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第59期 地政、四维、孝悌(下) ——管子“一匡天下”三大基础工程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3/17 11:02:39


地政、四维、孝悌(中)

——管子“一匡天下”三大基础工程

 

周怀宇

 

[内容提]地政、四维、孝悌,是管子相齐的三大新政。这三项新政,不惟功在齐国,也惠及全社会全天下。

地政,是经济领域土地制度重建,涉及土壤研究、土地调查、土地分配、赋税新规等,是牵动很多社会问题的重大而又复杂的改革,是经济基础领域的系统工程。

四维,是思想领域的意识形态重建,涉及原有意识形态的扬弃。精辟提出了新的意识形态,即礼义廉耻,藉以重塑社会转型时期相适应的思想风貌,是一项重塑社会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工程。

孝悌,是社会基本经济体“家庭”的构建,涉及家庭成员构成、伦理秩序、家规家风、责任义务等,是一项社会基本经济细胞体的创造工程。

简而言之,即是“治地”、“治人”、“治家”三大系统工程。具有战略意义,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带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问题。

春秋时期,是夏商周以来社会历史发展进入最好时期。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强烈要求相适应的社会条件。管子三大新政,正是在经济基础、意识形态、社会经济体方面大幅度创新,精准捕捉了那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顺应矛盾规律,扫除了社会发展的障碍,改善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人类命运,引领全社会发展,成为真正“一匡天下”真正内涵。

 

[关键词] 《管子》 一匡天下  地政  四维  孝悌  

 (本文第一部分发表于2019年第四期《管子研究》——本刊编者 

四维,以礼为纲重塑道德工程

四维论,是管子遴选“礼义廉耻”四种传统文化,深化阐述其内涵、意义、主旨,藉以确立治国的思想文化纲领。管子又创建了孝文化理论,简称“孝论”,贯通四维论,融合四维文化,促进孝文化发展。四维文化凭借孝文化渠道走进千家万户,传播全社会。

管子四维论,没有简单重复历史上的四维文化原典,而是在新形势下,阐述四维文化的核心价值、治国意义。四维论含盖两大理论构成,即“国之四维”与“民之四维”。国之四维,鲜明提出“守国之度,在饰四维”,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利器。失之,国家就会“”、“危”、“覆”、“灭”;民之四维,关系到国之四维能否纲举目张。

管子孝论,总结了历史上的孝文化,第一次系统梳理了孝文化的历史起源、阐述了社会各类群体人物的伦理关系、相互义务和责任;论述了孝文化与时俱进的历史特点,从而揭示了孝文化的历史规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孝论,表现了执政者“治家”战略,中国的“家文化”由此走进政坛。

管子在孝论中,引入了四维论的原则思想,充实丰富了孝论的内涵,提升了社会各类人物群体伦理关系的品质和社会意义。管子进一步实施“引孝入政”战略,四维文化凭借孝文化广阔平台,有效贯彻到社会基层,成为巩固政权、整齐社会风俗的指导思想。

“四维论”和“孝论”,二者互为依存,形成合璧,藉以重塑齐国意识形态,修复和振兴东周王朝“礼崩乐坏”的衰微局面,促进社会发展。这两个理论,究其学术价值,不惟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其历史影响十分深远,学界已经有很多总结。但是,两论的创新性所表现的前瞻性,尚值得进一步探讨。今考察历史背景,提出几点新的认识。

1、遴选四维是道德创新

管子遴选“礼义廉耻”四种文化,阐述四维论,这是一个新鲜理论,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前瞻性,也有改造意识形态的社会应用价值。

1)四维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厚重,种类繁富,礼义廉耻,是其中一部分。管子从繁富的传统文化中遴选这四维,具有十分独特的眼光。

礼维,居于四维之首,礼,就是《周礼》,是周王朝的国家模型,形成于周初,周初几代建国者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其中包含汲取夏商王朝的历史文化。迄至齐桓公,《周礼》经过西周二百多年以及东周以来的历史检验,这个政治模型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这时期的《周礼》已经被历史接受,形成了“礼”文化,深入民心。《周礼》中“六官”,被冠名“天地春夏秋冬(工)”,即表达了一种历史象征,象征自然界“天地四时”一样永恒。这不仅反映了民心,也反映了历史的客观发展趋势。

义维,为维护礼维阐述了相应的精神道德。礼与义,成为不可分隔的连体文化。后人常常礼义并称。管子遴选“礼”和“义”,首要宗旨是从思想上弘扬礼文化,维护中华民族创造的瑰宝——礼制。从精神文化层面,提出“礼义”命题,为鼎力维护政治体制确立了指导思想和政治原则。

廉维和耻维,这是管子提出的新型社会价值观,前所未有。《周礼》中有“六廉”条例,藉以考察官员“六计”,即六个方面的政绩,曰“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可窥周王朝管理官员之一斑。管子提取“六廉”之义,提升为四维之一,这是管子汲取传统文化而作发挥,突出了“廉”的文化内涵,激励社会弘扬“善、能、敬、正、法、辨”的文化精神,藉以塑造新的社会价值观。管子又借“圣王”之口,提出:“废上之法制者,必负以耻。”《《管子·法禁》,下引《管子》之文,仅注篇名)。管子这里提出的“上之法制”,就是“礼制”,或可视为礼法,就是周王朝正在通行的政治制度。管子视礼制为最高政治原则,并以这个原则,划定了“耻”的界限,谁破坏“上之法制”,就是耻辱。谁懂得维护“上之法制”,就是“知立君之道,以为国本。”(《法禁》)这是知“耻”。在这个原则下,每个人各尽其能,“不‘能’其事而失其职者,必使有耻。”管子进一步举起圣王旗帜,指出,“圣王之教民也,以仁错(同措)之,以耻使之,修其能,致其所成而止。”(《法禁》)由上而知,管子阐述的“耻”文化,适用于万民,既确定了耻的礼制原则,也确定了耻的普遍性内涵,即要求人人“修其能”,激励所有人在自己的行业中,“修其能,致其所成而止。”

管子关于廉耻的阐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廉与耻的道德观念。旨在激励全社会所有人,树立遵纪守法,立足岗位,恪尽职守,修身敬业的新观念。

2)历史呼唤新道德

齐桓公时期,周王室内政危机四伏:夺嫡争位十分激烈;王室与诸侯国冲突此起彼伏;财政入不敷出;政令不畅等等。管子洞察时局,认为原因在于王室式微,天子“号令赋于天下则不信诸侯”(《菁茅谋》)。这并非国家机构自身缺陷所至。相反,正是维护国家体制的认识不足,礼制观念淡薄,导致“礼崩乐坏”的景象。管子、桓公襄助周王,设计了“菁茅谋”工程。旨在帮助周王提升政治地位,改善财政困难。管子《菁茅谋》计划有两个要点,其一,“号令天下诸侯曰:‘诸从天子封于太山、禅于梁父者,必抱菁茅一束以为禅籍。不如令者不得从。’”其二,江淮之间生长祭祀用的菁茅。天子事先派遣官吏封守了江淮出产菁茅之地。其结果是天下诸侯载其黄金。争相购买江淮菁茅。江淮菁茅价格上涨,为原价十倍,一柬而百金。天下之金四流而归周若流水,可抵周天子七年贡赋收入。菁茅谋工程说明了两个问题。

其一,所有诸侯国礼制观念得到了检验,争相购买菁茅,参加天子祭祀,既是遵守礼法的观念,也是维护自身地位和利益而践行礼制的表现,从而证明周王朝时期的政治体制充满活力,而非礼崩乐坏。其二,“天子之养不足,号令赋于天下,则不信诸侯”(《菁茅谋》),即得不到诸侯国的响应。这是由于天子没有坚持“礼制”来治理国家。菁茅谋工程,成功检验了“礼制”的强大生命力,也检验了时局,时弊恰恰在于天子自身忽视了以礼为治,即礼治。

创建四维论,建构以“礼”为首的四维文化,提出“守国之度,在饰四维”,维护已经建成的国家机制,这是管子睿智的抉择。

一个半世纪之后,孔子的学生卜子夏深刻认识到“礼义廉耻”的价值所在,作出了规律性论述,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笔者按:错,同措,措置,构建。)”也就是说,礼义廉耻是维护礼法的必然。可见,遴选礼义廉耻,是具有代表性的精神道德,是提升社会道德,整齐社会风俗的有效方略,具有重要意义。苏轼认为:管子设“礼义廉耻以前,赏罚则赏罚,设而不用矣!”他认为这之前的精神控制术,在于“作蓍龟。蓍龟之于民用也,其实何能益?”元代学人认为:“礼义廉耻,足以激励风俗。”

2、“四论”是四维道德的抓手

管子遴选四维,构建新论,并没有重复“礼义廉耻”文献原典。而是直奔主题,提出如何贯彻四维的四个精辟之论。礼义廉耻,各有一论,姑且称为四论。

管子四论,是管子四维论的核心内容。管子提炼了四个通俗而又精辟的关键词,表述了四论的主题,即:“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这四个关键词,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建构四维纲领的路径,也从四个方面提出针砭时弊的方剂。四个词相互关联,也各有独立含义,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组,即“礼义”和“廉耻”,这也是后人常常联袂使用的复合词,原因在于相互之间互补性较大。

1)“礼不逾节”与“义不自进”

《管子》“礼维论”和“义维纶”是崭新的思想理念,在这一理念中,提出了“礼不逾节”和“义不自进”的思想主张,这是从精神道德层面强调遵守礼义制度。我们可以这样读句:“礼,不逾节”;“义,不自进”。这样,可以较为明确《管子》关于这两论的主题,焦点在“不逾节”,“不自进”。

何谓“不逾节”?强调个人行为不要逾越礼制的等级规定;何谓“不自进”?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功名利禄。

“礼,不逾节”,也是管子的独特提法,重在一个“节”字。唐代孔颖达释曰:“礼者,所以辨尊卑,别等级,使上不逼下,下不僭上,故云礼不逾越节度也。”这一解释基本符合《管子》原义。《管子》下文曰:“不逾节,则上位安。”所谓“上位”,含盖全部社会管理机构,即是等级森严而又庞大的官员队伍,金字塔式的管理层。管子用“不逾节”,维护“上位安”,就是要稳定这个金字塔。管子的基本思想就是坚守礼制的思想路线,四维论,旨在加强礼制观念,要求全社会的人用礼制观念规范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即“礼,不逾节”。因此,强调礼制观念,遵守礼制教育,是《管子》礼维论的核心内容。礼制,属于西周建国以来形成的政治制度,周初以来社会各个阶层等级关系的定位,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集团和阶层既得利益的社会政治制度。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危机。并不是制度或者管理模式自身的毛病。历史证明,周礼所创造的管理模式,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从周礼“六官”,到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等,这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模式,虽然代有变化,总体发展趋势,承袭了传统周礼模式,包含纵横两方面,即中央到地方的上下结构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礼文化”,代代相传。历史证明,管子的研判是正确的,周礼只能够加强,不能够削弱。《管子》礼维论,就是申明继续维护这一制度的理论阐述。而“不逾节”的思想主张,是维护礼制,或曰维护礼法的精准号脉。要求全社会严格遵守已经形成的“礼制”,强调个人行为不要逾越“礼”的等级制度。

“义,不自进”, 唐代房玄龄释曰:“自进,谓不由荐举”。这是房玄龄用唐代选拔人才的途径,通俗喻其义。管子原义,更加深刻,就是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官位。《管子》下文云:“不自进,则民无巧诈”,明确反对“巧诈”手段入仕、升迁。管子创建并且阐述义维论,旨在从思想上要求人们自我约束,维护礼制,最终达到维护“尊卑”“贵贱”“长幼”“贫富”有序的社会秩序,在维系礼制前提下,从伦理道德层面,维系各个阶层之间和谐。

四维文化中,礼义是灵魂,坚持礼义,就是维护尊卑、贵贱、上下、贫富之间的等级秩序,最终维护了天子和国君的统治地位,这是《管子》中不同于其它文献的新学说,是加强政治统治的精神工具,是形成于春秋初期意识形态学说的核心。这一学说中,坚持“礼制”的政治路线没有变。相反,在坚持礼制的前提下,加强“礼治”,强调维护礼制的思想教育,宣扬礼制的合理性。

2)“廉不蔽恶”与“耻不从枉”

在廉维论和耻维论中,《管子》史无前例提出了廉耻观,给当时的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道德观念。同时,阐述了“廉耻观”的新内涵,云:“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恶”,是对所有错误观念、反动行径、腐败作风的概括。管子把廉文化的核心思想,归结为“廉”与“恶”的对立,赋予“廉文化”最精炼的一句话,“不蔽恶”,即不掩饰邪恶;不做坏事。把“廉”的内涵,从《周礼》六廉中拓展出来,确立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适用于全社会成员,而不是仅仅限制在官员“六计”官僚群体。《易·象传》云:“君子之遏恶扬善。”《管子》把这一精髓提取出来,融合于廉维论中,用于治国的精神纲领。

为了加强廉文化的,管子提出了耻文化,“耻,不从枉”。“枉”,“邪曲也”(《说文》),谕义邪事、坏事。“不蔽恶”、“不从枉”,二者都是思想道德层面新的约束,这是春秋时期社会形势为基础确立的道德准则,反映了春秋的历史实际而具有时代意义。其实际意义在于教育人加强自我修养。《管子》下文阐述十分清楚,云:“不蔽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客观地研究这个问题,“不蔽恶”和“行自全”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不从枉”和“邪事不生”之间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管子的廉维论和耻维论,旨在希望通过这条途径,帮助人们完善品行,营造邪事不生的良好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礼义廉耻,四维学说,迥然不同于商周以来敬鬼神、畏天命的思想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意识形态开始走下神坛迈向人间的人文新阶段。

3、“民之四维”的新观念

管子四维论中,极具冲击力的理论成分是“民之四维”。《管子·权修》篇,阐明了“民之四维”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很多新的观念,最重要有三点。

1)突破传统的“民之四维”

管子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民之四维”的思想主张,曰:“凡牧民者,欲民之有礼”,“欲民之有义”,“欲民之有廉”,“欲民之有耻”。即是让民众懂得“礼义廉耻”。这个主张,是前所未有的新说。

四维学说的核心是“礼”。“礼”的特性,是“辨尊卑,别贵贱,序长幼,分贫富”,所有“辨、别、序、分”,都限定在“士人”以上的贵族阶层,“庶人”不入围,不参与礼文化活动。长期以来,形成“礼不下庶人”的理念。管子提出构建“民之四维”的主张,藉以启迪民智,唤醒民众支持国家,并且把这一主张视为治国纲领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是思想上重大转变,也是观念的突破。

管子这一思想理念很超前。除了齐国,很长时间内,士大夫阶层都难以接受。直到一个半世纪之后,孔子仍然不能够接受这一观念,孔子的理念停留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层面。孔子甚至因此而批评管子,曰:“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直到战国时期,孟子才开始提出君民同乐论,主张重视民意。但是《礼》尊卑贵贱亲疏贫富的观念解禁,直到宋代才完成。宋代司马光著述了教育平民如何遵循礼义的《书影》著作;南宋朱熹著述了教育庶民如何学习礼义的《家礼》一书,也就是说,两宋时期,普通庶民,才获得了参加了礼义活动的资格和权利。

2)坚定“民之四维”

礼义廉耻,管子视为治国之四纲,作为治国的纲领,不能够停留在上层,要向全社会贯彻,包含全体人民。

其一、民之四维的必要性

管子在《权修》篇,有一段详细论述,曰:

凡牧民者,欲民之有礼也;欲民之有礼,则小礼不可不谨也;小礼不谨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礼,不可得也。凡牧民者,欲民之有义也;欲民之有义,则小义不可不行;小义不行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义,不可得也。凡牧民者,欲民之有廉也;欲民之有廉,则小廉不可不修也;小廉不修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廉,不可得也。凡牧民者,欲民之有耻也;欲民之有耻,则小耻不可不饰也;小耻不饰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耻,不可得也。凡牧民者,欲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此厉民之道也。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

其二、七体八经:贯彻礼义之通途

《管子•五辅》篇,详细阐述了四维中的礼义部分,谓“义有七体,礼有八经”,也就是说,礼的内容有八个方面,义的内容有七个方面。礼义是管子四维论的灵魂成分。而在这两论的论述中,可以清楚看见,管子的论述对象面向全社会成员,包含所有“民”众。

礼有八经,原文曰:

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故上下无义则乱,贵贱无分则争,长幼无等则倍,贫富无度则失。上下乱,贵贱争,长幼倍,贫富失,而国不乱者,未之尝闻也。

义有七体,原文曰:

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戮。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蒙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凡此七者,义之体也。

管子清晰构建了民之四维,坚持向全社会贯彻“礼义廉耻”的思想纲领,有利于提升民众的思想素质,“民必知义然後中正,中正然後和调,和调乃能处安。”(《五辅》)社会安定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上升,就能够够走向管子所期望的民富国强的新时代。(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周怀宇,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副会长,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


上一条:第59期 管子一匡天下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一条:第59期 论管子里籍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