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第59期 新时代,从《管子》治理理念中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7/13 16:34:22


新时代,从《管子》治理理念中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伟大的课题。它是以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为目标的在构建过程中,国与国的交往日益密切,并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管子》是治理国家、治理天下的名作,其中蕴含的人本理念,法治理念,经济理念,外交理念,生态理念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仍有重要借鉴意义。至今,《管子》的思想理念仍是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

关键词:管子;治理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国与国的交往         

    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管子》是管仲治国思想的一部经典名作。《管子》中“道”是核心理念,“道”是事物运行规律、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由此形成的处理事务理念的总称,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运用“道”的理念去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而绘制的蓝图,是实现天人和谐的美好愿望。这与《管子》中“然则天为粤宛,草木养长,五谷蕃实秀大,六畜牺牲具,民足财,国富,上下亲,诸侯和。的期盼是一致的。道者,扶持众物,使得生育,而各终其性命者也。故或以治乡,或以治国,或以治天下,那么如何从《管子》中汲取“道”的理念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治理天下呐?

一、“以人为本”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以人为本”就是让人民幸福。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人是最重要的部分,而一切的发展也就是更好的为人民,“以人为本”就是让全世界的人民都幸福。“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一切伟大事业的开始都要把人放在第一位。

(一)天下之贤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管子》中提到“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人才的竞争自古就存在。在现代化的今天,人才资源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 齐桓公经常与管仲交流治理国家的策略,管仲提出的“国之大礼”中“选举贤人”是第一项,可见人才在国家治理中处于首要地位。现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国家建设和世界发展出谋划策,统筹全局。也正是如此,可以看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是党和国家优秀人才智慧的体现,是人才力量的展现。“以天下之才而任之”,让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都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智慧。在第70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明确会议主题是《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会国家的领导高层积极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言献策,共谋世界的发展。

(二)天下之众

《管子》中提到“是故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 ,民是国家存在的根本。回顾以往各国的历史,得出的最深刻、最直接的经验教训就是关注民众。《管子·重令》篇讲到,民众在国家政权、战争中起重要作用,得出“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的结论“人君唯毋听兼爱之说,则视天下之民如其民,视国如吾国。如是则无并兼攘夺之心,无覆军败将之事”,同样指出,心怀天下百姓,各国百姓都会安定,天下就无战争。马克思一直坚信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人民群众的所见、所闻、所想、所虑是基于现实的社会基础,是真实的反映,他们的行为能够影响国家和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国家政策,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众心之所聚”是成事的保障,全世界各国人民团结一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会不失力量源泉,才会实现。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价值观。它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利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这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基本认识。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一种全球观,主要是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与发展。《管子》中提到“其功顺天者,天助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时代的潮流的事,也一定会顺利进展下去。国与国的交往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难题。在历史的记载下,我们无法否认国家间的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冲突,战争直到现在,人们已经明确认识到国与国的交往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引发国家间的冲突,对国家间交往有了新的认识“合内空周外,强国为圈,弱国为属。动而无不从,静而无不同。举发以礼,时礼必得。和好不基,贵贱无司,事变日至,此居于图东方方外”,国有强弱之分,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利益的分歧是国家间有所行动的主要依据,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是国家间交往所不可忽视。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了一匡天下的伟业,他在治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所做所思值得学习,从而为今天处理国家间的关系,更好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借鉴

 (一)遵守国际法则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是一种标准或尺度。在《管子》中,格外重视法的建设,“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以规矩为方圆则成,以尺寸量长短则得,以法数治民则安”等,这些都表明法具有规范约束的作用,有了规范,才不会无序,更强调“法”的对象是天下人。齐桓公向管仲请教如何治理好天下,“公曰:“请问为天下。”对曰:“法行而不苛,刑廉而不赦,有司宽而不凌;菀浊困滞皆,法度不亡,往行不来,而民游世矣,此为天下也”,国家要加强对法律的重视,重视法律在国家间交往的作用。国际法是处理国家与国家矛盾的重要法律依据,起规范、约束国家行为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德”是处理事情的首要态度,“夫欲用天下之权者,必先布德诸侯”,并提倡在国家日常交往中秉承“德”的观念,然而,国家交往中利益关系尤为复杂,“德”的实施就比较困难,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可以看出“德”与“法”都有其独立性,而法更具有强制性,能够约束行为,规范行为。一个国家重视法治建设,明主者,一度量,立仪表,而坚守之。故令下而民从“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全国上下,君民一心,在对外交往时,便会潜移默化的用法来处理问题,各国都如此,那么,国际法就真正起到了作用。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以明威之振,合天下之权;以遂德之行,结诸侯之亲;以好佞之罪,刑天下之心,可以看出法在天下,天下会更有序,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加强对外交往

在《管·四称》中,齐桓公向管仲询问怎样与诸侯四邻交往,这一段对话蕴含深意。桓公问于管子曰:寡人幼弱惛愚,不通诸侯四邻之义,仲父不当尽语我昔者有道之君乎?吾亦鉴焉。管子对曰:夷吾之所能与所不能,尽在君所矣,君胡有辱令?桓公又问曰:仲父,寡人幼弱惛愚,不通四邻诸侯之义,仲父不当尽告我昔者有道之君乎?吾亦鉴焉。管子对曰:夷吾闻之于徐伯曰,昔者有道之君,敬其山川、宗庙、社稷,及至先故之大臣,收聚以忠而大富之。固其武臣,宣用其力。圣人在前,贞廉在侧,竟称于义,上下皆饰。形正明察,四时不贷,民亦不忧,五谷蕃殖。外内均和,诸侯臣伏,国家安宁,不用兵革。受币帛,以怀其德;昭受其令,以为法式。此亦可谓昔者有道之君也。桓公曰:。如何处理好国家间交往呐?,管仲说出了四点:国内安定,边境稳定,经济交往,国家政策。国内安定,主要是内部治理国家,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呈现繁荣景象,是对外往来的坚实后盾。后三点对外交往中的具体举措

首先是军队问题。地大国富,民众兵强,此盛满之国也,兵强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在对外交往中,兵力是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正所谓,治民有器,为兵有数,胜敌国有理,正天下有分,军备,治军策略,战争性质自古以来就是各国关注的重点。我们不提倡暴力,但暴力的威慑作用不容小觑,只有保持一定的军事力量,在国际交往中才能有一定的话语权,以此,维护本国和他国的利益。兵虽强,不轻侮诸侯,动众用兵必为天下政理,此正天下之本而霸王之主也,无论各国军力如何都不可任意妄为,军事力量应该更的为世界安全服务。凡是攻伐所憎之国而以利归己的,这就会造成邻国的不亲,只为利益发动战争,会造成与邻国关系的不和睦,不利于世界稳定。远近一心,则众寡同力;众寡同力;则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非以并兼攘夺也,以为天下政治也,此正天下之道也,如此,各国各国处于平稳状态,世界也能安定。《管子》的军队理念对国家军队力量的建设,处理国家间关系仍起作用。

其次是经济交往。利益是各国交往的核心,它是客观存在的。出皮币,命行人修春秋之礼于天下诸侯,通天下遇者兼和,各国经济往来,密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呈现繁荣向上的局面。而各国经济往来尤其注重市场,“乘马之准,与天下齐准”,强调筹划的物价标准,在交往中,与各诸侯国的标准保持一致,重视经济往来中的公平。各国资源不平衡,国与国经济往来可以利他国资源,满足本国发展,有利于共同发展。例如,“因人之山海假之。名有海之国雠盐于吾国,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以百。我未与其本事也,受人之事,以重相推。此人用之数也”,可以依靠别国的山海资源加以借用,让有海的国家,把盐卖给本国,是两国的双赢。各国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同样,国家间经济危机和经济纠纷也时常发生。在《管子》中,各国也时常发生经济危机,而他们的应对策略值得学习,“百乘之国,官赋轨符,乘四时之朝夕,御之以轻重之准,然后百乘可及也。千乘之国,封天财之所殖,诫器之所出,财物之所生,视岁之满虚而轻重其禄,然后千乘可足也。万乘之国,守岁之满虚,乘民之缓急,正其号令而御其大准,然后万乘可资也”。国家间经济往来,需要一定量的储备金的支撑。而《管子》中有关国家储备金的理念也是值得深思的“凡贡制,中二齐之壤策也,用贡:国危出宝,国安行流。”桓公曰:“何谓流?”管子对曰:“物有豫,则君失策而民失生矣。故善为天下者,操于二豫之外。”桓公曰:“何谓二豫之外?”管子对曰:“万乘之国,不可以无万金之蓄饰;千乘之国,不可以无千金之蓄饰;百乘之国,不可以无百金之蓄饰。以此与令进退,此之谓乘时”,有经济储备,国家在交往时才更有信心,更好的对外开展经济交流。这些经济理念对国际间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最后是国家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尊重,“和平”、“发展”的内涵对其他国家外交政策制定有影响。万世之国,必有万世之实。必因天地之道,无使其内使其外,使其小毋使其大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一直遵循天地的规律,勤于内政而不务向外侵略,和平发展,中庸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传承的精神。在对待各国态度上,国虽强,令必忠以义;国虽弱,令必敬以哀。强弱不犯,则人欲听矣,无论国家强与弱都给予尊重,都以友好的态度对待。我国也向世界作出了,永不称霸,永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表明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中国绝不会实行强权政治,而是希望世界和平。如此,“行事合于天道,出自公理,则远者都来亲近”这一理念下,各国间实现和平往来。进一步讲,“内行其法度,外行其理义,故邻国亲之,与国信之,有患则邻国忧之,有难则邻国救之”重视对外交往,尤其是与领国保持友好关系,国家才会更好的发展。各国都重视与外交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真正实现。

(三)建设生态文明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生态建设提出了要求,“绿色”是全人类认可的生态颜色。“以春日至始,数四十六日,春尽而夏始。天子服黄而静处,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发号出令曰:“毋聚大众,毋行大火,毋断大木,诛大臣,毋斩大山,毋戮大衍。灭三大而国有害也。天子之夏禁也”,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念,也体现了《管子》的生态理念“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对自然资源要取舍有度。在《四时》篇,《禁藏》篇,《七臣七主》篇都有大量的关于生态的记载。生态的破坏,古往今来一直都有,而古人的破坏是相对局部的,现代人对生态的破坏是全局性的,治理任务更加艰难。为了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拥有更舒适的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一直是进行态。

三、小结

   《管子》人本理念,经济理念,外交理念,法治理念,生态理念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从人本理念来看,无论是优秀的人才还是普通的民众,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份子。从经济理念来看,国家间经济的好处和危害,在古代就已经发生了,对解决现今国际间经济交往问题仍有启发作用。从法治理念来看,强调法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法在国家间交往中的作用,尤其是国际法则,它有利于人类共同的发展。从生态观念来看,绿色生态是自古就有的思想观念,今天,建设生态文明仍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管子》的治理理念在过去的几千年一直指引着人们前进,在新时代,《管子》的治理理念将继续发挥作用,更好的应用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   

作者简介:高敏,女,安徽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上一条:第59期 中华传统文化的先驱管子      下一条:第59期 管子的土地观——“均分地力”“尽地力”“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