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12/8/28 8:59:39
|
走进管子 ——学<管>札记五则 何迈
志存高远说
一 哲者则智,智者则思,思者则志,志者则成。管子就是一位哲者、智者、思者、成功者。 管子之所以是一位成功者,在于他经过生活风雨的洗礼,由一位贫家子弟——经商谋生——弃商从政,最后跃升为中国古代第一相。而他又所以成为中国古代功勋卓著的第一相,正在于他富有一整套治国治家、富国强民的科学管理思想。 管子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而且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巨著,即以他名字命名的《管子》。这部书对于如何管理好国家、政府、学校和企业等等,都是一部值得各级领导者学习和借鉴的好书。而志存高远,更是一位普通人如何发展自己的金科玉律。
二 一个人的一生,辉煌否?平庸否?首要取决于他是否有远大的志向。而志向越远大,则意志越坚定。反之,一个人没有远大志向,他的一生只能碌碌无为。管子不同于他人的地方,就在于他是一位有远大志向的人。 管子的志向远在那里而又大在哪里呢?但凡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他怀抱有:辅助国君成就霸业;实现国家安定、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足食丰衣等。所以,在旧主公子纠死了以后,他没有象召忽那样自刎而死。而他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他没有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老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因为这样,管子断然决定不随旧主而死去。 然而,新主公子小白却要报管子射他一箭之仇,很想杀掉报效旧主的管子。后经鲍叔牙的极力劝阻,指出管子“乃天下奇才”,央求齐桓公(即公子小白)宽宏大量,忘掉旧怨,重用管仲。齐桓公最终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就拜管仲为相,主持国家政事。管子也就因此而获得了施展抱负、实现远大志向的机会。不仅如此,而且管子因功勋卓著而被齐桓公尊为仲父。 历史的事实正是这样:齐桓公之所以能成就霸业,与管子的辅佐是分不开的。因为,管子得到齐桓公重用并拜为相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帮助齐桓公树立远大的志向。请看《管子·大匡》中一则记载:“勿已,其勉霸乎?”管仲再拜稽首而起曰:“今日君成霸,臣贪承命趋主相位。” 齐桓公即位第一年,便召见了管仲,问道:“国家能安定吗?” 管子回答说:“你能成为霸主,国家就能安定;你若不能成为霸主,国家就不能安定。” 齐桓公说:“我不敢有那样大的想法,只要国家安定就行了。”管子重申他的理由,齐桓公还是说:“不能”。管子视齐桓公胸无大志,便告辞说:“你免我一死是我幸运。然而,我不为公子纠而死,就是为了把国家安定下来。”而今,你既然“胸无大志,要我何用”。管子一边说着,便一边往外走,而且真的已经走到门口了。这时,齐桓公才把管子召回,流着汗说:“你要坚持,那我就尽量去追求霸业吧!” 管子见齐桓公立了大志,便伏地叩拜道:“今天,你既然同意追求霸业,我就遵命当你的丞相。”于是,管子便命令各方面官员处理国事了。 管子执法后,首先着手整顿内政,全国组成军政合一的整体;然后实行经济改革,制定并实施“相地而衰征”的政策;然后实行用人制度改革,制定并实行“用人当用所长”的制度,等等。齐国因此而迅速振兴,日益兴盛与强大起来。 在这种情势下,管子便开始帮助齐桓公实现“称霸中原”的大战略,即“尊王攘夷”的大战略。“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攘夷”,就是领头伐夷。管子这一大战略、大举措,终于获得各诸侯国的赞同和拥戴,而使齐桓公取得了政治与军事的主导权与号召力。 齐桓公正是在管子的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并且还辅助王室一次。最后,终于“九会诸侯,一匡天下”,而成为公认的霸主。 管子一生,在齐国执政40年。正是他使齐国一跃而为强国,即一跃而为中原霸主。管子的这一历史功绩和治国思想,为后人喋喋赞美、广为流传,无愧于史学界广为称誉的“中国古代第一相”。
三 在管子看来,人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人无大志,则必没有大的作为。纵观古今成大事者,莫不是胸怀大志者。所谓“有志者事竞成”,正是这个道理。 事实也正是如此。一个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取决于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则永远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而一个人,只要有了远大的志向,才能有远大的奋斗目标,才能把自己的潜力挖出来,才能有高标准的追求,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然,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然而,历史上那些攀登光辉顶点的人,无一不是沿着崎岖道路、不畏艰险、勇于排除与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周文王的《周易》,孔子的《春秋》,屈原的《离骚》,左丘明的《左传》,孙膑的《兵法》,司马迁的《史记》,吕不韦的《吕氏春秋》,韩非的《说难》与《孤愤》等等,无一不是经过千迥百折而取得成功的,并且成为中国历史上不朽的无价巨著。所以,立身者当志存高远。 总之,志向高远者必成。管子因志存高远而当了丞相。他在成相之后,真的做到了:为国谏君;为民谏君;为君谏君等等。正因为这样,他使君主在决断大事时不失误,在维护国威时不失体,在需要大礼时不失礼。如此一来,既确保了君主的形象,又维护了国体,更树立了国威。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而树立远大志向,就是管子志存高远的本质,当然更是我们今天所提倡、所尊重、所推崇的立身者志存高远的主旨了。
当机立断说
一 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固然需要志存高远,但仅此还是不够的。当机立断则是人生成功的又一重要抉择。早在二千七百多年以前,管子就谏君道:“时至则为,过则去”也。 管子的这一论断,显然是一则至理名言。他告诉人们:在人生途中,一旦时机到来,就要立马紧紧抓住,施展抱负,有所作为。而时机一过,则再也没有机会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管子主张:凡事应该当机立断。否则,机会就会一去而不返。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是这个道理。
二 管子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当机立断”这个论断的呢? 根据《管子·小匡》记载: 管子拜相后,齐桓公对他说:“我有三大恶行,还能把国家治理好吗?” 管子道:“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你有什么恶行”啦? 齐桓公坦诚相告: 其一,“我嗜好狩猎,不分白天黑夜地奔驰于山林,打不到猎物绝不回朝,诸侯国使者来了带不回讯息,百官奏事无人批复。” 管子回答道:“这虽然不是件好事,但还不是最要紧的。” 其二,“我嗜好饮酒,夜以继日,诸侯国使者来了见不到我,百官请示无人批复。” 管子说:“这也不是件好事,但是也不是最要紧的。” 其三,“我还有一大恶行,就是嗜好女色,以致有姑妹至今还未出嫁的。” 管子说:“这也不是好事,但还不是最要紧的。” 此时,齐桓公问管子道:“这三者都可以,难道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事情吗?” 管子答道:“人君惟优与不敏为不可,优则忘众,不敏不及事。”这意思是说,人君惟有优柔寡断和不奋勉不可。优柔寡断则无人拥护,不奋勉则不能成事。 在管子看来,齐桓公好玩、好酒、好色固然不好,但也没有优柔寡断和不奋勉危害大。这就告诉人们:人要想做到凡事当机立断,就必须改掉优柔寡断的毛病。
三 那么,何谓优柔寡断?优柔寡断者,即踌躇不前、犹豫不断、迟疑不决也。大凡这种人,往往怀疑自己作出决定的正确性,怀疑自己实施决定的可能性。如果说,人世间有什么最可悲的话,那就是这种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的人。因为这种人,想做事而又做不了,想当官而又当不了,想致富而又富不了,想出人头地而又出不了。这根源就在于他:既不相信自己,又不为人所信赖,更不为他人所重用。正因为如此,他们与成功无缘。 诚然。二千多年以前,管子就提醒人们:做任何事情,只要认为是对的,就要当机立断,立马去做,绝不拖泥带水。这里最需要的,就是要象那些成功者一样,勇敢而果断地去奋斗。这就是对事业、对前途、对人生,都要充满着必胜的信心。而这,又有赖于克服优柔寡断的毛病,提升当机立断的能力。舍此,别无他法、他途。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当机立断的人,必是大智大勇的人。而大智大勇的人,则必是成功的人。汉高祖的成功,唐太宗的成功,赵匡胤的成功,朱元璋的成功,以及皇太极的成功,无一不取决于他们志存高远、当机立断的大智大勇。现实生活中那些成功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科学家、企业家等等,无不志存高远、当机立断、大智大勇。成功总是属于志存高远、当机立断、大智大勇的人们。 当然,求稳怕乱、优柔寡断、举棋不定的人,固然很少有做错事的机会。但是与此同时,他就因此而失去成功的机遇。生活的经验标明,成功的成本,往往大于错误的成本。这就告诉我们,宁可做错,不可不做。不做本身就是错误。而做的本身,就意味成功;反过来说,不做就意味着失败。一定的成功,往往伴随着一定的风险。所谓“舍不得孩子抓不到狼”,就是这个道理了。 总之,优柔寡断不仅是当机立断的大敌,而且是取得成功与获得辉煌的克星。所以,一个事业有成、人生辉煌的人,必须而且只在志存高远的基础上,遇事都要当机立断,敢于成功。这才是一个智者、勇者、成功者。
取之有道说
一 当机立断固然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决择,然而如何去取得成功,则不是那么容易了。 人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或政治上的成功,或思想上的成功,或军事上的成功,或教育上的成功,亦或科学技术上的成功。而经济上的成功,则是其他任一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因而可以说,经济上成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成功。 财富始终是人类向往、思考和创造的主题。就整个人类而言,创造财富是进步的动力;就一个国家而言,创造财富是强大与发展的基础;就个人而言,创造财富则是发展与完善自我的基本条件。所以,致富是一篇大大的文章。
二 如何致富呢? 管子指出:“非吾义虽利不为,非吾当虽利不行,非吾道虽利不取。”这意思是说,不合我的准则,虽有利也不去做;不合我的常规,虽有利也不推行;不合我的常道,虽有利也不采用。管子对财富的看法和追求,充分体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真义。 人不是神,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人只要活着,就要吃饭、穿衣,就有七情六欲,就有满足愿望的追求。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人生来就有欲望。欲望就是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又是自私的。人一自私,则必为一己名利而去争夺。好权的人,争权于朝庭;好利的人,争利于市场;好名的人,争名于权利之间。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追名逐利的一生。用司马迁的话说,这就叫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没有人能摆脱名与利的纠缠,亦即是没有人能摆脱财富的纠缠。 这是为什么呢? 荀子指出:“凡人有所一同: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生而有也。”人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了活着或更好地活着,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追名逐利。为名而去追,为利而去逐,乃人性之使然。 不过,这里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名利取之是否有道。孔子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所言的关键,在于取得名利之手段与途径要正当。而正当与否,便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君子讲究名利取之有道,小人则不择手段。凭本事通过劳动而取得名利者,称之为正道。通过正当来路而取得名利,那怕是替人执鞭也可以干。反之,以拍马钻营、坑蒙拐骗等手段去取得名利,那怕表面上冠冕堂皇,那也是绝计不能干的。不以正道取得名利,那就是一种不义行为。不义之名,不义之利,那怕他富甲一方、红遍四里,那也因其不义而万不足取。所以,致富的关键,在于取之有道。 通过正道而取得财富,既是一种理智的选择,更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人欲作出如此选择,步入如此境界,必须“少私寡欲”,以一颗“出世之心入世”。在老子看来,除了基本的温饱生活之外,过多的物质享受,对个人的身心都是有害的。他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围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既然如此,一个人就要给名利以一个限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乃无价的至理名言。 在致富、取财的方法上,历来就是多样的。其中,有巧取的,有豪夺的,有欺骗的,有讹诈的,甚至还有杀人的。这些都是不义之举,或者叫“取之无道”,即无道德、无良心、无社会责任。当然,这也就是一种犯罪行为。 管子主张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包括有形之道与无形之道。有形之道者,即法律规范也;无形之道者,即道德良心也。大凡有形之道都有规定,即可以做什么与不可以做什么。这是人们谋求合法财富的最低底线。在这个底线规定界限内合理谋求财富,就叫做“取之有道”,不然就叫做“取之无道”。无形之道要求的,既要讲合法取财,同时又要讲以德致富。而这,则又有赖于人的品性和良心。取财于法,致富于德,就是“取之有道”。
三 人生在世,安身立命,确实少不了财富。但取财求富,却又万万不可过份。说实话,财富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人生苦短,追求财富,应有限度。荀子说:“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一个人不能贪心太重。如果他贪心太重,势必想得到自己本来不该得到的东西,而且总想得到越多越多。倒头来,他就变成一个贪得无厌、贪婪无度的人。这种人的最终结局,必是一无所有、家破人亡。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失足、失节、失身和失命的人,无一不是由于贪心太重、贪婪无度所引起的。这就是没有自制的贪婪,必将导致自灭。 总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乃是古人留下来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若以这种“财富”去取财致富,于己、于人、于民、于国都是极为有益的。一个人只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开阔爽朗的胸襟,有广泛博爱的情怀,有严格的自律性,就能与人分享成就和幸福。这样的人,亦只有这样的人,才无愧于“貌之美也者。貌美,故民歌之”。“行之美也者。德义美,故民乐之”。“民之所歌乐者,美行德义也”。
待人以诚说 一 取之有道是做人、为官、致富的准则。但是,仅此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人是社会的人。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总要与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成长,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前途,乃至直接影响到整个人生的成败。 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心平气和、待人以诚、信守诺言是至关重要的。
二 管子曾劝谏齐桓公说:“大心而敞,宽气而广。”这意思是说,心平,则能客观地看待事物;气和,则易于体会彼此立场;心平气和,则能聆听弦外之音。和缓执中,安泰庄重,则能消弭争端于无形。思想浩大而勇敢,心胸宽舒有所容,乃为人处世的一种境界。 一个人能否保持心平气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当一个人处于顺境时,容易心平气和。而一旦面对逆境,则往往难以平心静气。这就告诉人们,人在安宁闲暇时,容易保持心平气和。而在紧急危难间,心平气和则难以保持了。心平气和是一种祥和的心态,一种高尚的修养,一种成熟的标志。一个成熟的将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心平气和、理智清醒、泰然处之,故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一个成熟的商家,在商场利害关系中,亦能保持心平气和,从容思考,冷静应对,故能常有所得。这说明心平气和是成功的伴侣。你只要坚持以平和之心去看待人事,坚持以坦然心态排除不合意的干扰,坚持以自控能力调整不安情绪,就会自然而然地保持心平气和,营造起良性的人际关系。 与人交往要待人以诚。管子说:“与人交,多诈伪无情实,偷取一切,谓之乌集之交。”而“乌集之交,初虽相欢,后必相咄”,故“乌集之交,虽善不亲”。这意思是说,与人交往,多诈伪,无真诚,私自谋取一切,就叫做乌鸦般的交情。这种以利聚合、不以诚待人的交情,非但不亲、不能长久,而且还会反目、害人害己。管子特别强调的,就是与人交往必须真诚。 真诚不仅是打开人心扉的万能钥匙,而且还是获得人好感的极佳途径。大凡真诚的人,从不会违心做事,更不会阴险欺骗,而总是真诚地处人处事。人世间正是有了这种真诚的爱,才出现关注和抚慰那些孤寂失望的心灵;关心和给予那些陷入困境的人的力量;关怀和感动那些荒凉和冷漠了的心。正因为如此,真诚能给生活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友爱,多一份温暖,多一份理解。你诚以待人,人必诚以待你。人际关系好的真缔,就在这个闪光的“诚”字。 不仅如此,诚以待人还必须信守诺言。管子说:“信也者,民信之。”这意思是说,你只要坚守信用,民众就会想信你。管子就是这样一位非常讲信用、守诺言的人。他曾劝谏齐桓公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实、守信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中情信诚则名声美矣,修行谨敬则尊显坿矣。”反过来,“中无情实则名声恶矣,修行慢易则污辱生矣。”很明显,内心诚信则会有美声赞誉,修养严谨则会赢得尊荣显贵。反之,内心不诚实则名声狼藉,对自己要求简慢随便,污辱则随之而生。所以,管子坚持认为,信守诺言是一个人的美德,更是一个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只要做到“一诺千金”,别人就会相信你、信赖你、依靠你、支持你。而你的事业,无疑就一帆风顺了。反之,失信于人,就意味着失掉做人的起码品德,人就远离你这个不守信诺的人。你的事业,你的前程,那就可想而知了。
三 古往今来,心平气和始终是人们追求的一种心境。这心境便是“恶不失其理,欲不过其情。”“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必得。”很清楚,厌恶要不失常规,喜好要不违常情。这样也只有这样,才算得上心平气和待人以诚。 待人以诚不但是做人的准则,而且也是处世的智慧。古人云:“百心不可得一人,一心却可以得百人。”你待人以诚、以善意,别人则会以诚、以善相报。这说明人与人之间要用诚实之心交往。你为对方付出真心,对方也会对你付出真诚。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应该热情地去帮他一把,真诚必然会打动对方。而在打动对方的同时,对方或迟或早也会为你增添快乐。这样,一种友善的人际关系,就自然而然地帮你成长、发展和成功。 诚以待人是为人处世之本。一个人不讲信用,别人就不会相信你。失信于人的人,就不会有良好的人缘。而得不到人缘的人,最终必将一事无成。 总之,待人以诚的真谛,就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和谐沟通说 一 待人以诚,乃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但是,一个人欲发家致富,还得要有众多友善的帮助。这就需要有一个亲善友好的人际关系。 人作为人类的一份子,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作为国家的一份子,应该是促进和谐的一份子。国家需要有国家的和谐,社会需要有社会的和谐,人需要有人的和谐。国家和谐有赖于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有赖于人的和谐。而人的和谐,则有赖于人际间的沟通。 和谐也者,乃一种极为优化、极为祥和、极为美好的状态及其境界。这种状态和境界所以得到展示,在于它通过矛盾相争和解决而达到的,即多样的统一,因素的组合,过程的疏通,力量的均衡,关系的协调,以及上下与左右的融洽。而它的合成,则又有赖于人际间的亲善、友好、理解和信任。
二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讲求和谐。 在中国古人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有一宗永不褪色的无价之宝,那就是至今仍在闪闪发光的关于和谐的理论。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中国,历朝历代先哲与先贤们都主张:以和安邦,以和治国,以和齐家,以和平天下。大唐、大宋、大明和大清,都曾创造过他们那个朝代的辉煌。究其原因,莫不渊源于和。人心和,社会则和,国家则安。尔后,他们又所以江河日下,直至走向垮台,也莫不渊源于不和。人心不和,社会则不和,国家则不安。这说明和者则昌,不和者则亡。 历史的事实正是如此。对治国而言,和能兴邦;对经商而言,和能生财。而对个人而言,和能成就事业。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这意思是说,上下不和,虽暂时安定,最终也必然危亡。反之,“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这意思是说,上下协调而有礼仪,才会生活平稳,人际团结,国家安定。而办起事来也就有威信,即说话有人听,指挥有人动。正所谓“和谐辑睦”是也。这就是人际间和睦、团结,则社会安定、国家强盛。 在管子心目中,“和”是事业成功的关键。齐桓公所以能成就霸业,当与管子等人大力辅佐分不开的。历朝历代帝王所以能成就并发展霸业,无一不是得益于他们的文武大臣。可以说,正是上下和、左右和、人和、家和、社会和,才成就与发展了历代王者的霸业。中国近三十年改革的成功,无疑也是得益于一个“和”字。 管子“人和”思想的指导意义,已经在历代发展中得到了体现。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仍然不失其指导意义。无论是国家的兴旺,或是军队的强大,或是科技的发展,或是企业的腾飞,或是国家国际威望的提升,亦或是人民生活的改善等等,无一不是得益于和,即得益于人之和、家之和,社会之和,国家之和。 俗话说,和乃万事兴。中国当今的和谐局面,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即由不和谐发展到和谐,由消极和谐发展到极积和谐,由内部和谐发展到外部和谐,由传统和谐发展到绿色和谐,由低度和谐发展到高度和谐,等等。万物因和而生生,人类因和而共处,社会因和而安定,国家因和而发展,各行各业因和而生机勃勃。而人,当然也就因和而事业有成了。
三 任何一个和谐局面,都是要靠人去沟通的。和谐本体论告知人们:自然和谐靠自然;社会和谐靠社会;人和谐则靠人。然而,人是万物之灵。自然和谐与否,除其自身因素外,还得靠人。人可以使自然更和谐、更美好,也可以在一夜之间使自然和谐荡然无存。社会和谐与否,除其自身因素外,也还得靠人。人可以使社会和上加和、谐上加谐、美上加美,人也可以因一念之差而使社会变得硝烟弥漫、动荡不安、风雨飘摇。至于人自身和谐与否,那就更要靠人自己了。 以和安邦,以和治国,以和平天下,当以人为重。重和必先重人;重人必先重内;重内必先重心;重心必先重治。而治,就是治人、治心,治人的心态。人人都以和谐的心态,沟通与营造人际间的和谐,非但能和谐地发展自己,而且还可以和谐地发展他人。一个如此,两人、三人如此,千万个人都如此,社会的安定与团结,国家的繁荣与富强,民族的振兴与发展,那就不在话下了。 人世几回伤往事,风骚独领惟和谐。因为,心平则气和,气和则神安,神安则人合,人合则社会稳定,社会稳定则国家兴旺发达,此乃古人留给后人的一笔大财富。史实证明这笔大财富是行之有效。它经过后人,特别是当代绿学学者的梳理与整合,已经形成为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系统理论,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三大和谐的理论。而在三大和谐中,人自身和谐至关重要。人们欲构建和谐社会,当从构建人自身心态和谐抓起。这就是“牵牛要牵牛鼻子”的道理。 总之,国家的强大,社会的安定,个人的发展,无一不需要和谐。而和谐又总是靠人去沟通的。这是无一例外的。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
上一条:>>(2008年第4期)浅析管子和谐治国理念与当代科学发展观的联系 下一条:(2008年第4期)论管仲的执政理念