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第56期 第十四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10/31 9:53:53


  第十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

刘国旗

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十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于20195月11——13号在圣贤之乡,休闲天堂,管子故里,安徽颍上隆重举行。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管子一匡天下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中国七十年管学研究”。本次研讨会共收录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的论文81篇,经审定收入交流论文集76篇,现将论文摘要综述如下:

第一单元 管子一匡天下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周怀宇的《地政、四维、孝悌——管子“一匡天下”三大基础工程》一文论述了管子相齐的三大新政:地政、四维、孝悌,指出这三大新政是在经济基础、意识形态、社会经济体方面大幅度创新,精准捕捉了那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顺应矛盾规律,扫除了社会发展的障碍,改善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人类命运,引领全社会发展,成为真正“一匡天下”真正内涵。

陈宏光、李鹏飞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管子思想的启示》一文指出管子是一位极富治国理政经验的改革家,其治国理政的经验值得后世深入研究。我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成为中国发展经济、寻求外交合作所要遵循的思想之一。研究管子“一匡天下”的思想对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王建光  姜姝的《“匡”世以德——管子“政治道德”简论》一文指出管子的政治思想重视在维护既定的国际关系及其所代表的道德面貌和框架之下,使齐国做到以德被世,以功利民,并由之而成就霸业。管子所关心道德,事实上分为“生活之德”和“政治之德”两方面。在管子看来,为政者的政治道德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不仅是“一匡天下”的手段,也更是其根本要求。

姬芳序的《“一匡天下”与全球治理——<管子>天下治理观念的启示》一文认为全球治理是国家和其他行为体为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而采取的合作解决问题的安排和活动。当前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管子“一匡天下”的政治实践中包含着丰富的处理国家间和“天下”事务的理论和策略,挖掘两千年前管子思想中天下治理的观念,对我们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治理观、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非常大的启发意义。

蒲霞的《从“九合诸侯”看<管子>资源整合》一文认为《管子》一书内容丰富,从不同层面演绎了齐国是如何利用自己拥有的或者可以借助的资源,使之最优化,从而提升齐国的整体实力,成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霸业的领导核心。

吴名岗的《<管子>“一器成而天下无战心”的当代价值》一文认为《管子》中的“一器成,往夫惧,而天下无战心”思想是对蚩尤受卢山之金,以为剑铠矛戟,兼并诸侯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了解《管子》重视兵器创造的思想,对我们加强战备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李雪琦的《<管子>的民本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指出《管子》书中的民本思想较为全面、进步。其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爱民、富民、育民、与人民一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管子》一书所体现的民本理念有相似之处。将二者进行联系比较,能够促使现代人不尽能够更好地诵读中国传统经典,又能帮助理解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为今所用,回报社会。

刘立光的《<管子>家国天下治理思想浅释》一文认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传承有序的国家,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其源流永续的基石。《管子》以天下治理思想治理国家,其贫富治乱经礼法德、外交军事个人魅力,更是治世的必备方略。齐国民富国强,九合诸侯,强盛几百年。站在世界的东方,瞻慕天边的霞光,我们又一次审视世界的格局,共沐现代治理的荣光。

郭济生的《<管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一文认为管仲的思想,博大精深,空前绝后,是中国春秋、战国各家学派的源头。他还是世界上最早的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其影响力遍及世界。

 洋的《<管子>之礼与和合精神》一文指出“和合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这一精神是由历世历代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汇聚而成的。《管子》内容丰富,但其中存在一个比较一致的思想体系,都是在探求事物的发展规律——道。“道”具有客观规律的意义,天地各有自己运行的法则、规律,由“道”而生发的礼、法统一是和合社会的保障。

夏爱民、赵艳娟的《管子一匡天下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认为管子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合”、“匡”体现了“内圣外王”之道,外王为利、力、理、礼、信,内圣为仁、智、勇、严。虽然中国春秋时期与今日世界形势时空不同,但在历史大势、主体地位、政治主张等方面,有可借鉴性。

乔丹慧的《初探<管子>思想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启示》一文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生态等方面的表现,对管子思想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理念进行阐释。

杨梦的《从<管子>看命运共同体的追求  以国家内部构建走向天下大治的格局》指出《管子》一书涵盖了管仲的各种治国思想,无论是关注百姓的民本观,统治者必备的治国能力,军队的相关建设还是国家道德的建设,都是在维护国家内部的稳定。国家稳定之后走向强大,国家关系就成为重要主题。管仲提倡国家之间要睦邻友好,不欺侮弱小,不挑衅强权,要谋求国家间的共同利益,达到天下大治。

唐洁琼的《从孟子对管仲的评价看王霸之辩》一文认为管仲作为春秋时期辅桓称霸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在儒家思想史上一直都是饱受争议的人物。与孔子对管仲所作出的客观中肯评价不同,孟子对管仲的评价主要以贬损的基调为主,认为其不足为也。孟子与管仲之二人的思想差异,实际上隐含了王道与霸道之间的理念不同。从人性论基础、实现手段、理念推行与国土面积之关联三个方面来看,王道与霸道思想之间都存在着较大区别。相较而言,试图将仁义与政治结合的王道思想极大地提升了道德的地位,但却由于太过理想性而难以践行,而管仲的霸道思想虽因野蛮、驭民色彩而为儒家所诟病,但却更易实现一匡天下强国富民的社会理想。

崔景明的《管子一匡天下论视域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价值》一文认为 管仲“一匡天下”的远大梦想,包含了“强国梦、复兴梦”。管仲所憧憬的“一匡天下”梦想与当下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作内在关联性论析。具有现代历史价值。

祝万芳<管子>一匡天下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一文认为《管子》一书中蕴含许多治国安邦的思想,而其中“一匡天下”的治理思想作为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思想渊源的作用。

的《管子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的实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滥觞》一文引习近平在谈到源自“天下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时形容东亚各国“山水相连、血脉相亲”,谈论了“家天下”和“天下一家”概念,管子辅佐齐桓公的“九合诸侯”从而实现“一匡天下”正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源头。

殷世豪的《管子一匡天下的思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一文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以满足全人类共同发展为起点,汲取了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尤其是管子的治国理政的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

唐婷娜的《管子一匡天下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共通处的探讨——为连接点解析》一文指出管子一生执政四十载,命运轨迹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为不同的梦想而努力。这三个不同的梦想是:强国梦、复兴梦、立言梦。习近平提出并阐释推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历史发展,针对存在的全球性问题,扎根于中华深远思想文化土壤上的“中国方案”。两者在思想上有很多的共通之处,体现在具体内容、价值导向等方面。

 祥的《管子治理思想对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价值》一文认为《管子》治理思想对新时代推动社会治理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管子的国家治理与社会共治理念,为“共治、共享、共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娟的《源自历史 衔接历史 创造历史——论管子“一匡天下”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认为管子的“一匡天下”与中国新时期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是管仲辅佐齐王“尊王攘夷”,实现春秋霸业的治国谋略;一个是中国在新时期纵览世界风云,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战略走向,治国理政实现强国之梦重要手段和路径。二者都体现了人类发展与世界和平事业的中国元素。

 勇的《浅论管仲“一匡天下”现代价值》一文认为《管子》一书将民生视为政权稳定、国家富强、称霸诸侯的决定性力量,在“一匡天下”的齐文化思想指导下,治国政策上提出了一系列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文化内涵,对促进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良好借鉴价值。

扈光珉、王惠萍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管子>文化元素》一文指出在博大精深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包涵了丰富的《管子》文化元素。在习近平的报告讲话文章中多次提到管仲及《管子》,引用《管子》中的名言警句阐明治国理政的观点。

 敏的《新时代,从<管子>治理理念中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认为《管子》是治理国家、治理天下的名作,其中蕴含的人本理念,法治理念,经济理念,外交理念,生态理念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王天成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先驱管子》一文认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大误区,一个是,把中华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家文化,认为儒家文化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第二个是,把儒、释、道文化说成是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道家文化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这就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狭隘化、局限化。中华传统文化始终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有形产生与繁荣,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文化先驱是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

王硕民、王  楠的《<管子>“天下”治理观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一文认为“天下”治理观是《管子》思想的核心。管子倡导“主有天道,以御其民”,治天下应遵循道之运行规律;“国富兵强,谋形造势”,“一匡天下”必须营造大胜之境;“合和听命,凝心聚气”,治理天下必须筑坚稳固之基;“事以合交,德以合人”,“辅王成霸”必须播布德义之泽。深入系统研究这一课题,汲取管子“天下”治理观之长,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供体理念的深入贯彻落实具有启示意义。同时,对于当前全面深刻地认识管子思想,深化管学研究,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具有一定价值。

牛家栋的《运用管子“一匡天下”思想打造城乡命运共同体》一文认为在我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给乡村建设带来人口、土地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党和国家为解决这些问题,实施“振兴乡村”战略部署。然而在“振兴乡村”过程中,一些地方也出现偏差和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可以从古代思想家管子 “一匡天下”论述和实践中寻找借鉴。

 

第二单元  新中国七十年管学研究

 

管怀进的《新中国七十年管学文献研究》一文综述我国大陆公开发表的有关管子的传记故事、《管子》及其研究著作、学术论文等资料,初步研究新中国七十年来的管学文献。

何亦邨的《近九十年来国内<管子>、管仲及管学研究数据分析》一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通过统计、制表、分析近九十年来国内《管子》、管仲及管学研究的大数据,梳理出国内相关研究行进发展的基本脉络,并通过安徽省管子研究会正式成立以来的文献数据统计,总结了管研会发展的基本特点与亮点,说明安徽省管研会对《管子》、管仲及管学研究的贡献、意义和辉煌成就。

 的《新中国七十年管学研究综述》一文认为新中国七十年年管学研究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前研究主要集中对《管子》成书年代、版本校对、内容真伪等问题的探究,之后有学者利用最新的出土文献确定《管子》成书于先秦时代。改革开放以后,对管学研究呈现全面开花的局面,对其哲学、经济、政治、法治等思想,学者们不断从新的角度进行探寻,将管学研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为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寻找理论依据。

 的《地方志记载管仲的演变》一文阐述了管仲一直是《颍上县志》《安徽省志》等志书人物志记载的重点。通过对12部地方志记载管仲事迹的演变过程作简单比较,得出地方志人物志记载内容体现了传承发展、鉴伪存真、全面客观、个性鲜明的特点。

盛朝新的《新中国成立70年管子研究简论》一文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管子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一是管子故里在颍上的地位得以确立;二是管子学说的巨大价值得以确立和认同;三是管子以人为本,一匡天下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思想的巨大价值得以广泛认知和认同。这些都大大增加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元素,对于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李仁靓的《管子文化的实物载体:管鲍祠的保护与利用刍议》一文认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关于管子学说及其形成文化的探讨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断汲取时代的养分丰富而发展。管学研究也许在制度与意识的层面硕果累累,但是对于管子文化实体承载管鲍祠的关注却寥寥。管鲍祠作为颍上县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历史遗迹,有着其深刻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与纪念意义。

 倩的《<管子>民本思想研究综述》一文指出《管子》一书包罗诸多内容,其所涉及之民本思想历来是学术界研究重点之一。新中国成立以降,有关《管子》民本思想研究不断深入,其主要研究成果可分为《管子》民本思想宏观研究以及《管子》民本思想分类研究。

李阿康的《<管子>民本思想研究综述》一文指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关于《管子》民本思想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多有成果问世。近年以来,关于《管子》民本思想的研究更加深入,展现出较强的时代特色。

洋的《近三十年管子生态思想研究概述》一文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三十年里,《管子》的生态研究经历了从起步到突破的发展过程,研究视角、方法趋于多样化,除了对生态思想本身的研究,还有与现代理论、现实相结合以及比较研究。通过整理、归纳迄今为止正式问世的相关文献成果,以期全面把握新时期三十年来《管子》生态思想研究的状况。

 

第三单元  三管研究

 

 武的《管子的“形势道”哲学和“轻重论”政治经济学浅说》一文认为管子的“形势道”哲学和“轻重论”政治经济学是人类最早的、辉煌的、成功的案例。管子经济思想并非单纯经济学理论,而是政治经济学。这与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及其继承和变革者马克思《资本论》所标志的社会主义“新思潮”的政治经济学是相通约的。其原因在于哲学之道相通,人类文化或文明相通,古今因此亦相通。这就是管子经济思想当代启示或借鉴意义的不同凡响之处。

石耀辉的《主功有素,宝币奚为?——向<管子>学习领导智慧之五:官德修为篇》一文认为管子堪称中国古代最成功的政治家。文章主要就《管子》中的《形势》《形势解》篇所涉的官德思想作一探析,以期对提升领导干部官德修为有所裨益。

蒋佃勤《<管子>“四维”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来、契合与践行》一文认为《管子》“四维”论顺应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齐国为加强统治、称霸诸侯需要而采取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今天我国应对国际文化交锋、较量和国内思想多元、多变局面,而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探索。借鉴“四维”思想的理念、教化和实践,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还要德法并举,以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顺利实现。

姜淑红的《<管子>诚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文认为《管子》一书中诚信思想丰富,深入挖掘《管子》诚信思想,吸取传统文化诚信资源,有助于现代诚信体系建设和诚信文化建设,有助于国家、社会的全面发展。

宋玉顺的《<管子>德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分别以《管子》重德,德之内涵,德教原则等论证《管子》的道德思想,并揭示《管子》德论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借鉴价值。

辉的《解析<管子>的社会和谐论》一文指出《管子》社会和谐论的主要内容是:发展生产,关注民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道德教化是内在条件;公平正义是保障;士农工商忠于职守是基石;因天时、辩地利、讲人和是关键;君主圣明是前提。启示是:社会和谐的要义是顺民心,兴民利,解民忧,基本途径和方法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振民德、铸民魂,灵魂和保障是公平正义,根本要件是社会全体成员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领导者严以修身,亲民爱民,秉公用权是前提。

李建才的《<管子>所包含的法律思想》一文论述了管仲的依法治国思想体系十分完备,无论是立法、司法、执法、法律监督都有系统成熟的阐述。提出了法律制定要符合老百姓的实际现状,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提出了要依法治国,不能搞人治,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出了法律一旦制定后要严格依法办事等等。他的法治思想影响后世,对后来战国法家采用他的依法治国思想,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法理基础。

蒲章臻的《<管子>中的法家思想与依法治国》一文阐述了《管子》中“法”被认为是对内使人民富足,国家富强,政权稳定,对外保证军事胜利,在诸侯中称霸的重要因素。其思想的运用使得齐国君主重法、官吏执法、百姓守法,促使国家富强、实现依法治国、为齐国的称霸奠定基础。也为如今依法治国提供了借鉴意义。

杜新宇的《<经法>等四篇对校读<管子>的作用》一文指出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等四篇与其他古书有很多相似文句,利用它们之间的异同,对整理相关古书具有巨大作用,尤其是《管子》,与《经法》等四篇具有紧密的关系,利用二者之间关联来研究彼此的成书具有很大价值,另外,利用《经法》等四篇所放映出的相关信息,对校读《管子》某些篇章的某些字词也有巨大作用。

陈志雄的《尊君与治术——<管子>四篇秩序理论发微及其当代批判》一文认为《管子》四篇的性情、心治、形身、刑名、礼法等诸多理论问题呈现出交纵相连、声息相通的样态。在其秩序理论以尊君为内核之下,其他一切理论不自洽、逻辑不融贯也变得情有可原。这正是黄老治世精神的根本体现,即将社会纲纪的整饬寄托在以君王为主轴的政治宏轨上,并不断为尊君与强化集权造说。

程欢欢的《<管子>人才思想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一文指出《管子》蕴涵着丰富的人才思想。《管子》以重视人才为内核,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体现在人才选拔、培养、任用、激励等环节。其系统的人才学思想,不仅在先秦具有进步性和创新性,而且也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

杜国建的《对一匡天下之<管子>德治思想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一文认为《管子》一匡天下的德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中国古代德治实践中最完备的教育体系。在齐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中,《管子》十分重视道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继承西周初年建立齐国的姜太公的建德思想到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管仲的治德思想,再到战国田齐时期稷下学诸子百家继承和发展《管子》的德教思想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国有德则强,民有德则兴”体现着齐国社会德治文化和德育思想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同时也体现了《管子》德治学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吴瑾溪、周怀宇的《“官天财”助推当代国策——兼谈新中国成立70年官天财之岐论》以为阐述了“官天财”,是管子发展经济的战略。历史上一直予以肯定。新中国关于“官天财”思想研究,出现了两种认识:有人继续肯定,也有人提出批评,批评者认为这是“垄断”,是“与民争利”。笔者认为,这个批评值得商榷。官天财,其内涵是开发天然资源,振兴社会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提升国力。其内核是改革创新,不仅在当时具有社会意义,文章通过安徽著名贫困县石台县一系列的措施走上脱贫之路。

崔兰海的《管、荀王霸理论视域下曹操政治生涯分析》一文认为《管子》、《荀子》“王霸之辨”理论不同于《孟子》,管、荀学派肯定了“由霸入王”的可能。“修礼”既是对“霸”的完善,也是实现由“霸”入“王”的途径。曹操的政治生涯受管、荀“王霸之辨”理论影响至深,存在着“由霸入王”“王霸兼容”的特征。曹操的王道政治理想,因为没有取得“政治一统”和“天下归心”而破灭,这也是曹操没有实施皇权嬗替的根本原因。

 瑛的《管仲为什么能够“故技重施”?》一文列举了管子时期采取的系列商战从而达到政治目的,知古鉴今,现代用商战来达到政治目的手段依然存在。

沈尚武、袁岳的《<管子·侈靡>篇治国理政之道术》一文指出《管子》治国理政之道是指利用天道与人道的相互关系来经世济国。天道常常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道常常表现为人与人和社会的关系,人道往往要遵循天道才能取得成功,充分体现了自然之道与人事之道即天道与人道的融合与统一。治国理政的经济之术是指人们生产和消费的方式方法,其目的是达到生产活动的有效进行,进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富人的高消费,带动穷人的就业,这样通过需求侧与供给侧的互动来满足人们的各自愿望,是经济之术的一大特色。政教之术是指政令和教化的方式和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教育人、管理人和使用人,其中特别是要处理好君臣之间的关系。社会民生之术,是指社会各阶层人事的安排、人们的生活方式方法,其目的是人们生活有序,社会和谐,国家稳定,其中特别是社会分工要明确,各尽职责。

 耀的《管子的人才思想》一文论述了管子在选拔人才问题上,主要以立义、执法为贤;主张爵材禄能,任人唯贤而不唯亲;提倡下十伍以征贤;倡导因材授任、赏功罚罪,以及修养成贤等等。而且,最可贵之处,是《管子》把举贤置于人才普查的基础上,强调举贤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妙的《管子的土地观——“均分地力”“尽地力”“因地制宜”》一文指出管子的哲学观念中认为“地”是生长万物的根源,土地与国家政治、军队、人民都紧密联系,因此土地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国家的发展,管子主张对土地进行充分的利用和保护,即“均分地力”“尽地力”“因地制宜”。经济、文化和道家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管子产生了这些土地观,管子的土地观对当时和现今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楚子轩的《管子扶贫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文论述了管子的扶贫理念和具体措施两个方面对其扶贫思想,寻找其思想对于当前扶贫工作的借鉴意义。指出管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政治、经济以及哲学等诸多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管子将重视民生、发展经济视为国家富强、称霸中原的重要手段,以“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在治国政策上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主张,尤其是在扶助贫困人口方面,管子的主张和举措更是具有时代特色。

陈晓宇、李敬民的《<管子>“灵气在心”的艺术思想之阐释》一文以《管子》的“灵气在心”为切入点,结合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实践,提出了作为中国的艺术精神核心之一的“灵气在心”不仅为古代艺术创作的意境、艺术形式的神韵、审美感受的心趣三重要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还把人对生命的历程、对自然界的感悟以及对客观事物把握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将“灵气在心”视为中国传统艺术论的哲学基础。

段梅梅的《再论<管子>的社会教化思想》一文指出《管子》重视教育,不仅体现在弟子教育和“四民分业”方面,尤其重视道德和法治教育相结合的社会教化。《管子》论教化,面向社会,面向百姓,不是片面、孤立地强调教化,而是强调它与其他治国因素的联系和统一。这种不执一端、全面看待教化的观点,正是《管子》社会教化观的特色所在。今天深入探讨之,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汪锋华的《<管子>的思想内涵述论——以<经言>为中心》一文认为《管子》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涵盖政治、经济、哲学、管理、教育等诸多方面。厘清并提炼出其思想内及时代特征,对于深化管学研究,关注《管子》的现实观照具有重要意义。指出对《经言》的创作年代进行考察研究,可以推动《管子》一书的作者及其学派思想的研究。

温时锋的《强调礼义廉耻,保障经济发展》一文认为《管子》是国学长廊中最艳丽的画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之快的根源在国学,解决新矛盾的方法同样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找,《管子》里面就有答案。

孟祥运的《管子与孟子、庄子养生智慧比较谈》一文认为尽管管子与孟子、庄子分属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同学派代表人物,但其养生方面确有很多相通之处。并重点从清心、寡欲;适度、保精;仁爱、豁达;循道、尊德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强调养生要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更要注重人的内在精神的滋养,通过养心、养气、节欲、仁爱等来达到养生的目的,进而达到了形神合一的至高境界。这些宝贵的养生方法至今仍不过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践行。

张安礼、付承兰的《浅析荀子对<管子>礼法兼容之政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一文指出《管子》礼与法相结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荀子在辩证地继承并发展了《管子》礼法兼容的政治思想,创造了一整套新的礼法政治文化模式。这一政治文化模式是中国古代根本的社会治理理论。

 文的《湖州的南埠是管仲后代迁移之地》一文认为管仲在湖州栖贤山避居十年中,娶妻梅家村村首之女,这段姻缘可从管仲逝世后二百年,齐国田常作乱,扬言杀光齐国管姓者,二百多管姓者一致决策往湖州投亲,这个亲就是管仲之妻湖州的南埠梅家村。

李加武、邢起龙的《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管子·宙合>篇的黄老思想》一文阐述了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对黄老道家的概括性陈述,认为《管子·宙合》是一篇典型的黄老道家文献,它体现出黄老道家的某些共同思想特征。

刘梦醒的《浅析<管子·弟子职><弟子规>的联系及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一文认为《管子》中的“礼义廉耻”应该是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思想,《弟子职》犹今之学生守则,和清朝康熙年间出现的《弟子规》有着很多相似的见解。

 芳的《略论<管子>地方治理思想》一文指出《管子》是管子的政治经济思想结晶,是研究管子思想的重要史料。《管子》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治理国家等各方面,《管子》治理思想早已深入渗透进地方社会治理之中,希望对现代社会地方治理有一定启示借鉴意义。

何晓雯、文羽的《略论管子“以民为本”的德政思想》一文认为《管子》“以人为本”将富民是作为第一要务,支持农业和工商业发展,促进社会生产。此外,他还重民心。政顺民心。这些为政之德的思想深刻体现了管子非凡的政治智慧,促进了社会稳定,为齐国的强大奠定基础,成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首创者,也为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较高智慧支持。

郭世东的《论<管子>的仁义思想及其实践》一文梳理该《管子》中有关仁义思想的内容,就有关仁义思想及其实践进行整理、探讨,从推行仁义的意义、推行仁义的方法和如何修养仁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希冀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加强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吕永鑫的《论四维思想与明清徽州家庭教育的关系》一文论述了管仲的“四维”之说在“一匡天下”的谋略中发挥了构建价值体系的作用。而“四维”之说影响不止于此,其“礼义廉耻”的思想对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和优秀传统家风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家庭教育在实际运作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四维”之说,这种为普遍认同的“四维”之说,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提供思想支持。

张艳丽的《明代唐顺之科考答卷<一匡天下>对管仲事功的评价》一文指出《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言论,成为后世科举取士的考核题目和内容。 唐顺之作答会试试卷《一匡天下》,此文计有400余字,在孔子推崇管仲功绩的框架下,在儒家“仁”德规范的标准中,结合春秋时期的混乱局势,列述管仲辅佐齐桓公取得的显赫成就,及对天下安定治理的影响,从而得出高度赞颂和肯定管仲的结论。

 的《浅谈<管子>中的友善精神》一文从治国理政、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对《管子》中蕴含的友善精神进行挖掘,以为友善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和谐社会构建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一定借鉴。

韩振标的《浅谈管子教育思想和新时代思政课程推进》一文指出《管子》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前瞻性,见解深刻,论述精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观、“礼义廉耻”道德教育核心价值、道德教育“七法”等一系列思想既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新时代中小学生思政课程实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石和典范。

李肖顾家旺的《浅析<管子>文库中蕴含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一文阐述了作为先秦著名典籍之一的《管子》,大量记录了管仲在治理国家的实践过程中所总结的有关人的思想。主要是以“以人为本”为理论基础,以“举贤以能”作为用人的根本原则,注重运用赏罚分明的激励制度以及网罗精英人才的策略。

  的《浅析<管子>中的治国之道及其当代启示》一文认为《管子》中有管仲本人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史实记载,涉及有关在治理国家上包括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各个方面的良策。对于当今日益融入世界大舞台的中国来说,《管子》中所体现的治国之道对我国对内更好地深化改革、对外在国际交往中积极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的启示。

   的《浅议<管子>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借鉴价值》一文认为早在两千多年前,管子思想中就已经渗透着职业教育思想。特别是《管子》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这为当今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完善职业教育社会服务体系、深化终身教育思想等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

李乃亮的《农耕文化视域下的管子思想之辩》一文认为管子思想是春秋大转诸侯们演绎纵横捭阖,谲诳残酷的争霸战社会大背景下形成的,而他立足的思想源流扎根于春秋时之农耕文化。管子思想凸显“礼法并重,重民爱民,尊贤尚才,重农务本”的思想特征。管子所承担的抱负是在修复社会创伤、安顿民生、复兴经济、富国强兵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对当今社会治国理政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沈国磊的《管仲的箭——从<考工记>看管子思想基础》一文认为《考工记》对于民间手工业的肯定态度是与春秋时期的社会改革相一致的,也与它认为“工”是“知者创物”等的见解相符合,和管子生活的时代是相符的。指出“肃慎之矢”讲的是管子故里颍上即“慎地”弓箭技术精湛,解释了管子箭术高超的根由。管仲的射公子小白一箭,不光带来人生的大起落,最终射得天下!用好管仲的“箭”,继承祖宗的遗志,维护天道秩序,匡扶正义,是每一位炎黄儿女无可推卸的责任和应该担当的使命。


上一条:第56期 百炼成钢——在仕途“炼狱”里跋涉(下) ——《管子传》连载之六      下一条:第56期 近九十年来国内《管子》、管仲及管学研究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