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6/10 8:49:50
三管随谈 龚 武 一、 何谓三管? 2007年5月颍上县第二届管子文化节和管子文化研讨会期间,安徽省政协主席、管子研究会名誉会长杨多良为两会题词:三管齐下建颍上,五位同行致和祥。时隔一年,安徽省管子研究会成立,杨主席发来贺电,再次使用了管子、《管子》和管子文化(即三管)这样的表述。 那么,什么是三管呢?笔者觉得三管应当有口语和书面语体两种表达方式。口语表达就是:管子这个人、《管子》这本书和管子文化,或者是管子其书、管子其人和管子文化;书面语体表达即管子、《管子》和管子文化,或者叫管仲、《管子》和管子文化――后一种直呼管仲其名的表达,建议尽量减少。 管子是三管的核心,不能不辨。对先秦诸子,一般并不直呼其名,如果对管子这样直呼其名,那么至少有不恭之嫌,在倡导社会和谐和以人为本的今天,学界对先贤、古人后学也应当力争做到公正、平等对待之。如何称呼管子,个人也经历了一个认知过程。最初,笔者也从众,好把管子、管仲混用。因为编校《管子研究》,一些文章管子、管仲混用,不太规范。经辨义,觉得称谓具有伦理含义,并非无关紧要,很多正面研究管子的文章称管子显然比称管仲要好。笔者作文由此开始较多选择使用管子。 安徽颍上尊称管子,除了上述原委之外,当然含有管子故里对管子的敬重,寄托家乡人对管子的一种情感,一种审美态度。笔者曾向有关方面建议,把颍上的管仲文化节改称管子文化节。 关于管子和管仲称谓问题,还有一种奇怪的说法,说是管子容易与一种乐器的管子和作为建材的铁管、钢管的管子混淆,因此不如叫管仲好。如此显然不足为据。管子研究是严谨的学术,对管子的称谓,愿在管子研究会圈内首先能大致形成一种共识。 两年前,三管表述写进了颍上县管子研究会年会通过的修改的《颍上县管子研究会章程》。2008年5月12日,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一届会员大会审议通过的《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章程》,再次明确表述三管是管子、《管子》和管子文化。 二、三管探源 1、管子研究。历史上,对管子其人的关注和研究,是管学研究的基础。这多少说明了另一种以人为本的道理。《论语》中记载孔子曾四次评说管子,其中赞扬了管子的辉煌功业(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大仁(如其仁如其仁)和文明教化之功(微管仲,吾辈披发左衽矣),但也认为管子不知礼或器小。荀子虽直接引证管子不多,但对管子的霸业之道推崇有加。韩非子则对管子极端重视,《韩非子》作为一部以问题为中心,以史料为基础的史论结合的子书,主要关切的是管子事迹,及其对后世的借鉴意义。全书涉及管子、《管子》的记载、引证超过30处。《晏子春秋》则记载了晏子辅佐景公时期对管子功业的承传和师法。司马迁纪传体史书《史记》之《礼书》、《封禅书》、《平准表》、《齐太公世家》和《管晏列传》诸篇均记载了管子其人、其事。《管晏列传》主要是说的管子其人、其事的,但提到《管子》其书,虽然说得不算很多。影响古今的刘向《说苑》,比较系统地梳理了管子其人、其事。而后世诸葛亮等人,更多的是把管子当作前朝军政谋略和经邦治国的成功的榜样加以模仿学习,用今天的话说那是管子的粉丝(fans)。晋代张处度的《列子注》,宋代苏洵的《管仲论》,明代的屠隆《管鲍祠碑记》,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等也多着眼于记述管子这个人的生平、功业和事迹。安徽颍上民间流传的口碑传说,更多的也是管子其人的故事,诸如管子出生地、管子的生辰八字、管子抓阄、管鲍之交、射蛇分金、箭射小白、老马识途、病榻论相,等等。 2、《管子》其书。如上所述,韩非子也记载并涉及到《管子》其书中一些篇章的内容,司马迁《史记》的《管晏列传》中记载了《管子》其书的存在,引录了书中的一些内容,如管子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等名言。还列举了一些篇目,如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详哉其言之也。真正对《管子》其书的编研,应当始于汉武帝开肇的古籍编修工程,即跨越五朝、费时一百余年,最终由刘向、刘歆父子总其成的《七略》书。虽该书我们今天无缘见到,但《汉书·艺文志》对《七略》的书目进行著录,《管子》书八十七篇,位列道家诸篇第五(前四篇均亡佚),《老子》之前,实际上是今存第一书。大约是晋、唐以后,对《管子》的训诂、校勘、注疏渐次重视,但对《管子》其书的真伪辩论也拉开了序幕。我们注意到,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历来尤其是现代,凡是认为《管子》其书是伪书或托名所作的学者,一般都对管子持有消极的道德评价,研究也大多满足于简单,难以深入。还有的直接就是以孟学宋儒之论为本位,直接否定管子其人,连累其书。历史上,与《论语》诸子百家等书相比较起来,对《管子》其书下功夫校勘、疏注、训诂的,算是很少的。《管子》其书,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版本有唐代房玄龄(或尹知章)注本,宋代杨忱本,明代赵用贤刻本、朱大复注本以及解放后的郭沫若诸公的《管子集注》、黎翔凤的《管子校注》、马非百的《管子轻重篇诠释》等。 《管子》书的版本学、传播学意义上的存在是一回事,怎么读是另一回事。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怎么读《管子》这部书,以及对读得成果和成效的重视。历史上,除韩非子、梁启超与当代一些学者有见地的著述以外,总的来说阅读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法国著名学者阿尔都塞师徒合著了《读<资本论>》,创立了一种新的读书哲学,开辟了读大师经典著作,解读其人文学术密码的新路径。这种读书哲学要求,应跳开书本字面上写出的那些是,而从作者文字的背后,那些没有写出来的留白处,读出作者要说而没有说出那些是来。《管子》这部经典当然值得我们像读《资本论》那样去读,也许这样另辟蹊径的读法,才能得管子之真面目,庶几乎可以解开缠绕在《管子》其书上的有关作者是谁,真伪之辩的历史乱麻团。读《管子》,无疑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许这将成为管学的核心问题,是打开《管子》这部书秘密的钥匙,也是管子研究的希望和突破点之所在。读《管子》无疑将成为一个极端重要的任务,并将直接影响或制约对管子其人以及管子文化――即管子遗产的转化、现代化的诸多问题研究的学术质量,以及当代新管学的成败。 2、管子文化。分两个层面,一是把管子思想文化遗产放在几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中加以理解定位。由于众所周知的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治文化的原因,管子的思想文化遗产在继承和传播方面存在一种非常独特的现象,即政治实践继承与意识形态学术呈现一种分裂的、表里不一的状态。管子不是显学,但一方面从管子身后的列国纷争,到秦、汉,乃至唐、宋、明、清,甚至现代的中国和亚洲的一些国家,都可以分明察觉管子思想政治遗产影响的痕迹;而另一方面,自汉以后很难在官方文献中找到与思想言论相联系的管子这个人的存在。很多管子的思想言论是借助于孔儒的名义出现的。这里举出两个例子,一个是民国以后国民党政府把教育方针定为礼义廉耻(台湾当局至今仍然沿袭这一方针),把《管子》的四维理念,解释为儒家的专利,根本不提也鲜有人认为这四个概念原出于《管子》;二是毛主席于1952年,在防腐倡廉的著名讲话中说过一段话,建议大家读一读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不国这段名言。这一段话源自《管子》,末句文辞略有改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读二十四史》显示,毛主席读《史记》之《孔子世家》和《老子列传》均有记评,唯独其间《管晏列传》未着一词。1974年的批儒平法,管子被奉为法家鼻祖,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视,但作为学术研究还是非常有限。改革开放以后,管子的许多政治思想遗产资源得到开发利用,但是主流学术机构和社团在管学研究的知识学上的支撑仍然没有及时跟进,学问意义上系统的研究和重大突破依然有待时日。 由此可见管子文化研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没有更多的现成的经验可以做铺垫。 管子文化的另一个路径是,一方面,今人研究管子不单独走一条精英化、学院化、阳春白雪的路子,而整合多种资源,倾向于多管齐下,即把主流学术机构、官方学术社团、草根文人和民间自由学者多重积极性调动起来;另一方面,选择不同方式,创新学术方法,把管子其人、其书、其事放在地域文化研究的视界中加以理解。这是一种近年涌现的新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新生的事物。目前各地无论是作为个人研究者,还是机构、社团的研究,均取得了很大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影响较大的如高连欣《管子传》,台湾学者李敖的电视演讲论文《大人格与小人格》;山东齐文化研究成果颇丰,如宣兆琪的《图说管子》、陈书仪的《管子大传》;山东淄博的《管子学刊》,临淄的管子纪念馆,安徽颍上建立的管子研究机构及其所办的《管子研究》,还有管子后裔管捷的《与老祖宗聊天》。现在已经很难把管子的文化研究与地域文化的研究区别开来,也很难把管子的综合研究与管学分别开来,相反二者融合的趋势越来越分明。所以管学,作为学界和民间对管子其人、其书和其事的综和研究的学问,已经成为与管子遗产的继承传播、地域文化的发掘并存不悖的第三个维度,属于管子大文化的范畴。换言之,或者更大一点,管学可以理解为研究三管的学问。管学属于三管的管子文化范畴,反过来,广义的管子文化也可以涵盖三管。这样理解三管的内涵和外延,对管子研究本身没有任何害处,相反会带来很多启发。 三、 怎样三管齐下? 安徽省管子研究会成立使管子研究有了一个较大的组织平台,但是学术上的更大的突破则是一个非常艰巨、长期的任务,还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笔者觉得: 1、树立学术信心。三管齐下,就是管子其人、《管子》其书和管子文化并重,管子研究的全面展开。管学研究存在很多技术性的困难,也存在很多观念上的困扰。观念上的困扰是第一位的。观念上的困扰靠不争论让研究成果说话来解决。进行宏观的、结构性研究,当然可以,但是微观性、具体个案的研究同等重要。每一个专业的、业余的学人都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或术业的专攻,发挥学术个性,选择或设置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必要的时候,发挥学会的学术平台作用,整合学术资源,进行合作攻关。 2、提倡学术自由。在管子研究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学术观点的碰撞和不同意见的批评,都是允许的,并且要理性地对待不同的学术观点,求同存异,不作统一结论,学术上自圆其说,各说各话即可。管子研究会要以正面研究管子思想文化遗产为出发点,才能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否则,就违背了管子研究会组织的初衷。为此应端正学风,尽量以学理服人,对古人少一点道德指责,少一点苛求,多一点宽容,对同行同道,更要珍惜缘分,以人为善,争鸣则应讲求学术文明。 3、继续研究好管子其人。对管子生年的研究近年有很大的突破,但是并行相悖的有影响的观点,至少还有四家之多:即公元前735说,公元前725说,公元前723说和最新发现的浙江青溪管氏谱牒记载的公元716说。按照逻辑学上,同一逻辑前提推理得出的结论有两个以上时,其必然服从多结论者可以同假,不可同真的定律。管子生年问题还需要持论者,花气力考据求证,继续探究,比较鉴别,去伪存真。 对管氏家族谱牒的收集、研究以及联络管子后裔的工作还需要花更大力量、更多的工夫去做。 从读书入手,继续努力从事艰苦的学术探索,以求得对管子的思想文化遗产及其历史功业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的成果。 4、努力读好《管子》其书。为普及管子的思想遗产,让更多的人比较容易地懂得管子的言论,启动《管子》这部书的更为准确的白文通译以及原文的训诂、校订工作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对于管学研究者而言,个人认为读《管子》原著是要做的首要功课,也是迫切任务。一本书有一千种读法,其读的结果也是见仁见智,收获不一,然而唯有读好原著,钻进去,跳出来,才有可能摆脱立论、作文盲人摸象一样的尴尬。 此外,收集、积累更多的《管子》的版本、中外有关管子研究的各类文献资料,也是一项有意义的、长期、持续的工作。 5、鼎力做好管子文化。管子文化,关键在化。首先今人一定要有宽阔的心胸,健全的胃口,消化好管子遗产,包括读好《管子》原典、进行有效率的宣传普及工作;其次,要转化好管子的遗产,即拿来那些可以为今人可以借鉴的、方方面面有益的养分;再次,要物化好管子的遗产,即搞好管子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大做强管子文化产业,包括文艺作品、出版物、旅游产品等,颍上县的管子文化节也是一种很好的化的形式。安徽颍上和山东临淄等地还可以分别以管子故里纪念或管子墓地祭奠为主题,开发建设人文旅游景观。最后,当然还是文化管子的遗产,这是所有管子文化的最高表现和落脚点。殷切期盼海内外的管子研究的同仁,耐住寂寞,十年一剑,潜心管学,三管齐下,著书立说,让管子研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出巨著、出大师。 安徽省管子研究会顾问、我国著名的区域经济学家、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常务副主席会程必定研究员,不久前赴颍讲学时说过:管子不仅属于颍上、安徽,还属于中国,属于世界。但愿通过我们这一代人艰辛劳作,把本来属于更大范围的伟大管子思想这一中华文化珍贵遗产推介到世界上去,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财富。 (作者注:根据在2008年5月13日在管子和谐治国理念与当代科学发展观战略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整理撰写) (作者单位: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秘书处、颍上县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
|
上一条:(2008年第4期)管鲍之谊与君子之行 下一条:(2008年第4期)封面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