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1/2/19 16:31:50
漫谈管子整体思维观的展示及其影响
孟祥运
[提要] 本文首先介绍整体思维观及其形成背景,认为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方式,指出管子治国方略是以整体思维观为指导的。并分别从管子整体思维观的展示体现在“一体之治”方略中;管子整体思维观的展示促成了治理齐国三点之杰作;管子整体思维观的展示促进了精细化管理;管子整体思维观的展示推动了齐国创新性发展等四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指出,管子整体思维观中所蕴含的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精神,激发了人们的创造热情,开创了一个时代。
[关键词] 管子;整体思维观
中华文化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整体感悟、整体思维。整体感悟是道家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整体”作为现代人的用语,在古书中用“一体”一词,首见于惠施,惠施曰:“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后见庄子,庄子曰:“生死存亡,是为一体”。而“整体”作为一种思维的倾向,更多的是从世界观层面建构思维方式的过程。整体性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方式,所谓整体性思维方式,即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进行理解和规定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整体性思维是对感性、理性思维的一种综合把握和升化,是在逻辑分析基础上“思辨的综合”而形成的一种飞跃。可以说,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多方面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是中国整体性思维观的核心。
中国人整体思维观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中华文明是发源于大陆的农耕文明,喜欢把人类、社会、自然、和宇宙当成一个整体去研究,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实质是代表一个思想类型或思维模式来理解和解释问题,它属于一种哲学阐释观,所强调的是天道、人道合一,主客体的互融,乃至主客无分,主中有客,客中有主,万物和谐共存的整体观念。
《周易·系辞下》提出“三材之道”,视天、地、人为一整体,认为宇宙中各类事物都存在普遍联系,彼此相互影响。道家以道观人、以道观物就是整体性思维中从道的高度把握规律看待人与事物。《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无处不在,万事万物、自然现象阴阳蕴含其中。道教提出阴阳五行说,简言之,就是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其相类的属性,金、木、水、火、土,而这五种属性又都相生相克,从而达到自然界的统一和协调。“阴阳”在中医里是生杀之本,是自然规律,也是诊断疾病的虚实的原则和总纲。中医把人的身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是局部的病症,却往往要着眼于全身,进行扶正祛邪的治疗。并且中国古代科学家以相感、相通和相生、相克的整体思维观,考察自然现象的性能及其变化过程,从而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化学、地理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领域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逐步形成了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方式。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分析的方法在西方发展起来。分析的方法要求把事物分割成尽可能小的部分,分别加以考察。分析方法的发展以及学科分工的细密,曾经促使科学长足发展,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但由于分工过细,以致互相割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未必能发现事物的普通规律,有时候倒需要从总体上把握,这样才更准确。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边缘科学、交叉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西方科学家和哲学家也越来越感受到整体思维的重要作用。
一、管子整体思维观的展示体现在“一体之治”方略中
管子治国方略鲜明地体现了他的整体思维观,即从整体出发,在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立足本体,统筹全局,综合地考察对象。这种思维观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综合性和经世致用的实践性特点,能更好地解答他在治国理政中的观念、路径、方法和举措等。这在他的“一体之治”理论中有着全面深刻的展示。
一体之治,即把国家当作一个整体,利用一体的统一政治进行综合治理,是《管子.七法》等提出的。《管子.七法》曰:治民有器,为兵有数,胜敌国有理,正天下有分——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义也、名也、时也、似也、类也、比也、状也,谓之象。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予夺也、险易也、利害也、难易也、开闭也、杀生也,谓之决塞。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管子•枢言》曰:故言治民有器,为兵有数,胜敌国有理,正天下有分,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诚以善事动民、以民动国、以国动天下之大法也。以上意思大致包括几个方面,首先,管子从整体性思维观出发,把国家看作是由政法、财经、文教、军事等诸多方面相互联系而组成的统一体。是谓社会大系统,系统内部的各要素是有机的组成,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其次管子从整体功能出发,用联系的观点论述了社会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方面整体离不开部分,任何一个部分对整体产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部分依赖于整体,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离开“一体之治”的整体,部分的功能则失去作用。同时,管子系统地论述了一体之治整体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正是在此思维的影响下,管子往往能从一个小问题出发,设计一套多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治理方案,从而为其实现系统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保障。如《管子》各篇中提到的“三本”(《立政》)、“五攻”(《禁藏》)、“六兴”(《五辅》)、“八观”(《八观》)、“九教”(《入国》)等都是采取整体思维观来探讨问题的。
二、管子整体思维观的展示促成了治理齐国三点之杰作
管子从事物的整体出发,全面地考察构成整体的诸多要素,并且把它们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来看待,反映出了朴素的系统论思想,其在的战略目标、组织管理及人事管理上的治理齐国三点,充分体现了他对整体思维观准确把握运用。
一是明确战略目标要称霸诸侯。《管子》的核心是如何称霸天下,称霸天下需要国强,国强需要国富,国富需要民富,民富则必须重视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了,国家才能富强。如他说: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国易治也(《治国》)。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牧民》)。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治国》)。这样一来,人多地广,国富兵强就会实现霸业目标。因此《管子》认为经济发展(部分)是国家富强(整体)的前提条件。同时,他还认为道德教化(部分)也影响着国家(整体)的安危,影响着称霸诸侯。《牧民》指出国有四维(礼、义、廉、耻),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认为礼不逾节,定贵贱尊卑;义不自进,为行动准绳;廉不蔽恶,要廉洁方正;耻不从枉,有知耻之心。强调治国要有礼,有义,有廉政,有耻。这里管子又将道德教化分为四个方面来分析,可谓层层深入,周到全面,充分体现了他的整体性思维观。现在,礼义廉耻,常与五常、五伦、八德等儒家思想一起使用来教育引导后人,这些都体现了他整体性思维观在理政治国中的灵活综合运用。
二是组织管理上,建立叁国伍鄙,四民分业。管仲所规划的治国战略,可分为内政、军政、财政三方面。在内政上,他把国都分为六个工商的乡,十五个士(兵士的士)的乡,共为二十一乡。这十五个士的乡,由桓公自己管领五个,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领五个,好让齐桓公掌握大量军权。他又规定郊外三十家为一邑,十邑(三百家)为一卒,十卒(三千家)为一乡,三乡(九千家)为一县,十县(九万家)为一属,全国共有五属,由五属统一管理。
在每年的正月里,由五属大夫把他们治理属内的成绩报告给桓公,由桓公督责他们的功罪。 其好处在于掌控全局,抓大放小,管而不乱,活而不死。
所谓四民分业,即是将民众分为士、农、工、商。认为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其好处有:专业分工,促进交流,信息灵通,职业教育。
在军政上,他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十轨为一里……并明确军令:每家出一个人,五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着;一里有五十人,为一小戎,由里有司带领着;一连有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带领着;一乡有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着;五乡有一万人,为一军,由五乡的元帅带领着。全国三军,由桓公与国子高子带领。这便是现在的保甲制度,也就是军国制度。每逢春季和秋季借了狩猎来训练军旅,于是就“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了。训练完成以后,下令全国的人不许自由迁徙,每伍的人有福同享,有祸同当,人与人,家与家之间都互相团结,就做到了“夜里开战,只要听到声音,大家就不会乱伍;日里开战,只要看见容貌,大家就互相认识”的地步,这样相互了解,荣辱共担的军队自然是最好的了。
在财政上,他采用相地衰征方法(即是看土地的好坏来等差赋税的轻重)通货积财,设轻重九府之制。并观察年岁的丰凶,人民的需要来收散货物。以及制造钱币由官府掌管,提倡捕鱼煮盐的利益等多种综合措施来增强财政收入。其中他还把军令寄在内政上,使武备不为独立的扩张。兵属于国,民属于兵,兵民合为一体,国家岂有不强之理。孟子说“春秋,其事则齐桓公、晋文公”,又说“五霸,桓公为盛”,可见齐桓公的霸业是春秋史中最重要的内容。
三是人事管理上,提出以人为本主张。他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具体讲,他的人才战略主要有:一是培养人才以人为本。二是技术管理,两冀齐飞。三是任人唯贤,用人三本(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其三本者,治乱之原也。)他还认为考察一个人长处有五种办法,即面试法、旁察法、访问法、考验法、三选法。
同时,管子九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他说: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管子.入国》)即在治理国家中,管仲十分重视社会福利,他当桓化的宰相刚40天,就五次督促桓公在齐国推行九惠之教的社会福利政策,以对百姓实行教化。可以说,这些措施都充分体现了管子治国方略中统盘全局,综合考虑,细化运作的整体性思维特点。
三、管子整体思维观的展示促进了精细化管理
管子整体思维观既有直觉(感性)经验的成份,更是一种宏观综合的把握运用,需要冷静、客观、严谨、细密的理性分析。在此思维下,管子采取了一系列精细化设计来实现其治国理政,为齐国称霸诸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相地而衰征”就是管仲为齐桓公精心设计的富国强兵中精细化管理的成功实践案例之一。
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屡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攫,井田畴均, 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即桓公说:如果是你会怎么去做呢?(《国语》齐语)管仲回答道:根据土地的优良来征税,那么农民就不会荒废土地了;政治清明,那么百姓就不会去偷盗了;开山选择适当的时间,那么平民就不会去冒险偷山了;实行井田,那么农民就不会感到遗憾了;不去争夺农民的劳动时间,那么百姓就会富裕起来;不去掠夺牲口,那么牛羊就会不断的生长。
相地而衰征:相,视也;衰,等差也;征,征取也;衰征 又作 衰政 。即根据土地质量的优劣的不同,分等级征收地租,即每亩土地的租额,按土地的好坏和产量的高低,而有轻重的差别。而其中土地好、中、差等级的确定非常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精细化的设计管理才能完成。
同时,管子九惠之教也是在其整体思维观的指导下,加强社会福利建设,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例证。1、老老。就是在城邑和国都设立“老老”的官,规定年纪在70岁以上的老人,免其一子的征役,每年三个月有官家所送的馈肉;80岁以上的,免其二子的征役,每月有馈肉;90岁以上的,全家免役,每天有酒肉的供应。此外,还要求他们的子女细作饮食,平时要经常询问老的要求,了解老人嗜好。这些老人死了,君主供给其棺椁。2、慈幼。凡士民有幼弱子女,无力供养成为拖累的,规定养三个幼儿即可免除“妇征”,养四个全家免除“妇征”,养五个配备保姆,官家发给两个人份额的粮食,直到幼儿能生活自理为止。3、恤孤。就是规定士民死后,子女孤幼,无父母所养,不能自理生活的,就托归同乡、熟人或故旧抚养。代养一个孤儿的,一子免除征役;代养两个,两子免除征役;代养三个,全家免除征投。掌幼的官要经常了解情况,对受饥寒和身体瘦弱的孤儿进行救助。4、养疾。就是对身体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官家将其养在“疾馆”,供给其饮食,直到身死为此。5、合独。丈夫丧妻的叫作鳏,妇人丧夫的叫作寡,使鳏寡相配,予其田宅而使之安家,三年后给国家提供职役。6、问病。就是士民有病的,“掌病”以君主旨意慰问,90岁以上的,每天一问;80岁以上的,两天一问;70岁以上的,三天一问;一般病人,五天一问。病重者,向上报告,君主亲自慰问。掌病的官吏要巡行国内,以慰问病人为专职。7、通穷。若有贫穷夫妇没有居处,贫穷宾客没有粮食,要给予救济。其所在乡里及时报告的,给予赏赐;不报告的,给予惩罚。8、赈困。就是指凶灾之年的时候,为人佣工者往往病而至死,要宽缓刑罚,宽赦罪恶人,发放仓库粮食来救济他们。9、接绝。就是对死于国事或死于战争的人士,使其生前友好或故旧,领受国家一笔钱,负责祭祀他们。
九教规定中,管子充分展示其整体思维观,总揽全局,细化管理,把齐人重德尚仁的诸多礼俗,用制度政令加以规定,并且通过法律形式来加以保证,可谓关怀备至,为当时的齐国创造了一个老有所养,幼有所助,有难共担的融洽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此外,管子整体思维观还保障了他用人上的精细化管理。如管子在用人上重视制度建设,提出和实施了三本(德当其位、功当其禄、能当其官)、四固、五务、六秉等一系列原则制度。并且还建立起了监督检查制度,在中央设置“五横”,地方设置“吏啬夫”等职。认为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即是说善于治国理政的人,通过制定有效制度来管理国家,以达到众民皆服的目的。可以说,重视用人制度建设是管子人才思想的一大特征。当然,制度是僵死的,如果仅靠制度约束,没有人的主观精神的指导,没有行之有效的策略和精细化方法,即便是好的制度也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管子整体思维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理论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再到实践应用的认识发展脉络。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在当时对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具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学需要直觉思维的发现,更需要整体思维的指导和实证,可以说,管子擅长的整体思维观,对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四、管子整体思维观的展示推动了齐国创新性发展
管子整体思维观中的系统论,包含着万物相互联系相、相互作用的整体观念,深化了人们对事物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认识,大力提高了齐人敢于超越前人,突破自我,打破常规,求新、求变、求活的勇气和智慧,使地处海滨的齐国首先成了五霸之首。
管子整体思维观中的宏观视野和综合把握表现在,不主一家之说,而兼众之长,不拘一时之见,而与时变化。《管子•正世》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点明了其改革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桓管称霸时的“相地而衰征、均田分力、四民分业、几而不征”等一系列系统而深刻的变革,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春秋首霸之伟业。与其他诸侯国相比,齐国的经济、政治形式表现得更为多样化,更为全面丰富一些。别的国家经济上大多以农业为主,死抱着种粮食不放,唯有齐国大农、大工、大商,讲究农、工商并举,协调发展。可以说,正是管子改革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运用变革性思维方式处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才使齐国常变常新,焕发出了朝气蓬勃的活力。
在管子的影响下,到齐宣王执政时期,齐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当时,齐国是经济最发达、人民最富裕的诸侯国;齐都临淄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都市之一;军事理论《六韬》、《孙膑兵法》最为先进;稷下学宫影响深远。齐宣王时期出了一大批具有创造力的大家,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开拓性的成果。如阴阳五行学说的大家邹衍创立了“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稷下黄老学派创立了以道法合一为基本特征的黄老之学;孟子、荀子将齐文化与旧儒学融合,形成了新的儒学等等,所有这些都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齐国文化是一种崇尚改革开放、追求务实创新、主张以智取胜的先进文化,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文化瑰宝。两周时期的齐国,与古希腊大致处于同一阶段,她们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可称得上是古代世界东西方两颗璀璨的明珠。而八百年齐国故都临淄,作为齐国文化发祥地和中心,更是久负盛名。周至汉时期,临淄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为中国最重要的冶金、纺织、制车、制陶、铸镜等手工业科技中心和海盐、丝绸贸易最大集散地,有“东方古罗马”的美誉。可以说,管子整体思维观中所蕴含的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精神,营造了一种宽松、活跃的社会氛围,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热情,开创了一个时代。孟祥运
(作者简介:孟祥运,撮镇镇主任科员,《安徽日报》通讯员,安徽省孟子、庄子、淮南子等思想研究会理事,肥东孟子书院院长。)
上一条:齐楚大国外交在《管子》的记载研究 下一条:贾思勰对《管子》国家农本思想继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