》说:“明主者,有术数而不可得欺也,审于法禁而不可犯也,察于分职而不可乱也。故群臣不敢行其私,贵臣不得蔽贱,近者不得塞远,孤寡老弱不失其所职,竟内明辨而不相逾越。此之谓治国。故《明法》曰:所谓治国者,主道明也。”②英明的君主,应该是掌握权谋策略而不可欺瞒,明确法度禁令而不可侵犯,分清上下职事而不容颠倒混乱。所以,群臣不敢行私舞弊,贵臣不能压制贱者,近臣不能阻碍远者,孤寡老弱不会丧失其应该得到的供养,国内尊卑分明而没有互相僭越的情况。这才是治理有序的国家,所以说,所谓治国,一定是君主有治理之道的。“明主在上,有必治之势,则群臣不敢为非”③明君在上位,有其治理的权威,群臣便不敢为非作歹,社会国家当然也就不能腐化堕落。这是管子以法治国的观点,一是要求君主明道,二是要求君主以身作则,当好表率,作好示范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领导能够以身作则,下属的言行当然就有所规范了。这就是管子的君主明道,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教育法治思想。公元前685年,齐恒公同意管子以法治国的法制主义思想并要求严格落实,在这一法治思想的指导下,管子下大力气整肃齐国内政,实现了恒管称霸中原。
秦朝以前的政治制度是以家族制代替氏族制而建立的,具有浓厚的家天下的特点,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周朝建立封建制度,创建统一王国,是以封建婚姻关系维持异性国之情感,以宗法关系维系同姓国度间的亲密关系。这时“礼”和“刑”并用,中国古代的礼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古人认为,礼既是礼定贵贱尊卑的依据,也是法律出处的渊源,成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刑则是礼的一种补充。这就是先礼后兵,先是有法律法规的教育和示范,如果你有禁不止,那对不起,只有“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④。随着社会的发展,管子的法治思想一经推行就使齐国得到大治,齐国很快就称霸于诸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唯一标准。管子法治教育思想的“事断于法”成为法家依法治国的基石,由此管子的教育法治理念得到了迅速普及和推行。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到,从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用管子变法开始,到公元前338年商鞅被杀的340多年中,从郑国、魏国到秦国各国先后掀起了以法治国活动。郑国的政治家子严最能代表法家的特征,他把刑法用铁浇铸出来,史称“子产铸刑书”。魏文候用李悝(约前455-前395)变法使李悝成为战国前期法家的代表之一。李悝高举法家旗帜在魏国把春秋战国社会大转变时期地主阶级的零散法律条文汇编成《法经》,作为推行改革的法律依据,使变法取得了巨大成功。《法经》包括了《盗法》、《贼法》、《纲法》、《捕法》、《杂律》、《具律》等六篇具体法规条文,初步形成了春秋战国时代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二、管子的教育治理是提高社会公信力的思想基础
管子法治思想倡导“事断于法”。这是慎到(约前395-315年)提出的“民一于君,事断于法”政治主张。⑤意思是百姓和百官听从于君主的政令,而君主在做事时必须完全依法行事,不可随意发号施令。而且,立法权也要集中于中央集权的君主,下属官吏只有严格地遵守法律和执行法纪,即所谓“以死守法”。以死守法的实质是严格地依法治国。管子注重维系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认识到贵族制崩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时候,仅仅是维持旧的礼制的“礼”已经不适用了。适合社会前进的新要求,非得讲法治不可。而法治的要义,是在于法治而不在于人治,这是依法治国的重中之重。法治的特点在于有法可循,依法办事。法治的重点还在于普法,通过普法教育达到上下都依法行事的效果。百姓应当守法,官吏更也应该守法。官吏违法行政,百姓可以不服从。这实质上是提高社会公信力之举,而依法治理国家,法治与教育治理并举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管子的教育治理理念。
管子的教育法治思想,一是君臣上下皆从法,依法治国。二是法律法规的出台要由国君钦定。“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皆从法,此之谓大治”。⑥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律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法律、教育和医疗的三条底线之一。但是“法自君出”很多时候无法避免法治与人治的矛盾,君权大于法的一言九鼎,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是说法治与人治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有其相互对立性。管子遇上齐桓公这一开明君主,桓管改革才得以成功,也成就了一方霸业。人治与法治的关系,当“权大于法”的一言堂出现后,古往今来都是有许多悲剧式的事件和人物产生的,不管是最早的商鞅变法,还是当代社会生活中,都有很多实际例子可资教训。百姓相信当政者的管理,拥护和拥戴当政者,源于当政的社会公信力。当政者不作为,或者乱作为,公信力丧失,政治的大厦也将倾覆。可见,管子的法治思想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在封建专制条件下的君权思想占上风的影响下,出现人治大于法治的悲剧,乃至当代的一些事例,分析起来都是依法治国思想和法治教育不够彻底的必然果报。
三、管子教育治理思想对提升文化自信的几点启示
管子教育治理思想是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也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当下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必须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同时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切为我所用。从古圣先贤经典中汲取教育治理的文化资源,为我所用,就是从经典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司马迁在《史记》129章“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直至今天这仍是一种真实的现实生活写照。人们的心里充满了以利益为主的欲望,不顾道德而为之去奔命,稍不留意就会埋下祸根。所以阳明先生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所谓“心中贼”就是指超越现实的非份的欲望。“破心中贼难”因为人的欲望欲火难平,常常在心中闪现,常常占了上风,所以是很难平衡或消除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⑧《尚书》说的这十六个字的心法、心传告诉后人,人心是很危险的,人心蠢蠢欲动着各种欲望欲火,无时不刻的在搅动人的心弦,而道心却是很微妙的,道心时时刻刻,甚至是24小时在监测着人的内心,惟有精心体察,专心守住道德底线,才能坚守君子之风,这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道理所在,也是我们在寻找的文化自信,也是不偏不倚的为人、为官、为政之道。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占比十有八九,有多少人期望成为富贵发达、权贵一方的富豪,有多少人求之不得,反倒因为贪污腐化身陷囹圄。很多人觉得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治平离自己很远,其实不然,人人须要自觉规矩自己的言行,遵循法治规范。这就是在法治基础上的,强化法治教育的观点。
1、管子的教育治理思想是大兴君子之风的治本之举。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復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义廉耻正是大兴君子之风题中应有之意。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⑨国有四维,缺了一维,国家就会倾斜;缺了两维,国家就会很危险;缺了三维,国家就将颠覆;缺了四维,国家就会灭亡的。倾斜可以扶其正,危险是可以挽救的,倾覆了可以再度起来,帷有灭亡了,那就不可收拾了。所谓四维,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有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有耻,就不会趋从坏人。人们不超越应守的法律道德规范,国之君主的地位就会安定;人们不妄自求得利益,社会就不人有巧谋欺诈;大家都不掩饰过错,人们的行为就会自然端正;社会没有品行不端正的人,邪乱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我们说,真刀真枪在战场上拼杀,会有胜有负,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丧失了,结果就是不打自败,这也是和平演变的必然结果。礼是法度硬件,后面的义、廉和耻等三项则是软件。《左传》僖公十八年里例举的故事说,齐候好内,多内宠,夫人已经有三个了,如夫人还有六个,合起来九个。国君诸侯这种腐化堕落的私生活,对于国家的治理会有益处吗?答案是肯定的。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腐败官员道德丧失,甘于被围猎的问题来看,这些原官员们,智商并不低,管理水平并不差,政绩也曾可圈可点,为什么道德会严重滑坡?一言以蔽之,法治教育软件没有更新!文化自信丧失。因此,制止社会腐败问题,仅仅有法规还不行,关键是要通过教育和法治双管齐下,规范从政者的行为。不受监督的权力必须导致腐化腐败,这种腐败行为超过了百姓可容忍的限度,就会丧失社会公信力,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如上所说,三维将倾的后果会是什么?文化自信的丧失会不打自败的!当下人们对反腐败斗争,公开几个大案要案,处理几个腐败典型不再觉得震惊和稀奇,就是寄希望于国家在顶层的法治德治的设计上,既有强化硬件的法律法规措施,又要从政者头脑和思想上的软件更新。
2、文化自信在于推行政令能够顺民心,应民意。管子教育法治思想之所以可贵,在于尊重民意,“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的教育法治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⑩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民意。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民意。百姓怕忧劳,国家便让利于民,使他安乐。百姓怕贫贱,国家便使他脱贫致富。百姓怕危难,国家便注重防灾减灾使他安定。百姓怕灭绝,国家便使他能够繁衍生息。因为国家能使百姓安乐,他们就可以为国家承受忧劳。国家能使百姓富贵,百姓就可以为国家忍受贫贱。国家能使百姓安居乐业,他们就可以国家承担危难。国家能使百姓繁衍生息,他们也就不惜为国家而牺牲了。单靠刑罚是不足以使百姓害伯的,因为会有暴乱和反抗,仅凭杀戮不足以使百姓心悦诚服。失去了人心,法令就无法推行了。杀戮多行而人心不服,为君者的地位就危险了。因此,满足百姓的这四种愿望,疏远的就会亲近。强行上述四种百姓厌恶的事情,亲近的也会叛离。可见“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这是依法治国的宝典。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生产力得到解放,人民生活显著提高,这个成果是举世公认的,但是,当下各种思潮交锋,失去了百姓的文化自信,就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
3、大力营造文化自信氛围。管子说: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有名则治,无名则乱,治者以其名。管子说:“道在天上,好比太阳;它在人体,就好比心了。”⑪意思是说,有人气则会众志成城,百姓不拥戴则不会安定。国家的兴旺发达就是依靠百姓的拥护;有名分在其位则国之有治,没有这个名分了,社会就会混乱不堪,管理一个国家是要依靠名分的。管子在《弟子职》里说,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谓学则。这是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又一阐述。先生施教,众人要遵照学习。学是习之始,习是学之成。学和习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学习。如何来学习,在方法上,管子说要有谦虚的心态,学的时候才能入脑入心,才能彻底。学了要去做,怎么做?见贤思齐,见善就跟着去做,见义就身体力行。性情温柔孝悌,不要骄横而自恃勇力。心志不可虚邪,行为必须正直。出外居家都要遵守常规,近赤者红,近墨者黑,一定要与德行好的人士结成团队。要面带微笑,行为端正,特别是内心要合乎规范。衣带必须整齐。朝要学暮要习,小心驶得万年船,小心翼翼。这个学习的方法实在是至今仍遵守的学习规则。
管子的主张可贵之处是在讲法治的基础上,又讲法治教育,举国上下高官百姓都要遵纪守法,都要以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以法治国。在以法治国的同时,管子又把目标定位在经济建设上,他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思想也事关国家的安定。明荣晓耻是道德伦理思想的基础之一,荣辱观是道德建设的基石,这个基石是建立在社会物质生活丰厚条件下的文化自信,如果脱离了百姓社会生活实际,只讲法治精神就有可能滑向空洞的道德说教偏向。《管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的荣辱观思想是我们今天进行道德建设的重要理念源泉。管子在历史上的贡献,不仅是时政治理,还为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可以说他是不朽的圣人,立下的是彪炳史册的功勋。
【参考文献】
①《中国通史·春秋五霸齐桓公与管仲》
②《管子·明法解》67章
③《管子·明法解》67章
④《汉书·陈宠传》
⑤《百度·百科》。
⑥《管子·法法篇》
⑦《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月
⑧《尚书·大禹谟》百度词条
⑨《管子·四维》
⑩《管子·四顺》
⑪《管子·枢言》
(作者简介:陈志新,单位?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阳明心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