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第62期 浅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时期的“涉流沙”二题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1/8/27 15:06:20



浅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时期的“涉流沙”二题

  张连杰

 

[摘要]春秋时期的齐国,齐桓公重用管仲、管仲全力尽责辅佐齐桓公,齐桓公成为这一时期的首位霸主。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时期,曾“涉流沙”。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分析并论述了与之相关的两个问题:(一)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时期的“涉流沙”,其基本原因和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攘夷”;(二)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时期的“涉流沙”路线和春秋时期的绿洲(沙漠)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

[关键词]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涉流沙”;“攘夷”;春秋时期的绿洲(沙漠)丝路路线

 

管仲是安徽省颍上县人、安徽省淮河流域的历史名人。春秋时期,齐桓公重用管仲、管仲全力尽责辅佐齐桓公,在齐国进行改革、富国强兵,并使之成为这一时期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首位霸主。管仲是这一时期齐国伟大的名副其实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管仲之谋也。”值得注意的历史史事是:在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历史进程中,曾“西伐大夏,涉流沙。”

有鉴于此,笔者虽学力有所不逮、但仍不揣浅陋,拟从春秋时代的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时期“涉流沙”的基本原因和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攘夷”以及“涉流沙”的相应具体路线和春秋时期的绿洲(沙漠)丝绸之路具体路线等两方面,来分析与论述了春秋时代的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时期的“涉流沙”这一具体的历史活动;并以此抛砖引玉、且求教于学界的专家们与同行们!不足之处,恳请批评和指正!

一、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时期“涉流沙”的基本原因和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攘夷”

春秋时期,周天子和周王室的权势和威力大为衰弱、其属下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且不断兼并;“礼坏乐崩”、诸侯纷争。“周室微而礼乐废”,东周平王时,“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另外,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周边的少数民族如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等,也不来朝贡(正所谓:“荒服不至”等)。特别是北方和西方的戎、狄等边地少数民族,大量地、频繁地向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大部分地区进犯,齐国、鲁国和关中等地首当其冲。

据左丘明的《左传》、司马迁的《史记》以及王国维的《今本竹书纪书疏证》(附于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等文献资料中的部分相关记载有:

“(懿王)七年,西戎侵镐。”

“(孝王)元年,命申侯伐西戎。”

“(夷王)七年,公师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

“(厉王)十一年,无道,西戎入于犬丘。”

“(宣王)三年,王命大夫仲伐西戎。……七年,西戎杀秦仲。”

“(幽王时,)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

“(平王)四十二年,狄人伐翼,至于晋郊。”

“(鲁桓公传)六年,夏,北戎伐齐。”

“(鲁闵公传)元年,春,狄人伐邢。”

从上述所列的历史文献史料的呈现中,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对齐国等地构成一定影响甚至威胁的中原地区的周边少数民族主要在北方,对周天子所在的地域造成威胁的是西戎(西方的少数民族西戎、西夷和犬戎等不时地侵犯西周和东周所在的地域)。西戎等对齐国以及邻近地区则确实没有构成直接的威胁和造成一定的冲击。

虽然西戎、犬戎等西方的少数民族,没有对东方的齐国及其附近地域构成直接的威胁和一定的伤害;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戎、西夷和犬戎等,实实在在地对从西安为重心的渭河流域(又叫关中地区)、以太原为中心的汾河谷地和以洛阳为核心的东周管辖区域等,造成了极大的危险和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

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其手段和方式是“尊王攘夷”、其目标和结果是称霸中原地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定:齐桓公西征“涉流沙”的宏伟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高其在众多诸侯中的名誉与地位,最终是为其作为诸多诸侯会盟盟主的荣誉与地位而累积资本和增加筹码的。关于这一点,笔者以为应是确定无疑的;或者说,基本上是确定无疑的。为达到此宏伟目的,管仲辅佐齐桓公西伐大夏并 “涉流沙”去 “攘夷”—— 正所谓: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时期“涉流沙”的基本原因和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攘夷”。

明确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时期西征大夏并“涉流沙”的宏伟目的、基本原因和主要目标之后,还应知晓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时期西征大夏并“涉流沙”的具体时间。在齐桓公称霸过程中,其北伐中原地区北方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的大致时间,“即公元前660年左右。而齐桓公西征(“涉流沙”)的年代,应在此之后,但也不会相距年限很长。”笔者认为:对于这一时间点,学者们尚需去穷尽相关史料、努力精确考正,以便得出更进一步的、最精确的学术观点和论证结果!

关于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时期的西征“涉流沙”的史事,散见于《国语》、《管子》和《史记》等古老经典文献经史子集中的子书和史书的相关记载之中,笔者现将之列举和梳理如下:

《国语》卷六《齐语》:齐桓公“即位数年……西征攘白翟之地,至于西河……乘桴济河,至于石抗。县车束马逾大行与辟耳之溪,拘夏、西服流沙西吴。”

《管子》卷八《小匡》:“(齐桓公)西征、攘白狄之地,遂至于西河……乘桴济河,至于石沈;悬车束马,逾太行与卑耳之溪;拘泰夏,西服流沙,西虞而秦戎始从。故兵一出而大功十二。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国诸侯,莫不宾服。”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寡人(指齐桓公本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令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于此乎?吾欲封泰山,禅梁父。”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齐)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时期的“西伐大厦,涉流沙”,其基本原因和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攘夷”;很显然的就是:在“攘夷”(包括“西伐大夏,涉流沙”)的过程之中和结束之后,自然而然地也同时“尊王”(尊重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了。其最终的结果便是:实现了并达到了齐桓公称霸中原地域和成为诸侯盟主的目的!正所谓:“(东周)釐王三年,齐桓公始霸。”

二、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时期“涉流沙”的路线和春秋时期的绿洲(沙漠)丝绸之路路线

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攘夷”称霸、“西伐大夏,涉流沙。”由此便可推知:第一,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流沙是指流动的沙子、沙丘等;第二,大夏与流沙应是紧密地相邻在一起的,或者这两者相距得应不会太远;第三,大夏应在流沙的东边;第四,明确了和知晓了大夏的大致位置,便可以确定流沙所在的大致位置;第五,还可以进一步地去了解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时期“涉流沙”的相应路线甚至这一时期的绿洲(沙漠)丝绸之路的大致线路等。

“‘大夏之名,黄帝时已传至中国。’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以前,大夏‘居青海布隆吉尔湖(Bulungir—gol)畔,以后逐渐向西迁徙者也。”“孔晁注云:‘大夏,西北戎。’”“西北方曰大夏。”“西王母在流沙之濒。”“《管子》称(齐)桓公西伐大夏;而《山海经·海内东经》,亦列大夏、月支在流沙外。”

还有,“(西)晋杜预在《左传·定公四年》注中说:‘夏墟,大夏,今太原晋阳也。’”关于卑耳山的具体的、相应的地理位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蒲州平陆县列有‘卑耳山’条,谓在‘县东’,并征引《(<史记>)索隐》曰:卑耳山在河东大阳县。”

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大夏的相应涵义就是——既可指民族名称、又可指地区地域名称。从总体上来看,大夏就是指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地域西边的一支或者多支少数民族,其活动所在的地域范围大致是在今山西太原及其以西的山陕交界处的黄河两岸的汾河谷地、吕梁地区和陕北的延安和榆林的部分地区。而流沙则是指陕北与内蒙古交界处的毛乌素沙地。

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称霸并担任诸侯盟主时期,其西伐大夏并经过流沙、艰难跋涉且万里征战等,其所经路线大致应是:从齐国向西,即从山东半岛出发,经过华北大平原、跨越太行山区后,再横穿黄土高原,又经过山陕交界处的黄河、到达陕北地区后,又继续前行、涉过了毛乌素沙漠(即“涉流沙”),最后就到达了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简单地说,这条路线便是:山东半岛→华北大平原→黄土高原(山西省内)→乘船过黄河→陕北地区→毛乌素沙漠→鄂尔多斯高原等。

笔者以为:一般地说,丝绸之路划分为四种类型,在广阔的亚欧大陆的大地上、从北向南,大体上是:草原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又叫永昌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又叫瓷器之路)。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是草原,叫草原丝路;在亚欧大陆上从东向西,大体上经过的草原有蒙古草原、准噶尔草原、哈萨克草原、吉尔吉斯草原、钦察草原、南俄草原和匈牙利草原等。“根据史书记载,我们可以确信周穆王曾在3000年前西征犬戎,打开了通往草原丝绸之路的门户。”

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主要是沙漠,叫沙漠丝绸之路;在亚欧大陆上从东向西,从东向西,大体上经过的沙漠地区有河西走廊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亚的卡拉库姆沙漠和克孜勒库沙漠、西亚的阿拉伯沙漠等;因为沙漠中有水的地方往往就会有绿洲,所以沙漠丝绸之路又叫绿洲丝绸之路;还因为绿洲丝路经过我国的大西北地区,所以这条丝绸之路又叫西北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与其说是沙漠之路,倒不如说是绿洲之路。”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绿洲(沙漠)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可大体上概括为:从山东半岛出发,向西经过华北大草原、太行山区、山西境内的黄土高原、陕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等地。在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继续向北可到达内蒙古的河套地区,再沿着内蒙古草原的草原丝绸之路到达古欧洲地区;或者继续向西南可到达腾格里沙漠,再沿着甘肃省河西走廊的绿洲丝绸之路到达新疆地区,向西跨过葱岭(大致在今帕米尔高原一带)到达古中亚和古西亚地区、最后再到达古欧洲地区和古非洲地区。上述的内容便是春秋时期的绿洲(沙漠)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图。

总之,丝绸之路(包括陆地上的草原丝路、绿洲丝路和西南丝路以及海上丝路)作为古代中国与古代世界各民族各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思想、宗教和文化等交往交流的载体、中介和媒质,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因为交往交流对各方来说、均是互惠互利的,无论输出还是输入都意味着创新与进步!“丝绸之路确实如同一部教科书,告诉后人(和世人)如何把握机遇。”仅此一点,春秋时期的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时期的“涉流沙”和这一时期的绿洲(沙漠)丝绸之路,就值得学界的同仁们和同行们对之进行广泛的探讨与深入的研究!

 

作者简介:张连杰,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

 


全站搜索

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