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6 15:25:30
《管子·度地》篇:从治国理政新高度谈疾病防御
何亦邨
[提要] 《管子·度地》篇根据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一般规律,合理分析疾病产生的真正源头和扩散途径,即土壤、空气和水源,还针对不同源头和途径提出了防御疾病的具体方案,符合科学精神。“五害说”包含了十分先进的疾病防御思想,这是管子治国理政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齐国国力增强的关键因素之一。《管子》把疾病防御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体现了忧患意识,彰显了战略眼光。《管子·度地》篇是关乎百姓世代安康、生存发展的长久之计,更是高屋建瓴的治国理政大智慧。
[关键词] 《管子·度地》篇;治国理政;疾病防御;管学研究
一、从内容看《管子·度地》篇疾病防御的科学性和实际操作性
在明万历十年赵用贤刊本《管子》(房玄龄注,刘绩补注,共二十四卷)当中,《管子·度地》篇的补注是“此篇制法周密,非管子不能作。”[1]肯定了管子治国思想的严谨,称赞了管子行文逻辑的缜密,同时也认可了该篇章内容上的全面性、合理性。
从内容上看,《管子·度地》通篇充满了辩证、客观、科学的精神。《管子·度地》篇虽名为“度地”,但其重点并不是如何勘察地形的地理、地质问题,而是主要强调如何治理五种灾害的问题。管子对于有关勘察地形的问题只提供了一个基本态度,即“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养其人,以育六畜。”[2]意思是应该寻找地形稳固、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建立都城。如何选址建都并不是《管子·度地》篇的主要内容,因为这方面内容只是铺垫,为的是引出管子深谋远虑的治国理政思想:管子教齐桓公打造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不仅从城防设施、城市规划上抵御“外患”,而且预防灾害,解决了“内忧”。首先,管子客观分析了“度地形而为国”的有利因素,接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影响长治久安的不利因素(五害),最后有条理、分步骤地进行各个击破,而且是长期治理,利在千秋。管子强调的是,君主不光要选对地方建都,更要常年励精图治、勤勉治国。建立都城只是第一步,治理国家才是君主主要的、长期的任务。
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管子提出了治理“五害”的方法,这不是纸上谈兵,不是表面功夫,而是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惠及人民的大事。其实际操作性体现在:按照季节时令的不同,提出了君主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事,明确了治理“五害”的目标和步骤,并且预估了消除“五害”的收效,因而是切实可行的。该篇章末尾,齐桓公曰:“善。仲父之语寡人毕矣,然则寡人何事乎哉?亟为寡人教侧臣。”[2]说明君主认可管子的提议,进一步证实了其可行性。
针对疾病问题,相较于《管子》一书中其他相关的篇章,《管子·度地》篇阐述得更加透彻,在疾病防御方面更具科学性和实际操作性。《管子》全书谈到疾病问题的篇章为数不多,比如:《侈靡》篇、《五行》篇和《轻重丁》篇。这几篇在涉及到疾病相关问题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有两点共性:一是都倾向于把一些外部因素当作疾病可能发生的原因,不从疾病本身入手;二是都没有提及疾病防御这一根本问题。下面进行逐个分析:
1.《管子·侈靡》谈疾病问题与祭祀
“以时事天,以天事神,以神事鬼,故国无罪而君寿而民不杀,智运谋而杂櫜刃焉。”[3]明万历十年赵用贤刊本《管子》增注“雑(杂)一作離(离)”。另,郭沫若认为,“杀”应作“疫”[4]。这句话是说君主要按照合宜的时节祭祀天,按照祭天的时节祭祀神,又按照祭神的时节祭祀鬼,这样国无灾荒、国君安寿,黎民百姓免于瘟疫;再加上有智之士运用谋略,也就避免刀兵之祸了。强调了祭祀天地鬼神的重要性,更多的是农业社会民间习俗的仪式性体现,将不祭祀天地鬼神作为疾病可能发生的原因。
2.《管子·五行》谈疾病问题与五行
“睹丙子火行御。天子敬行急政,旱札苗死民厉。七十二日而毕。”[5]意思是从遇丙子之日开始,必须按照火的德性行事。如果天子多次施行急政,旱病和疫病就会发生,禾苗枯死,人遭瘟疫。这种灾祸将延续七十二日而毕。《五行》篇把一年按照五行分为五个时段,君主应在固定的时段按照相应的五行属性施政。强调要符合自然界万事万物运行的客观规律,不能破坏规律而施行政令。从遇到丙子之日开始,君主应该施行的政策包括下令百姓开通沟渠,修筑津梁于旧道之上,发放国家积藏等等。否则就会发生灾祸,其中包括人感染疾病。这是将君主不按五行的德行正确施政作为疾病可能会发生的原因。
3.《管子·轻重丁》谈疾病问题与灾异
“地重,投之哉兆,国有恸。风重,投之哉兆。”[6]郭沫若认为,“投”乃“疫”,“哉”乃“灾”[7]。意思是说,地震是瘟疫的先兆。国家会发生不幸。发生风暴,也是瘟疫的先兆。将灾异作为疾病发生的先兆。
以上三个篇章只是把疾病作为一种现象,和其他事件产生可能性的联系,但是并没有透过现象深入问题本质。对待疾病预防问题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要求客观、全面地看问题。而《度地》篇则与上述三个篇章不同,不但能根据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合理分析疾病产生的真正源头和扩散途径(即土壤、空气和水源),而且还针对这些源头和途径提出了防御疾病的具体方案,可以说是做到了预防为主、科学防疫、理性防疫。对君主而言,是防患于未然;对百姓而言,是救命良方。《度地》篇真正研究了疾病本身,符合科学精神。
二、从六个核心问题看《管子·度地》篇的疾病防御措施与治国理政策略
《管子·度地》的篇章命名,体现了土地的双重性:一方面,土地能作为农业生产的命脉;另一方面,土地又有可能成为疾病等灾害孳生的源头。《度地》开篇即“桓公问管仲曰:‘寡人请问度地形而为国者,其何如而可?’管仲对曰:“夷吾之所闻,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2]地形稳固、土地丰饶的地方,才是圣人建立国都应该选择的地方。除了要选择好的地段,合理科学地保护、开发也很重要,否则再丰饶的土地一旦遭遇灾害就会变得贫瘠。但是怎样才能保证这块土地一直富饶呢?答案就是“除五害”。
正是由于了解土地的双重性,《管子·度地》篇提出了“五害说”。“五害说”包含了十分先进的疾病防御思想,这是管子治国理政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齐国国力增强的关键因素之一。从这一角度出发,《管子·度地》主要可以概括出六个核心问题,这六个问题环环相扣,阐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疾病防御措施和治国理政策略。
1.何谓“五害”?
“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也;虫,一害也。此谓五害。”[2]其中,“厉”古同“疠”,即疾病,尤指瘟疫、传染病。所以,“五害”具体指水害、旱灾、风雾雹霜、疾病、虫害。“厉”与其他四害的治理息息相关。“故五害之属,伤杀之类,祸福同矣。知备此五者,人君天地矣。”[2]
2.居“五害”之首的是哪一害?
《管子·度地》指出,“五害之属,水最为大。”[2]“请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2]管子认为,水害的危害最大,必须首先治理好水害,农业生产才能事半功倍;治理水害是治理其余“四害”的基础,必须“得四时”,就是把一年的事情都处理得当,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用相对应的方法治理水害,抓好水利建设,就能“四时以得,四害皆服”[2]。
3.如何在治理水害的基础上令“四害皆服”?疾病产生的源头是什么?
“五害说”里包含了充满古代先贤智慧的自然观,而且体现出一定的医疗、科学知识,知道防御疾病要从源头抓起。这个“源头”既包括疾病的产生源头,也包括疾病可能的传播源头,而前者更加强调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观念,可见“得四时”也是令“四害皆服”的关键所在。
管子列举了违反“四时”的做法:“冬作土功,发地藏,则夏多暴雨,秋霖不止。春不收枯骨朽脊,伐枯木而去之,则夏旱至矣。夏有大露原烟,噎下百草,人采食之伤人。”[2]如果冬季作土功之事,就会散发地藏,夏天、秋天就会大雨不绝;春天如果不把枯骨朽尸掩埋好,不把枯木砍伐掉,夏天就会引发大旱,而且还会孳生病菌,产生毒素,污染土壤,从而产生疾病之源;毒气就会弥漫大地,附着在百草上。反之,顺应四时,冬季勿作土功,春季收枯骨朽脊,伐枯木而去之,从源头上遏制毒素的孳生,触发良性循环。这不但体现了四季轮回,也体现了以土壤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循环过程。
4.疾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播?需要怎么防御?
第一,通过土壤传播。土壤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土壤既是疾病产生的源头,又是疾病传播的途径之一。
第二,通过空气传播。“夏有大露原烟,噎下百草,人采食之伤人。”[2]“大露原烟”即弥漫的瘴气、毒气。“噎”指瘴气湮郁、凝聚。瘴气、毒气凝聚在百草上,人采食了就会中毒。管子深知疾病传播的基本途径,预防疾病从日常饮食做起。
第三,通过水源传播。“令之家起火为温,其田及宫中皆盖井,毋令毒下及食器,将饮伤人。”[2]火可以消毒,预防疾病蔓延。另外,适当地遮盖防护可以防止毒气随空气进入水井,保护水源不受污染,防止病从口入。在农业社会,这是最简单、有效的疾病防御方法。
5.如何强化疾病防御措施?
“人多疾病而不止,民乃恐殆。”[2]《管子》很早就揭示了疾病蔓延会引发社会恐慌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国家需要出面解决问题。“君令五官之吏,与三老、里有司、伍长行里顺之。”[2]防控疾病是每家每户的事情,只有家家户户都做好基本的防御措施,才能保证国家整体上不受疾病侵扰,人民才能安康。
疾病防御需要与其他除害措施相配合,尽量避免潜在的危机。“有下虫伤禾稼。凡天灾害之下也,君子谨避之,故不八九死也。大寒、大暑、大风、大雨,其至不时者,此谓四刑。或遇以死,或遇以生,君子避之,是亦伤人。故吏者所以教顺也,三老、里有司、伍长者,所以为率也。”[2]全国上下都要有效地防止虫伤庄稼,还要认真防避“四刑”等气象灾害。此外,还要配合治水方案。该篇章结尾提出常年治水方案:“常令水官之吏,冬时行堤防,可治者章而上之都。都以春少事作之。已作之后,常案行。堤有毁作,大雨,各葆其所,可治者趣治,以徒隶给。大雨,堤防可衣者衣之。冲水,可据者据之。终岁以毋败为固。此谓备之常时,祸何从来?所以然者,独水蒙壤,自塞而行者,江河之谓也。岁高其堤,所以不没也。春冬取土于中,秋夏取土于外,浊水入之不能为败。”[2]
为了巩固这一条政令,还要制定一套明确的赏罚制度。“故常以冬日顺三老、里有司、伍长,以冬赏罚,使各应其赏而服其罚。”[2]“顺”即“训”,意思是训练、训导。利用冬闲对各级官吏进行训练、训导,年终赏罚、论功行赏,违者必罚。另外,冬闲是冬季农闲,在生产劳动之余对掌管教化的乡官、村社居民组织进行法治教育,体现了管子注意休养生息、提倡严明法纪、重视基层组织对疾病防御的表率作用和管理作用的治国理念。
6.如何通过除“五害”以利民生、安天下?
“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人乃终身无患害而孝慈焉。”[2]“五害”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阻碍,民众也对“五害”深恶痛绝,所以国君应先除之。治理“五害”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因此《管子·度地》认为:“五害已除,人乃可治。”[2]“五者已具,民无愿者,愿其毕也。”[2]解除了“五害”,就可以安定民心,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君主的统治才能称得上是有德行的王道。
“五者不可害,则君之法犯矣。此示民而易见,故民不比也。”[2]没有“五害”作乱,民众也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进行生产劳作,社会秩序就能恢复,百姓就能明白君王勤政爱民,就不会再违反法令。
以上六个核心问题体现了《管子》关于自然、医疗、科技、生产等方面的智慧结晶。可见,《管子·度地》对疾病防御采取的是及时、有序、成套的方法,强调全国一盘棋,齐心协力,未雨绸缪,化危为机。
三、结语
疾病防御牵动着方方面面。《管子》把疾病防御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体现了忧患意识,彰显了战略眼光。这足以证明管子对黎民百姓生命的重视程度,更说明《管子·度地》篇不是简单地谈论勘察地形以定国都,而是关乎百姓世代安康、生存发展的长久之计,更是高屋建瓴的治国理政大智慧。《管子·度地》篇的疾病防御思想体现了管子综合治理水平,能够给予今人莫大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周)管仲撰.(唐)房玄龄注释.(明)刘绩补注.管子.卷十八.度地第五十七.杂篇八[M].明万历十年赵用贤刊本:6.
[2] 刘柯,李克和译注.管子译注.度地第五十七.杂篇八[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364-366.
[3] (周)管仲撰.(唐)房玄龄注释.(明)刘绩增注.管子.卷十二.侈靡第三十五.短语九[M].明万历十年赵用贤刊本:24.
[4] 谢浩范,朱迎平译注.管子全译.侈靡第三十五[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492.
[5] 刘柯,李克和译注.管子译注.五行第四十一.短语十五[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88.
[6] 刘柯,李克和译注.管子译注.轻重丁第八十三.管子轻重十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544.
[7] 谢浩范,朱迎平译注.管子全译.轻重丁第八十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1011.
(作者简介:何亦邨,女,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员,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安徽艺术学院讲师。)
上一条:第60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法直度”认同 ——《管子•地员》的实践性探析 下一条:第60期 论《管子》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