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4 15:02:29
论管子的经略思想
刘国旗
管仲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经略家。众所周知管仲在治理国家中具有卓越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才能,而古代在这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有很多,唯管仲被称为经略家,乃是因为经略家实非奇才不足以当称。
经略家一词出现在左传昭公七年云: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汉书叙传》说:自昔黄、唐,经略万国,燮定东西,疆理南北。什么叫经略呢?《六部成语兵部》解释说,经略就是经理略定之意。可见,它是与治理天下不可分的,原本是古代帝王的职责。善用缪权之术的太公和创建经制之法的周公,也可谓之经略家。
自东晋王弘茂,经纶江左,时人防之管仲。《梁书王瞻等传》
可见,在晋朝人们的心中,管仲已作为晋王弘茂的榜样,是一位满腹经纶的经略家了。
经略一词有丰富的含义,这同管仲其人的言行业绩和历史作用是相应和一致的。
第一,体现了古代政治的首务。经原指织布机上的纵线,后引伸为方向、道路、直行、度量、划界等义;略原指疆界,后指划定疆界。
略,经略土地也。 《说文》
又引伸为巡行。由此可见,经与略义本相近,连用之,具有策划土地,制定疆界,总摄巡行之义。在以农业立国的古代社会,君主总摄巡行的对象主要是土地和人民,《孟子尽心下》说:诸侯之宝三:人民、土地、政事。把土地放在首位,其次是人民。所以,代表土、谷之神的社稷变成了国家的同义语,有土地就是有国家。管仲深知经略家的这一首务的。在他回答桓公第一次问政时便以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的名义,提出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的总体规划,接着又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对鄙野中的广大土地则修封疆,正阡陌,均地分力等。他所做的这一切,不正是天子经略,诸侯正封,以及燮定东西,疆理南北之类的事情吗!
第二,突出了经营管理的特长。管仲身居相位,被齐桓公尊为仲父,地位显赫。相为百官之长,负责对整个国家和社会进行全面领导和管理。管仲对齐国的经营管理是非常出色的,其中有些思想很接近于现代的管理科学。例如在处理整个国家的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上,他很善于统筹兼顾,进行综合治理,即所谓一体之治;在处理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上,他善于把当前任务和近期利益同远大目标和根本利益结合起来,提出图霸业于定社稷相互促进的思想;在处理国内与国际的关系上,他提出与其厚于兵,不如厚于人,内亲人民,外亲诸侯,尊王攘夷等一系列正确方针。他尤其善长对社会的管理,在农业、盐铁等手工业的生产与交换,商业流通、货币、价格、财税等方面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
第三,概括了谋略治国的智慧。经略一词包括了大智大谋的才能。经字本有度量、策划之义,而略字所含谋略、智略之义更加明显。这概括了他善于谋略治国和谋略用兵的智慧。管仲向来以足智多谋着称。司马迁屡次称赞他,都是着眼于这点。
管仲即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史记管晏列传》)这是指他的政治谋略;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缴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威天下。(《平淮书》)这是指他的经济谋略;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被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管晏列传》)这是说他的军事谋略;
桓公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室归于齐。(《管晏列传》)这是讲他的外交谋略;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管晏列传》)则是他上述各个方面谋略共同的思想方法,即善于利用矛盾和转化矛盾,善于比较利害和权衡得失的朴素辩证法。经略家管仲,以善变三代之法而奠基王霸之业,最后致五霸之盛着称于世。
管仲经略思想涵盖很广,其中在经济、军事、政治方面做的全面的改革有较好的体现:
一、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任何战争都是由经济利益而引起的,同时,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强弱对战争的胜负又具有决定的意义。管仲主张从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入手,以实现富国安民强兵并称雄天下为目标。落后就要挨打,而在那时候落后就意味着被其它国家兼并。他废除了齐国仍保留的公田制,实行按土地肥瘠定赋税轻重的土地税收政策,历史称之为相地而衰征。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敲响了劳役地租的丧钟,开启实物地租代替劳役地租的先河。使赋税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发展渔业,由国家铸造钱币调节物价,推动商品流通;国家参与经济调节商品、货币关系,创构了中国古代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模式之一。运用国家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来调控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鼓励商民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的经济得到很快发展。这也是齐国得以称霸的必要条件。这种未雨绸缪的做法怎不令我们去学习呢!
二、至善不战,其次一之
管仲做为一代贤相,不仅在政治、经济上表现出其智慧和才干,同时在军事方面也卓有建树。
由于他对战争的经济后盾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军备上,特别强调扩大再生产,增加积蓄,《权修》篇中提到:
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
无论何时战争对人类的损害都是很大的,管仲也深知这些,所以主张对敌国不能一味的武力较量,而是先开展广泛的经济战。即使经济战不能使敌国亲服,也为军事战创造了必胜的条件。
管仲认为善交胜于攻取,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这些不仅有兵车之会,也有乘车之会也称衣裳之会。兵车之会是以武力会盟,而乘车之会是纯属外交手段的和平盟会。其实会盟不止九次,《谷梁传》有记载:
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兵车之会四,未尝有大战也。
可见,管仲极为重视外交战与军事战相结合,注意运用外交战来达到军事战的目的,不战而胜,称霸诸侯。
管仲认为军事与政治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他始终把军事与政治当作一 个统一的整体。政治决定军事,战争是达到一定的政治目标的特殊手段。军事战略要服从政治战略:
至善之为兵也,非地是求也,罚人是君也。(《幼官》)
非以并兼攮夺也,以为天下政治也。(《重令》)
当然他认为军事也决定政治,国家的政治目标要依靠军事上的胜利而实现。没有军事上的胜利,政治目标也难以实现:
德不加于弱小,威不信于强大,征伐不能服天下,而求霸诸侯,不可得也。(《重令》)
管仲围绕至善不战,其次一之这一核心目标,提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军事谋略,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军事科学遗产。
三、治国安邦 ,礼法并用
管仲一箭没有射死公子小白,反而最后被齐桓公重用。在那个时代,人才难得,尤其像管仲这样的奇才。据《国语齐语》载,管仲任齐相后,齐桓公问他安国若何?管仲回答说:修旧法,择其善者而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所谓修旧法,就是继承太公以来的治国大法;所谓择其善者而用之,即并非全盘照搬旧法,而是有选择地、有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这可以说是其安国的总方针;而所谓;遂滋民,与无财和敬百姓,也就是富民和爱民。
首先,管仲对行政区划分和机构进行整顿。把国都划分为21个乡,国都以外划分为邑、卒、乡、县,均设官员管理。10县为1属,全国共有5属,设立5位大夫管理。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国君报告属内情况。这就形成了对全国的统治。
礼法并用是以先礼后法、先德后威、先教后刑为标志的。管仲试图把德治与法制统一起来。但是首先是礼治: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牧民》
成功立事,必顺于礼义《七法》
非其所欲,勿施与人《小问》
管仲始终追求着一种君壹置其仪,则百官守其法(《法禁》)的政治局面。他以为君上的军贵在于号令,而乐民之政,令才能行。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对于违法的必严肃处理,比如贿赂、请托,贿赂、请托是结帮派、聚朋党的祸源。
货财行于国,则法令毁于官;请谒得于上,则党羽成天下《八观》
总之,管仲在行使礼治的同时,并不忽视法制的作用。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推出德治与法制相结合,足见管仲之才实是瞻前顾后啊!
齐国由于管仲实行改革,很快强盛起来。管仲又向齐桓公提出了实现在中原称霸的谋略,即尊王攘夷。所谓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那时,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国互相争战。首先举起尊王的旗帜,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顺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谓攘夷,是指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
结束语
管仲之所以以经略家著称,并非因为像他之后的孔子似的创立了一个学派,而是因为他在执政期间大胆地进行了改革,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全面改革创新政策。而这些改革创新的政策,又被证明是成功的,它使齐国土地得以扩大、人口得以增多、经济得以发展、国家得以强盛、人民也得以富足。从这个意义上说,管仲可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改革家。自然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经略家了。
(作者简介:刘国旗,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秘书处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