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第62期 《管子》水哲学与治国思想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1/8/27 15:10:02



《管子》水哲学与治国思想

[摘要]  《管子》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著作,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与治国理论。在《管子》看来,水是世间万物的生成本源,也是人性不同、道德差异的深层原因。鉴于水对国家治理的独特作用,《管子》提出国家应该兴建水利设施、设置水官以防治水灾,君主效仿流水之性,采取“决塞”之术治理民众,方可统治稳固,长治久安。

[关键词]  《管子》;水哲学;治国思想;水利建设;决塞之术

《管子》是一部囊括先秦经济、政治、哲学、伦理等各个文化层面百科全书似的重要典籍。其中,治国思想是《管子》的核心理念,而哲学是其治国思想的基础。为此,本文拟根据《管子》中的部分篇章探讨《管子》的水哲学及其与治国思想之间的关系。

一、《管子》中的水哲学

《管子》一书多处论及水,将水与万物本源,与人性、道德联系起来,赋予水以哲学的高度,从而超越了水的自然属性。

《管子·水地》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管子》将地视为万物生命的源头,将水视为“地之血气”,实为内在于万物的血液筋脉。故又谓水说:“(水)集于草木,根得其度,华得其数,实得其量,乌鲁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理明著。”水涵养了万物,是草木鸟兽的生长、发展的必须。不仅如此,人作为万物之秀者,同样是水的运化而成。“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三月如咀。咀者何?曰五味。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肝主心。五藏已具,而后生肉。脾生隔,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内已具,而后发为九窍。脾发为鼻,肝发为目,肾发为耳,肺发为窍。五月而成,十月而生。”(《水地》)《管子》详细描述了人类生命的孕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水无疑是最为关键的,流动之水生成人的生理形体,水使人有了形成社会属性的自然生理基础。所以,《水地》篇有云:“万物莫不尽其几,反其常者。水之内度适也。”“是故具者何也?水是也,万物莫不以生。”水与地一样,成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世间生物的本源。诚如《水地》篇末所云:“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管子·水地》将地看作万物本源,此处却又言水为本源,似乎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不过,中国传统哲学所谓的“本源”并非是指万物的统一性,而是一种带有隐喻性的形象思维。基于此,《管子》才会出现世界的本源可以是“道”,可以是地,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气。

以水喻德是先秦哲学家普遍采用的论证方法,意在直观、形象地将水的性质与人的品德相联系,以达到有效施化的目的。譬如《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孔子亦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老子与孔子皆认为水与善、智等道德品质有关,俱是在水的自然属性之上寻求道德伦理层面的解释。《管子》也是如此,赋予水以道德的意义。《水地》篇曰:“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也,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在《管子》看来,水具有仁、精、正、义、卑的品格,与君子、王者类似。此外,为了进一步说明水的德性,《管子》以“玉有九德”来说明水的品德。玉与水的关系,《管子》有过明确的解释,“是以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水地》)水集为玉,那么,玉之德来源于水之德,即玉之九德也就是水之九德。至于玉的九德,《水地》有云:“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儿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水聚集在玉中就生出玉的九种品德:玉有温润、清澈、坚硬、清正、鲜明、不屈、声音清越等特征,对应了仁、知、义、行、洁、勇、精、容、辞等九种品德。

在《管子》文本中,水除了与人的道德品质有关外,还与人性有联系。《管子》认为各个诸侯国所在地的水质不同,因此其国国民的人性相应有所差异。《水地》篇在论述各国水质与人性时曰:“夫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冣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齐晋之水枯旱而运,淤滞而杂,故其民谄谀葆诈,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沈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闲易而好正。”至此,《管子》以不同的水孕育出不同品性的人为根据,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治人与治水之间存在神秘联系的观点。也就是说,在《管子》那里,治水与治人,治水与治国存在一定的相通。

二、水哲学与治国思想

治国思想是《管子》文本的核心理念,与《管子》的形成背景不无关系。学界至今对《管子》的成书年代、学派属性没有达成共识,但对于其为汉代之前著作的观点则没有太大争议,故《管子》与其他子书一样,俱是以治国思想为其重点探讨的内容。《管子》中蕴含丰富的水哲学,运用于政治层面就是君主的治国方法与为政策略。

水哲学落实到现实世界即为法水哲学。“法水”即“法于水”、“取于水”,又称“水鉴”,是指由水的启示联想到人情事理。所谓“法水哲学”,是指人们将对水性和水理的认识转化为一种根本方法,运用到社会人生各个领域,通过将人情事理与水性水理相类比,找到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根本方法。《管子》中的水哲学与治国思想的联系是以法水哲学为其理论基础的,主要表现在国家水利建设、君主“决塞”为政之法两个方面。

(一) 国家水利建设

水与国家的安全发展息息相关,水利设施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行的必要保障。因此,历代王朝中的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水事与水利建设。《管子》注重水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直言“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人心正则欲不污,民心易则无邪。是以圣人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水地》)“圣人治世,其枢在水”可以看出《管子》对水及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视。《管子》之所以如此,在于水对国家平稳、安全运行的意义。

其一,水对国家城市的选择有影响。《度地》篇有云:“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向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国家在立国时,选择地一定要择水而立,以水为枢,尤其是一个国家的中心城市,要遵循水的特性而建,既要取水方便,又要避免水患。

其二,《管子》倡导水利建设以应对水灾。水灾在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模式的古代中原地区是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水灾不仅会湮灭农田,粮食减产或绝收,甚至还会威胁人畜的生命,故各国都十分惧怕。《管子》将水灾列为五灾之首,曰:“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虫,一害也,此谓五害。五害之属,水最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度地》)水灾是国家最大的灾害,基于此,治理水灾就是国家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治理水灾呢,《管子》给出了一定的治理方法。“控则水妄行,水妄在行则伤人,伤人则困,困则轻法,轻法则难治,难治则不孝,不孝则不臣矣。”(《度地》)《管子》认为水灾发生时,用“控”的方法是不可以的,一旦控水,则会引起水的妄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此,《管子》主张设置水官、兴修水利、修筑堤坝,用于排水、蓄水与灌溉。《度地》篇说:“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大夫、大夫佐各一人,率部校长,官佐各财足……令之行水道、城郭、堤川、沟地、官府、寺舍州中,当善治者,给卒财足。”“阅具备水之器,以冬元事之时,笼、缶、板、筑,各什六,土车什一,雨车什二。食器两具,人由之,禁锢里中,以给丧器。”水官的任务是巡视水情,组织民工,时刻为修水利、除水害做好准备。《管子》将水分为五种:经水、技水、谷水、川水、渊水。根据水的不同,筑修的水利也是不同的。“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夹水四周,禾稼不伤。岁埤增之,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至于灌溉,《管子》中并无二字,但却曾说:“沟渎不遂于溢,障水不安其藏。”(《立政》)此语显然是开沟修渠、蓄水灌溉的意思。

(二) 君主“决塞”为政之法

《管子》不仅重视水利事业,而且还有以水喻政的观点。《管子》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即君主应该了解民性,如同了解水性一般,这是治世理民的关键。水性与人性的关系,《管子》有过详细的论述,如果按照各国人民的人性特征施以教化则人民便可趋于善良,便于统治。除此之外,《管子·七法》篇提出“决塞”的为政方法,也是根据流水的特征而受到启发,是将法水哲学用于治国策略的实践。

《管子·七法》篇述“决塞”曰:“予夺也,险易也,利害也,难易也,开闭也,杀生也,谓之决塞。”《管子》所说的“决塞”实际上就是君主巧妙从政,斡旋于臣民的统治之术。“决塞”之术来源于水的诸多特征,譬如有利、有害、能流、能上等。关于“决塞”,《管子》文本中还有许多进一步的诠释。《君臣下》有言:“民迂则流之,民流通则迂之。决之则行,塞之则止。”“天下道其道则至,不道其道则不至也。夫水波而上,尽其摇而复下,其势固然也。”显然,《管子》认为治理民众与治理水患是一样的道理,民“迂”则“流之”,民“流通”则“迂”,治理水时,水“迂”则“流”,水“流”则“迂”,其理一也。甚至《管子》直言治国之道好似水波的上下摇动,这是水势的必然,也是治理民众的必然。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管子》倡“决塞”,认为其法甚为重要,如果不用此法,则国家治理不当,统治不会长久。《七法》篇说:“不明于决塞,而欲驱众移民,犹使水逆流。”在《管子》看来,如果君主不明白“决塞”的道理,胡乱驱使驾驭百姓,就好像一个人在水中逆流而上一样,是费力而无功的。又言:“治人如治水潦,养人如养六畜,用人如用草木。居身论道行理,则群臣服教,百吏严断,莫敢开私焉。”(《七法》)在这里,《管子》对统治者自身提出了要求,要“居身论道”,学会治人之法,这就需要统治者效法水,以水为学习对象。

在《管子》的法水哲学中,君主“决塞”之法还体现在国家立法与政策制定、推行的过程中。制定的法律与推行的政策一定要像流水一样,顺应民心与民意。《管子·牧民》篇曰:“下令于流水之原。使民于不争之官……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令顺民心,则威令行。”实际上,水在《管子》中原本就有标准、准则的意蕴。《水地》篇有云:“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违非得失之质也。”水是万物得准则,是不同事物共同的基础,是隐含在万物特殊性、差异性中的同一性。因此,《管子》以水为范制定法律与政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结

综上所述,《管子》水哲学与其治国思想之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密切关系。水与地共同构成了宇宙万物的世间本源,与道、气等形上学的本源相比,更具有现实性与直观性。在《水地》一篇中,《管子》将水与人性、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这就为水哲学与治国思想的相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一方面,依《管子》,水对国家城市的选择,国家正常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因水质的不同,各个地区人的人性也不尽相同,作为统治者应当顺应民性而从事教化与管制。基于此,《管子》为君主的国家治理提供了一定的方法:预防水灾需要设置水官、建设水利设施;效仿流水,根据民心民意,采取“决塞”之道治理民众。只有如此,国家才可长治久安,百姓方可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郭沫若.管子集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李中锋、张朝霞.水与哲学思想[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4]李宗新、李晓峰.浅析《管子》论水[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3):67-69.

[5]张连伟.《管子·水地》与古代水文化[J].殷都学刊,2005(3):102-104.

[6]程潮、钱耕森.先秦各家的水哲学及法水哲学[J].学术月刊,1997(12):62-71.

 

(作者简介:闫伟,同济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全站搜索

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