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总第54期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管学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10/31 10:22:51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管学的传承与发展

要:管学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学术派别,它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在我们生活中依旧占据重要的地位。通过对管学的历史传承,为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参考。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笔者着重探讨了管学思想中所提倡的自然观,赏罚观,其思想价值历经千年岁月依旧煜煜生辉,对我们的社会生活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管学;新时代;自然观;赏罚观

春秋时期,管仲相齐,励精图治。齐国经过数年经营,在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百家争鸣的策源地,继承弘扬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以管子思想为主要依托,形成了管仲学派。在记录管子学说的基础上对管子的思想进行了传承与发展。管学中所阐释、论述、弘扬的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青山绿水:管学中自然观的时代传承

 

现代社会发展的齿轮高速运转,经济实现迅速的腾飞,科学技术也日益更新。人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既渺小却又至关重要。在物欲横飞,人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下,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个人承担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与此相对应,作为最小单位的人也越来越被重视。近几年时间内,新兴的媒体包括现在占有很大社会影响力的微博以及微信平台,一直在渲染弘扬追求个性的解放,个人生活的享乐主义。人作为单独的个体得到更多的重视,但是关注的焦点更多集中于个人,人们思考的更多的是人如何自处,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如何去追求精神方面或是物质方面的价值,无论是处于社会何种层级,很少有人会把视角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环境离个人生活非常遥远,它变化的过程是缓慢的,在短时间内产生的后果,造成的影响都是不可立现的,人对自己以外的任何东西都缺乏生命的自觉,生态环境的恶化是无声的,它无法大张旗鼓的宣扬自己的痛苦,所以往往生态环境的毁灭给人一种轻于鸿毛之感。

然而生态危机在不知不觉中一步一步的侵蚀我们脆弱的环境。英国的塑料垃圾问题引起全球对塑料问题的警醒,根据英国调查显示从海滨游览胜地到北极冰川,从海洋表面到地表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人类制造的垃圾污染在全球海洋中无远弗届。而在这生态危机中受到威胁的,并非只是海洋生物而已。塑料垃圾只是众多环境问题中的一个缩影。中国目前也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的挑战,例如北方城市持续不断的雾霾天气,持续的雾霾使云深不知处,蓝天变得可望而不可即。例如垃圾问题,曾经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发展,通过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收取固体废弃物,也就是所谓的洋垃圾,如今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生产过剩的阶段,日益严重的垃圾问题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中,针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着重强调要发展所谓的绿色经济。生态环境的建设依然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思维方式,树立一种新的观念,生态环境是一切物质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源泉,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管学思想源远流长,其中饱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管学中所弘扬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及自然观念对于我们思考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态问题,缓解生态危机提供了借鉴。管学中所阐释的自然观是从人类发展的宏观角度考虑,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存空间,只有以自然环境为生存基础,才能逐渐建立物质基础,逐渐构建意识形态、缔造社会关系。管学中所弘扬的自然观突破了人伦道德的适用范围,扩大了思考的角度,探讨过去一直被忽视的自然环境这种认识和实践其实也正是古圣先贤对于自身生存状态的反思,并为之寻找一个更加圆融和科学的模式。[1]

管子中所弘扬的自然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自然规律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人的个人意志无法去扭转这种规律的客观存在,以及去改变这种规律的客观存在。其次,自然规律具有普遍性,正如《毛法》篇所言: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这种普遍性存在于万物之间,在这种普遍性之下,引领着万物向一种有序的状态发展。同时,规律具有稳定性: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2]   不会随着人事的变迁而使原有的自然规律发生大的改变与逆转。

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使管子在思想观念上敬畏自然,要想去征服自然首先要顺应自然发展的内在规律,认识到作为自然产物的人类,必须要遵守自然规律,管子提倡在敬畏自然的前提下,强调调动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轻重乙》中指出:故岁有四秋,而分有四时。已有四者么序,发号出令。[3] 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管学所弘扬的自然观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一种当今称之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念,时养和时禁理论既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为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提出的具体措施。

    《管子》认为山不童而用赡,泽不弊而养足[4],因而提出要遵循天地之道行事,对待山林、河流和绿草要因时禁发的理论,《立改》篇中提出林薮、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5]《八观》篇指出:山林虽近,草木逗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江海苗广,池泽虽博,鱼整虽多,网皆必有正。[6]这些都是对于时禁的认识。《禁藏》篇还指出了如何时养,毋杀畜生,毋拊卵,毋伐木,毋夭英,毋拊竿,所以息百长也。[7] 如果说时养是对自然界生物的生长周期和规律的充分尊重。那么,时禁则是分散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过度关注。也就是说,时禁理念正是在行政权力的保证下,转移人类对于资源开采的的注意力,让人类尽可能地回归本我,以达到禁止资源被过度攫取的目的。无论是时养还是时禁,其实都是在引导我们按照可持续发展方向生产生活。

《管子》的自然观对于我们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提供了理论的指导。那么,对于这些启示的执行与贯彻才是超越理论层面进入实践层面的更高要求。

在新时代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这种自然观经过历史的传承,形成一种新的指导思想。首先,生态行为建设和生态修养建设应该齐头并进。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的前提下,更要采取手段措施去增强个人的环保理念,个人关注的视角应该扩大,突破过去仅限于关注自身发展的瓶颈,将环保思想落实到实践生活中去,摆脱污染在别处的观念,真正落实人人有责的环保观,加强个体对于对于环保理念的深刻体悟。其次,应该大力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先哲留给我们的这些重要的启示如果被贯彻执行必须要有国家的立法和制度的建设作为保证,否则,启示再好,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只能如镜花水月般无法触及,针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政府应该采取严厉措施,并且将这些措施真正落实到实处,发展新时代的时养和时禁,加强环境检察执法能力建设,利用法律武器进一步保障生态建设。

以上就是利用管学中的自然观念指导生态环境的建设。随着生态建设的深入,我们会面临更多更新的挑战,管学中的生态伦理的后示意义也会随着建设的需要获得更加深入的发掘。

 

二、赏罚分审:管学中赏罚观的时代传承

 

管子作为春秋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将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擎天之柱,张扬礼义廉耻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8]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他主张欲利恶害的人性观念,他深谙人民趋利避害的处事原则,夫民者信亲而死利,海内皆然。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9]  基于对普遍大众心理的把握,他提出以赏罚为核心的法制思想,这种赏罚思想渗透于当时齐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军政、农商经济、选贤用人、邻国交往等。

赏罚思想在管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管子较早也是较为全面地提出这种赏罚观。《管子》中运用大量的笔墨详尽的论述了赏罚思想的具体内容、具体原则。管学中所弘扬的赏罚思想,是建立在欲利恶害的人性观念之上,以法制为核心,以赏、罚为手段,对引导,规范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军政方面,齐桓公率领大军攻打莱国之际,为了提高军队的整体战斗力,管子动员全军、鼓舞士气,施行奖励军功的政策,规定攻陷城池者,斩敌军执将首级者,赏百金,斩敌军士兵首级者,赏十金。在丰厚的奖励政策刺激下,齐国军威大振,取得了这场对外战争的胜利。

这是对军队进行奖励的方面,管子在积极进行奖励的同时配合施行惩罚机制。齐桓公征讨狄国之后,在各邻近诸侯国广立威信。这时,管仲建议齐桓公对各个诸侯进行规范:诸侯毋专立妾以为妻,毋专杀大臣,无国劳毋专予禄;士庶人毋专弃妻,毋曲堤,毋贮粟,毋禁材,行此卒岁,则始可以罚矣[10]  在此举取得显著成效后,桓公回来问管仲说:需要再做什么事情?管仲建议说,可以对各国诸侯施加政令规定从今以后二年中诸侯的世子不孝父母,不友爱兄弟,不敬国之良臣,三者无一,可以诛伐。诸侯的大臣办理国事,三年不闻有善政,可以处罚。国君有过,大夫不谏止,士庶人有好的表现,大夫不举荐,可以处罚[11]  这些惩罚措施加强对诸侯的管理。

桓公接受了管仲的建议,并实行了这些相关的惩罚机制有效的规范了邻近齐国的诸侯在齐国国威之下,没有不请求事奉的齐国享国达四十二年。

在赏罚思想的指导下,秉承着依法赏罚、赏罚必信、赏罚有度、赏罚适时、刑德并重、随时因俗的原则,对齐国的国家建设形成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天下大务,莫过赏罚。赏一人使天下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之人惧,苟二事不失,自然尽美。[12] 

管学中所弘扬的赏罚观念是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这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阐释的依法治国的理念是不谋而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发展民主政治的前提。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以依法赏罚为手段,即以法律为手段维护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在依法治国的宏大背景下,管学所提倡的赏罚观正是以法制为核心的一种手段。联系生活实际,这种赏罚思想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主流社会。在社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政府部门,企业部门,甚至可以说是学校里面一个班级的管理,这种赏罚的观念或多或少都适用于其中。以企业公司为例,在现如今的工作领域中,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越来越成为衡量工作价值的主要指标,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时候,除了过去那种采用口头激励的精神层面的鼓励外,采取奖励机制变得越来越重要。社会发展的齿轮高速地转动着,与此同时,社会的压力也越来越沉重,过去那种从工作中获取纯粹的成就感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工作者的现实需要,跟随时代进步的脚步,无论是在政府还是企业等领域,对职员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很好的利用奖励手段,根据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绩水平进行评估奖励,在奖励的激发之下,可以刺激他们的工作潜能,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在实行奖励的同时惩罚也显得至关重要,例如为了维护企业规章制度方面的章程,可以对违反章程的行为个体采用惩罚机制,这对于提高企业文化,规范员工秩序起到积极作用。

诚然,管学中的赏罚观念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赏罚不公,轻罪重型的问题,无论是赏是罚更多的体现是对人民的控制。但是,我们要用现代的观念批判地继承这种赏罚的观念,在实施的过程中力求做到公平,在管理的过程中合理地,均衡地实用赏罚手段,就有利于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结语

管学中的思想是古代先哲的思想结晶,管学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学术派别,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在我们生活中依旧占据重要的地位。通过对管学的历史传承,为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参考。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笔者着重探讨了管学思想中所提倡的自然观,赏罚观,其思想价值历经千年岁月依旧煜煜生辉,对我们的社会生活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章雨舟.《管子》的自然观及其生态伦理启示[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5.

[2] 管仲.管子·形势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管仲.管子·轻重乙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 管仲.管子·侈靡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 管仲.管子·立改[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 管仲.管子·八观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 管仲.管子·禁藏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9.

[8] 余汪舞.《管子》赏罚思想研究[D].内蒙古:齐齐哈尔大学,2016

[9] 管仲.管子·国蓄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11] 管仲.管子.·大匡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2] 司马光.资治通鉴·梁纪[M].长沙:岳麓书店,2009.

 

 

(作者简介:陶雅,女,硕士研究生,安徽大学历史系2016级研究生)

上一条:总第54期 管子的税收思想在当前税收改革中的应用      下一条: 总第54期 论管子生态思想对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