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讨

《管子》与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来源: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1/2/19 16:29:37


《管子》与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蒲霞

 

《管子》特别强调国君重视自身修养、自我管理的问题。《管子·权修》“有身不治,奚待於人?有人不治,奚待於家?有家不治,奚待於乡?有乡不治,奚待於国?有国不治,奚待於天下?”君不能治理自身,怎么能治理别人?不能治人,怎能治家?不能治家,怎能治乡?不能治乡,怎能治国?不能治国,怎能治理天下?国君的自我管理是国家管理的基础。《管子·形势》则曰“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上失其位,则下逾其节;上下不和,令乃不行。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国君要想臣民听从他的命令,按照法律办事,就必须做出表率,整肃自己的态度,端正自己的行为,言行举止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并以法律为准绳。这样臣民才能信服、尊重国君,国君下达的政令才能予以执行,国家才能管理好。

《管子》针对国君如何治理国家发出论、提出思考强调要想把国家管理好,国君要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管理好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建立起合理、适度的管理体制,才能够实现管理的最大效用才能管理好国民、管理好国家。

《管子》认为“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理”,“理”就是要理顺各种关系、理清各类事物的位置、理定各种行为的尺度,等等。只要先“理”好,不用特别在意地去“管”,正常的秩序就会确立,任何事情都会向着良好的态势发展,“管理”的良好效果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管子》从不同方面进行探讨,对国君提出了要求,指出国君只有实现自我管理,才能管理好国家。管理者可以从《管子》对国君的要求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对自己有用的自我管理之道。

 

一、崇尚贤德,端正导向

 

《管子》认为管理者应崇尚贤德,任用有德之人。《管子·形势解》“为主而贼,为父母而暴,为臣下而不忠,为子妇而不孝,四者,人之大失也。大失在身,虽有小善,不得为贤。”“为主而惠,为父母而慈,为臣下而忠,为子妇而孝,四者,人之高行也。高行在身,虽有小过,不为不肖。”大德缺失之人,哪怕有才也不得为贤、不能任用。虽有小过,但大德具在,不失为贤,仍能加以任用。《管子》非常强调以德为重、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认为这是举用人才的根本原则,管理者应坚持并加以贯彻。

管理者的喜好是风向标,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方向,所以《管子·牧民》指出“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臣得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管理者树立正确的向,人们才能做正确的、不损害利益的事情,一切才能够归入正规、走上正确发展的道路。

《管子·枢言》亦言“先王重荣辱,荣辱在为。天地无私爱也,无私憎也,为善者有福,为不善者有祸,祸福在为。故先王重为。”《管子》认为管理者要重视荣观,用正确的荣辱观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只有建立起正确的荣辱观,人们才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集体利益为重,不做损害集体利益的事。

《管子》用具体的实例说明舆论导向的重要性。《管子·立政》“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私议自贵之说胜,则上令不行。群徒比周之说胜,则贤不肖不分。金玉货财之说胜,则爵服下流。观乐玩好之说胜,则奸民在上位。请谒任举之说胜,则绳墨不正。谄谀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舆论导向是否正确十分重要,把握舆论控制权的管理者则要时刻关注舆论的变化,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引导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发展的要求,进一步维护正确发展方向。

管理者要明确什么是稳定发展的最首要的因素,并要理清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加以维护和完善。《管子·枢言》用粮食与生存发展的关系来说明这个问题“得之必生,失之必死者,何也?唯粟。得之,尧、舜、禹、汤、文武、孝己,斯待以成,天下必待以生。故先王重之。一日不食,比岁歉;三日不食,比岁饥;五日不食,比岁荒;七月不食,无国土;十日不食,无畴类,尽死矣。”管理者要明白生存发展的基础,并加以积极维护,让人们有一个平稳的生活环境,这样人们才能够有心情、有意愿去做事。

 

二、法立必行,一视同仁

 

《管子》强调制定法律的重要性,也强调法律公正指出管理者要根据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并且要一视同仁,不能因私情而有所不同这样才能够消除怨恨,获得人们的支持和拥戴。《管子·版法》“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僇必信,民畏而惧。武威既明,令不再行。顿卒怠倦以辱之,罚罪宥过以惩之,杀僇犯禁以振之。植固不动,倚邪乃恐。倚革邪化,令往民移,法天合德,象法无亲,参于日月,佐于四时。悦在施,有众在废私,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修长在乎任贤,高安在乎同利。”管理者以法令法规为准绳,以一颗公正之心,才能获得人们的信任和支持,凡事也能够按照正常的轨道运行。

管理者在布置工作或下达任务时要确立相应的法规和奖惩办法,这样工作才能有序进行,人们也会按照要求做事,不至于走向偏路。《管子·立政》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凡将举事,令必先出。曰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立事者,谨守令以行赏罚,计事致令,复赏罚之所加。有不合於令之所谓者,虽有功利,则谓之专制,罪死不赦。首事既布,然後可以举事。”管理者在下派任务时,就要制定好相关的法令政策以及赏罚措施。人们则要按照法令政策做事,不能有所偏差。如果做事有功劳或有差错,要按照事先确定的赏罚措施予以处理。管理者事先颁布法令,人们按照法令做事,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管子》指出,凡事需要制定纲领,不仅要明确是非,赏罚并举,也要综合考虑各个要素,统筹兼顾,让各要素均达到最佳状态,并协调一致,这样方可战必胜、治必严,才可以稳固、强大和发展起来。《管子·七法》“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是必立,非必废,有功必赏,有罪必诛;若是安治矣?未也。是何也?曰:形势器械未具,犹之不治也。形势器械具,四者备,治矣。不能治其民,而能强其兵者,未之有也;能治其民矣,而不明于为兵之数,犹之不可。不能强其兵,而能必胜敌国者,未之有也;能强其兵,而不明于胜敌国之理,犹之不胜也。兵不必胜敌国,而能正天下者,未之有也;兵必胜敌国矣,而不明正天下之分,犹之不可。故曰:治民有器,为兵有数,胜敌国有理,正天下有分。”管理者要理清每个要素的作用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确立宏观纲领,使每个要素都维持在最佳水平,并相互协调、彼此配合,发挥其综合效力,进一步强化整体实力,促进企业的稳定和发展。

《管子》认为赏罚公开是德政的最高体现,所以管理者要重视公开赏罚以此来激励人们的工作热情。《管子·枢言》“明赏不费,明刑不暴。赏罚明则德之至者也,故先王贵明。”对于做好事的人要及时给予奖励,对于做坏事的人则要及时进行处罚。对此《管子·权修》也有所讨论“见其可也,喜之有徵;见其不可也,恶之有刑。赏罚信於其所见,虽其所不见,其敢为之乎?见其可也,喜之无徵;见其不可也,恶之无刑。赏罚不信於其所见,而求其所不见之为之化,不可得也。”管理要奖惩分明,对有助于发展的行为要予以实际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那些有损形象或发展的行为则要严厉惩处,并落到实处。奖惩分明有助于树立良好风气,促使人心向善。

 

三、杜绝私欲,保持公心

 

《管子》认为管理者要以公正之心对待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这样才会有直言、尽心之人。《管子·法法》“世无公国之君,则无直进之士;无论能之主,则无成功之臣。”世上没有以公治管理者,就没有以直道求进的人;没有识别贤能的管理者,就没有成就功业的所以管理者以公正之心管理各项事务,是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

《管子·枢言》“生而不死者二,亡而不立者四:喜也者,怒也者,恶也者,欲也者,天下之败也,而贤者寡之。”《管子》认为生存而不至于死灭的事物有两种:气与名。灭亡而不利于管理的因素则有四个:喜、怒、厌恶与嗜好。所以管理者要杜绝喜、怒、厌恶、嗜好对自己情绪的影响,以免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致使破坏管理的因素出现。管理者应该控制自己的个人情绪,不要因个人的喜怒哀乐影响正常的工作,不能因个人的不良情绪引起人们的不满,导致人心背离。

《管子·枢言》“王主积于民,霸主积于将战士,衰主积于贵人,亡主积于妇女珠玉。故先王慎其所积。”管理者重视积聚的东西不同,出现不同的结果和影响,所以管理者要慎重对待积聚什么东西的问题。如果要想管理好,管理者应该积聚什么?积聚人心,积聚人们的积极性,积聚人们的工作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够积聚人才,从而积累良好发展的基础。如何积聚人气和人心,《管子》指出要爱恶同公。《管子·枢言》“天道大而帝王者用,爱恶爱恶,天下可秘,闭必固。”天道伟大而管理者应当运用,爱天下之所爱,恶天下之所恶,这样才可以得到人们的拥护,发布的命令才可以顺利执行,可以全面控制局面。管理者顺应人们的爱与恶,与同爱恶,以保持与其他人的感情联系,从而保证下达的命令、布置的任务可以有效进行。

 

四、珍惜力,因人制宜

 

管理者要珍惜人才,保存人们的实力,让人们有一个安定无忧的生活,人们才能服从管理,安心做事。《管子·权修》“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无以畜之,则往而不可止也;无以牧之,则处而不可使也。远人至而不去,则有以畜之也;民众而可一,则有以牧之也。”人力固定,人心安定,是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管理不能过于宽松,也不能过于约束,应保持适中。《管子·枢言》“先王不约束,不结纽。约束则解,结纽则绝。故亲不在约束、结纽。”过度宽松和过度约束都不利于人们用良好的心态正常行事,也不能保证秩序正常稳定。管理者要控制好管理的宽严度。

对于有功之人应予以奖励,但也不能过度,因为人的欲望一旦得到满足,或得到很多,人心就会发生变化,管理者就无法掌控了。所以《管子·枢言》“众人之用其心也,爱者憎之始也,德者怨之本也。其事亲也,妻子具则孝衰矣;其事君也,有好业,家室富足,则行衰矣;爵禄满,则忠衰矣。唯贤者不然;故先王不满也。釜鼓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故先王不满也。人主操逆,人臣操顺。”管理者要让人的欲望得到适当满足,但又不过度,这样人心才能平缓温和,处于正常状态。管理者要掌握一定尺度,不能毫无限制地让人们得到过多的利益。得到的利益过多,或者太过轻松,人们就不会珍惜,甚至会滋生其他想法这是不利于管理

人的精力和能力等是有限度的,所以不能不加限制的一味索取。《管子·权修》“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於其间,则上下相疾也。是以臣有杀其君,子有杀其父者矣。故取於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於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管理者的取用要有限度,要符合人们的耐受力,如果取用过度,就会引起人们的反感,甚至反叛,管理就会出现问题。管理者在制定工作量和任务要求时,要综合考虑,要有一定限度,要充分考虑人的能力和精力,既让其有所劳累,但又不至于心力憔悴,甚至产生离开的念头。这样人才不流失,管理和发展就会有一个稳定的根基。

《管子·乘马》“是故,智者知之,愚者不知,不可以教民;巧者能之,拙者不能,不可以教民。非一令而民服之也,不可以为大善;非夫人能之也,不可以为大功。是故,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是故,官虚而莫敢为之请,君有珍车珍甲而莫之敢有,君举事臣不敢诬其所不能。君知臣,臣亦知君、知己也,故臣莫敢不竭力,俱操其诚以来。”每个的智力、才能、特长都不完全一样,管理者不能对所有人提出同样的要求、进行同样的考核,而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委以不同的任务,确立不同的考核标准,以此充分发挥人们的能力和潜力,激发他们的热情,使其人心向上。人们也就能够合理评价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承担相应的事务,获得相应的报酬,不会提出过分的要求。这样管理才会顺畅。

五、重视得人,凝聚人心

     

对于得人,对于凝聚人心,《管子》是非常强调的,认为这是管理的基础。 《管子·五辅》“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於天下,不忘於後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於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士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国君要想称霸诸侯、统一天下,不重视得人是根本行不通的。得人可以获得人心,可以积聚人气,得到雄厚的人才基础,战争胜利,防务巩固,就能够取得盛名广誉,丰功伟业。管理者也是一样,        只有得人、凝聚人心,汇聚八方英才,积聚人气谋略,方可实现管理的良性循环。

如何得人,如何获得人心,《管子》也有较多的探讨。《管子·五辅》“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於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下必听从,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 。”得人的方法,莫如给人以利益;而给人以利益的方法,莫如用实际所做所为来证明。得人的方式多种多样,给人以利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管理者要用现实情况告诉人们,只要你努力工作,你就会有所收获,只要你做出成绩,就会得到物质上的实惠和精神上的双重褒奖。由此可得人,由此可得人心。

《管子·乘马》进一步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也。圣人不能分民,则犹百姓也。於己不足,安得名圣!是故,有事则用,无事则归之於民,唯圣人为善托业於民。民之生也,辟则愚,闭则类。上为一,下为二。”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善于分利于民。任何人都会有私心和私利,所以如果管理者只是一味要求人们做事和付出,而不给予任何利益和好处,就会让失去做事的激情,时间长了管理者则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和拥戴。如果管理者注意分利于人们就会以感恩的心回报管理者,更加勤奋努力地为管理者做事,也会听从管理者的管理。《管子·形势》亦言“且怀且威,则君道备矣。莫乐之,则莫哀之;莫生之,则莫死之。往者不至,来者不极。”管理者要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给他们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经济收入,人们才能怀感恩之心,才会付出全部力量。

《管子》提出管理者要按劳给酬,这样才能聚集人心《管子·权修》“凡牧民者,以其所积者食之,不可不审也。其积多者其食多,其积寡者其食寡,无积者不食。或有积而不食者,则民离上;有积多而食寡者,则民不力;有积寡而食多者,则民多诈;有无积而徒食者,则民偷幸;故离上、不力、多诈、偷幸,举事不成,应敌不用。故曰: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根据付出的劳动多少、功劳的大小给予人们相应的禄赏,这是收拢巩固基础的重要条件。管理者要遵循多劳多得的原则,功大绩大者得到的报酬就多,无功无绩者就没有什么报酬,人心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靠扰的。人心被聚集在一起,发展就有了人才基础,良好的管理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

《管子·枢言》进一步总结和强调“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爱民、利民、益民、安民,四者都是从道产生的,只有很好地运用它们,管理者才能把控形势,让管理正常顺畅地进行。

《管子》还强调如果要俘获人心,必须要讲究诚信。《管子·枢言》“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贤大夫不恃宗室,士不恃外权。坦坦之利不以功,坦坦之备不为用。故存国家,定社稷,在卒谋之间耳。”“诚信”是管理者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是管理者的人格魅力之一,也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管子·牧民》“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於时而察於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後於事;吝於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管理者在选拔人才时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任用人才时要因其所长予以重用,从而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各尽其能,听从管理,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管子·形势》“訾讆之人,勿与任大。譕臣者,可以远举;顾忧者,可与致道。其计也速,而忧在近者,往而勿召也;举长者,可远见也;裁大者,众之所比也;美人之怀,定服而勿厌也。”管理者在选择人才、使用人才时也要注意加以辨别,把对的人用在对的地方。那些对管理可能会带来消极影响的人,或者干脆不用。准确定位善于用人,对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

《管子》指出管理者不仅要善于用人,还要赏罚得当《管子·立政》“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故国有德义未明於朝者,则不可加於尊位;功力未见於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临事不信於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於君子,而毋失於小人。过於君子,其为怨浅;失於小人,其为祸深。是故,国有德义未明於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於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於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三本者审,则下不敢求;三本者不审,则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如此,则明塞於上,而治壅於下,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三本者审,则便辟无威於国,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故曰:刑省治寡,朝不合众。”管理者要根据人们的品德、功劳、能力给予其相应的地位、俸禄、官职,不能有“过失”,以免使君子和小人皆对管理者产生怨恨之情。这样做不仅可以鼓励人们勤奋上进,也可以避免小人当道,干扰管理者的判断能力。管理者就可以公正清明地处理各项事务了。管理者在用人问题上、在赏罚问题上,都要慎重。

六、注重因果,消除隐患

 

《管子》非常重视因果关系提出凡事要考虑周全,减少或避免不良结果出现。《管子·权修》“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管子·权修》亦曰“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乡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故上不好本事,则末产不禁;末产不禁,则民缓於时事而轻地利;轻地利而求田野之辟、仓廪之实,不可得也。”《管子》强调管理者要注重因果关系,考虑由此事及彼事所形成的连锁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对管理的作用。对于因果关系所引起的良好结果予以支持和保障,而对于因果关系所引起的不良结果则加以遏制和消减,最大限度消除不良因果关系的存在,使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长远眼光,能够考虑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影响。管理者要对与管理有关的要素进行分析,预测这些要素发生变化后可能会引起的连锁变化,在第一时间内对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后果做出应对,尽早消除其不良影响。

《管子》强调影响稳定和发展的因素很多,管理者要理清这些因素对管理的不利影响,不能让这些不良因素继续滋长甚至存在。要注意这些因素彼此互相影响、互为所用的关系,杜绝这些因素由此及彼所形成的不良连锁影响,注意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源头上消除不利因素对稳定和发展的影响,保证有利因素发挥作用。《管子·七法》“百匿伤上威,奸吏伤官法,奸民伤俗教,贼盗伤国众。威伤,则重在下;法伤,则货上流;教伤,则从令者不辑;众伤,则百姓不安其居。重在下,则令不行;货上流,则官徒废;从令者不辑,则百事无功;百姓不安其居,则轻民处而重民散;轻民处、重民散,则地不辟;地不辟,则六畜不育,则国贫而用不足;国贫而用不足,则兵弱而士不厉;兵弱而士不厉,则战不胜而守不固;战不胜而守不固,则国不安矣。故曰:常令不审,则百匿胜;官爵不审,则奸吏胜;符籍不审,则奸民胜;刑法不审,则盗贼胜。国之四经败,人君泄见危。人君泄,则言实之士不进;言实之士不进,则国之情伪不竭于上。”管理者要注意观察存在的不良因素,每个因素不仅会对管理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也会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进一步加深这些消极影响的程度,对管理造成更大的破坏。所以管理者一旦发现不良因素出现,就要尽早扼杀,避免出现更大的问题。

防微杜渐是《管子》所强调的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积小成大,造成更为恶劣的影响和后果。《管子·权修》曰:“凡牧民者,欲民之正也;欲民之正,则微邪不可不禁也;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微邪不禁,而求大邪之无伤国,不可得也。凡牧民者,欲民之有礼也;欲民之有礼,则小礼不可不谨也;小礼不谨於国,而求百姓之行大礼,不可得也。凡牧民者,欲民之有义也;欲民之有义,则小义不可不行;小义不行於国,而求百姓之行大义,不可得也。凡牧民者,欲民之有廉也;欲民之有廉,则小廉不可不修也;小廉不修於国,而求百姓之行大廉,不可得也。凡牧民者,欲民之有耻也;欲民之有耻,则小耻不可不饰也;小耻不饰於国,而求百姓之行大耻,不可得也。凡牧民者,欲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此厉民之道也。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积累小善,成为大善;限制小恶,杜绝大恶。让优良的东西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让邪恶的东西枯萎、消失,管理就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从《管子》成书的背景,以及它所包含的思想来看,书中所涉及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很多,涉及的人群也各不相同,不同人因不同的需求,对《管子》管理思想会有不同的取舍。《管子》对国君的自身管理提出很多讨论和建议,其中有不少方面是可以为当代的管理者所吸收和借鉴的。   

    

作者简介:蒲霞,女,安徽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上一条:试论《晏子春秋》笔下的桓管形象及其成因      下一条:《管子》贫困治理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