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管子》和谐治国理念的现代诠释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2 10:17:45


《管子》和谐治国理念的现代诠释

杨国宜

     一、必须消除管子强力治国、武力称霸的误解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治国的业绩显着。据《史记·管晏列传》的记载: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对如何治国有一套很好的办法,通货积财,富国彊兵。与俗同好恶;效果很不错,齐桓公以覇,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都是管仲之谋也。因此,受到后世的好评。《说苑》云:齐桓公使管仲治国,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8。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宪问   

后人对他固多褒扬之词,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世易时移,人们也根据自己的观察与需要,自觉、不自觉地对之也产生了一些误解。例如:由于他主张依法治国,被认为是法家之祖,很容易与严刑峻法联系起来,受到严而少恩的指责。特别是霸天下那个霸字,更把他推向了横行霸道的罪魁祸首。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很有必要搜集更多的原始资料,仔细诠释,避免望文生义,消除误解,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管子治国的思想,究竟如何?旧史所载略而不详,不能不求之《管子》。此书经历代学人考证,固非管仲亲作,成书的时间早自战国晚至西汉某些篇章确实反映了管仲的事迹和思想可以说大部分是管仲学派学者们的文集对我们了解管子思想的真实面目,廓清迷茫,是很有好处的。《管子》书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治国理论。因其晚出,它融合了儒、道、法三家之精华。也正因为如此,它在诸子百家中更有开放性、包容性。正如司马迁在《六家要指》中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隂阳、儒、墨、名、法、道徳,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六家同归于正,然所从之道殊涂,学或有传习省察,或有不省者耳。故无论当时百家争鸣得多尖锐和热烈,他们主观愿望都是想把国家治理好,殊途同归。今天看来,他们同属中国先进文化,都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代表。我们不妨深入研究、融会贯通,汲取精华,弃其糟泊,为我所用。《管子》的宇宙观世界观,及其社会管理思想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后来国家的统一与治理具有深刻的影响,值得我们借鉴。

     二、《管子》书中的和谐理念

和谐理念,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极为突出,一直占居主导的地位。儒以和为贵,道家法自然,是非常明显的,无需多说。《管子》也不例外,他对君臣亲,上下和,万民辑形势解的社会情景,十分向往。他希望朝有经臣,国有经俗,民有经産。经者,常也。都要符合常轨的和谐理。他一直在探求实现这个理想的办法与途径,多次提到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幼官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徳,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兵法据《尔雅注》:谐辑,协和也。可见,他对和谐的理念,确实是一往情深的。

《管子》的和谐理念,表现在诸多方面:

1,君民和谐:自国家出现之后,君民就分离开来,处于不同的地位,一人在上,万民居下。由于职责不同,工作不同,分配有差,享受有异,难免不出现不和谐的因素。如果君民关系不协调,不注意及时调整,矛盾扩大,国家就不会稳固,陷于危险的境地。《管子》对民的重要性,是很有认识的。他认为君民关系,好比龙与水一样,人主天下之有威者也,得民则威立,失民则威废;蛟龙待得水而后立其神,人主待得民而后成其威。形势解他对齐桓公说:齐国百姓,公之本也。霸形民既是劳动生产的基本力量,又是保卫政权的主要力量,因此要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霸言

2,君臣和谐:君为一国之主,臣是君的膀臂,各级官吏是佐君治民、不可缺少的依靠力量。因此,君臣关系必须亲密,如果臣不亲其主,百姓不信其吏,上下离而不和,故虽自安,必且危之。故曰:上下不和,虽安必危。形势解只有君臣亲,关系和谐,才能发挥正能量,到达使国家安定,不出现统治危机。

3,社会和谐:每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风气习俗,多有不同。常常是衡量其盛衰、安定与否的标志。管子理想的社会风气是国有经俗重令,即:遵法令,不违制,不高攀,不下比,不侈泰,不踰等,谨于行,不逆事。社会风气和谐,国家自然安定;如果社会风气不好,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牧民,那就十分危险了

4,万民和谐:国家的安定与否,与老百姓的生活是否愉快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国家一要提供他们生存的物资条件,有饭吃、有衣穿是起码的要求,如果民饥而无食,寒而无衣,室屋漏而不居,墙垣坏而不筑,是不可能愉快的。轻重戊二要满他们心理上生活欲望的提高,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生活质量提高了,就心情愉快,就和谐,国家就安定了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治国

5,自然和谐: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本为一体,应该和谐相处。但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也多有损害、破坏自然平衡的情况;不平衡,就会引起自然界的报复,出现不和谐的情况。《管子》注意这一点,提出人与天调的理念,然后天地之美生五行人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6,天下和谐:周王朝的一统天下,在管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王室衰落,大国争霸,不仅有内忧,而且有外患;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公羊传,国际形势很不和谐,人们生活的负担自然很重,必然受到严重的干扰和威胁,甚至陷于苦难的深渊。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墨子尚同这种情况当然必须改变,管子提出一匡天下,小匡 是合乎时宜、很有必要的。

管子鲜明的和谐理念,为他和谐治国的方略,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 

     三、《管子》和谐治国的方略

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美好理想,然而如何实现他们的理想,其措施方略是很不相同的。儒家以仁,道家无为,墨家以爱,法家以法。正如司马迁所说:言之异路,所从之道殊涂,各有偏重短长。细察《管子》治国的方略,与诸家似乎都有所不同,颇有超越之处,其最大特点是较为和谐,更为具体,操作性更强。

    1,民有经产,顺民牧民

国无民不立,可见其地位的重要。《管子》看得很清楚,书中的民字,随处可见,达千字以上。其中治国59见,治民15见,还有大量牧民(20见),顺民(6见),惠民(1见),爱民(11见),民心(23见),安民,民安等词语,可见其对民的态度与关注。

1,从爱心出发:管子治国,如何处理君民关系呢?经过深思熟虑。他提出了大的原则是:爱之、利之、益之、安之。由于这四者从道而生,故曰道之出也。因此,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原则有了,又从何着手呢?他说:帝王者审所先所后,先民与地则得矣。因为民者君之,地者民之本,先此二者,则无所不得矣。枢言  首先必须解决民的生活问题,给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生产条件土地。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禁藏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也。立政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才可能落到实处。应该说他看得是十分准确的。于是民有经产,就成了管子治国最为重要的任务。

2,经产标准:何谓民之经産?畜长树蓺,务时殖谷,力农垦草,禁止末事者,民之经産也。重令当时的社会,处于农业经济时期,民的主体是农民,所从事的生产主要是农业,农业为本,其他为末。管子为小农家庭提出的基本设想,是要他们一心一意搞好农业生产,开垦草莱,按时种植谷物,把园圃和家畜养好,就可以达到富民的愿望。至于具体标准,他设想的是富民有要,食民有率,率三十亩而足于卒岁,岁兼美恶,亩取一石则人有三十石,果蓏素食当十石,糠粃六畜当十石,则人有五十石,布帛麻丝旁入奇利,未在其中也。故国有余藏,民有余食。禁藏

3,分地于民,不误农事:管子还说: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早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故不均之为恶也,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殚。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与之分货,则民知得正矣。审其分,则民尽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立政这一段,大意是说把土地分配给农户经营,他们就会按农事需要,起早摸黑,不辞劳苦地耕作。不把土地分下去就会出现恶果,地利不能充分利用,民力不能充分发挥,农民不会按农时劳作。如果与之分货,收获分成,定为制度,有了早知道,不必督促,他们也会尽力干活的。把这两条合起来读,可以看出当时农户生产经营的情况。农民土地问题解决了,民有经产了,生活就愉快,君民关系自然就会和谐。

4,兴利除害当然,经产只是基础,只是基本的条件,若想和谐得以持续,经产也就需要持续提高,不受损害。这就需要政策措施方面的人性化,以人为本,令顺民心,俗之所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管晏列传民之所立之,所除之,则民人从幼官他说: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治国要不断解决新出现的民事问题。

兴利除害,需要做的事很多,管子归纳成六个方面,即所谓六兴:一曰厚其生,包括辟田畴、利坛宅、修树蓺、劝士民、勉稼穑、修墻屋等生活生产的事。二曰输之以财,包括发伏利(利人之市积久伏者发而用之)、输墆积(墆贮积也)、修道途、便事(谓所置市皆令要便也)、慎将宿(将送货则必慎止宿)等,有关生财之术的事。三曰遗之以利,包括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潘溢也,渚潘溢者,疏决之令通),溃泥滞(泥涂为滞者,亦溃决之令通也),通郁闭(郁闭亦谓川溃冇遏塞者),慎津梁,属于水利设施。四曰其政,包括薄征敛,轻征赋,弛刑罚,赦罪戾,宥小过等,实行宽松政策。五曰匡其急,包括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等急时苦难之事。,六曰赈其穷,包括衣冻寒,食飢渇,匡贫窭,赈罢露,资乏等穷困潦倒之事。凡此六者,德之兴也,六者既布,则民之所欲无不得矣。五辅

当然,民之所欲可能还有很多,例如:不妨农时也很重要,为国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要顺民之功力以养五谷五行。不能在农忙的时候兴修徭役,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霸形。又如:盗贼不胜,邪乱不止,劫弱,暴寡,此天下之所忧,万民之所患也,社会治安问题也需要认真解决。总之,为天下致利除害也。事行不必同,所务一也。正世

这样一来,从民之欲,为民经产,自然会有好的效果,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君臣下民之经产有了保证,得以持续发展,民之思想素质提高,社会也就自然和谐了。

    2,士农工商  协调发展

管子治国,对国民经济问题十分重视,尽力从三个方面进行协调:

1,是轻重比例的协调:当时国民经济大体可以分为士农工商四个行业。农业为本,其他为末。管子治国,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的位置。因为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五榖食米,民之司命国蓄。粟也者,民之所归也治国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首先发展农业,当然是十分必要的。

为此,管子对政府机构的设置,在《立政》中确定省官为五,一曰虞师管山林(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以时禁发焉,使民于宫室之用,薪蒸之所积);二曰司空修水利,(决水潦,通沟渎,修障防,安水藏,使时水虽过度无害于五榖,虽凶旱有所秎获);三曰司田主管农业技术(相高下,视肥墝,观地宜,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钧修焉,使五榖桑麻皆安其处);四曰乡师,主管农业行政(行乡里,视宫室,观树蓺,简六畜,以时钧修焉,劝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怀乐家室,重去乡里);五曰工师,监管百工(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上完利,以时钧修焉)。五者之中,有四官是属于农业的,可见,发展农业是当时的重点。

正因为农业是重点,属于本业,其他各业自然就是末业,为了保证本业的人力资源,管子有时难免说几句不太合符实际的过头话。例如,他确实说过要禁末作,止奇巧。似乎是要把工商业作为打击的对象。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实际情况是: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治国。工商业者收入高,农民收入低,农民都千方百计转往工商业,不愿务农,大量土地便抛荒了,出现了末产不禁,则民缓于时事而轻地利,轻地利而求田野之辟、仓廪之实不可得也。进一步还影响到国家的富强,因此他说: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治国他之所以说禁末作,止奇巧,是为了保证发展农业有必要的劳动力,不是禁止工商业 。那句话有特定的语境与含义,不应该误解。

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不能说不重要,管子也是很有认识的。齐国地处海滨,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史记齐世家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何况他本人更曾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史记管晏列传有过经商赢利的经历,决不会禁止工商业,最多是加以限制,防止其影响农业的首要地位。他曾说过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他们都是国家的柱石,只有主要、次要之分,并无可有、可无之说。管子设想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这个15:6的比例,说明农业为本很重要,也说明工商为末,并非无足轻重不重要,按需要、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管子的真实意图,绝无禁止末业的看法。

2,是组织管理的协调:士农工商四民因其各有所事,职业不同,技能有异,地区不同,相互之间甚至各自内部,其收入也就有所差异,心里状态也就可能产生不平衡。如何尽量发挥各自的技能,提高其收入,缩小差距,保持平衡呢?当时,确实出现了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之作,不足以自食的情况,必须想办法解决。有人提出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也就是说让他们互换行业,让士亦善于农工,农亦通于士业,成为多面手。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因四人均能,故其利无从相过之也。管子认为还是要民作一而得均。治国农民只要一心一意务农,收入就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

为了使士农工商都能发挥各自的能量,一心一意地工作,管子精心设计了一套管理体制,按职业分居,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让他们分别集中居住在各自工作、劳动、生活最适当的地方,使他们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从而形成了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的传统。小匡这种定民之居的户籍管理,具有行业经济的特色,方便成民之事,具有各安其居,各敬其业,协调和睦,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因此后来的户籍制度,大体遵循变化不大,可见是有其合理的因素。

3,是贫富差距的协调:社会经济领域中的贫富问题,影响国家的治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必须密切重视。

社会和谐,必须国家富强,国富又需民富。民富,君无与贫;民贫,君无与富。山至数因此管子说: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民富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社会和谐,治安就好。与之相反,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社会就不和谐,就会出现动乱。因此,治国者要多作富民的工作,富上而足下,此圣王之至事也。民足于产,则国家丰矣。君臣上民富了,国家就好治了。 

但由于多种难以控制的原因,容易出现贫富不均,或因年岁的丰歉,或因季节的波动,或因能力的不齐,民众的收入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差距,是很自然的现象。治国者当预为之备,从多方面极力避免差距过大。贫富无度则失五輔,那就很危险了。

但,民富不可过度,贫富悬殊过大,也会出现危险。故平则不平,民富则不如贫。山权数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如果贫富悬殊,均平变成不平,富民比贫民更危险。为什么呢?因为甚富不可使侈靡,太富的人不听使唤;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国蓄 ,高官厚禄也笼络不住;家足其所者,不从圣人,轻重乙他家里太富足了,那里还会听从政府圣人的话呢!

贫富悬殊,国家会面临两方面的压力,不仅社会动乱,贫民要造反,而且富民也不听使唤,不顾全大局,只想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甚至产生野心浑水摸鱼。所以要想办法极力避免贫富悬殊的扩大。

政府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力作一些均贫富的工作,其原则是散积聚,钧羡余不足,分并财利。国蓄富能夺,贫能予,乃可以为天下。揆度具体作法视情况而定,例如:优待农民,避免富民的豪夺,采取耒耜械器种饟粮食毕取赡于君的办法,使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国蓄。运用价格政策,人君操币金衡,山至数 控制市场,杜绝富豪的兼并机会。此外,还采取官山海,收盐之利等等措施,都可以限制富商大贾垄断国计民生,协调经济的和谐发展。值得肯定。

    3,朝有经臣,君臣相亲

君为国之主,治国事繁,不可能事必躬亲,必须依靠其大小臣工辅佐完成。因此君臣关系如何,显得特别重要。管子心中最希望的是君臣亲,上下和,万民辑。形势解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这就需要朝有经臣。

何谓朝之经臣?察身能而受官,不诬于上,谨于法令以治,不阿党,竭能尽力而不尚得,犯难离患而不辞死,受禄不过其功,服位不侈其能,不以毋实虚受者,朝之经臣也。重令 这些条件包含了能力、道德和修养,以及文化水平等方方面面,不可谓不高。如何获得这样的经臣呢?

1,要择之有法: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不可凭私人关系、或个人好恶轻易授官。其标准是: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立政为了确保用人的标准和录取的公正,他建议制定一个乡里察举的制度:凡孝弟忠信,贤良儁材,若在长家子弟臣妾属役宾客,则什伍以复于游宗,游宗以复于里尉,里尉以复于州长,州长以计于乡师,乡师以着于士师。立政通过这样按标准、有层次、逐级推选出来的人,应该是合格的。最后,还有国君亲自接见的察问之制:令官长期而书伐以告,要组织部门的官长按期报送推选人的资料,公宣问其乡里而有考验,确实是人才,乃召而与之坐,省相其质,以参其成功成事,可立而时设问国家之患(了解其智谋深浅),而不肉(不仅是观皮肉表面),退而察问其乡里,以观其所能而无大过,然后才登以为上卿之佐。立政然而,起初只是佐,还须在实践中继续考察,明主之择贤人也,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之以官,试于军而有功者则举之,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故以战功之事定勇怯,以官职之治定愚智.故勇怯愚智之见也,如白黒之分乱主则不然,听言而不试,故妄言者得用,任人而不官,故不肖者不困故明主以法案其言,而求其实,以官任其身而课其功,专任法,不自举焉。故明法曰:先王之治国也,使法择人,不自举也。明法解还要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二者不失,则民能可得而官也。权修

2,要任之有术:君臣的地位不同,其职责也就不同,兼而一之人君之道也分而职之人臣之事也。君臣上他们应该各行其道,干好自己的本职,为人君者修官上之道,而不言其中(君在众官之上,但修此官上之道而已,至于官中之事,则有司存非所言也)。为人臣者比官中之事而不言其外。(若言官外则为越职)。君臣上应该上明下审,上下同徳。君臣上君善用其臣,臣善纳其忠也。君能善用,臣能善纳,则何听而不闻,何视而不见,耳目不壅,非明而何也。君臣上上下各尽其职,效力得以发挥,效果就会很好。相反,君臣不明分职,上下相干。七臣七主干预过多,为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则有司不任。君臣上效果就不好上失其道,下失其事。心术上甚至会出现行政管理的混乱和危机,主行臣道则乱,臣行主道则危。故上下无分,君臣共道,乱之本也。故明法曰:君臣共道则乱。明法解

3,要论绩考功:严格执行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权修是发挥官员能力的有效机制。明主度量人力之所能为而后使焉。形势解既任其官,就要给以相应的爵禄,人主之张官置吏也,非徒尊其身厚奉之而已也,使之奉主之法,行主之令,以治百姓,而诛盗贼也。是故其所任官者大,则爵尊而禄厚,其所任官者小,则爵卑而禄薄。爵禄者,人主之所以使吏治官也。明法解要爵禄无假。法禁而且随后要论其绩、考其功,有善者不留其赏,故民不私其利;有过者不宿其罚,故民不疾其威。威罚之制无踰于民,则人归亲于上矣。君臣上

经过以上几方面的努力,制度化、规范化,坚定执行下去,君臣相亲,上下一致的和谐局面,自然就会出现了。

     4,以法治国   礼法并举

《管子》书中有许多以法治国的主张,因此一般认为是法家。但实际上它融合了儒、道、法各家思想的精华,故《汉书艺文志》将之列入道家,《隋书经籍志》始改列法家,细察其观点与内容,与申、商、韩非确实有相当程度的不同,并非纯粹的法家。不能把它与某些杜哀矜,绝仁爱,欲以威劫为化,残忍为治,乃至伤恩害亲隋书经籍志苛酷的法家相提并论,不应该成为指责的对象,承担不实的骂名。他的法治思想颇多和谐的用意和举措,应当引起当今人们的重视。

1,法治,是治国最主要的措施:《管子》认为威不两错,正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明法因为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禁藏具有标准的作用。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七臣七主具有评判的功能。是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七法在各种场合都需要用它来处理纷争。所以,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任法法的作用和意义可谓十分巨大。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认识到,国必有法,家必有规,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人所共知,不能不特别重视。管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许多意见,颇有先见之明,很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2,法是不依任何个人意志转移:管子认为:法虽然也是人所建立的,生法者君也,任法但却不能以此作为理由贬低、甚至否认法的权威地位与作用。因为,要求立法为公,执法无私,保证法的公平性、权威性。如何才能到达这个理想呢?还要求从以下两方面多所考虑:

(一)立法方面须有一定标准,可以归纳为:一曰顺乎天理,管子说过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五行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天地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按法则进行的,不明于则而欲出号令是不行的,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众,犹左书而右息之,根本行不通;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七法因此,立法必须按照规律。二曰合乎民情,管子说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民情之好恶是立法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有符合这个标准,才能得到认真执行。故上令于生利人则令行,禁于杀害人则禁止。形势解三曰适合国情,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水土不同,人的气质也不一样。例如:齐民粗暴好勇,楚民轻捷果断,越民无知嫉妒,秦民贪婪好事,晋民巧伪好财,燕民坚贞易死,宋民纯朴公正.虽不完全准确,多少有些参考价值。因此管子说: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一,则欲不汚民心易则行无邪是以聖人之治於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說也其枢在水。水地立法不顾国情,就会水土不服,是行不通的。四曰与时俱进,法既然是根据形势的需要而设立的,也就应该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时而变,因俗而动,正世才能保持永不过时的生命力。过时落后的法律,不能规范新生事物的正常发展,老百姓不满意,就不和谐了。 。

(二)执法方面需要刚柔结合,主要表现为:一为爱护之心,事先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进行广泛地宣传教育,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乡置师以说道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说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至矣。权修教导百姓知法奉法,不能不教而杀。二要有法必行,宪律制度必法道,号令必着明,赏罚必信密,此正民之经也。法令既定,明令颁布以后,就要坚定执行,不能等同儿戏,以招信守。法而不行则修令者不审也,重而不行则赏罚不信也,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令而不行则下凌上。法法三曰法必诚信,让老百姓见必然之政,立必胜之罚,故民知所必就,而知所必去,知道政府是言而有信的,法令既然定了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能做,就会去做什么,不做什么。故法不烦,而吏不劳,民无犯禁,故百姓无怨于上。七臣七主因此刑简吏闲、民不犯禁的和谐现象,就可能出现了。四曰法必有常国有常经,人知终始问第。法令是很严肃的制度,一法既立,人民知道何去何从,就不要轻易更改。国无常经,民力必竭。朝令夕改,不知所从,后果是很不好的。法立令行则民之用者众矣,法不立令不行则民之用者寡矣,故法之所立令之所行者多,而所废者寡则民不诽议,民不诽议则从矣法之所立令之所行与其所废者钧,则国毋常经国毋常经,则民妄行矣法之所立令之所行者寡,而所废者多,则民不,民不,则暴人起而奸邪作矣。法法五曰执法无私,有道之君者,善明设法而不以私防者也而无道之君,既已设法则舍法而行私者也。君臣上既然设法,法是公正的,执法就应该无私。法比权大,不管什么人都应该一样,对那些近侍、亲贵更应该严格,凡令之行也,必待近者之胜也,而令乃行。故禁不胜于亲贵,罚不行于便辟。重令只有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任法者折,锐者挫,坚者破,引之以绳墨,绳之以诛僇,故万民之心皆服而从上。法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万民皆服,自然就和谐了!

3,礼法并举:《管子认为:法固然是治国最重要的法宝,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牧民也不可轻视要社会稳定,离不开道德力量的维护。礼有八经,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五辅义有七体,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纎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冦戎,凡此七者义之体也五辅。礼不踰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踰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牧民礼义廉耻的内容各有偏重,相辅为用,可以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起到和谐稳定的作用。它们比带有强制性的法,更加人性化。礼法并举,效果必然更好。四维既张,国必和谐,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牧民是值得借鉴的。 

       5、尊王攘夷,一匡天下

管子治国强调和谐,不仅如前所述贯彻到内政的各个方面,而且在国防、外交方面也是如此。管子治国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富国,富国又必然强兵,不强兵不足以卫国。可是,一谈兵,就容易被人指责是炫耀武力,就是想称霸,他本人就成了齐桓首霸的罪魁祸首。这些都是不了解真实情况的误解,因此,必须根据原始材料,察其原意,摆出事实,辩论清楚,不再背负莫须有的恶名。

1,兵备是必须重视的:管子书中有一篇名《参患》,中心意思是说太亦有患,太弱亦有患,必参详弱之中,自致于无患也。其中有几句,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故诛暴国必以兵,禁辟民必以刑,然则兵者,外以诛暴,内以禁邪。故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不可废也。说明军队是对外征发暴国,对内镇压坏人的,是尊君安国的根本,不可废弃。当时有一种泛爱、寝兵的思潮,管子明确地加以驳斥: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如果其说见用,则武术必偃,虽有险阻,不能守矣。又说: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如果兼爱之说胜,就会出现徐偃王弱而行仁,宋襄公惑而慕古的情况,最后让他们自己倒霉。

那样蠢猪式的话是不能听的。三帝之时天下皆服不须用兵今徳不及三帝天下不顺而求废兵不亦难乎法法

2,兵者危事,必须谨慎:兵备固然是事关国防的大事,不可不备。但又必须考虑,贫民伤财,莫大于兵,危国忧主,莫速于兵。根据历史的经验,有土之君,不勤于兵,勤于兵必病于民。兵者凶器,闻先王之道者,不竞于兵。不可以搞军备竞赛,竞之则危。更不可以轻易开启战端,只能是不得已而用之,兵事者,危物也。不时而胜,不义而得,未为福也。必须在必合于时义的情况下,然后为福。如果不谨慎,轻启战端,失谋而败,国之危也。参与谋划的决策者,是负有失谋的责任的。慎谋乃保国。哪能轻易用兵呢!

3,齐桓公有霸王之心,管夷吾非霸王之臣:《管子》书中的《霸形》篇值得重视,一开始讲了一个故事:一天,桓公坐在位置上,管仲、隰朋去见他,立了一会儿都没有讲话。忽然有两只鸿雁飞而过之。桓公叹惜说:仲父啊!你看那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不管四方有多,想去就能去,难道不是有羽翼的原故,便能通天吗?管仲和隰朋没有回答。桓公说: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只好说: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是以不敢。这就清楚地表明,齐桓公在齐国富强以后,确实有霸王之心;但管子治国的目的,如前所述虽然也是要富国强兵,可是并不在于称王称霸,王霸不是他的最高理想。作为政治家、思想家,他想得更高更远。他说: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徳者王,谋得兵胜者霸。兵法这几句话的大意是说:通晓万物本质的,可成皇业;明察治世之道的,可成帝业;懂得实行仁政的,可成王业;依靠谋略取得战争胜利的,可成霸业。很明显,这里存在四个档次,最理想的是明一的皇业,其次是察道的帝业,再次的是通德的王业,最末的才是谋得兵胜的霸业。皇业、帝业的要求太高,一般的领导人难以企及。退而求次,施行仁政,通过王道,达到王业,就不错了。至于全靠谋略战争取胜的霸业,固然也可以威风一时,但不可能保持长久,而且会落下骂名,因此,霸道从来是不被看好的。管子虽有霸王的谋略,但不想作霸王之臣,是有理论和事实根据的。

4,存亡继绝的行为,是广行仁义:管子所处的时代,王室衰落,诸侯崛起,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絶若线,到了十分危险的时候,广大人民在水深火热中过日子。出路在那里?是众多政治家、思想家都在思考的问题,也给诸侯国的争霸带来了机会。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才能利天下呢?齐桓公问管仲: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说:诛暴禁非,存亡继绝,则仁广而义大矣。从这一段对话看来,齐桓公的本意是要广行仁义以利天下,挽救当时社会动荡给人民造成的苦难。管子回答得很干脆,那就诛暴禁非,存亡继绝吧!齐桓公和管子的话都很明确,针对性很强,并非空谈仁义的漂亮话。针对暴行只好动用武力,对象是暴,是非,受益者是处于绝亡困境的国家和人民。因此,决不能说他们的用意不对。也许有人会说,那只不过是口号而已。

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据《管子》霸形篇的记载是:正当齐国忙于内部经济建设,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锺,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时候,发生了宋伐杞,狄伐邢、卫的事情。其初,桓公不救,认为彼非伐寡人之国也,伐邻国也,何必多管闲事。管子也认为不救是对的。因为在诸侯争于强的时候,若救三国,是分于强,自己也就是争强,为了避免嫌疑,故可不救。但三君既失国,当定其居。让他们有可以安身的地方。于是以车百乘,卒千人,以缘陵封杞。车百乘,卒千人,以夷仪封邢。车五百乘,卒五千人,以楚丘封卫。当这种存亡继绝的好事完成后,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左闵二年齐桓公问,下一步应该做些什么呢?管子认为诸侯贪于利,我们应该勿与分于利,不要占便宜。何不以虎皮、豹皮和花锦,派使臣出使诸侯。让诸侯仅以素帛、鹿皮回报。齐桓公说好,就这办。于是齐令固始行于天下矣。霸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尊王攘夷的事实,维护社会安宁和周天子的权威:齐国帮助杞、邢、卫三国之君恢复地位,免于灭亡之后,山戎不再南侵,但南方的楚国却又不断向北侵扰,霸形篇的记载说:此其后,楚人攻宋郑,烧爇熯,焚郑地,使城者不得复筑也,屋之烧者不得复葺也,令其人有丧雌雄,居室如鸟鼠处穴,要宋田,夹塞两川,使水不得东流,东山之西水深灭垝,四百里而后可田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楚欲吞宋郑的意图十分明显,但畏齐,想拉拢齐国,不要反对它。于是派人抱其重宝币帛以事齐,桓公之左右无不受重宝币帛者,都说楚国的好话。在这样的情况下,桓公对管仲说:今楚王之善寡人一甚矣,寡人不善,将拂于道。不愿意把两国关系搞坏,不如放他一马算了。管子对曰:不可。应该看到楚国的行为,是欲以文克齐,而以武取宋郑也。如果我们听任不管,就是知失于内,兵困于外,太不明事理了,非善举也。最好的办法是:兴兵而南保护宋郑,同时下令无攻楚,与楚王相遇,提出郑城与宋水问题,楚若答应,则是接受我们的文令,楚若不答应,遂以武令之。桓公同意,于是率领八国之军,兴兵而南,与楚王遇于召陵之上,提出:毋贮粟,毋曲隄,无擅废适子,无置妾以为妻,要各诸侯国共同遵守。要楚国恢复郑城与宋水的供应。楚人不许于是退兵七十里驻扎下来,使军人城郑南之地,立百代城焉,而楚不敢隳也。又东发宋田,夹两川,使水复东流,而楚不敢塞也。霸形管子又责问楚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不尊重周天子的权威,在事实面前,楚王只好承认貢之不入寡人罪也左公四这次兴兵,并没有真正打仗,便取得了的胜利。不战而胜,再次说明尊王攘夷并非虚假的口号,而是维护政治稳定,制止社会动乱的实际需要。

6,尊王攘夷,不仅对夷狄有镇慑作用,对意欲称霸的人也有限制的意义。例如,野心勃勃屡欲问鼎的楚王,不得不有所收敛。甚至齐桓公本人在胜利面前,趾高气扬,很有称王称霸的心思,也被管仲看得一清二楚,多次加以劝阻。有史料记载说:齐桓公在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后,威望极高,周天子使大夫宰孔致胙於桓公,特殊礼遇,要他见君不下拜。管仲就劝他不要接受,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齐桓公说我既然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荆夷之国莫违寡人之命,而中国卑我,如不接受王命,就是中国之人不尊崇乐推,使居臣位,是卑我也。管子再次劝他:昔人之受命者,河出图,雒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虽曰受命,无乃失诸乎!桓公惧出见客曰,小白如果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恐颠蹶于下,以为天子羞小匡,遂下拜。君还是君,臣还是臣,尊王的礼节得到了维护,确实有事实的表现,并不完全是空话。还有史料记载说,桓公旣霸诸侯,会于葵丘而欲封禅,行天子之礼。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凰麒麟不来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封禅再一次劝阻了齐桓公的非礼行动。

     7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在和平友好氛围中自然形成的在天子致胙于桓公而不受之后,天下诸侯称顺焉。桓公忧天下诸侯,鲁发生了庆父之乱,二君被弑,国絶无后,桓公闻之使高子存之。又存邢、救卫,诸侯称仁焉,于是天下诸侯知桓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已勤也,是以诸侯之归之也,譬若市人。齐桓公的政策和策略是钧之以爱,致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既有和平的愿望,又有武力作后盾,是故天下小国诸侯,既服桓公莫之敢倍而归之,喜其爱而贪其利,信其仁而畏其武。桓公知天下小国诸侯之多与己也,于是又大施忠焉。可为忧者为之忧,可为谋者为之谋,可为动者为之动。又利用自己优势的经济条件,通齐国之鱼盐东莱,使关市讥而不征,廛而不税,以为诸侯之利,诸侯称寛焉。总之,经过以上多方面的政策感化,其敎大成,是故天下之于桓公,国之民望如父母,近国之民从如流水。故行地滋,得人弥。是何缘故呢?不过是怀其文而畏其武,因为他杀无道,定周室,天下莫之能圉,武事立也。定三革,偃五兵,朝服以济河,文事胜也。是故大国之君惭愧,小国诸侯附比。是故大国之君事如臣仆,小国诸侯如父母小匡。根本不是施展武力,发动战争,打出来的。

8一匡天下,不是武力称霸:历史的事实是,在管子一系列和平友好政策的感召下,诸侯之君民归之如流水。但都只是听而已,周天子的统治没有变。是故大国之君不尊(超越天子),小国诸侯不卑(得以安位),是故大国之君不骄,小国诸侯不慑。于是列广地以益狭地,损有财以与无财,周其君子不失成功,周其小人不失成命。夫如是,居处则顺,出则有成,功不称动甲兵之事,以遂文武之迹于天下小匡。这样的一匡天下,并非以武力压人,一统天下。请注意那个匡字,匡者救也。并无压的意思。霸者,伯也,最多最高也不过是老大哥的意思。不要一看到霸字,就误认为是称王称霸。前面说过,即或齐桓公有霸王之心,管夷吾也不是霸王之臣,他自己表白的很清楚,不应该误解。以上所述的事实,完全可以证实不应该有那样的误解。  

 一匡天下国际形势形成,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以存亡继绝为目,以禁暴除非为手段,以经济利益作支援,以平等互惠相礼聘,开诚布公,打消顾虑,诚信相待,达到尊重周天子、避免争霸的和平共处。有利于各国人民。如果说毕竟动用了武力,那也是王者之师,属于王道,而非霸道《公羊传》早就说了: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絶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帖荆,以是为王者之事也。既然是正义的王者之事,就不是争霸啊,为什么还抓住不放呢!

9,后世的评介:管仲死于公元前645年,两年后齐桓公也死了。后人对他们的评价,值得注意。本文一开始,就提到赞管仲尊王攘夷的功绩,他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评介很高。明朝邱濬的《大学衍义补》认为,管仲伯者之相也。其輔桓公以兵車伯天下,是雖伯者之政,而王道亦在所取也。25属于王道。清初大儒顾炎武的《日知录》认为春秋之义,尊天王,攘戎翟,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7属于天道。直到民国时期,连横《台湾通史》还说昔者太公治齐,官山府海,以殖其利。管仲因之,齐以富强,故能霸诸侯,攘夷狄,功传数世18是有功的,这样的军事行动不能说不好,不应该遭到非议责难。

只是由于管仲、齐桓公死后,又有一些诸侯国出来争霸,假借尊王名义扩张自己的利益,并非真的攘夷,而是华夏诸侯国之间的内战,全凭谋略、兵胜,手段极其残酷离王者之师甚远,毫无正义可言,因此,孟子非常感慨叹息地说: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不过,孟子这话有点以偏概全、一竿子全部打到的味道。朱熹在给这句话作注时就说:春秋每书诸侯战伐之事,必加讥贬,以着其擅兴之罪,无有以为合于义而许之者。但就中彼善于此者,则有之,如召陵之师之类是也。他并不同意孟子的看法,召陵之师就不能说是正义之师啊!

     四、简短的结语

以上我们概略地论述了《管子》书中范围甚广的和谐理念,及其和谐治国的具体方略,确实感觉到它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借鉴的东西,认真阅读,必有好处。

但必须注意的是,任何宝贵的历史遗产都免不了有其历史的局限性,《管子》自然也不例外。他治国方略中那些和谐措施,都属于民本思想的范畴,是从君本位出发的,是要民尊君,为君服务。这里无需多说。它与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思想有本质的不同,我们提倡的和谐,是以人为本,从民本位出发,公务员要为人民服务。两种和谐的性质和目的是不同的。后来居上,社会主义文化比传统文化必然更高。我们研究《管子》的和谐思想,是要继承其精华,遗弃其糟粕,把其中优秀的东西继承下来,加以改造,为我服务,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得更好。

上一条:《管子》与《荀子》生态文明思想比较      下一条:学习管子,促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