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8/6 16:29:59
《管子》与《道德经》中经济思想的对比研究
陈永佳
[提要] 众所周知,《管子》与《道德经》都是诸子百家中不可多得的思想精髓,也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传统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对比分析的形式,对两者进行经济思想的对比分析研究。
其中的共同点有:1.两者均重视农业生产;2.两者都支持“薄赋敛”的轻税主张;3.两者都主张“以民为本”。不同点有:1.关于经济发展的方式不同;2.两者关于“荣辱观”的不同;3.对于工商业的发展两者存在不同;4.消费观的不同;5.平衡社会财富的方法不同;6.国家治理模式的不同;7.关于财富调控机制的不同;8.两者其他方面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 《管子》;《道德经》; 经济思想 ;对比研究
一、《管子》与《道德经》简介
(一)《管子》是先秦思想的源头
管子的思想,比老子的思想还要早产生一百多年。他的思想丰富,可以说是先秦诸子思想的渊源。书中的“利民”、“富民”、“顺民”的思想以及“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政治准则,体现了深刻的民本思想;他提出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原理,采取的种种经济措施,体现了义利并重的思想,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描述了《管子》成书原因。他在《韩非子·五蠹》中说:“今境内皆言治,藏管商之法者,家有之。”可见《管子》书在当时受到人们的欢迎。其主要原因是“自治”,即治国强民的办法。司马迁的《史记·管晏列传》中也说:“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司马迁用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方式阐述了《管子》一书在当时是很流行的一部畅销书。
(二)《道德经》乃道家思想的诠释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的诚意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并分为81章。
二、《管子》与《道德经》经济思想的相同之处
(一)两者均重视农业生产
虽然两者都重视农业生产,但是两者又有不同,就是管子主张“农工并重”;老子《道德经》则主张“重农抑工”。
1.管子主张“农工并重”
管仲被齐桓公任命为相时,就以称霸业为目标,他强调治国之道首先要富国富民。管仲在理论上阐明了富国富民治国称霸的关系,而且还制定了一系列富国与理财的具体措施。在《管子·治国》篇中说:“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民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这段论述说明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粮食多是强兵、广地的基础。在《管子·小匡》中则指出:“无夺农时则百姓富”。
《管子》认为一方面要重视粮食生产,另一方面也要控制粮食流通。以打击粮食大商人的利益。国家如对谷物不加控制,巨商大贾就会“乘民不给.百倍其本”,牟取暴利。《管子》所采取的措施就是“准平”粮食。《管子》在《禁藏》、《牧民》、《乘马》、《立政》等篇中都对农业作了论述。从这些篇目中我们可以系统地了解《管子》书的农时观、粮食政策、农业税制、水利工程、林业政策等实施措施。
2.《道德经》则主张“重农抑工”
《道德经》中也有重农思想,而且尤为激烈。《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无为而治的自然之道行经于天下,各国必然安守其份,和平相处,就连马也会安守本分,事农耕田。
《第五十三章》: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非道也哉!”
老子告诫统治者,不要只顾自己把宫殿修治得富丽堂皇,而用无休止的劳役役使人民,使人民无暇从事农业生产,土地荒芜了,自然就没有了收成,粮仓就会空虚,这时国难就会来临了。如果统治者不听劝告,这是不符合“道义”的。所以,农业生产的多寡,不仅关系着民生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问题。
(二)两者都支持“薄赋敛”的轻税主张
1.《管子》提出“重税赋”乃乱之源头
从这一原则出发,提出了“薄赋敛”的轻税主张。在《管子·正世》中,把重赋敛的危害性说的十分清楚:“重赋敛,竭民财;急使令,罢民力;财竭,则民不能毋侵夺;力罢,则不能毋堕倪。民已侵夺、堕倪,因以法而诛之,则是诛罚重而乱愈起。夫民劳苦困不足,则简禁而轻罪”。这段话道出了:“税赋过重会导致连锁反应,甚至到最后就是祸乱的源头。”
2.《道德经》道出了“民之饥”的本质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所以饥,是执政者制定的税目繁多,这才是民饥的根本原因。有的执政者,变相收税,苛捐杂税让人眼花缭乱。只因自身贪图享乐,奢侈不节,只求宫廷豪华,征民役而修宫室恣耳目以求声乐。不恤民之饥寒,民遭饥之患者,盖因此是也。
《第五十七章》: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为何贫困?是因为君主政令繁琐,甚至是朝令夕改,令繁则奸出,令改则误时,禁多则民困!禁令繁多,必然妨碍民之农事,使民不能尽其所能,如束缚手足,则必然导致贫困,无法自拔。
(三)两者都主张“以民为本”
1.管子主张“富民爱民才能治国”
《管子·奢靡》篇反映了管子的“富民才能治国”的主张。篇中说:“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他认为统治者要懂得民心,顺民情,随人所愿。老百姓衣食足才听从国家政令,为国效力。
爱民、教民、养民思想也是《管子》中重要内容之一。在《管子·牧民》中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认为政策政令的好坏,要以民心向背这把尺子来衡量。基于这种觉悟,齐国的政治家采取了爱民、教民、养民的措施,体现出重要的民本思想。
为了推行道德教化,管子重视社会福利。《管子·入国》:“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即“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鳏寡相配)、“问病”、“通穷”、“赈困”、和“接绝”(对死于战争的人士,领受一笔钱,负责祭祀他们)。这实际上是古代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2.《道德经》主张仁慈能天下无敌
《第六十七章》: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虽然这句话是在说在为将者应该以“慈”带兵,体恤和爱抚自己所带的士兵,但是在后半句又扩大到了,如果以“慈”来守卫整个国家,那么天道都会来保卫它。也就是在警告统治者要时刻记住“体恤百姓,慈爱万物,以此行于天下,则战必胜,守必固。就如项羽勇冠三军,气吞山河,并非不勇,然而,最终却只能自刎于乌江;秦始皇筑长城,并非不坚固,而后子婴却自降于刘邦,这些都是因为“无德、无慈”所致。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没有不变的心愿,而是以百姓的心愿为心愿。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圣人心中没有“我”,所以所有人都是“我”——圣人心里装着所有人,希望让所有人温暖、成长,而没有亲疏贵贱。这也是在告诫统治者,要以“无我”的心态来真心对待民众,这样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
三、《管子》与《道德经》中经济思想的不同之处
(一)关于经济发展的方式不同
1.管子提出“富民”主张
管子提出的爱民思想是很有特点的,首先提出了爱民的前提条件是富民。在《管子·小匡》中说:“始于爱民”。而在《管子·治国》中又说:“凡治国者,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也。”为达到治的目的,首要任务是让民富裕,要富裕必有具体措施。所以管仲又提出了“六兴”的具体措施:“厚其生”、 “输之以财”、“遗之以利”、“宽其政”、“匡其急”、“振其穷”。
2.老子提出执政者应该“无为”
《第五十七章》: “我无事而民自富。”统治者戒除贪欲之心,不妄为、不乱作为、不求自身荣贵、不劳民伤财、不妨碍民事。则民能尽其力,耕其食,织其衣,乐其俗,安其居,美其服,甘其食,丰衣足食,自食其力,自给自足。
《第七十五章》: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百姓为何难治?是因为政令繁苛,肆意妄为从而导致了民之难治。
《第六十五章》: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这句话总是被一些“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人所断章取义的误解。关键在于“以其智多”的字句,到底是代表老百姓,还是代表统治者?整句话通读的话,就知道是代表统治者,而不是代表老百姓,也就并非是一种“愚民政策”!人民为什么难治呢?是因为治国者自以为是,内不充实自身道德理念,外不实施自然无为之道。上对下以机智巧诈,哄骗于民,失信于民;下者必以机智欺瞒于上,从而上下相欺,国纲必乱,伦理必乖,其贼害国民必不浅。不以机智治国,以无为、顺自然、随民情、又简又易,有福于民矣。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想要治理天下,却要用强制的办法,我认为不能够达到目的。经济发展也是一样,行政审批越多越繁杂,所要用的时间就越多。为何我国的营商环境还是比较差的?就是要经过层层审批,繁琐的手续,甚至有事了还要“踢皮球”。这就是政策的束缚太多,管的太宽泛所导致的。经济要发展,不是不管,而是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管理,才能让经济能够慢慢发展起来。
(二) 两者关于“荣辱观”的不同
1.《管子》提倡民富才会知礼节
在《管子·牧民》中提出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原理,可谓是管子经济思想的精髓。这种富民的思想以及他所采取的各种经济措施,使得齐国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实现国家的富裕,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一霸。
不过,为什么在管子去世以后,齐国的繁荣也随之而消失?主要是因为这句论断是有很大的片面性。我们把“仓廪实”可以比作“财富”,把“礼节”比作一切“美好的行为举止”。人是否知“礼节”跟教育和人的品性有关,与财富无关。如果大家都去追求所谓的“仓廪实”,那么谁还会去“学知识”?过度的把物质文明建设看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那么精神文明建设将去往何处?所以,没有良好的社会氛围,就很难让老百姓做到“知荣辱”与“知礼节”。因此,在追求“仓廪实”的物质食粮的同时,还要同时追求“知荣辱”的精神需要。 这样才会使两者平衡协调发展。
2.《道德经》则提出“知足不辱”
《道德经》则提出 “知足不辱”。在《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如果一个人能够知足的话,那么就可以常乐,而不会遭受很多的侮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荣辱观与财富的多少,权力的大小没有多少关系。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这也是清文学家纪晓岚先师陈自崖撰的一副联书“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老子甚至直接把“礼”看成最差的品德。《第三十八章》:“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德经》中把“天地”看作是“天、地、人三者”中的最高准则。你看天地生养我们,可是却不求我们的一丝回报,所以老子认为“道”能够排第一。“德”产生的方式是在道丧失了后的“人为准则”。而要是连德也丧失了,人与人之间的约束只能靠“仁爱”来维持,一个人没有道德了后你只能对他好,他才能对你没有敌视。仁丧失了后有了义气,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比如说都是狼子野心没有仁义的人,只能靠义气面子来维持关系与生存。“义气”失去了之后怎么办呢,那么只能用“礼仪”来约束人。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没有仁义,没有了良知怎么办,只能用“礼法”。告诉老百姓这么做是错的,错了要受到惩罚,这样才能约束什么道德都没有的人。所以,老子认为一旦对一个人用了礼来约束他的行为,可见这个人的品德有多差了,这就是动乱的根源。
(三) 对于工商业的发展两者存在不同
1.《管子》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手工业的发展。把“工”作为克敌制胜的必要条件之一。他在《管子·七法》中有言:“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财盖天下,而工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工盖天下,而器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即手工业不仅是致富的途径,而且是“正天下”的重要因素。
不过,在《管子》中也承认工商业的过度发展,会产生贫富差距拉大的社会现象,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上升。管子认为在“百业”中农业是最薄利的,而工商业赢利最大,如果放任工商谋取暴利而忽视农业,会动摇国家之本,后果不堪设想。《管子·治国》说:“今以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这里可以看出《管子》中主张发展工商业是 “富民”思想的的基础。也就是说,如果不积极发展工商业,那么就达不到“富民”的效果。
2.《道德经》则主张抑制工商业发展
而在道家的另外一个经典《庄子·胠箧》:“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庄子·天地篇》有言:“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庄子主张要抛弃技术的发展,即使有能够提高效率的技术也不应当去应用,因为对于技术的运用会破坏人心的淳朴和纯洁。
人若是更多的追求技巧的机械,必会做技巧之事,做技巧之事,当然就会萌生技巧之心。有了技巧之心,人的心灵就不那么纯清了,人就容易进入急功近利的境地。而人心不纯洁,则天下也就不可能纯洁。因此,庄子并不是不知道机械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但那些好处与所带来的坏处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好处只是些蝇头小利,而坏处却是根本性的,它破坏了人类德性的源头---人心的纯洁。
《道德经》中主张抑制工商业发展,主要是“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甚至“奇技淫巧”会让人心不纯洁,导致社会“纷争四起”!
(四) 消费观的不同之处
1.《管子》主张奢侈消费,以刺激经济
《管子·奢靡》篇反映了管子“消费刺激经济发展”的观点。“奢靡”文中要求人们“尝至味而,罢至乐而,雕卵然后瀹之,雕撩然后燃之”。也就是说,要吃那些最好的食物,要欣赏那些韵律特别动听的音乐,蛋类要先在上面画上图画再煮了吃,木材要先雕刻成美丽的艺术品再烧,奢侈浪费到了这种程度.真是骇人听闻。这里有学者理解《管子》的这种鼓动,是“从人欲”思想指导下的高消费。同篇中说:“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认为统治者要懂得民心,顺民情,随人所愿。老百姓衣食足才听从国家政令,为国效力。
不过,《管子》中也主张统治者节制消费。《管子·权修》中说:“地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是以臣有杀其君,子有杀其父者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这段话从两个方面论述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说明百姓生产出的东西是有限度的。所以必须“取于民有度”。《 管子·立政》篇说:“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六畜人徒有数,舟车陈器有禁”。要求君主不美官室,不大兴土木,不购置奢侈品。若统治者挥霍无度,必然造成国库空虚,故要求君主大臣们“取之有度”,即节制消费。
2.《道德经》中则提倡节俭之美德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的俭,不仅仅只是“节俭”,而是要让统治者意识到施政不造作,不妄为,要做到清静、自然、无为。顺天应人,一切顺其自然。汉代之所以会出现“光武中兴”,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汉光武帝的雄才大略,另一部分原因就是作为丞相的公孙弘,勤政俭朴,他用布作衣裳,一顿饭不吃两样肉以此来改变当时朝廷上下奢侈为荣,互相攀比的恶劣风气。司马迁对他的做法非常推崇,为此而给公孙弘立传以传世。
在同章还有曰:“俭,故能广。”仅仅只有四个字,但是影响却是广泛的。只要统治者带头提倡“俭约”,那么整个社会、整个民族都会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唐代之所以能出现贞观之治,也是因为唐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整个社会呈现出“风俗俭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的繁荣景象。这是唐太宗吸取了隋汤帝的教训,实行节俭的效果。他规定:“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用者,宜一切禁断。”他还带头廉洁自律,以身作则。本身自己有湿气病,不宜居住在潮湿的地方,大臣们建议他修一座楼阁居住,但他考虑到造阁楼要花很多费用,便没有同意。
《第四十六章》: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所有的罪恶,都是因为贪得无厌和私欲过甚所引起的。所以,只有怀有一颗知足之心者,才会经常感到满足,而不会破坏规则去掠夺别人,以避免咎祸和罪过。
《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常人一生所追求的多是功名利禄。殊不知,功名利货皆快一时而已。而圣人之所欲,则是无为、无事之无欲之欲。因为圣人已知因贵以致祸端,故“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提倡节俭的还有《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吝”等。《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十二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三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等。可见《道德经》中对节俭的提倡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最为强烈的,甚至比墨子还要强烈。
(五)平衡社会财富的方法不同之处
1.《管子》指出贫富差距会影响到国家治理
《管子》中经济思想的另一大特色,是注意到了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管子认为人民贫富差距太大则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利于国家统治。《管子·五辅》中说“贫富无度则失”、《管子·侈靡》篇中说“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以及《 管子·国蓄》中说:“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以贫富不齐也”。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如果民过于富足,衣食无忧,则可能会轻爵贱禄,对君的依赖性就会减少,就不能为君所用;如果民过于贫穷就会为了生存无所顾忌,甚至铤而走险,抗拒法律,这两种情况同样会成为“不牧之民”。同时,从经济角度来说,贫富差距太大则会影响农民从事生产的热情,从而制约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为此,《管子》中也提到解决种问题的方法:首先,对赢利单薄的农业实行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春天时给予财政贷款、贷给其种子或发放农业用具帮助生产等措施,以保证农业再生产的稳步推进。其次,要求富者大量散发资财,以刺激雇工从事劳动,解决百姓穷困问题。最后,要关注经济弱势群体,并给予抚恤。此乃所谓《管子·五辅》中的“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管乏绝,此谓振其穷”。
2.《道德经》提出“顺天道”平衡社会财富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上天所做的,就是减损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使其中的二者产生平衡。而人之道则不然,是减损了不足的而奉给有余的,也就是说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掌握有权力资源的执政者,利用手中的资源,大肆进行财富的积累和利益同盟的构筑。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钱色交易等等,导致了社会经济越是发展,贫富差距就越来越大。而谁能够减损有余的富豪而去救济不足的贫困者?只有靠懂得“道”的人才会这样做。
天道,是减损有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但人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所以,开悟的道者不会储藏财物,而是把多余的财物用来帮助别人,他们越这样做,反而越是会拥有财物。越是给予别人,自己反而越多。道的创造总是利于万物,而不是去伤害它们。开悟的道者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去与人相争。
天道是“平衡”的,而人道是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只有防止两极分化,做到相对的财富均衡,均贫富,等贵贱,这样才能合乎于天道。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平衡社会财富,缩小贫富差距方面。儒家的孔子在《论语》中也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六)国家治理模式的不同
1.《管子》设计了“四民分业定居”的国家管理模式
使士人们居处相聚而集中于清静之地,闲时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悌。朝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从小时就习惯了,思想安定,不会见异思迁。
农民依照四季,安排农具,置备器械。在天气还冷的时候,就修整土地,农时到来就耕耘播种。在降雨之前就铲除杂草,等待时雨。时雨一来,就带上各种农具,早晚在地里干活。
工匠相聚而居,居于官府附近。工匠们查看好的木材,考虑四时的活路,分辨质量优劣,安排各种用具。在评定等级、审计规格、裁断器物的时候,无不注意是否齐全和精致。
商人相聚而居,居于市场。商贾们观察年景丰歉,了解国内外情况,掌握四时需要,注意本乡货物,预测市场价格。他们负任担荷,赶牛驾马,周游四方;料定物品多寡,估计商品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贱买贵卖。
土、农、工、商这些不同职业的人们,各自从事特定的工作,并以之教育子弟,从小就习惯了这种生活,思想安定,不会见异思迁。
2.《道德经》则提出“自给自足”的治理模式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天下有道,各安本分,国小就小,民少就少,根据各个国家的国情各自治理,互不侵犯,和谐相处,则不会发生战争。使民享受到一种淳厚朴素的天然之乐,相似于远古时期结绳记事时代的淳朴之风气。
甚至还说:“甘其食,……民至死不相往来。”这种自给自足的自治体,没有贫富之分,贵贱之别,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各安其居,自食其力……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邻国虽然相望,鸡犬之声虽然能互相听见,但是国与国之间的人民却老死不相往来,不会互相攀比,互相争得你死我活,从而产生战乱。这样才能天下太平,万民同乐。
(七)关于财富调控机制的不同
1.管子主张“国家掌控财政大权”
管子主张 “利出于一孔”,也就是“国家掌控财政大权”。他在《管子·国蓄》中提到“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管子》中强调只能是国家而绝不允许某个人、某个集团掌控社会财富。为此,它主张政府介入社会经济生活,通过参与农业、商业、工业等生产贸易活动和宏观调控,使国家成为财富的潜在控制者。
《管子》认为,国家控制财富的分配权,不但能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而且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凝聚人民力量,使他们服务于整体的国家建设。这样一个“利出于一孔”的国家,肯定民富兵强、天下无敌。
2.《道德经》则主张国家“无事而民自富”
《第五十七章》:“我无事,而民自富。”君主用无为而治方针治国,不主动挑起战事,国家没有灾异,百姓就自然会富裕起来。我无欲,而民自朴 君主没有欲望,百姓就自然会淳朴。“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好的表率看来很重要。
比如说,这无事,老子说我无事而民自富,这“无事”指的是领导者不被欲望所驱动,为自己去做什么事,为自己去捞取,这叫做事,你不这么做,老百姓就富了。就是领导者和老百姓有一种感应关系。你们是一个系统里面,你们是互动的,怎么互动的呢?当你为自己捞取的时候,你食税过多,你收税,这“食”是食物的食,当你收税过多怎么样?老百姓就会挨饿,所以“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老子讲得特别清楚,怎么才能让老百姓富裕呢?是你把自己欲望放下,竭尽全力为老百姓做事,老百姓就富裕起来了,这是互动关系,所以你放下自己老百姓才能幸福。
(八)两者其他方面的不同之处
1.《管子》提出了具体的财政收入方式
为了保证国家财源收入,除了收入部分农业税赋外,还主要在于盐铁专卖的收入。推行“相地而衰征”( 语出左丘明《国语·齐语》)和“徼山海之业” (语出司马迁 《史记·平准书》),前者是按照土地质量来确定赋税征收额,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后者则开辟了盐、铁税源,一农一商,极大地提高了国家收入。
《管子》书中谈到的财政收入,还有一大项的是控制森林资源。《管子·轻重》篇中说:“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山林菹泽草木,不可以立为天下王。”又说:“山林菹泽草莱者、薪茁所出,牺牲之所起,故使民求之,使民籍之,因以给之。”这就是把国家森林木材作为获利的一种手段。
2.《道德经》则提出了契约精神和原始积累
《第七十九章》:“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则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契者,是出借财物时的文约凭证。一张分为两半,左半张由债权人持留,右半张由债务者收存。债务按期还债时,必须持右半张与债权者的左半张相对以求得信用凭证。这就是契约之精神。所以,有德者好比债权者持左半张契约一样,先施惠于人使人在无形中感恩戴德,不求合而自合。而无德者则不然,如同收税者,未施于人,却向人索取,必然导致万民怨恨在心。因此,人若能够去掉私欲与非分之想,充其自然之善,才能不求而和。
此外,《道德经》还有建议艰苦创业,原始积累的重要性。如《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另外还有注重微观经济学的建议。如《第六十三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结论:《管子》与《道德经》皆为先秦诸子百家中优秀的思想精髓。虽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倡导的经济思想有不同之处,但是,依然可以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借鉴。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的精神遗产。
参考文献:
[1] 陈才俊主编,刘銮娇注译.管子精粹[M]. 北京:海潮出版社.2014.9.1
[2] 任法融著.道德经释义[M]. 北京: 北京白云观印。
[3] 赵守正.管子经济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陈永佳,战国策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人。)
上一条:第60期 释论管子农业思想视域下的当代乡村振兴建设 ---兼谈安徽乡村孙氏祠堂的当代价值 下一条:第60期 试论《晏子春秋》笔下的桓管形象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