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讨

主功有素,宝币奚为? ——向《管子》学习领导智慧之五:官德修为篇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9/10/21 16:40:55


主功有素,宝币奚为?

——向《管子》学习领导智慧之五:官德修为篇

石耀辉

管子(前723-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今安徽颍上县建颍乡管谷村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经济学家,被誉为“春秋第一相”。管子为相40年,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取得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伟大业绩。

管子堪称中国古代最成功的政治家。晚清时期变法维新派首领梁启超十分推崇管仲和《管子》其书,他在《管子评价》中说:“管子者,中国之最大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也。”管子“以其伟大之政治家而兼为伟大之政治学者,求诸吾国得两人焉:与后则有王荆公,与前则有管子。此我国足以自豪于世界者也。而政治学者之管子,其博大非荆公所能及;政治家之管子,其成功亦非荆公所能及。故管子倜乎远矣。”仔细研读《管子》一书,始觉任公之言十分中肯。笔者近年来专注于管子领导智慧,曾就其战略、人才、谋身、树威等思想,做过一些浅探。本文仍沿着这一思路,主要就其《形势》《形势解》篇中所涉的官德思想作一探析,以期对提升领导干部官德修为有所裨益。

一、胸怀宽广:“裁(材)大者,众之所比也。”

所谓官德,是为官从政者德行的综合反映,体现在政治素质、道德品行、思想作风等多个方面。官德既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也是用权之道。《管子·形势》篇是“经言”九篇中的第二篇,本篇把做人、做事、社会管理等基本道理阐述得很深刻、很清楚,其中关于君主及官员的道德修养占比很大。《管子》第七部分“管子解”中的《形势解》一文,更是对《形势》篇进行了逐句的阐释发微。何谓“形势”?管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状态和道理,都有其发展的态势和能量。由事物当下外在的“形”,可推知其内在规律与发展前景之“势”;高山大海强国贤人之“势”,离不开不辞水不辞土不厌人不厌学之“形”。

管子认为,君主应当胸怀坦荡,宽宏大度。“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势解》)这段名言对后世影响很大。《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李斯《谏逐客书》:“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曹操《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天下归心。”习近平主席在讲话和发文中,曾多次引用《管子》一书的名言。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主旨讲话中,也再次引用了这一古语,旨在表明中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从而推共同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管仲在《形势》篇中说:“举长者,可远见也;裁(材)大者,众之所比也;美人之怀,定服而勿厌也。”其意是说,推举贤人,百姓才能得到利益;君主资质深广,众人才能有所依赖;想要别人归顺,就要奉行德政,并坚持不厌。这一思想,《形势解》得到进一步发挥:“天之裁大,故能兼覆万物;地址裁大,故能兼载万物;人主之裁大,故容物多而众人得比也焉。”意思是说,天的容量宏大,所以能够涵养天下万物;地的才器伟大,所以能够承载地上万物;君主心胸开阔,才能容纳众物,才能获得万民的敬仰。

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管仲向齐桓公提出了“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的战略思想。也正因为秉持这一理念,管仲才能够做到逆境中不忘进取,“忍小辱成大荣”。最初,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师傅,当公子小白夺得君主之位时,公子纠被杀,与管仲同为公子纠师傅的召忽以死殉主。春秋时代对臣属的要求是“一臣不事二君”,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否则就是“贰”臣,这是比死还要难堪的耻辱。但管仲做出了了忍辱负重、兴国为民的选择。管仲说:我作为人臣,是受君命奉国家以主持宗庙的,岂能为公子纠个人而牺牲?我要为之牺牲的是:国家破、宗庙灭、祭祀绝,只有这样,我才去死。不是这三件事,我就要活下来。我活着对齐国有利,我死则对齐国不利。(《管子·大匡》)管仲还解释说:人们认为我被齐桓公俘虏后委曲求全是可耻的,可我认为,有志之士的可耻是死的没有价值,是不能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人们认为我追随、拥戴的公子纠死了,我就应该像召忽一样跟着去死,不死就是可耻,但我认为更可耻的是,人不尽其才,不能施展出来杨威诸侯匡助天下。由此可见,管仲的思想境界,已然在自我人格上超越了“臣仆”,而升格为要做“国人”。《淮南子·说林训》将管仲这一选择定性为“以小辱成大荣”。若“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淮南子·汜论训》)”笔者认为,“管仲束缚”忍辱以成功业,并非仅为一己之私利,其崇高的政治信念与格局是值得世人钦佩的。

二、厚德爱民:“欲民之怀乐己者,必服道德而勿厌也。”

关于厚德爱民,《管子·形势》说:“主功有素,宝币奚为?”领导者关键要有好的德行,金银珠宝又算得了什么?作为领导者一定要加强官德修养。“莫乐之则莫哀之,莫生之则莫死之。”君主不能使百姓乐业,百姓就不会为他分忧;君主不能使百姓生存繁衍,百姓就不会为他牺牲生命。“往者不至,来者不及。”君主不能给百姓好处,百姓就不会回报君主。管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以人为本”的命题。何为“以人为本”?管仲曾对齐桓公说:“齐国百姓,公之本也。”(《霸形第二十二·内言五》)管仲这里指的就是人民群众。

《管子·形势解》在阐述以上“经言”的同时,又有多处引申。如:“明主之治天下也,敬其民而不扰,佚其民而不劳。不扰则民自循,不劳则民自试,故曰上无事而民自试。”明主治理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而不去骚扰他们,让百姓修养生息而不去烦劳他们。不受骚扰,百姓就安守本分;不被烦劳,百姓就自由发展。所以说君主无为而治,百姓就自由发展。又如,“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时,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莅民如仇雠,则民疏之,道之不厚,遇之无实,诈伪并起,虽言曰吾亲民,民不亲也。”治理百姓像父母带儿女,百姓就亲近君主,待百姓厚道实在,即使不说我亲近百姓,百姓也自然会亲近君主。反之,治理百姓如待仇敌,百姓就疏远君主。即使说我亲近百姓,百姓也自然会疏远君主。“贵富尊显,民归乐之,人主莫不欲也。故欲民之怀乐己者,必服道德而勿厌也,而民怀乐之。”财产富足,地位尊显,百姓就乐于归附。因此君主必须奉行德政并持之以恒,这样百姓才乐于归附。这样也才能达到“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的理想境界。

当然,治国理政也不能一味地宽厚仁爱,必须做到宽严相济:“人主者,温良宽厚则民爱之,整齐庄严则民畏之。故民爱之则亲,畏之则用。”君主温和善良,宽厚待人,百姓就喜爱他;君主号令整齐,态度严肃,百姓就畏惧他。因此,对待百姓既要给予关怀,又运用威势,“且怀且威,则君道备矣”这才是君主治国完备的方法。

三、崇俭禁奢:“贵而不骄,富而不奢。”

国君的生活作风特别是节俭与否,对国家和个人影响都很大。《管子·形势解》指出:“明主法象天道,故贵而不骄,富而不奢,行理而不惰,故能长守富贵,久有天下而不失也。”明主效法天道,因而能尊贵而不骄傲,富有而不奢侈,合理行事而不怠惰,所以能长久地保有富贵,拥有天下,而不会失去。对百姓来说,“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夫物莫虚至,必有以也。”人懒惰而又奢侈必定贫穷,勤劳而又节俭必定富足,世上万物都不会凭空而来,其中必有缘故。

崇俭禁奢思想在《管子》一书中还有多处阐述。

《管子·权修》篇说:“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如果君主的欲望得不到控制,那是非常危险的。

《管子·八观》也说“入国邑,视宫室,观车马衣服,而侈俭之国可知也。”进入一国京城,视察它的宫殿房屋,观看它的车马衣服,国家的奢侈节俭就可了解。“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国家财富总量是有限的,国君消费多了,剩给百姓的必然减少,百姓变穷,日子艰难,就会产生各种私心杂念,就会产生各种不轨行为。“故曰,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不通于若计者,不可使国也。”所以说,严格制度标准,节制衣着服饰,俭省财务费用,禁止奢侈浪费,这是国家的急务,不精通这些核算的人,是不能让他治理国家的。

《禁藏第五十三·杂篇四》:“圣人之治事也,能节宫室、适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赡、身必安矣;能移无益之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圣人处世行事,能够做到不居住豪华宫室,不乘坐豪华车子,把节省下来的资财归藏国库,长期坚持,国家就一定会富裕,自己的地位也一定能尊崇;穿着合适的衣服,放弃个人的爱好,重视发展农业,财用就必然充足,家身一定安全;不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不花没有意义的钱,把资金用来开展外交活动,朋友就会很多,交情也会很深很真挚。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管仲提醒国君,要“道德当身”,加强道德修养,生活消费必须适度,生活作风必须严谨。

对于管仲的节俭思想,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不仅因为管仲有倡导奢侈品消费的《侈糜》等篇,而且还有《列子·杨朱》篇“管仲之相齐也,君淫亦淫,君奢亦奢”的记载。特别是《论语》中更有对管仲的批评:“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管仲有三处住所,管家有好几个,他能称得上俭朴吗?

孔子对管仲的这些批评,韩非子给出了有力的回应:“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管仲曰,臣有宠矣,然而臣卑。公曰,使子立高,国之上。管仲曰,臣贵矣,然而臣贫。公曰:使子有三归之家。管仲曰,臣富矣,然而臣疏。于是立以为仲父。”(《韩非子·难一》齐桓公封给管仲三处住所,高薪养廉还不够,直到封管仲为仲父才满足了管仲的要求。韩非子接下来评论说:“管仲以贱不可以治国,故请高,国之上;以贫为不可治富,故请三归;以疏为不可以治亲,故处仲父。管仲非贪,以便治也。”看来,并非管仲不节俭,乃是因为治理天下所需。管仲所讲的奢靡消费,仅适用于经济不振的特殊时期,只是为了刺激生产,扩大就业,保护民生。这与他主张节俭、珍惜资源的主流思想并不矛盾。

四、谨慎言行:“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也。”

管子对领导者作风非常重视,提出了“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的警告。这句话和老子《道德经》中的“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讲做人不可骄傲自满,贪功揽功、自以为是、独断专行都是伙食的起源。管仲还特别提醒君主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恰当的话不能随便说,不妥当的事不能随便做,这些都是君主的大忌。当然更是为人臣子的大忌了。“言而不可复者,君不言也;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也。”(《管子·形势》

那么什么话是不可重复的呢?《形势解》说得很明确:“出言而离父子亲,疏君臣之道,害天下之众,此言不可复者也。”不利于父子关系、君臣关系的话,不利于百姓的话,君主是不能说的。相反,有利于安定天下的话,以及符合民心、符合义理的话,百姓希望君主多说。“人不出言不不于民心,不悖于理义,其所言足以安天下者也,人唯恐其不复言也。”行为也是一样。“身行方正,使人有礼,遇人有理,行发于身而为天下法式者,人唯恐其不复行也。”君主行为端正,用人有礼貌,待人讲信用,所作所为成为天下的楷模,百姓只怕他不再这么做。反过来,“身行不正,使人暴虐,遇人不信,行发于身而为天下笑者,此不可复之行,故明主不行也。”如果行为不端正,用人粗暴苛刻,待人不讲信用,所作所为被天下所耻笑,这样的行为是是不能重复的,因而明主绝不会做这样的事。总之,君主的言也好,行也好,都要做到谨慎。

《形势解》进一步指出:“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偷得利而后有害,偷得乐而后有忧者,圣人不为也。”圣人总是选择可以说的话然后再说,选择可以做的事情然后才去做。得点小利而贻害无穷,得点小乐而留下隐患,这样的事圣人是不会做的。管子教育君主和官员,要从治理国家的大局出发,从自身做起,谨慎言行,不利于国家事业、不利于百姓的话和事,都不能说,不能做。管仲这一教诲,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总之,管子德修为思想极为丰富,这不仅体现了其政治格局、政治智慧,也是体现在其高超的领导艺术之中。学习借鉴管子官德修为思想,还应结合其礼义廉耻“四维”观,以及有关忠信孝悌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的方向标。立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论述应作为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官德修为思想的指南。

 

参考文献:

1、管子全译(上、下)谢浩范 朱迎平 译注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6年出版

2、《大国之路:管子是如何治理齐国的》邓中好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7月出版

 

(作者简介:石耀辉,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山西省临汾市委党校副教授、校刊主编)


上一条:管、荀王霸理论视域下曹操政治生涯分析      下一条:新中国七十年管学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