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1/2/19 16:31:04
《管子》和合思想对新时代社会建设的启示
石耀辉
[摘要] 《管子》和合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是包含天、地、人全方位的大和合观。在管子看来,尽管社会关系极为复杂,各阶级、各阶层经纬交错,但只要抓住关键,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个关键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坚持“和合”理念,统筹兼顾,正确协调处理好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并且特别要关心弱势群体。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处理好了,就会防止出现社会动荡,整个社会就会和谐稳定。在汲取传统文化治国理政智慧方面,管子和合思想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剂十分有效的治理良方。
[关键词] 《管子》;和合思想;启示
“和合”理念是中华民族一贯的文化追求。在中国思想史上,“和”与“合”原本是两个概念。“和”的意思是和谐、和平、中和、协调等,早在殷周时期,“和”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伦理范畴和政治范畴。在《汉语大词典》中,“和”有这样几重解释:1.和谐、协调;2.适中、恰到好处;3.和睦、融洽;4.使和睦使融洽。“合”的意思则是协同、共同、会集、汇聚、联合等。亼(ji)口为合。十口相传是古,三口相同为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其中的精髓之一。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的一种文化理念。考察“和合”思想的源头,把“和”与“合”放在一起连提,当是管仲谈军事问题时首先使用的。
一、管子和合思想的主要内容
管子(公元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安徽省颍上县人,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改革家,春秋第一相。其《管子》一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经典之一。管子指出:“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管子·兵法第十七·外言八》)意思是说,以道养兵,百姓就能和谐;以德养兵,百姓就能团结。和睦团结就能协调一致,就能统一步调,就能形成合力,任何敌人都打不垮。
《管子》一书中对“和合”的论述还有多处。据香港中文大学《管子逐字索引》统计,其中仅“和”字就出现了95次之多。而且“和合”一词还常会变化使用,诸如“和辑”、“合和”、“和谐”、“和协”、“和调”等,但在用意上大致相近。
《管子》和合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涉及到诸多领域,既有君臣关系上的和合,还有臣吏之间的和合,又有君臣与士民之间的和合,以及民众之间的和合,人内心的和合,人与自然的和合等等。可以说是包含天、地、人全方位的大和合观。其主要内容包括:
天地自然之和合。《管子·宙合》载:“夫天地一险一易,若鼓之有楟,擿挡则击。言苟有唱之,必有和之,和之不差,因以尽天地之道。”说的是天地之间事物,如有所唱的,就必有所和,所和不违背自然规律,因为都和天地之行。又载:“五音不同声而能调,无味不同物而能和。”这是指天地万物和合为美。
人与自然之和合。《管子·五行》说:“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这是说人与自然保持和调关系,天地之间各种美好的事物就会生长起来。所以,管子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主张制定严格的法律,严禁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罔罟必有正。船网不可一财而成也。非私草木爱鱼鳖也,恶废民于生谷也。故曰:“先王之禁山泽之作者,博民于生谷也。”(《管子·八观》)其意是说,自然条件再好,人也绝不可取之无度,砍伐过量,竭泽而渔,这样做必然会使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人类会遭到自然的惩罚,向大自然索取务必要掌握好适时、适度。
修身正心之和合。管子认为,人的生命分为“精”和“形”两大类,“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精不见,其征不丑。平正擅匈,论治在心。此以长寿。”(《管子·业内》)意思是说,就像“天”是精气的总聚,地是“形”气的总聚,人的生命则是“精”与“形”适度结合的完成体,其结合的关键性条件是“和”。如果欠缺了这个条件,则孕育不出生命。“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同上)人的生命,要依靠內静与外敬的平正和合而成。和合之力,成就、稳定与协调了人的生命。
明正治国之和合。“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是故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故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过与不及也,皆非正也。”(《管子·法法》)“正”,即“中正”,是用来制止过头或者补充不及。过与不及都不是“正”。不“正”,就会损害国家。只有“中正”,才能使国家和谐,才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管子和合思想在此基础上,特别重视君臣和臣吏之间以及君臣与士民之间的和合相处的关系,并且指出了上下不和、万民不辑的严重危害性。
《管子·形势》中说:“上下不和,令乃不行。”“上下不和,虽安必危。”在《形势解》中进一步指出:君臣亲,上下和,万民辑,故主有令则民行之,上有禁则民不犯。君臣不亲,上下不和,万民不辑,故令则不行,禁则不止。故曰:“上下不和,令乃不行。”臣不亲其主,百姓不信其吏,上下离而不和,故虽自安,必且危之。故曰:“上下不和,虽安必危。”君臣相亲,上下协调,万民和睦,所以国君有命令,人民就会实行;上面有禁律,人民就不去违犯。君臣不亲,上下不协调,万民不和睦,所以令不能行,禁不能止,所以说上下不和,令乃不行。也就是说,只要社会不和谐,国家就危险,这是一条基本规律。
在《五辅》篇,管子也进一步把和合、合辑提高到了国家安危存亡的高度加以论述:义有七体,其中之一就是“和协辑睦,以备寇戎”。“凡此七者,义之体也。夫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处安然后动威,动威乃可以战胜而守固。”管仲认为,人民必须知义然后才能中正,中正然后和睦团结,和睦团结才能生活安定,才能有威信,才能取得胜利,保持胜利成果。
管子关于“和合”问题的阐述还有很多,这些论述大多涉及社会和谐、社会稳定和社会管理。本文限于篇幅,不再一一例举。但仅就以上就有几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君臣团结事关全国百姓的团结和睦;二是各级官员的团结合作极其重要;三是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不同社会阶层的团结和睦尤其重要,这不仅是军队克敌制胜的关键因素,也是国家政令通达的的根本保证。
二、管子和合思想对新时代社会建设的启示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管子“和合”思想对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局面的形成都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近期发生在香港的暴乱行为,也从反面印证了社会分配严重不公、两级分化严重,必然会导致社会危机这一历史结论。在管仲看来,尽管社会关系极为复杂,像一张大网一样,各阶级、各阶层经纬交错,但只要抓住关键,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个关键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坚持“和合”理念,统筹兼顾,正确协调处理好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并且特别要关心弱势群体。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处理好了,就会防止出现社会动荡,整个社会就会和谐稳定。这其中,尤其应重视以下四点。
第一、“厚民生”。管子十分重视民生问题,把民生看作执政之本。管子倡导以人为本。“昔者,圣王本厚民生,审知祸福之所生。”(《管子·君臣下》)管子在《五辅》中强调:“德有六兴”“所谓六兴者何?曰:辟民畴,制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此谓厚其生。”厚其生,就是要改善民生。管子坚持民本思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体现出爱民、利民、益民、安民思想。《管子·枢言》中说:“枢言曰: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管仲认为,正确处理好君臣与民众的关系,努力做到民富、民安,才能赢得民心,安定社会。从“桓管霸业”启动伊始,齐国就坚持富民政策,从土地改革,“相地而征”发展农业,振兴经济,到一系列强军富民举措,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第二、“同利”。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制定和推行一项措施,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损益情况,防止有的受益、有的受损。“悦众在爱施,有众在废私,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备长在乎任贤,安高在乎同利。”(《管子·版法》)要获得民众的热爱就要爱施俱行,要得到民众的拥护就要破除私心,要号召远方的朋友先要处理好内政,要避免祸乱发生就要消除怨恨,想要长治久安就要任用贤人,要想受到拥戴就要与民同利。《版法解》进一步指出:“凡人者,莫不欲利而恶害,是故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天下所谋,虽立必堕;天下所持,虽高不危。故曰安高在乎同利。”
第三、“贫富有度”。就是防止贫富无度,两极严重分化。管子在《五辅》中指出:“礼”有“八经”,其中一条就是“贫富有度”。“贫富无度则失”,势必引起社会动荡,国家混乱。管仲在阐述其经济思想时,一再强调要学会调控,调通民利。“凡将为国,不通于轻重,不可为笼(调控)以守民;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然而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民间就有贫富相差百倍的)。”“法令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
第四、“劝弱民”。管仲强调:“赐鳏寡,振孤独,贷无种,与无赋,所以劝弱民。”(《禁藏》)管子一再告诫:“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五辅》)要敬养老人,慈恤幼孤,救济鳏寡,关心疾病,吊慰祸丧,这叫作救人之危急。给寒冷的人以衣服,给饥渴的人以饮食,救助贫陋,赈济破败人家,资助赤贫,这叫作救人之穷困。管子认为,这些都属于德政,只有努力做好,才能长治久安。如果放在今天,这就是精准扶贫,也是管仲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突出表现。这一点还可以从齐国实行的“九惠之教”得到印证。“九惠之教”即九种惠民的政策,包括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病、通穷、振困和接绝。其中一、四、五、六都是对有关老年人的优抚政令。据记载,管仲在上任四十天里,就曾五次亲自检查“九惠之教”的落实情况,表现出了其亲民政治家的风范。这些举措,对于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管仲以和合思想为指导,以利益关系的调节为枢纽,对齐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关系进行了合理调节,从而仅用了十年时间,就协助齐桓公完成了富国强兵的称霸目标,成就了“桓管霸业”。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处在各种矛盾集中凸显期,如何顺利越过中等收入陷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在汲取传统文化治国理政智慧方面,管子和合思想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剂十分有效的治理良方。
参考文献:
1、《管子思想的当代价值》陆德生
中国长安出版社2013年9月
2、《管学论丛》 程必定 龚 武 主编
黄山书社2013年12月
(作者简介:石耀辉,山西省临汾市委党校副教授、《临汾学刊》主编。系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上一条:贾思勰对《管子》国家农本思想继承的研究 下一条:管仲改革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