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9 15:30:26
《管子·轻重》诸篇与治国策略
蒲 霞
《轻重篇》是《管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成系统,阐述了轻重的概念、内涵、规则、方法、意义以及社会各方面的轻重关系,围绕经济问题,阐述治国理政的思想、路线、政策、策略等,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外交、思想、文化等方面。既有理论阐述,也有社会实践经验和教训总结。以轻重冠名者7篇,今存5篇,内容很有特色,列举社会实践中运用轻重理论的典型实例,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治国策略,阐明在那个历史时代,齐国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所采取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在当时具有显著效应,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促进齐国国力的增强,为齐国创立霸业奠定基础。这些具体措施对于当今社会虽没有直接指导意义,但其中所蕴含的轻重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方略却可以为现在解决某些社会问题、加强企业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就现存的以轻重冠名的5篇为考察中心,对其中所包含的治国策略、管理之道进行总结,以为借鉴。
一、治理国家的宏观策略
《管子》重天下,重统一大业。如何在与其他对手竞争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呢?《管子·轻重篇》对管理国家、增强国力的宏观策略进行了总结,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增强国力和凝聚民心。如何增强国力呢?聚积天下财富。如何凝聚民心呢?考虑天下民生。桓公曰:轻重有数乎?管子对曰:轻重无数,物发而应之,闻声而乘之。故为国不能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则国不可成。桓公向管仲问轻重之策是否有定数,管仲认为轻重之术没有定数,需要人们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管仲还特别强调,国君要想保证国家成立,要能吸引天下财富,要能招引天下臣民,只有两者齐备,方可天下大治,国家太平。增强国力,凝聚民心,是治理国家、强大国家的宏观策略。
对于什么是吸引天下的财富、什么是招引天下的人民,管仲也向齐桓公做了解释。桓公曰:何谓来天下之财?管子对曰: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端譟晨,乐闻于三衢,是无不服文绣衣裳者。伊尹以薄之游女工文绣篡组,一纯得粟百钟于桀之国。夫桀之国者,天子之国也,桀无天下忧,饰妇女钟鼓之乐,故伊尹得其粟而夺之流。此之谓来天下之财。夏桀身为天子,只追求女乐享乐,却不肯为天下大事忧劳,反而让伊尹取得了他的粮食并操纵了他的市场商品流通,最后夏桀失败。管仲以此事例说明了何谓吸引天下的财富。桓公曰:何谓致天下之民?管子对曰:请使州有一掌,里有积五窌。民无以与正籍者予之长假,死而不葬者予之长度。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振,则天下之归我者若流水,此之谓致天下之民。管仲建议在每个州设一个主管官吏,在每个里贮备五窖存粮。对那种纳不起税的穷苦人家给予长期借贷,对那种无力埋葬死者的穷苦人家,给予安葬费用。如做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到安葬,穷者得到救济,那么天下人归附齐国就会象流水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招引天下的人民。管仲进一步指出:故圣人善用非其有,使非其人,动言摇辞,万民可得而亲。圣明君主如果善于利用不属于自己所有的财富,善于役使不属于自己统辖的人民,一旦发出号召,就能使万民亲近。聚积天下之财富,招引天下的百姓,国君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也就了最大保证。
就如何聚积天下财富、如何考虑天下民生,《管子·轻重篇》用实例说明了了解决这两方面问题的具体措施。
二、聚积天下财富的具体措施
《管子·轻重篇》借用《道若秘》所言:重视财物的生产,不如重视财物的收聚。要想齐国强大富有,重视生产是一方面,聚积天下财富才是更为重要的。
对于如何聚积天下财富,管仲还形象地以作战来进行比较。他对桓公说:请战衡,战准,战流,战权,战势。此所谓五战而至于兵者也。也就是说,在平衡供求上作战,在调节物价上作战,在物资流通上作战,在运用权术上作战,在利用形势上作战。这样就可以在聚积天下财富这场战争中获取胜利。
1.利用资源,调控财物
齐有渠展之盐,管仲向齐桓公建议,禁止各大夫家里修坟、修屋、建台榭和砌墙垣,禁止北海沿岸的人们聚众雇人煮盐,盐全部由政府征收并积存起来。从十月开始征集,到次年正月,共有成盐三万六千钟。管仲又让桓公下令将这些盐卖到梁、赵、宋、卫和淄阳等靠输入食盐生活的地区,总共获得黄金一万一千多斤。管仲又请桓公下令,凡朝贺献礼或交纳捐税的都必须使用黄金。当黄金掌握在齐国手上,又用这些黄金收购各种物资,天下财物很快就聚积于齐国。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掌控市场,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中占居主动地位,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下令朝贺、献礼、交税全部使用黄金,将黄金聚于手中,并用这些黄金购买物资,聚积天下财物。齐国国力也由此而增强,在与他国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利用物价,控制货物
桓公问管仲:加强农业,节约开支,就可以使国家不亡么?管仲则以纪氏为例说明了这样只能使经济情况更好些,而不能保证不亡。并指出:故善为国者,天下下我高,天下轻我重,天下多我寡,然后可以朝天下。善于管理国家的,总是在各国物价降低时使它提高,各国轻视此种商品时加以重视,各国市场供过于求时则通过囤积使之供不应求。这样就可以掌控天下货物、聚积天下财物,从而统率天下了。
3.因事制宜,获取利益
齐国北部草泽发生大火,管仲却向桓公表示祝贺,认为当年齐国的土地一定能得到开辟,农民的收入会有所增加,租税也会很快交纳完毕。事实果如管仲所言。桓公向管仲讨问原因。管仲解释说:万乘之国,千乘之国,不能无薪而炊。今北泽烧,莫之续,则是农夫得居装而卖其薪荛,一束十倍。则春有以倳耜,夏有以决芸。此租税所以九月而具也。因为大火,北部缺薪,农夫可以春天耕种土地,夏天除草耘苗,并贩卖柴薪以获利。这样一来,既带动了农业发展,也为农夫获得厚利提供了契机。而国家也因为轻松地收到租税而保证了财政收入。治理国家要因事制宜,能够利用条件,化不良因素为有利因素,将坏事变好事,从而增强国家的财力。
4.利用富商,聚积财富
曲防战役时,齐国有很多百姓借债来供给国家军费。战争结束后,齐桓公想为这些百姓偿还债务,却不知如何去做,问计于管仲。管仲请桓公下令,让富商蓄贾凡握有百张债券的献马一匹,无马者可以向国家购买。这个命令一下,齐国的马价就上涨到百倍之多。马最终还是齐国国君的马,而富商买马的钱就聚积到国君手中,曲防战役的经费解决了,百姓的债务也得以偿还。
管仲充分利用富商的财力,并运用政府的权力,将曲防之战军费的问题妥善解决。这确实是一举两得的措施,既聚积了财物,又收拢了人心。
5.掌握供求,获取财富
为了把其他国家的粮食集中到齐国,管仲向桓公建议提高齐国粮价,滕国和鲁国的粮食每釜一百钱,齐国的粮价则提高为每釜一千钱。这样滕国、鲁国的粮食就从流入齐国,齐国的粮食贮备就非常丰厚了。管仲进一步解释,这一举措的实施不是因为齐国缺粮百姓饥饿,而是因为齐国运用了号令,利用供求关系改变了粮食的积聚地,使粮食积聚于齐国,齐国获得了更多的财物。
粮食多了,齐桓公却有了新担心,怕这些粮食没有用了。管仲想得很长远,管子曰:天下有兵,则积藏之粟足以备其粮;天下无兵,则以赐贫甿。如果发生战争,贮备的粮食可以作为军粮,用于战事;如果天下无战事,则可以用这些粮食帮助贫困之人。所以说,这一措施也是既聚积了财富,也凝聚了人心。齐国的强大就是由此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轻重戊》中对于莱国和莒国的柴薪、鲁国和梁国的绵绨、楚国的鹿、代国的狐白之皮、衡山国的兵器以及《轻重丁》中的石璧谋、菁茅谋等都是通过调控物资供求关系,利用这些国家急需金钱的事实,使这些国家放弃了农业生产,一味追求通过贩卖特产获取高价给自己带来的丰厚利润,最后却失去了自己的实力。财物聚积到齐国,齐国的富强得以实现。
6.完善服务,汇集财富
齐国虽然物资丰富,却也有自己短缺的物资,比如皮、骨、筋、角、竹箭、羽毛、象牙和皮革等。为了获得这些物资,补充齐国的不足,齐桓公向管仲请教方法。管子对曰:请以令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修建客栈招待各诸侯国的商人,并根据商人的实力和所带商品数量予以不同层次的服务:拥有四马一车的商人,可以免费吃饭;拥有十二匹马三辆车的商人,免费吃饭外还可以得到免费的牲口草料;拥有二十匹马五车的商人,除可享受上述服务外,还可以配备五个服务人员为其提供服务。这些措施实施之后,天下各国的商人就像流水一样聚到齐国,他们带来的各类物资补充了齐国的短缺。完善服务,吸引各地商人,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齐国就可以汇聚天下各国的财物,齐国的整体实力再次得到提升。
三、凝聚天下民心的具体措施
管仲用商汤胜利、夏桀败亡进行对比,向桓公说明了凝聚天下民心对于国家成立的意义。桓公问管仲:商汤仅用七十里的薄地,就兼并了桀的天下,其原因何在呢?管仲回答说:桀不许百姓冬天在河上架桥,夏天在河里渡筏,以便观赏人们受冻和受淹的情况。他把雌虎放在市街上,以便观赏人们惊骇的情态。夏桀的行为激起了百姓的反感,民心离散,最终导致夏桀败亡、丧失天下。而商汤就不是这样,他收贮蔬菜和粮食,给饥民以饭食,对挨冻的人给衣穿,对贫困的人给予救济,天下百姓如流水一般归附商汤,归附的人多了,商汤也就夺取了天下。民心向背对于国家成立意义非凡。
1.救助贫困,获得人心
管仲认为迁封、食邑、富商、蓄贾、积余、藏羡、跱蓄之家,此吾国之豪也,要想保证物价平稳,就要控制富豪的财物。富豪存有的粮食不能自行处理,均由政府平价收购。这样一来,缺少粮食的百姓,就会纷纷前来买粮,粮价就会上涨40倍,国家的收入也会随之上涨。财物由此得以聚积。国君就可以拿出40倍的财物赈济那些因战争失去亲人的孤儿寡妇、贫病之人和无子的孤老,使他们不致生活困顿甚至饿死。而那些为国战争的战士就少了后顾之忧,他们就会争先作战而勇往直前,不贪生惜命而为国效力。通过平购豪家粮食,获得多出40倍的财富,将天下财富聚积到齐国,并用这些钱财帮助贫穷之人,使其生有所养,死有所葬,臣民即会不惜生命为国家效力。人心由此得以凝聚。
民生而无父母谓之孤子;无妻无子,谓之老鳏;无夫无子,谓之老寡。此三人者,皆就官而众,可事者不可事者,食如言而勿遗。多者为功,寡者为罪,是以路无行乞者也。路有行乞者,则相之罪也。对于孤子、老鳏、老寡这三类人,无论他们做不做事,政府都必须对他们进行供养不能遗弃。齐国还将此事作为考核官员的指标之一,收养多者有功,收养少者有罪,不允许有乞食者,如有乞食者,就要问罪宰相了。对特殊人群的救助,是收扰人心的重要举措之一。
2.助民脱贫,获取人心
住在北郭的都是编织草鞋的贫民,又以种菜为主要收入来源,桓公想解决北郭百姓生活贫苦的问题,便向管仲问计。桓公依管仲之计下令:有百钟存粮的富家不得做鞋,有千钟存粮的富家不得经营菜园,住在城郊三百步以内的家庭不得自种蔬菜。由此一来,北郭的贫民就可以打开产品销路,失业的人家就可以得到帮助,他们的劳动成果和菜园收入,都将由此有十倍的大利。根据生产者各自所长,因地制宜,适当限制他们的经营范围,可以有效地将生产者生产的不同产品进行流通,人们就可以获得十倍于以前的利益。政府帮助百姓脱贫致富,百姓则对国家感恩戴德,国家的统治基础更加稳固。
3.预先行赏,招引人心
在征战之前,管仲请桓公将全年地租四万二千斤黄金在一天之内全部预赏给战士。根据战士可以取得的功绩大小,分别赏予不同的金额。这项举措可以让战士在外荣显于乡里,在内报功于双亲,在家有德于妻子,这样战士必然要争取名声,图报君德,没有败退之心了。战士团结一心,为国效力,齐国举兵作战,就能够攻破敌军,占领敌人土地,获取的利益远远超过四万二千金。
除了对战士予以行赏,管仲还要求军中大将礼待战士,并给予战士的父母、兄弟、妻子一些物质赏赐。这项举措实行半年之后,就取得了实效。因感恩于国家对他们的厚待,父教其子,兄教其弟,妻谏其夫,曰:见其若此其厚,而不死列陈,可以反于乡乎?亲人鼓励战士为国拼死效力,军队士气大振,齐国军队很轻松地攻下莱国等地,俘获其国君。
齐国预先行赏,看似具有很大风险,但实际上却激发了士兵为国效力的热情。管仲根据人性的特点,以预先行赏招引人心,实现了齐国上下同心的局面。上下的团结,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整体实力。
4.先夺后予,牵制人心
管仲对人性特点了解的非常清楚,他向齐桓公谏言道:民,夺之则怒,予之则喜。民情固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所,不见夺之理。故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布者,民之通货也。先王善制其通货,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尽也。既然人的通病是予之则喜,夺之则怒,所以管仲建议桓公,给予人民利益时,要形式鲜明,让百姓感受深切,产生感恩之心,而夺取人民利益时,则要不露实情,让百姓没有察觉,以防激化矛盾。粮食是人民生命的主宰,货币是人民的交易手段,对于这两样东西,国君要善于利用流通手段来控制主宰人民生命的粮食,由此就牵制百姓,使百姓的力量为国君所用。
管子曰:泉雨五尺,其君必辱。食称之国必亡,待五谷者众也。故树木之胜霜露者不受令于天,家足其所者不从圣人。故夺然后予,高然后下,怒然后喜,天下可举。管仲认为,百姓手中的余粮很多,能够自家满足自家的需求,就不会有求于国君,也不会服从国君的管理,长此下去会人心离散,不利于齐国的管理。所以他建议桓公,先夺取而后给予,先提高物价而后降低,先使百姓不满然后再使之喜悦,这样控制住百姓的需求,就可以控制住百姓的心,百姓就会自觉服从国君的命令,上下同心也就会实现,齐国的各类事情都会因此而变得更好。
管仲充分利用人性的特点,将百姓最关注的事物掌控于国家手中,人心就会为国家而牵制。人心凝聚于上,齐国的统治基础就会更加坚固。
5.分利于民,俘获人心
有人向齐桓公建议,请他下令砍伐树木、鼓炉铸铁,这样就可以不征税而保证国家财用充足。桓公不放心,向管仲请教。管子对曰:不可。今发徒隶而作之,则逃亡而不守;发民,则下疾怨上,边竟有兵,则怀宿怨而不战。未见山铁之利而内败矣。无论是征发罪徒还是征发百姓,都会让人产生怨言和抵触情绪,人心背离,如果战争发生,就没有人会为国拼死效力了。故善者不如与民,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有杂之以轻重,守之以高下。若此,则民疾作而为上虏矣。最好的办法不是由国家征派百姓来做这件事,而是将砍伐树木、鼓炉铸铁的事情交给民间经营,国家只要计算好它的产值,估算出它的赢利,由百姓分七成利,君主分三成利。国君再用价格政策加以掌控,百姓就会因感恩和得到实惠而奋力劳动,也会自觉自愿地听从国君的调控。财富聚集于国家,人心向上,这是双赢之举。
《管子·轻重篇》通过实例说明了聚积天下财富、凝聚天下人心的具体措施。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在物品的种类上、商品的价格上、物资的数量、贸易的形式上进行调控,汇聚天下财富,通过禄赏、平衡贫富差距、分利于民等来帮助百姓致富,吸引更多的人投奔齐国。国民人数大增,全国上下一心,臣民为国拼死效力。齐国最终实现聚积财富、国力上升、招引民众、民心向上,从而实现全国上下一心。齐国的强大就是必然的结果。
(作者简介:蒲霞,安徽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